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8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丧 葬礼仪失于平和则不如悲痛伤感。)
0 f' l0 u% N: E1 W
8 C# z# u+ a9 N) O+ O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鲁君谥。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E& @0 o: A1 o ~ 【注释】定公:孔安国注, 「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邢昺《疏》引《史记· 鲁世家》说,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 N: R+ c% h& ]' F 【译文】鲁定公问:「君指使臣,臣奉事君,应当如何呢(定公,是 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回答说:「君王指使臣子靠的是礼敬,臣子事奉君王靠的是忠诚。」
" t8 K, W/ m4 l5 O
: u- c& P7 U0 [& i, a3 U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 f2 ~, r' E$ u& A 【注释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宽者,郑玄注谓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 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 g( R- E4 `0 T3 D2 `. B1 l3 z5 M P
【译文】孔子说:「居上位者,度量不宽宏,行礼不恭敬,亲临丧事没有哀色,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 }7 r! O. S1 p5 e/ S * q' n) g) N0 |, X; f/ {) `8 {; y
' _; j, B+ A/ B1 a 里 仁
+ g9 a0 M$ B! j1 \ . }! U$ L5 x9 |( }7 l/ ^
【原文】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急遽也。颠沛,僵仆也。虽急遽僵仆,不违仁也。8 h# p! M- M6 X' O) H3 ?! k5 j! H# c
【注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的时间。违仁,即是离开仁。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邢昺《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 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在偃仆之际,即使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 臾不可离仁之义。
) f8 }6 J3 D/ K& \" I; Z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过仁。迫促不暇之时,其心亦必在仁;遭遇危险之际,其心亦必在仁(造次,仓促之意。颠沛,仆倒之意。即使是在 仓促之间或危难之际,他的心都不会稍稍离开仁)。」
; q' ~. V; K' |2 x) J* F# J) e& U+ L
8 i* K% L, o1 @& ?, s6 E 【原文】子曰:「民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党,谓族亲也。过厚则仁,过薄则不仁也。0 _# u) h0 _0 k6 Y
【注释】民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过,过失。党,党类、朋党、亲族。皇侃《论语义疏》引殷仲堪之说:「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 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以此义解释,人的过失,在于偏护其亲友。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舜为天子,假使瞽瞍杀人,孟子认为,舜应该从监狱中窃负瞽瞍而 逃。此种私情,顺乎人伦常道,合乎仁心,为圣贤所许。观其过,即知其仁。故云观过斯知仁矣。若亲人有过,即缚之以告官,公则公矣,仁则未必。
4 J2 a2 b' Z8 p' z2 L7 f p, | 【译文】孔子说:「人所犯的过失,大都 跟偏护其同族的亲友有关。观其过失,即知其有仁了(此处的党,是指族亲。族亲有过,对其忠厚则是仁,亲族有过,对其刻薄则是不仁)。」7 }) @$ ?# Y' T$ j" ?
/ O4 A1 W% J/ Z- H( H U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9 k3 N6 U9 q; L5 T* [+ K3 j) S 【注释】朝闻道:闻,指听说、知道。道,指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或解为「仁道」,亦可。* B/ B; J3 g, c2 s9 B* P0 Q
【译文】孔子说:「人若在早晨得闻道,纵然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 F! l) `" p+ E + _7 ]. H0 m3 H7 M, r$ z& @% _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也。. N* C) l4 {! ~! q
【注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为国,指治理国家。何有,有何 之难的意思。
7 ?9 S& u: U5 w. h, ?3 ^8 D; I 【译文】孔子说:「君臣上下都能相互礼让,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办的呢(何有者,即不困难)?如果君臣上下都不能相互礼让,空有这些礼文又有什么用处呢(如礼何,即不能 用礼仪)?」: p( _$ q( q1 Z# ^
2 l3 P+ H, Z& b- O. F5 k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l) X% C* L0 }
【注释】思齐:思与之齐等的意思。2 m! \7 s) V j' b9 _
【译文】孔子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应当想到他能做到的 自己也应该能够做到;看到别人的缺点,应当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毛病。」
1 K& O ?7 k$ [. E2 q * x& h1 W6 S* C, U' U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俱不得中,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 G. b1 J& M$ u! z8 H) Q/ \, @
【注释】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安国注,「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 ,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汪烜《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参考。
3 z9 C+ z+ {9 @6 v" i! q3 ^ 【译文】孔子说:「由于对自己俭约而出现过失的人是很 少的(虽然都还没有合于中正之道,但是相比之下,奢侈就会骄傲自满,招来灾祸,俭约,就没有什么忧虑祸患了)。」
/ }+ U0 n% p; f1 Q. p 6 h/ t, E+ L$ E& s% k- M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 欲迟,行欲疾。
2 x; E {& h* C+ ?$ H9 M' ]: z 【注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集解》包咸曰,「讷,迟钝也。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这正是君子言语谨慎之处 。
* e9 |' x: @4 ]" j! ]7 `: ^ 2 @* M$ K8 ~1 m- N B6 y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说话时要谨慎迟钝,而办事时要敏捷勤勉(讷,迟钝。言语要迟钝,办事要敏捷)。」
1 _0 n! P" y. S. D+ ?3 i, v% V
2 M, a( ?7 T1 R; F 公冶长1 U0 i9 ~7 }$ {) f i
& E; S- Y7 z; a) O% @ 【原文】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子产,公孙侨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S5 r+ d1 d* J S0 M9 F& E3 j- R( Y/ o 【注释】子产:孔安国注,「子产,郑大夫公孙侨。」邢昺《疏》:「案《左传》,子产,穆 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公子之子称公孙。」子产在郑国简定二公时代执政,达二十二年,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其使民也义:义作宜字讲。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如不违农时等。) G8 w! x" X7 F& l' z% L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德行(子产,指公孙侨),皆是君子之道:他自己做人很谦恭,他事奉君主能敬其事,他用恩惠养民,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
. Y8 @7 M7 l5 E k. W. L, l, N $ G! U# o5 a; M# O2 ^) D
述 而' P/ T: [) q0 [
) r; c& A3 G1 Q" ?! e ~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