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5 19: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其恶言
' U. q$ V; R/ Q 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3 A* {% b0 A& y 令意向恶
9 y* @7 {8 v7 \; D6 D) E; j. v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6 {% a* H% [$ e! O2 L( F' s/ b9 ]6 x 好以口侩斗 是后皆无安
, E9 O7 ~6 j, |3 B) m( I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 s1 N% z5 {# p$ m7 H, [0 i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 P( X" H3 s9 L 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 v% u; D, K$ q" o! p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P7 ]: p. v. @/ c2 i5 v 解自抱损意 不躁言得中 N2 ?1 u2 D6 T2 O! x9 \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 r- n; q' N( F6 _+ x8 C# I" m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9 s8 |& n3 s$ O1 v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
_6 f6 ] C& E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欢喜 4 Z3 \5 v0 `- m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9 E* G" R% {- w& Q, G, V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 f" d" D7 p, p2 ~- X: l" A& \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 {2 T: _* [: l% Z0 L) S+ a
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9 x2 j/ ]' x1 A( l( D4 x
为能作浩际 是谓言中上 0 c9 y. i' w# h
双要品第九
2 ]$ R l% w4 l& H 二十有二章。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 z% n& [3 I7 G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 }: T* ^6 v: I, |) z) Z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 C: a8 t l% w% m. F9 U1 g0 A% m$ Z6 p8 d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4 I+ }& S# k' Y* m; ~/ t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 M2 q* H& d9 T2 i' l 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 r2 R8 g; X4 k0 W# M- ? 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3 }1 i! U. J2 J) P; S2 ~: x
不为妒嫉 敏达善言 愠于怨者 : K5 D$ _" C1 m" z" Y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 s* Y; P2 P8 T3 P 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 K) E: R: l1 y1 ], ~ 永灭无患 行见身净 不摄诸根
# W# j/ J4 b+ F5 p. s* u& _9 q 饮食不节 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 + A2 ~8 P* R* I2 `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1 t4 ]7 k( p; F" m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不为邪动
! ^' P% c8 a8 D) P! V 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6 U! I9 U {8 Z4 }" P) a' [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
8 N6 ?( \ r; e. ^6 j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 W( v" }& G/ D; q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2 ?8 n: l, {' \$ H3 e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 k/ u4 M& N' L% p$ {% `1 r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 5 @6 M* _$ |# v9 R0 [) \ |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 _( g$ P" g- O( K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 w5 h; G: } `: c5 Y$ n0 ?4 F& i
淫泆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 \$ q q8 i7 l. n% c/ N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 {2 a- x1 |$ [2 Z# D
如近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 [1 }# h2 F% E8 m2 R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 ' d! c! b% r5 o* t- O
见罪心懅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 H+ |3 B/ S: A" L6 n3 O6 z( v! E9 s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悔后悔 ! ?; P% Q1 ^8 X( X# b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4 u' N! c* i* B2 E7 p& {" l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祐
6 ~) L0 _# ^: j( x# U' [; @ 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3 Y" ]1 t- G( c4 ]; B5 j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 * a1 e- C' A) o1 E. F* X
非佛弟子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3 W2 W/ `, C$ i. b! `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0 ?) b, C: h' S- P% ]7 Q1 g
是佛弟子
, D: I+ {6 {1 `4 r; u放逸品第十 " k; w0 d- U+ y4 w, S( w
有二十章。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4 T- C. F# {7 S- b& s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 g1 |9 _, ] u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 N+ z$ z5 V: D3 k$ i( d, V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H% ~& q0 S1 N5 q e0 ~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0 S1 @! g* ?3 D) I6 a3 V( J# U 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 X3 l* K U" S2 S. g! _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3 v' U' t9 C, A' V# P# s5 C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 E; a; d- K( W* K* ~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7 H# d g6 \4 Y. `# S* c% B1 V 发行不放逸 约以自调心 : f3 f" F# U5 X# j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渊中 0 U, d& P+ f* e1 M2 x9 C, ?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4 ]- b( F; X6 N& ]
上智常重慎 护斯为宝尊 * J9 F3 x! N2 J+ {5 a( X& L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2 Y& y6 Z) W, H8 [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2 Q' @' k8 ^2 s0 ^3 w6 C2 k" V* }+ u
放逸如自禁 能却之为贤
* q' i8 {+ V0 f0 ^) }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即安
/ Z2 ]6 K- B% f3 z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1 @! `4 _* G3 R, ~( J! ~ 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 K7 R3 b- N! M, f' C6 D7 ^- F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 i# |! w# {7 E: r0 p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弊 / i5 ~( J+ |; K9 V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 A: y2 _1 Z: K8 _ D( h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5 t/ [( ]) u; {' P' X! K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 A+ y, r+ D$ R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9 P4 _% ~0 F6 I! _0 o* c1 J0 h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 h' F% K* p" p
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億-音+(夫*夫)]
. e9 f7 l5 B2 L9 z' g! E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焰
/ r0 G+ q5 E9 k. {- z9 V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 V6 V( y' N2 s2 q+ b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 |+ v+ h& v" D+ Y' T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昭世间
, {; K6 y. F( D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9 q5 k; V% l" t" O) v 是昭世间 念善其宜 少庄舍家 # n& U2 e( O# B0 t
盛修佛教 是昭世间 如月云消
& j9 w n( c8 Z$ k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昭世间
2 N! r, z; ?$ T4 O 如月云消 生不施恼 死而不戚
6 z- n! N) T/ k, f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断浊黑法 7 b/ T% x5 r* p5 v7 ^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1 P6 B, k# t* q
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4 E- f5 d. E' M0 w* Q2 m4 z, R心意品第十一
- U& S( L( t+ r$ ] 十有二章。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 k9 R, ?3 x1 Y# J/ M$ Z
意使作狗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 z$ \! d4 t4 W4 \ 其明乃大 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6 \; e" B2 r, Z" Y, p. O4 p$ E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意微难见
& f5 \( n6 M) i# M& F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即安
+ h+ M$ x+ }2 \3 z' B: h 独行远逝 覆藏无形 损意近道 # T! S7 e# @. k7 C1 |0 R
魔系乃解 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 T2 S9 l' a' e$ t- c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 念无适止 , w% N) ?/ C: |. k' l$ O% `8 A. D4 R2 y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觉者为贤 , }8 D* S# d; |5 u$ t& N
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 B! F6 b3 ^- M5 Z- V0 m3 p 莫随放心 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 Q8 D0 O4 ]4 S! O6 l2 F$ ^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有身不久
( O; G7 x( j8 N% l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 j ^2 d7 { t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 t9 p i$ ~1 a+ k8 c" A
自为招恶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 S6 A# P7 d# j0 f8 N: Q4 t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 g- H2 p4 j# ~, H: ]3 c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 n$ r/ P Q2 F- }) R" R$ P* A+ j
华香品第十二 / [! o9 L* F/ r/ @3 |2 `) v) Y
十有七章。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2 F- {* T& S" A1 e- t/ k- j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4 j8 J* Y6 E' T9 f3 G# J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 J0 s' C! |2 Y* e0 E- ^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 |% `; k$ {. Q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睹生死
* L% _! x, h4 o7 H8 ?$ Q+ I. u# e3 _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6 u! ]- ~, P" l7 W. u. \ 不睹生死 身病则萎 若华零落 - h" x1 }, C6 W2 L( w
死命来至 如水湍骤 贪欲无厌 7 _( O/ i, ?2 V1 |% ]
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 为自侵欺 * p( Y0 i5 A. [. S
如蜂集华 不娆色香 但取昧去 # i/ M0 g& ]; {& w+ O0 u3 y7 f
仁入聚然 不务观彼 作与不作
5 T3 v- H* _& h. i# }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华
+ x9 z$ N x7 \5 s) L/ h 色好无香 工语如是 不行无得
( E4 T4 D+ s( m9 l$ y/ g: {* q, \ 如可意华 色美且香 工语有行 + n, b. w3 J& {) T1 Z- M6 h, m1 ?7 H
必得其福 多作宝花 结步摇绮 9 J' _; Z+ ~: m0 P+ {2 B9 q
广积德者 所生转好 奇草芳花 " k) {$ ~6 m* h) x1 ]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 p- a: n: B E! H
旃檀多香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 S2 t3 m6 W% n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 o+ Y# G( u+ d! ^# Y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 ?" L9 S- p, n7 B' J! e. S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8 R9 `! p0 n9 X" y9 |# t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8 s: ] Z3 j- p9 }- \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 [- N" a, X' I% O+ t2 @/ _" O% g
慧者乐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