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8 L- r( ~& r9 v. c- K: R
- D/ ]1 ^+ {7 X/ X
: o7 E) `8 I1 C7 o
比库杀死大雁鸟6 r1 [8 m; H0 J5 a4 |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 ] G8 N5 M7 b/ ]. R7 n/ b9 l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 e$ {/ e/ i _3 u. p, U7 B& O5 Z; K$ Z) B2 [2 u* w P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淮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著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淮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 y- b4 h) M( J7 u3 V! @
& Y& D1 p$ U) z/ e1 O8 J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麽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 d+ r& e# P, ^" Y8 u% e
1 o7 K4 W* x' R$ Y7 U. \, x, d(注)比库应遵守四淨戒:
( [, r G3 W! B' B* X8 g9 g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p& A7 J4 K, f# S
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7 r! j2 z# J2 G# U* j, f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
4 ^+ ^" b4 Z3 Z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9 S) C7 D$ q! U) a8 z
d$ X4 j! m6 C% \" H5 i- p1 F
; U/ x4 I( k& ?9 a4 c4 q
比库应该慎言
5 F) {5 Y4 Q, m+ i A! |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 M/ [4 i% B1 b5 q2 T; R
# }4 K" [; ^; E8 H" q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 l7 Z1 [8 m e, l
" r' C& |- k) M2 f
, K6 G7 y9 c& E1 Q& A尊重佛陀的方法
$ n! l: q! K9 t; I/ g E0 A" x9 O# u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 }" H4 B6 U3 J/ D k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 \& N# ]- c$ l# G# r( Z" |. N
# K# o b8 p6 W4 J: N# |9 d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麽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 g5 R* l$ M" _, c& M. x4 p
# l0 f* w+ l- ?佛陀赞歎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 @- {8 [; f3 A: T/ U& W
, a; A2 f$ O# K2 O& T * e- M8 @! p) |
比库应该知足
E' \& r6 r7 u) ]) T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h0 N( H, X0 R: g& [5 \* z% p+ [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1 O6 m* B. ]( _3 ?: x4 u; W
6 e5 g5 S: k* A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 S- F+ Z. z; N6 s" h
. U% C' T, z/ P& c D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Y, v n5 B2 E( [- g) [
3 g1 L6 R1 J. [(注)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 m+ v V# p6 Z0 h1 J
$ A' z, {2 l5 h. X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9 Q. b7 J9 s2 j5 f. _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著,
: ?6 H+ G1 o) R, J3 \* | b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a1 n% b" C" f& Y
/ t3 K- C' x+ {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 f! k& b- p! Y( Z
% z2 I# o4 A5 }& c. d h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麽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B5 c; m3 t+ t* m/ {
9 I- W) c; z8 |. J9 a% r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刹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麽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著,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1 ?- y5 L0 b- C: p8 J% a4 ^2 v0 J0 Y
; Q# j2 I$ d7 u- O0 L- J4 b. F
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 b) E6 r* V m+ z
: v- i4 x$ Y L0 ?# o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麽标淮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著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著向他们说法。 ( R9 l; j$ |$ f2 n- T$ [) I2 R" N- v
- j/ I+ }% ^. [1 @ ]& H. W( L) A7 c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6 N8 @! X8 A" W- l! _5 o
, z b* D0 b- @; b5 a
_0 w. e* i6 }, G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7 r# K, b/ d0 K3 A i*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 _8 C0 @9 }3 h7 o: [& |2 u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l+ u* O8 ?) [$ N p$ f: d! Z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C( i; t. j% k. j& ]2 {# e
*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_! `. Y' D, K7 k& |* [. k) f
* 涤除五著(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 O( o) l: ]0 C: c* S+ K1 Q
*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
# C( r- t+ h: o0 S9 K: c8 k- w* 「真是痛啊!」(偈371) : [- A. k8 b5 p4 V9 f
*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6 ?6 v, h. s5 w% h
*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 s! K1 F6 F( R* y9 t: m2 M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 k+ H ]: c& z2 H' x- V*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 D1 d& C+ b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 F2 f* z0 b. X& y6 u' R*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u& g$ ?) f; P" n8 y
* 亲近清淨、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p8 R+ m( ?: m4 r) Z8 G: a, ^: Z*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 [0 v: I# O/ w; w2 o/ G
1 i$ U5 L: g3 A' n' z" d- A2 G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