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i# h- `. d& _% |' A
4 g# m1 j* L9 @% k#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四种环保 心灵环保
8 J+ T6 R3 b3 c3 p( i
0 Q0 Z3 H. M1 r$ @. N- _" u) D- H2 g2 l9 L# E- m
四种环保: _. T6 d2 E: t! p7 i
" Z/ y% z# d$ T `& Z" w' i 心灵环保6 G* I( W2 C& S! p& F9 \
: s, f' f( B3 W! I
一、心灵环保1 k: h) c/ y: m) X
* T" Y7 N1 U% C& c7 C& j1 O2 g 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便是现代人的心灵环保。8 ~$ x) z6 Z8 _
6 j" J* h/ i, ^, A) f 「环境保护」这个名词,虽然在二十世纪之末,就已经传遍全世界,特别是科技文明发达的先进国家,凡是有识之士都已发现,由于经济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快速恶化,包括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及污染,生态资源的快速减少及消失,例如由于热带雨林遭到大面积的开垦,以及各种机械排出的废气,加上各种生产事业造成的许多污染源,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也使得南北极的冰帽在急速溶化,海平面的水位快速升高,绿地沙漠化的面积愈来愈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愈来愈接近毁灭性的危机。所以要提倡环境保护运动。
5 ?& g9 S: z" t& h6 p8 L
, j9 t+ g# ^- U6 T7 q& j 但是,由于人类的自私自利之心,根深柢固,明明知道破坏环境、制造污染是自害害人的事,一旦遇到跟自己的现实利益冲突之际,或者有机会可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之时,便会容易忘掉公益,便会不顾后果的远忧,只管得到手就好,充其量只问有没有犯法,会不会被罚,却未考虑到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对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好,对自己生存的大环境有什么坏影响,对后代的子孙有什么危机。因此,我常提醒世人:今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全人类,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锦鱼缸中的许多条锦鱼,只要有一条鱼拉了屎,污染了缸中的水,受污染的是每一条鱼,包括拉屎的那一条鱼在内。% u6 ^2 A. e, H! W! y
5 U! k+ e9 r6 G, v$ r+ `, ^7 | 人类的自私心,原本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是人类以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速度太快,恶化的幅度太大,也为这个地球环境带来空前的大隐忧,虽然那种隐忧的结果,也是自然规律的制衡,却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空间的大灾难。
8 J8 b; s# W/ R2 T) n% m 7 t- x O. e: k0 m6 c$ N- E A
因此,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呼吁全人类都能以心灵环保的原则,建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自利利人的价值观,要让自己、让他人,都能得到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好象一同乘坐在地球环境的一条大船上,所谓同舟共济,各自以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场域、不同的角度,来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7 `+ b* g5 D3 K
* k( Q- z, a) U. D% d* U1 r0 D 二、儒道二家与心灵环保
7 a% h/ e8 u' K1 Q" |$ R
1 Y' T+ y' k/ H8 _) d4 i: w 古往今来的东西方各家思想,都在探索、申论人的问题,是以人为中心来探索各种问题,重要是内在心性的问题、心灵与肉体关联的问题、个人与配偶家族间的问题、个人与群体社会互动的问题,个人与自然环境及时空宇宙间的存亡生死、一元多元等问题。各家思想,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虽有偏重偏轻之别,都是为了个人生命及全体环境寻求出路、寻求答案、寻求平衡,乃至寻求永,目标却是相当一致的。
8 l" `8 X+ [9 o d ( g, W d$ e, V2 |' j' [
在东亚思想之中的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定、静、安、虑、得,便是以人的身心及其所处大环境为主题的。又由于孔子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话,引起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及荀子的「人性本恶论」的讨论。虽然孔子曾说人是「未知生,焉知死」,对于人的生前死后等诸问题,是不加讨论的,但对于人之如何成为一个健康而有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和乐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却是申论得非常得多。例如孔子所说「仁」字的定义有多端:: x$ e6 [1 p0 e0 ~
% T. s: E" \6 |
1.从语言的态度而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言语不在花巧,宜于坚定诚实。0 J% Y5 w! q- ?
- X3 s3 z' ?7 {, F' N
2.从内心的态度而言:以同情、同理之心「爱人」是仁。& ~' l' T n3 p- A
( a# y' B# m! U4 J3 R- k; h
3.从对己、对人的态度而言:「克己复礼为仁」,对自己要自制,对他人要尊重。因此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也就是每天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是见到了贵宾那样地以礼相待;遣使大众之时,就要像是在祭天祭地那样恭敬他们。% M6 Z+ l9 G/ ]/ z% E# M2 ~7 u
( A2 \$ M c0 K, @ n 4.从自利必利人的立场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忠心耿耿的「忠」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宽恕的「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由于《论语》中有「臣事君以忠」之句,后人便将忠字狭义化了,好象只有臣对君忠、下对上忠,其实《论语》中尚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以及「与人忠」等句子,都是将己心比他心,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置于一条平行线上平等看待,才是把良心摆在中间的「忠」字意涵。
4 [+ C; Q. L( d0 l6 q: b ; d ?5 K1 \; {/ I
这种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道,是很难实践的吗?对于有心的人而言,并不困难,所以孔子要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只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便能完成全部人格的道德。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有实践仁道的决心,不仅要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平等看待,甚至要将他人的利益,置于绝对优先的地步,为了求仁得仁,不但不可为了自求生存而害人,更要牺牲自身来成全他人,才算是仁道的极致。正因为孔子没有机会做到「杀身以成仁」,所以要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了。) ]" J7 L& G% Q7 e2 K- c
+ l& }. U8 K# O. h% A( A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都是表现着一个崇高的理念,那是从个人利益的私心追求,转化到为了群体利益而放弃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全「求仁得仁」的人格。这种思想,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是很相近的,什么是菩萨?具足智慧和慈悲的人便是菩萨,有智慧便不会害自己,有慈悲便不会害众生;更进一步,为了利益众生,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故有「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誓愿。私利、公益的两极,或是以利人作为利己,仅在一念之间的差别,自私的利己是精神的污染,是心灵的腐败,以奉献心来利他,是精神的升华,也就是心灵环保。
' ^" m: x3 R3 b6 f( i/ N' C/ w/ p
2 w6 T+ h9 E* q7 S3 d/ d B 道家的老子说:「道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