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7 1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四种断恶行善的精进心——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知道四正勤不是在其它地方精勤地作功夫,而是安住四念处观之后,精勤地断除观行的违品、修集观行的顺品,以这样的精勤,就能使修行一天比一天稳固、增长,以至达到圆满。1 H8 q2 q4 ]$ ]* p1 Y
比如,修四念处的所依是闻思修大乘法,单从“所依”上讲,要修成四念处,就必须远离违品,也就是要远离对大乘法不闻、不思、不修。如果没生这样的过失,要力求不生;如果已生这样的过失,就是已经出现了不闻、不思、不修的懈怠心,就要尽快断除。又从顺品上说,没有生起对大乘法的听闻、思维、修习等时,就要努力使它生起;如果已经生起了,就再努力使它增长。像这样,精勤地舍离违品、修集顺品,就是“四正勤”。
# ~! ~/ C( P: f! B& ?由于具有四正勤的庄严,就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办一切善法。因为修四念处生起了观慧,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违品、哪些是顺品(就是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有利因素),之后再以观慧的指导发起对治违品的正勤,就能做到断一切不善、成一切善法。
, _# I$ K% E: f' j) D3 Q【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7 Y: k2 T. q+ {7 b( _, a& p
神足是定的异名。怎么叫神足呢?神是神通,足是因。依靠禅定能自在地获得神通,因此叫“神足”。/ A1 T- d8 M8 G1 w
神足从体性上划分,有欲、勤、心、观四种:( s1 ?: k4 m8 @9 K! _) u& T* K4 Y
第一、欲神足,拿大乘来讲,就是对万法的空性生了信解后,就能依于信解而发起精进,由此使心堪能安住而入定,这叫“欲神足”。
) T. ~, g6 z- Z ?& X; {4 D6 x第二、勤神足,就是对四正断发起了欲心,包括对消除修法违品起了很大的欲,没生的过失遮止它生起,已生的过失尽力灭除它;对积聚修法的顺品也发起很大的欲心,使得它逐渐生起、增长,这样就有恭敬加行精进,就能做到虔诚恭敬地一心精修了。以一心精修的力量,心就能安住一缘而得定。或者对四正断发起了恒常加行精进,就是长期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遇到任何顺逆境缘都不放弃修行,以这样长期精进修法的缘故,就能一缘安住而得定。以上欲、勤两种都是得定的因,用因来取名字,就叫“欲神足”、“勤神足”。意思是,对成就三昧有勇猛求证的欲,以这个欲发起精进,就能真实成就禅定。: L- @' c/ f+ V. s; C6 v5 s
第三、心神足,这是讲到真实的寂止,也就是以前世修寂止的习气,今生稍作努力,就能使心一缘安住而入定,这叫“心神足”。
' \, j3 ~) \1 b+ Z1 L第四、观神足,这是着重在观上修。依靠所得的三摩地教授,经过智慧辨别之后,心中了无疑惑,就能使心不散乱而入定。: C: }1 O) w0 v* O
像这样,以神足庄严自心的缘故,能恒时使身心轻安快乐。4 r& a' A4 N) @& R, _# {3 R% D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 a2 k- G% h6 S7 Y“五根”指信、进、念、定、慧。“根”是以能生长或能增上为义。以五根的作用,能出生清净的涅槃法,因此称为“根”。
8 Q# i& f5 j, S5 R1 s8 g首先讲信根,比如:对因果定律生起了坚信,即使舍弃生命也不造恶;或者对菩萨行发生了信心,除此别无所求,自己选择的道路唯一是成佛度众生的菩萨道,其它寻求人天欲乐、来世富贵生天、或者一己解脱等,都无所希求;又如深信一切因缘所生的法都如空花、泡影般毫无自性,以此就会灭除一切执著实有的见。没生信解前,一直误认为一切现相是实有的;生起信解后,就认定一切现相都像水月空花般,现而不可得,再不认为是实有的;或者对如来十力、四无畏等的广大功德生信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修持成佛之法等等。像这样,就是信心生了根,叫做“信根”。
$ b$ q# _3 |% t: }! N对有信心的法,心里有四正断的精进,就是出现了精进根。也就是能非常勇悍地改过自新,没生的恶尽力遮止生起、已生的恶尽力灭除、未生的善尽力使它生起、已生的善尽力使它增长,这叫“四正断”。具有这样的品质,就以精进力能不懈地勤修,这叫“精进根”。
7 Z9 L, ~) p$ j/ f9 Z3 y w. C" F对以精进心修持的法,内心保持正念,常不忘失,得到了念住,就是“念根”。然后得到禅定,对念根明记不忘的法,不散乱而安住,就是“定根”。以心一缘安住的诸法,对它的自相和共相,心中非常明了,就是“慧根”。总之,生起这五根之后,就有能力生长清净的涅槃法,因此叫做“根”。
. R- o' x# `8 C2 E下面讲以五根庄严自心的结果,经上讲了“深信坚固”等五句。
# [ V7 F$ K0 u4 f也就是:生起信根的缘故,能坚固地信解因果、空性等等;生起精进根的缘故,有强大的控制力,能把持住身心精勤不懈地修行;生起念根的力量,能把持住心,让心恒时不迷失、不忘记正法;生起定根的缘故,有能力把握好心,使心不散乱在六尘当中,一般人一跑到境界里,心就像猴子一样东攀西缘,心就散乱了,就是没有定根。如果有定根,就能保持内心寂然调顺。“寂然”,就是心里远离动摇、寂静不乱;“调顺”,就是眼、耳等一切根都很调柔、很随顺于法;生起慧根的缘故,就有能力抉择轮涅万法,由抉择了达了诸法实相,就能断除烦恼。
! ^6 v: D, ^! `6 e. J1 L" [- S【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 o$ w6 H" g% @. M* t
五力不是另外有什么法,而是指五根增长到能伏灭违品而不为违品所夺的地步。心上修出了五力,就有比以往更殊胜的功德庄严,就能做到“众怨尽灭、无能坏者”。2 j' C+ m% K2 g. {2 U; M
“众怨”,指的是五根的违品——无信心、懈怠、忘失法、散乱、愚痴。但在生起五力,善根的力量已增强到违品不可夺的地步时,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等怨敌就完全打倒了,以后善根再不会被违品摧坏。
( v: @: Z, g, A" J1 D9 Z0 J: K【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 y! d5 t) J- ~( O. ?. c通过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行,就完成了资粮道、加行道而证入初地。初地的七个菩提支分,叫做“七觉支”。/ K# c" c7 @" {2 l* _
首先“念觉支”,就是对菩提道的修道支分已经实修而生起了觉受,由此诸菩提分在心中明记不忘,这叫“念觉支”。7 f3 u" w+ p1 v# q
其次见道时,无错乱地了知轮涅万法的体相,就是了知要断的轮回法是怎样的,要证的涅槃法是怎样的,心里能无误地抉择,就叫“择法觉支”。
" R. m7 Z, G, _0 h' v第三、就是有力量能证得上上位的殊胜功德,能断除证入上上位的障碍,这叫“精进觉支”。
5 [% R/ T) ]% q# Z% g第四、已经现证了法界遍行义(法性遍行在一切万法中,这遍行在一切万法中的本性,叫“法界遍行义”),证入初地时,以现证法界遍行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