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了,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 f0 `$ v0 Q$ ]( X
& [2 s# `5 Q# Q* @/ }
# [5 _0 h9 t. r& D, ]5 K1 P
; T6 p9 N# K, B" J那么换一句话说他们无明,就算是别教佛吧!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那么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还没破的,他还有余啊!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一种讲‘无余涅槃’,无余依有两种,一种是‘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通通断尽,这个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这称为无余依。; @4 I4 F; s& F% e; A0 G5 Q$ {
& R w7 w& q: }# W9 A7 | ) d' Q- z7 t' i3 Y$ Q4 @1 Z
2 o0 a5 ]2 f f9 `9 }那么另外一类虽然证得阿罗汉了,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那么他身体还在,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那么第四种叫‘无住涅槃’,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谓出障真如’,这个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时候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7 z X8 z( n- e9 R- e4 R
1 g: M0 e4 ~' I
5 o; U3 i+ K0 r" q) Z5 ?
$ q7 y" ?! \! K' w A
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要帮助他们,要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么由此可知生死从那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两边都不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 v1 z, n x5 i; j' I6 B# O( H
' g- P& C l( G9 Z % z, ^ c8 ~6 F4 H3 Y
, e) N) d! @- t4 g9 O' M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一段文是‘兼请余圣’,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要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注解里头有几句很重要,‘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这几句各位同学要特别地注意,要牢牢地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这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地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了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
0 b/ _# n' a0 S' @4 {$ K6 j. p+ u# d3 E7 F' u, A, R
# M3 O# F+ }$ g) y
/ k% e5 e: Z3 G, ~1 Z( B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了;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呢?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带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嘛!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这是真正有这个能力,那个老师再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去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 E( \" [- J, h: f
9 h* K7 s9 {1 l% U , @ E$ y# E7 P8 G% K
4 Z ]" y6 U& J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立师,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能够时时处处都能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了,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那么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 k. ^% P' ~! w8 r, w4 [! T
6 }8 D' J4 A, d: [6 x
# N+ M3 I, N: z
# S9 X T% ~: X7 e( A- Y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0 k2 ~, z( j2 q& E2 T9 Y# G; B+ ]) s# g% c4 M
5 R7 X! D$ B* m: Z b; t; n2 @普贤行愿品讲记
3 Z: b3 u7 a4 C3 H) d7 Q$ ?" t" X' m* B8 ~4 y
(第二十卷)
$ C) N8 C, i9 L; m" L' R; f5 X% C+ |" j
, e* y; s2 t- Y$ K& J/ g7 b
a5 s9 d. d7 L/ H3 V
净空法师讲述
l; f' ^+ r& k2 b. x
5 P( l ?( k* r) O; i华藏图书馆" ~6 |5 \6 S7 c( m" _
5 P" S) W5 b3 Y) J3 ^
8 ?8 m4 W% a( K/ s" ]
8 M* C8 z; u* V; z
请掀开四十三页最后一行,这是第八段常随佛学愿,‘复次善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