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之来生,幸或不幸果报如何,就看这一生,自己心念言语行为所造所作如何而决定,岂可不戒慎恐惧呢?, G% T+ A! R+ X5 }) o3 l
0 P, w/ W; ^7 {+ C$ _. L5 L" k
果报森然
; q- V8 M2 H8 f
1 n3 Y1 q$ r6 [6 r" Q1 o/ c: M 张桢。除高邮州尹。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儿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张桢传) , F) A5 t8 c F& s
元朝,张桢任高邮州县官,当时有一位卫所守城千户官,名叫狗儿,家中有一妻一妾。小妾在狗儿面前,拨弄是非,陷害其妻崔氏,崔氏因而遭受其夫及小妾百般欺凌虐待,苛暴折磨而死。 $ I1 ?7 Y0 Z: a& L6 M% g& V+ y
崔氏死后,怨魂不散,依附在七岁小女身上,到县衙去向县官张桢控诉,说她是狗儿妻崔氏,含冤要来投诉,便一一说出被折磨致死的惨状,并说尸体埋在她家屋舍后面。张桢感到非常离奇,便率领吏卒到屋后搜寻,果然发掘出崔氏尸首。于是拘捕狗儿及其小妾到县衙审问,狗儿及其小妾,无可抵赖,便承认供出罪行,因而依法被处死刑。当时人都称叹断案如神明。 / Z* d/ ?. J- `0 M6 E& ]
※怨魂可畏,试观崔氏因遭凌虐致死,心中蕴积怨恨,而成为凝结不散之冤魂,竟能依附小孩身上,诉讼冤情,以报其怨。呜呼!明有日月,幽有鬼神,绝情欺心,残酷狠毒,罪报终必无所逃脱。
6 a& `, \( ^: p; g* u& `. Z* V+ j' f( V" o$ h! {: r& e5 E
正己化人 4 x& g* V! p' o$ q" f9 G4 L
% @4 B* {/ y+ n9 A5 D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4 C: L/ {3 L n% W. p: B& r4 S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 M2 j. C! a% p, p; F5 ]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1 d- n6 G- V& \) V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7 E9 O' _, ~" m. @* s/ s, p0 }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 P, M* f: k; k& P1 u8 i$ A) a r i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2 L2 Z. a! I/ @3 s! ?4 I+ b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7 ]" X. p2 D, D
- ?! l, C1 d& Z+ w1 o/ l/ x坚贞守节
+ U M2 K: s& y $ R1 Q5 j/ n4 a, A7 @8 Z2 t
武苏氏。武用。妻苏氏。生子德政而寡。夫兄利其资欲嫁之。不听。未几。夫兄举家死。惟余三弱孙。苏氏取而育之。德政事母至孝。苏卒。时天旱。政方掘地求水供葬事。忽二蛇跃出。随其地掘之。果得泉。(列女传) 武某欲嫁弟妇。目的原在夺产。岂知举家将亡。纵得资产。不能享用耶。幸苏氏得保贞节。而贪人后嗣。亦赖以存活。所以谓一人行善。举家有福。一人作恶。举家有祸。余庆余殃之说。确凿可据。. ^7 G2 R1 K) ^" }4 u& D3 m
武苏氏是元朝时武用的妻子苏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德政,不幸丈夫就去世了。苏氏决心守节,不再婚嫁,全心全意教养儿子,期盼儿子长大有成。
3 n. c& D f1 { p k# D 不料丈夫的哥哥,贪图要占有弟媳苏氏的资产,因而处心积虑要将苏氏改嫁,苏氏意志坚定,始终不肯听从。 1 K1 n) N O: p- C" a
后来不久,丈夫的哥哥全家不幸相继死亡,只有遗留下三个弱小的孙子,苏氏怜悯三个孤儿,无依无靠,于是接来尽心抚养,使他们个个长大成人。
; ^; }6 D9 Z, G1 @ 苏氏的儿子德政,深深感念其母艰苦守节,养育恩德,后来终于不负所望,品行端正,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传闻乡里。 ; j, z$ w! y$ w2 {' g" A7 u1 k- p
后来苏氏年老去世时,因为久旱不雨缺水,德政正在掘地祈求能取得地下水,以便供应办理其母丧葬事宜,忽然从地下跃出两条蛇,德政随顺着蛇出来的地处挖掘,果然涌出泉水,天旱缺水的问题,因而如愿解决。
" c3 P# ]- L% Y( w0 d$ S6 f. n ※许止净居士评论说:武用的哥哥武某,要将弟媳改嫁,目的原本是为了夺取弟媳的资产,那里料想得到,全家相继死亡将尽,纵然图谋而取得资产,又怎么能享用得到呢?幸而苏氏能够坚定保持贞节,而贪人的后嗣,也依靠苏氏才得存活下去。所以说:“一人行善,全家有福;一人作恶,全家有祸。”圣人所说:“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道理,观武苏氏的事迹,确实得到证明。: f' Y4 n/ N7 K ~& N l' r
: ?8 g0 t6 R, j) K古道可风 % o/ q4 v: E% Z
3 |# L5 H2 ?, {7 {7 R" ^' a. \' f
杨翥。少孤贫。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杨士奇。微时流寄窘乏。翥辄解馆金让之。士奇既贵。荐翥经明行修。召试。授翰林院检讨。后以尚书致仕。卒年八十五。(陈济传)
4 ~: h# }7 P! g& l9 S1 f) r 杨翥明朝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字仲举,别号晞颜先生。为人笃实纯厚,超越凡俗,理受当时有道德修养的地方绅士及官吏,所推举爱戴。 ' u W# M" C5 l) P5 Y
杨翥在少年时,父母就去世,生活孤苦贫困,跟随兄长到武昌当戍守兵士。其后在一家学馆当老师,教授学生,以所得薪俸来解决生活问题。当时他的朋友杨士奇尚未出身,非常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寄居。杨翥怜悯他的处境,常常将自己教书所得薪资,帮助杨士奇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他得以安心勤学成就。 ; ^% L& y* e$ e% }( Q6 Y9 u. E
后来杨士奇因其才学,被推荐入翰林院,为官廉洁,进升少师官职,辅佐朝政,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4 ]5 k# J+ g6 C- B) N$ c4 Y1 [6 Q
当杨士奇显贵后,便推荐杨翥任明经行修(通晓经术修饬品行的官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