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5: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布施贫人,或者买放生命(放生)等等。一天有的多到十余圈,一天可以干十几件好事,这样积累,至『癸未』这一年八月,你看从辛巳到癸未也是又过了二年,这一年是四十九岁,『三千之数已满』,第二个愿圆满。' p' K9 l# n( l
& H; l7 u; [7 y# ]9 }0 U' K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0 e# i3 q) G2 j3 ^+ @" _
; K2 P |8 c @1 W- Q: v 这是了凡先生发的第三个愿,他起了『求中进士』的愿。原来是命中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第一个愿是中举,中了;第二愿求子,得子了;第三愿他要求进士,这是最高的功名,他发的愿是很大了。『许行善事一万条』,他许的愿也比以前的大,大概也有信心了,你看三千、三千都干下来,这回发了一万条善事的愿。第一次的三千善事用了十一年,第二次的三千善事用了四年,第三次他想按这个速度应该很快,所以他就敢发一万条善事这个愿,结果没想到感应很快。『丙戌登第』,丙戌就是癸未之后,癸是最后一个天干,再就是甲、乙、丙,又过了三年,就是五十二岁这年登第,进士考中,满愿了。朝廷封他一个官叫『宝坻知县』,宝坻就在现在的天津市(天津古时候就是个大市,现在也是直辖市,就在北京旁边,明朝的首都是北京,天津是很重要的一个港口),在那里做知县,知县就是县长,是个很重要位置的县官,他命中本来在四川做一个小县官,这个官就完全不同了,命运都在改。下面:
7 t8 }, f5 F s, P# b# T1 @* I5 f9 p0 \5 t6 [* s, Q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 m# P; C6 P6 A7 I z3 B$ I1 G4 O) x$ m6 p
这几句体现出了凡先生真干,你看他用一个小册子,『置』就是放置在案头,『空格一册』,就是这个册子里头都是空格,专门是给他记善恶功过的,这个册子就叫『治心编』,对治心里的毛病习气。『晨起』,早上起来,『坐堂』就是上班,当知县要断案子,『家人』,家里的这些仆人就会把这个《治心编》也带着,『携』就是带着,『付』是交给,『门役』,衙门门口看门的人,就是让他转交到了凡先生的办公室。『置案上』,放到办公桌上,让了凡先生每天别忘了做这个事情,就是记录自己的功过。『所行善恶,纤悉必记』,纤悉,纤是非常细小的善恶,哪怕是起心动念都不放过,悉就是全,全记下来,必定记下来。晚上把一个供桌设在他的庭院里面,效法赵阅道『焚香告帝』。赵阅道之前我们有介绍过,是宋朝的一位御史大夫,为人刚正不阿,人称「铁面御史」,专门弹劾那些不如法的官员。他学佛修禅,最后开悟,临终预知时至,坐着往生,他这种修行功夫都是从断恶修善、老老实实真下功夫来的。你看他每天晚上焚香告帝,把今天所作的一切善事、恶事全部禀告上天,一点不欺瞒,不敢告诉上天的就不敢做,用这个来激励自己。袁了凡也学赵阅道,把他一天的功过格拿出来,也向上天禀告,这样来真诚的断恶修善。下面说:
2 b) g" p" O: D" a5 R5 o
. N1 i/ N! d. h4 ]6 K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7 b, y4 H4 G, `3 p2 f& Z
9 s. h6 \% t0 B: Q9 w- O! w 这是他的夫人为难了,见到现在当了官,宝坻知县,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很多时间行善,所以所行的不多。于是,『辄』就是总,总是『颦蹙』,就是皱着眉头,就是很忧虑,说「我之前在家里帮助你去做善事,一条一条我们都很认真的干,所以三千善事数目很快就能圆满。可是你这次许愿一万条善事,而你又当官了,在衙门里平时很少能够有机会去像以前那样做善事了」,『无事可行』。像施贫人,你不能亲自跑去外面施贫人了;买放生命,因为你的工作关系,你也不能天天去干,那何时才能够圆满这一万条善事?了凡先生也觉得挺忧虑,真是不容易,一万条,这干到何年何月?结果有了感应。5 {; Z3 E+ t! s- n0 I$ l
+ c O# K+ q$ d! f. P9 a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y! w; X) `3 P% B4 W3 K. u, ?2 f: ?9 x% b' F8 b2 [2 G
晚上睡觉,了凡先生做了个梦,梦到一位神人、天神,于是了凡就在梦中跟这个神人说了心里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说,「这一万条善事什么时候能完?很难」。结果神人怎么对他说?6 q) U( e- A! D8 E P
0 g$ x4 a! \7 v! W, i
【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 A9 E# t9 \& { p
* {/ m1 L* {7 q* s. v0 H 『只』是只是、仅仅,你曾经减粮这件事情,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底下就把这原委说出来。
- p: L: {4 n& f& _: z+ X0 q" e
; K& f8 P+ F% u% K# ?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疑惑。】
, I! C; G) P$ b5 \0 B1 Y
) b2 @6 [7 l7 l, L# {' z 他在梦中梦到神人给他这么说,他就想起,说宝坻那个农田要征税,这些农民就等于上缴所得税,每亩上缴二分三厘七毫,这税相对比较重。了凡先生说,『余』,余就是我,我为区处,『区处』就是处理、安排的意思,我为这些农民做一个调整、安排,把原来的税收减至一分四厘六毫。你看减了一半,减了不少。这件事情确实有,『委有此事』,委就是确实,确实有这件事情,神都知道。『心颇疑惑』(原文是「心颇惊疑」),颇是很,心里很疑惑,不明白为什么神这么说?这只是一件善事,顶多算是一件,为什么说一万件都圆满了?
, |; H: s/ e5 @) h7 W, J1 I( W/ P+ T
* d7 j7 l$ o! w( V& E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 K2 F0 H: K2 S6 K6 Y2 ]( `) x4 _8 v1 S8 H! c1 l
『适』是刚巧,刚巧这时候有位出家人幻余禅师,也是一位善知识。你看从幻余,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知道「我」是虚幻,不是真的,所以叫幻余,假的,没有我。这位禅师从五台山来,当时了凡先生跟这些佛门的大德交往很多,于是大概就向他请教。他以梦告之,把这个梦汇报给幻余禅师听,而且问他此事应不应该相信,这神人说的话可不可以当真?
1 l0 f' c% J2 J# c! k5 o* l/ b; {# x' H: r
【师曰。】
/ U' a& D7 d# R% N9 o) E+ m) z. A4 r$ U; r& u
就是幻余禅师的话。' B0 x# }6 S3 B# F6 E' s3 G+ `) S L |
" ]+ M0 u$ i0 j: l 【此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d2 Q0 s( l) u
( v1 S. L8 D4 A$ \5 t7 u
你看这位法师真的是有见地,过去出家人为什么士大夫都佩服?你看他讲出来的话就是不同凡响,所以了凡先生进士出身都要虚心向这些法师请教,人家有道德、有学问。我们自己要惭愧,我们自己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人家看不起佛法,我们也有责任,所以自己要真正好好修,才能振兴佛法,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幻余禅师说,你的心真切,『真』是真诚,『切』是恳切,用这种真诚恳切的心来行善,则能『一行可当万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