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59|回复: 2

一、孝亲友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6 09: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z; Y6 h8 ^$ \2 Q2 P! }0 a

3 e' v3 x, u: y8 z+ d  一、孝亲友爱
" [+ V8 S% m. e/ `8 T  N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动物孝亲友爱的天性,尤为令人感动。它们的真情与遭遇,讲述者为之伤心,听闻者为之落泪。
' ~4 n9 J  Y. ?6 c' g* r
& C& Y  a' ~* M9 i0 @  孝象(《矩斋杂记》)6 S3 Z% O% A$ ?  B& ]
  刘时用说:我曾经看到一头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进食。小象看到这种情形,用鼻子来回抚摸母象的身体,两眼泪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后,小象便哭着跃起,伤心地扑倒在地上。
) f4 [* N* @, Y% n$ d4 l  鹤子点评说:满腔的血和泪,滴滴从心坎里流出。母亲的养育深恩再也无法报答,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沧海无尽,自己伤痛的血和泪也同样没有穷尽啊!, f1 I! S. ]4 @& R5 t
  诗曰:
$ [, B& K) D& h( L& _  乾陀万里断归魂,运鼻周身半泪痕。8 i2 n- ]  g  A: C0 H( Z  T+ v+ ]
  血乳三年劳苦甚,何能寸草报深恩!+ l9 m# r& T: w
% ^) R2 _4 G) g# l! T2 G
  猿拔母箭(《圣师录》): X. m1 Y4 t. z( i9 I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军邓芝,在打猎时射中一只母猿。他看到猿子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后用树叶塞住母猿的伤口,哀伤不已。邓芝扔掉弓箭,叹息道:“山间的动物还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亲,难道人还不如一只猿猴吗?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打猎了!”* i' K7 X7 N: T# i6 r
  诗曰:
6 F6 t3 t3 W" R: H3 `  拾橡攀萝不暂离,弓声霹雳黑风驰。
3 ?/ R& N- q& U8 K5 d1 J  箭锋洞处君休喜,看取猿儿吮血时。) x3 k0 }" k' o9 p$ b7 Z! ?; ]

! @6 K: m& R% G, f) o  猿抱母皮死(《圣师录》): i1 V  u3 L; l! M+ _
  吉州有一个捕猿的人,捕获了一只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这只母猿杀掉,然后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卖给龙泉一位姓萧的人家。捕猿人还拿出母猿的皮,给幼猿看。幼猿看到后,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当下就死去了。萧氏的儿子非常感动,为它作了一篇《孝猿传》。( @- H# |1 U6 h- b' t1 s
  诗曰:
' F  j- n$ v# L  孤影空庭落月凄,前宵犹傍白云栖。3 ^( a# ]" G' o+ c: c
  惊心瞥见魂销尽,觅母黄泉掩面啼。
% j9 y# ~- `6 c9 \. j# [$ I5 ]1 ~% F# `/ b1 l
  犊吞刀(《柳崖外编》); G2 m# b! e, L8 F
  沭阳县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杀牛为业。一次,他买下母子两头牛,打算先杀母牛,就把它捆起来,磨刀准备宰杀。此时有人敲门,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犊趁着这个时候衔着刀来到邻舍孙老汉家门前,用牛角顶门。孙家以种地为业,孙老汉听到声音出门一看,见牛犊口里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还剩下一半,不一会儿就全吞了下去,朝着他哀号。孙老汉正为此感到惊异,这时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犊和刀,也跟了过来。孙老汉问明情况,才知道牛犊之所以吞刀,是不愿母牛遭到宰杀。于是他问明这两头牛的价钱,用双倍的钱买下,然后过去解开母牛,把它牵了过来。牛犊见到母牛便叫起来,一边叫一边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边卧下,从头至尾舔着牛犊。孙老汉原以为牛犊肯定活不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没什么事。后来,母牛为孙家奋力耕田多年,那头牛犊则继续耕种了二十多年,直到孙老汉的儿子那一辈才死。当这头牛犊死后,有听说过吞刀奇闻的人剖开它的肚子查看,发现那把刀在腹胃之间,被一层厚皮包着,就像新刀装在鞘里一样。1 i9 Z% T2 m% J4 H" g1 b
  作者柳崖子说:相传有牛犊为母牛潜埋屠刀,我听说前些年在家乡王雅村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而这头牛犊却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带着感恩和依恋,两头牛在孙老汉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说母子都没有辜负救命的深恩。1 j9 b; o* \+ n
  鹤子点评说:像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仅听说过这么一例。当我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起初是感到震惊,接着是充满敬意,接着感动得落泪,接着欣喜地起舞相庆。( r+ W( [7 O4 W! b) a
  诗曰:2 A8 a# ^" |1 L2 Z+ j
  吞刀凿凿莫疑虚,叩角独寻孙老庐。& N8 t7 G! u$ M4 {* q. ?- Y+ Z
  子母乍逢仰天恸,一时狂喜更何如。3 N8 d; I1 l1 N
/ M& P4 ?9 E* l& I6 K% m
  犊藏刀(《同生录二编》)
- p5 y" M( M5 g- t' y  云南安宁州有一位姓赵的屠夫,有一次宰杀一头母牛,把它捆绑之后,入室取桶。这头牛的牛犊在一旁,立刻衔着刀藏在石缝里。屠夫回来到处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邻居看到,就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屠夫听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处,隔着窗户悄悄观看,果然看见牛犊再次把刀藏了起来。此情此景使这位姓赵的屠夫良心大为触动,为自己一生的杀业感到悲悔,于是他就去华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忏悔。他还养了这两头牛二十年,在它们死后加以安葬。2 P+ r7 q. R1 g, w" w; @  x
  诗曰:
4 e) _/ R' `/ v! S  M# K" G9 a0 d  刀头转瞬血飞红,小犊衔刀计已穷。# L  @# w% ]+ G/ X3 r$ g" i9 c
  二十年间随母饭,华山消受好松风。0 Y, u7 ^3 s4 n8 Q- e
6 F  U, t; c& o4 p
  孝牛冢(《井蛙录》)
1 y" v8 G0 C3 ~$ M' ~1 q  金溪的前参政官漆尉山,曾对我说:在城南四十里,有个名叫九都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黎的农家,养着一头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刚满半岁。七月间,这位农户将乳牛拴在家里,驾着母牛在陇上耕作,耕完后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时分,忽然乌云翻滚,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电击死。这位姓黎的农户招集陇上的人,帮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边。回家后,见乳牛还卧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怜悯,叹息着说道:“你的母亲已经被雷电击死在陇上的洲渚了。”乳牛听后忽然站起,悲鸣不已。第二天,农户牵着乳牛到野外吃草,离洲渚还有一里多,乳牛即飞奔到母牛被雷电击死的地方,徘徊悲号不止,不吃不喝,怎么赶也不肯走。最后只好用鞭子把它赶回家,到家后它又脱缰逃去。黎家顺着印迹寻找,发现它还在母牛被雷击死的地方,边绕边哭,悲鸣声昼夜不绝,最后撞在地上头破而死。乡里人哀怜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为它建了坟墓,立碑名为“孝牛冢”,至今还在。这是清朝顺治丙申年七月发生的事。6 A7 I) ^7 b5 N2 E0 i
  诗曰:
' q$ _( O+ |4 U3 O  膝下初离盼未归,昨宵含乳梦依依。
' L6 [/ P6 b! q% A5 [5 d  c  英灵寻母河洲遍,怒蹴寒涛十丈飞。% z+ d9 [1 j6 r/ P" h

0 E. n, t- q6 d0 v/ L0 E& {/ }  犊排户(《警心录》)9 W) q* F/ P2 N2 U  M
  桐庐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买走。买下牛犊的是一位农夫,买下母牛的则是一位屠夫,两人一起赶着它们出门。屠夫牵着母牛渡过溪流,进到自己家里。牛犊则一直站在溪流这边,望着离去的母牛,伸头长鸣,无论农夫怎么鞭打也不肯动。直到看不见母牛的身影,牛犊才在催促之下动身,但每走几步仍要回头张望。翻越两座山岭,穿过条条岔路,到了农夫家,将它关进了牛栏里。
2 d' L( c; [& W3 t2 P' R  这天夜里,屠夫烧上一锅热水,准备清早起来宰杀母牛。忽听门外有牛的叫声很是急切,那头母牛的应答声也同样急切。屠夫起身出门察看,门外正是农夫买下的那头牛犊,它挤开门走了进来,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着它的脖子。屠夫虽然凶悍,此时此刻也不禁惕然动心,回身用锅里的水把火浇灭,便躺下睡了。
! J( ^, A" l8 d9 `$ c, A.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6 0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一、孝亲友爱》- G% n) \( g9 C. Q8 G) |. `% s

+ l% \5 Y7 I8 l- U% W" K摘自《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l/ Z4 C2 H' W) n6 X; W8 X
  那位农夫不见了牛犊,一连找了几天,直到遇见屠夫才听他说起这件事,两人相对叹息不已。农夫就将母牛按原价买下,和牛犊一起带走了。
6 B3 L5 q7 x7 Y4 i5 C. F9 M0 ]  诗曰:
7 i5 q, [/ ?9 E3 h3 `& t" V6 m  犊来已不望生还,幸母全躯返故山。
/ a$ x- P2 X8 |1 |5 c  迢递屠门溪隔断,夜深谁引叩柴关?$ b* A+ y2 @/ u( ~% l. S

% C9 |6 U( c6 P# o  羔卧刀(《同生录二编》)/ V, `. s- A. W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里有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一天正准备宰杀母羊,把它绑在架子上。羊羔忽然两条前腿弯曲向他下跪,两眼泪流不止。安屠夫惊异了很久才回过神来,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个孩子帮忙一起宰杀。等他回来时发现刀不见了,原来是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角的阴暗处,然后卧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开始怀疑是被邻居偷走了,忽然又一转身踢开羊羔,发现刀就压在下面。此时他顿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庙放生。自己不久也舍下妻儿,投奔寺里的竺大师,出家为僧,法名守思。) E; j" X( V# {9 F. G2 F. E
  鹤子点评说:如同传来秋夜的钟声,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这只羊羔看到母羊被捆绑时,是何等的心碎。向屠夫跪地求饶时,是何等的热血激涌。卧在屠刀上时,是何等的胆战心惊。随母羊送入寺中时,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多么孝顺的羊羔!多么毅然的屠夫!
+ ]# j- d. V4 x  Q$ Z  诗曰:$ X0 J7 ]9 {. s" v8 O
  杀机一动几时休,羔跪屠前枉泪流。
( e( Y: p: W+ n  转眼擘开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头。- F" E! h# w% g2 t' i/ a. b* P

& K( W+ ^( T# ~4 C4 w  东莞五乳犬(《孝犬传》)* O. e6 R) A( i1 c
  这里说的孝犬,是指广东东莞县隐士陈恭尹家的母犬所生的五条幼犬。(注:陈恭尹,字元孝,著有《独漉堂集》。)
$ {0 G/ o) n% f4 d; T4 N3 X$ i  这条母犬身体白色,尾部赤色,四只脚为黑色。陈恭尹为自己的父亲死于国难而心中哀痛,立誓不再进入仕途,于是隐居山中,以吟诗饮酒舒发自己的情怀,不与世人交往。这条母犬跟随着他,片刻不离。每次出门时,它都要走在前面几百步的地方,像是一名向导。若遇上豺狼蛇虎,它就立刻返回,咬着陈恭尹的衣袂往后拽,不让他继续往前走。陈恭尹明白后就转身返回,这时它又跟在后面数十步远大声嗥叫,像是一名护卫。每次出门都这样,已经习以为常。到了夜里,它就在主人庐舍前后巡视,不时地吠叫,通宵达旦也不休息。5 d3 l7 i1 i* M2 J  x7 J5 E
  几年后,这条母犬一次生了五条乳犬,都是公犬。乳犬长大后,陈恭尹把它们分别赠送给前后左右的邻居家,它们也都能为主人看守门户,从不懈怠。刚分出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母犬每天都去各家探视乳犬一圈,好像是在训导它们。有了食物,乳犬总是让母犬先吃。等乳犬长大,母犬便不再前去探视,而几条乳犬则每天早晨都聚到陈恭尹家,前来看望母犬。8 H# J- T0 q9 R4 Z
  又过了几年,母犬患上癞病,身体瘦弱,好像就要死去。这几条乳犬每天都一起赶来,争着给母犬舐癞,母犬的病竟然好了。每到大年初一,五条乳犬都会一起赶来,绕着母犬摇尾,好像是在为母犬贺岁。后来母犬死了,五条乳犬都哀号不止。陈恭尹怜悯这条母犬,把它埋葬在后山。五条乳犬从此每天早上都一同前去母犬的墓旁哀号,很多年都没有间断。2 M$ I5 m, \4 Q: B* E
  诗曰:2 _9 |7 `- w! y3 C/ I! @
  劫火余生笑种瓜,仙厖卫主守烟霞。
# a% V* F& l% S: k6 K  不惭独漉堂前走,孝子钟灵义士家。% Q7 {, j+ I! t) ]7 m( M

; @: q3 _! z3 ]  T- o9 i4 Y* ^0 V% ]  孝义犬(《圣师录》)
- B" R: a$ u  y% V* _  唐朝的禁军大校齐琼,家里养了四条出色的猎犬,经常陪从皇上在广阔的皇家园囿里狩猎,齐琼总用最好的食物喂养它们。其中有一条犬在进食时,总是把食物填满嘴中,然后出去进到茂密的草丛里,吃完了又回来取食。齐琼觉得很奇怪,就让仆人前去察看这条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原来在北墙的一个枯洞里,有一条又老又瘦的母犬,身上长着疮,非常肮脏,是这条猎犬的母亲,猎犬在用口中衔来的食物喂养它。齐琼听后惊叹了很久,命令仆人用一个小箱子把这条母犬抬回,找来破旧的褥子给它当垫子,用剩饭喂养它。这条猎犬朝着主人摇尾巴,把头低下,好像心存感恩的样子。从此以后,每当在狩猎中遇到猎物,无论擒捉追堵,这条猎犬都行动迅猛,如同一员飞将。所以齐琼每次随从皇上狩猎,都能获得丰厚的赏赐。一年以后,母犬死了,这条猎犬更加尽力。后来齐琼去世,这条犬日夜都在嗥吠。停棺一个多月后,即将在郊外入土安葬,把这条犬留下看家。就在棺木入土的那天傍晚,这条犬独自跑来,不停地向棺柩叩拜,把身下跪出了一个坑,头上也流出了血。棺柩掩土尚未完毕,这条犬便死去了。
' l! b1 v, g# l# U  诗曰:
' q/ [& p/ O: {3 P8 a# e; z: ~4 Y6 A  病母衔恩豢养丰,赤心报主死生同。
7 |* D. [- j( S. r  岂唯孝犬人间少,更有棱棱国士风。
+ [8 l( o, r# c4 H
8 f: r, S, U5 s% X0 T' D* y  都押衙犬子(《玉堂闲话》)- P, |& ^/ M" W3 [" j1 B4 Z
  秦州都押衙石从义的家中,有条母犬生了几只幼崽。其中一只送给了节都使琅琊公,它从小到大再也没见过母犬。一次,节都使率领将校们一起到郊原打猎,这条犬忽然与母犬相遇,欣喜的样子难以形容。打猎结束后,母子二犬各随主人返回。从此以后,这条犬每天到节度使家的厨房偷偷取肉,衔到衙将家给母犬。有时甚至衔着牲畜的头、肚、肩、胁等,摆得满满的,衙将家几乎没人知道。
1 T8 C" _; q# \/ Q8 N* H) C  李斯义点评说:母子之情是一切众生的天性,长久分离后偶然相遇,心中的欣喜自然超乎寻常。看到这里不禁心生感触,叹息不已!# |* K+ B  s  G- @
  诗曰:
! K$ B9 f3 a  O& T4 B; k9 A4 X  宋鹊韩卢蹴阵云,乍逢母子两欣欣。+ [  t: i6 p* D% J8 g
  何劳考叔尝羮请,不似东方遗细君。
# L+ ]7 Z8 p3 G8 p- C6 B) `3 A1 y- y0 S/ k! _8 K# C2 U" J
  稚犬毙虎(《警心录》)
$ T5 R/ K( o( P8 a. r  村民赵五家的母犬生了幼崽,才两个月大,随母出门,母犬被老虎所吃。赵五赶紧招呼村里的青壮年,拿着长矛去追赶老虎。幼犬飞奔上去,紧紧咬住虎尾,老虎挣脱不掉,只好拖着它逃走。幼犬一路上被荆棘挂住,身上的皮毛都快掉光了,却始终不肯松口。老虎因为有拖累,行动迟缓,终于被众人赶上,死于刀下。
0 k: ]+ P% e: i1 P( E  李斯义点评说:幼犬为报母仇而奋不顾身,完全出自它的天性。可见天下大奸大恶的人虽然猖狂,如果肆行暴虐,令平民百姓切齿痛恨,就一定会遭到应有的惩罚,死于非命。因此恶事不可妄为,弱小者不可欺侮,天理从来就是如此。1 R( h5 [0 c! T0 w
  诗曰:5 \0 r+ y! d# I- v; A9 Y0 T
  犬衔虎尾疾飙驰,虎怒咆哮犬不知。- I$ j' B6 ~' O# K( k
  雪滚刀光虎头落,孝心天亦与扶持。$ L7 B  h5 y1 u# o. b
# C- V4 |  r1 t9 O- O# z( a" S
  三孝犬(《圣师录》)% v# h! ~4 [, l: n( }" c5 F. V
  淮安城中有一户人家,把养的母犬杀掉吃了。剩下的三只幼犬,把吃剩丢弃的母骨衔在一起,用土掩埋,然后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鸣。邻里左右的人见了,觉得这三只幼犬很不一般,都说它们是孝犬。" |. l- o9 W4 D, e0 n. ~9 M7 f'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6 0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孝亲友爱

续-《一、孝亲友爱》
4 X% u, q3 Z! j5 P' y7 F, X" |0 |. F/ Y( l+ ?% Y
摘自《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3 @6 B* p. W- A, L  鹤子点评说:孟子曾说过:“人们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暴尸野外,被狐狸所食、蝇蚋围绕,肯定会额头冒出汗,转过脸不敢正视,迫不及待地设法掩埋。”由此可以想见三只幼犬忍着悲哀,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5 e2 {6 @- @7 g/ f/ z  诗曰:
. c  k# k; ~( S  争相衔骨妥荒隅,伏地悲号泪血枯。) f! I5 z/ N$ X/ h1 A/ X6 Z$ e
  人子愈多亲愈苦,一抔何处待青乌。
7 G4 k7 |& A7 i  j  Y( Y; ~. Z, p* y9 {. q! |3 S
  乌反哺(《禽经》)
/ m5 d# [! |) _3 U1 l9 B4 ]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又称为孝乌,长大后都要衔食喂养自己的母亲,嘴小而白色。
9 U) O# C7 Y% w" V  鹤子点评说:《运斗枢》说:“慈乌属阳性,禀受天地的仁和之气,所以会反哺自己的母亲。”秉性仁爱,自然会孝顺母亲,这完全出于它们的天性。
1 A8 K$ r; q# q% W  诗曰:! s% Q3 Z* e' a
  为雏衔食羽毛摧,雏长酬恩老渐催。% K9 J# N: b0 T1 u6 ]8 O+ {$ o
  爱日无多休错度,何能反哺到泉台。
/ f( G% n1 E! ?5 h/ U* Q& q  z, Q  x! m* Q
  长兴孝鹅冢(《寰宇记》、《人谱类记》)
3 t9 s0 M1 @7 ^- d/ C+ f  唐代天宝末年,长兴的一个姓沈的人家养了只母鹅,在孵化幼鹅时肠子漏出而死。所孵化的幼鹅声声悲鸣,什么东西也不吃,啄来破旧的草席盖在母亲身上。又衔来茅草,陈列在前面,像在做祭奠一样,然后向天悲鸣而死。沈家觉得很不寻常,就把它装殓在一个盒子里埋葬了,后人称为“孝鹅冢”。
7 k) t3 M4 T% J/ n$ k2 H  李斯义点评说:刚孵出不久的幼鹅,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那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又该怎样呢?曾见有人一边饮酒食肉,开着玩笑,一边研读《礼经》,自以为洒脱,其实是完全没有人心。这些人要是读到这则故事,真应该羞愧而死!
5 e$ Y* Z! S- W2 `  鹤子点评说:母亲去世,竟然如此的悲切。不知母亲若在世,又该是怎样的依恋啊!
7 e2 T- I/ g* o/ c' W  诗曰:: c  ?0 Y* c0 @& r4 ]
  事死何如及事生,仰天泣血涕纵横。
& E0 f3 l& z9 U& f  为儿舍命身难赎,泉下谁闻恸母声。
' x9 Z) J. ?4 l) R
/ @7 u: y$ }8 \  蝙蝠识母气(《警心录》、《昨非庵日纂》)
' b, [# b5 H7 |6 c) I, a: g- q* W  眉州的鲜于氏,为了配药方,将一只蝙蝠碾成碎末。在和药的时候,有几只小蝙蝠围聚在上面,眼睛都还没有睁开,只因为闻到母亲的气味而来。鲜于氏一家不禁为之落泪,立誓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动物配药,还要多做放生的善事。由于所发的善心特别殷切,药还未服,病就痊愈了。
0 y2 }- C, U+ p3 ?  诗曰:
* I1 U8 Z0 `4 O3 [  藐孤双睫未曾开,哪识遥寻母气来。
8 v6 v* Y7 l- I  缕缕断魂犹恋子,药铛烟外影徘徊。
' H8 C2 n, g* }+ z/ ]% x
( f" b/ i/ p2 A& L+ `  同母牛(《异谭可信录》)& x* W" {, u0 L3 Q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分家后还是常闹矛盾。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头牛犊,卖给了一个亲戚。后来这头母牛又生下一头牛犊,然后母牛就死了。前面生的那头牛犊,亲戚又把它卖给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场里,和哥哥家的牛犊一起吃草。到了晚上,两头牛犊一起住进哥哥家的牛栏里。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犊牵走,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以后,两头牛犊轮流在两家过夜,从不分离,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对弟弟说:“牛犊兄弟间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弟弟感动地哭了,从此兄弟二人友爱如初。
, b0 ^0 g2 p" h  L+ C3 U% I  鹤子点评说:两头牛犊依依不舍,这是动物天性中的灵光在闪动。兄弟情谊怦然而起,这是人性中的灵光在闪动。
9 S7 Y9 N8 @% b) D3 p4 t  诗曰:
8 e' ]; J. \! j, S  愧杀操戈共室人,相倾相轧忽相亲。
6 G0 [( b0 u% o% D' v8 I% X4 w7 b  看渠兄弟温存意,也似姜家布被春。8 I$ L; a; [9 v+ a1 _) H

% N5 P* t- o1 Y0 k  犬痛同怀(《建宁志》)
6 I& I# V5 |& G: B7 k0 A; v0 N  咸溪有个人叫童镛,家里养了两条狗,一条白狗,一条花狗,同为一母所生。两条狗都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后来白狗忽然失明,没法再到狗圈里进食。主人便铺上草垫,让它卧在屋檐下面。花狗每天把饭衔过来喂它,晚上则躺在它的一旁守候。白狗死后,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绕上几圈,像是在哭悼。然后卧在白狗的墓旁,总要过很长时间才离去。( g! i" w. w% d! e5 s
  鹤子点评说:作为父母的亲骨肉,兄弟间的手足之爱弥足珍贵。这条花狗在白狗活着的时候照顾它的饮食,死后又能竭诚尽礼,真无愧于兄弟的情义!4 C% {2 e+ P) T9 c0 G0 M4 `, v, g
  诗曰:
3 [2 j5 ]) Q5 p- L8 X+ k- ~! o% [" `) ]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缠绵乃若斯。
" M# X, E3 D! T  含饭伤心黄土隔,夕阳孑影下山迟。
! t% F6 r% t* q% F* b# \9 J% [/ Z* [3 y
# d5 \' @8 a% J1 `4 V8 [5 u  羽声合刻(《因树屋书影》)( ]. ], L  @0 Z7 R6 n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带着两只鹦鹉回到江西。两只鹦鹉朝夕相依,像亲兄弟一样。他把其中一只送给了陈右骅,另一只则送给了韩人谷。陈、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经常相互来往。两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见面的时候,总是互相问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没过多久,陈右骅养的那只鹦鹉在书斋中被一种奇怪的动物搏杀。陈右骅非常痛惜,便将它安葬,请韩人谷赋诗哀悼它。诗写好后,韩人谷拿着诗前来拜访,他养的那只鹦鹉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着:“哥哥死!哥哥死!”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两位好友因此广为征集名家诗章,追念这两只鹦鹉,江西、三吴一带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动,写下了不少诗文。两人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书,名为《羽声合刻》,邓左之为此书作序。原来动物之间的情谊,竟也如此的深厚。
. R. {" y' t- }$ l2 d+ ?- K  鹤子点评说:相见时互相问候“哥哥好”,说不尽分别后的眷恋之情。听闻噩耗时哀叫“哥哥死”,说不尽此时撕心的哀恸!
6 R3 F7 K& l2 S3 G7 [  诗曰:
* R4 ]7 y) o5 K, s5 d) i1 S  同来闽峤乐如何,谁料参商饮恨多。  n: y& _' O5 U$ K
  旅雁分飞云水断,几曾芳讯到哥哥!
- Q8 y" |- t# `! d) L6 b% {: P- `7 t! C
  舁无足蟹过簖(《阐义》)
( p) B& d! d; \' H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设下蟹簖(一种捕蟹用具,状如竹帘,横置水中以断蟹的通路),捕蟹来吃。一天,他看见两三只螃蟹相互挤靠着往前走,感到很奇怪,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一只螃蟹八条腿都没了,无法行走,另外两只螃蟹正抬着它翻越蟹簖。他不禁感叹道:“人是万物之灵,可是兄弟朋友之间还要相互争斗,甚至趁对方危难加以排挤陷害。想不到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动物,同辈间却有如此的情义!”于是就令人拆除蟹簖,从此再也不吃螃蟹了。
9 ^1 k% @7 B5 a3 R- m6 E1 Y  鹤子点评说:动物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人心。人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天地。
7 m) g7 g& E% @+ E" ?& R( u  诗曰:
- p, b: V; E  o6 b& w  欲行且止倩谁扶,一蟹蹒跚八腕无。
1 \: e1 x" v8 j6 o9 t6 c) O7 Q7 O  安稳中流向前去,余生相傍老菰蒲。
) l# A5 E' f' K# }  -----------------------------------
7 \/ {" ^, D- h$ a1 h) Y+ X8 l) u: n: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 07:41 , Processed in 0.1233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