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 15: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所以,学以致用很重要,我们既要有学问,也要能行持。
' i, b& E1 r% L; [' G6 J 其实行持这些并不难。六七个月前,我在成都医院时,给两个孩子讲过《弟子规》。之前他们天天吵架、打架,家人也很烦。但他们学了《弟子规》后,直到现在也没打过一次架,这就是身体力行。很多道友也是一样,以前不恭敬父母的,听了《弟子规》之后,对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善,这也是身体力行。% f0 o m2 X. M! {
“力行”实际上是一种德,“学文”则是一种才。关于德和才所形成的人的不同类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得非常好。他说:德才兼备者叫“圣人”;无德无才者叫“愚人”;德胜才者叫“君子”,才胜德者叫“小人”.依据他这种分法,现在有些大学生,尽管学问不错,但由于没有德行,也不能叫“大学生”,充其量只能叫“小学生”.3 g3 C5 ?( L& v; |% B1 I
书中还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意思是,君子持有才能可以行持善法,小人持有才能只会无恶不作。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现在的社会上,有些人虽读过很多书,拿了研究生或博士的文凭,但如果自私自利,凭着自己的小聪明,贪污腐败、伤天害理,这种人绝对称不上是“人才”.
$ x8 R3 Y7 n( q( \ 以上所讲的道理相当重要,我们对此应再三思维,并实际行持。当然,若想真正学有所成,学什么知识很关键。假如你所学的毫无意义,即使花多少时间去努力实行,也改变不了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学习圣者传下来的教言,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再好的道理光留在文字上,却没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有些国家政策,纸上写的是一套,执行时是另一套,这就谈不上什么贯彻了。( ?* _: `4 f9 O$ p9 |
所以,不管是佛教还是世间,都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古人一直非常重视的,我们也觉得它很重要。要知道,只懂一些知识并不够,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用于实际行动中。像这部《弟子规》,它的颂词不多,若能将其背下来,做人做事随时用得上,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去修持皈依、菩提心及密法的甚深境界,势必会有很大帮助,绝不会有任何危害。
7 a$ i$ _2 J$ z& H7 V- ^- S 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一上来就专注于修行,把所有闻思统统撇开:“这都是分别念,学习这些干嘛?应该让心休息。”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你毕竟住在娑婆世界,是具足五欲六情的凡夫,在修行过程中,难免会生起烦恼,难免会与人打交道,到了那时,你该如何面对?这是不得不考虑的。所以,口头上说不需要,实际上不一定做得到。反之,有些人一直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讲得唾沫横飞、天花乱坠,但从来不去实修,这对自相续也没有多大利益。因此,这二者都不合理,大家要避免走极端!
/ @' o; g Z9 E4 ~# {; n% u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9 a" o( R/ ` ]& R, }+ C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9 ~. @/ y1 @3 q# W8 u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0 d7 p0 i4 R9 h5 H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R$ ^& w) C* h9 }- H' g6 K 第十九课( ]0 m! W1 P0 n2 Q+ e# W+ d5 p
思考题% w( ~/ z( Q, ?" T
86、有些人认为:“学习理论只会增加分别念,放生行善只是一些勤作,这些对解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v9 U; a7 w1 R- P6 B 87、什么叫“三到”?它适合于哪些方面?你做得到吗?9 J3 `0 W- h2 ]9 n* C
88、读书学习时,为什么要专一?既然如此,那我们广泛闻思是否不合理?你如何理解广闻与专修的关系?
5 [2 G$ Z) J' _2 j, d" Z 89、你现在学习佛法时,是“宽为限,紧用功”,还是“紧为限,宽用功”?你需要对此有所调整吗?& [% J+ p7 C* h, R; _
90、古人对学问的渴求,给了你什么启示?与古人的行为相比,我们为何差距这么大?根本原因在哪里?5 s0 t% N- ~2 J( n G
91、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假如有不理解的疑惑,你通常会怎么处理?3 [, M2 {! u& m! p3 A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Y B1 N8 U/ }, m( e8 _" i. c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z% Z1 {% B9 _4 f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x" u8 h& j' H4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u: l6 K! s9 v5 ~9 v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1 F- {8 G5 s7 ]- ^5 w1 t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0 v1 J2 L' z, P' _; {6 Q+ v2 w+ n2 z 今天讲“余力学文”的第二个颂词:1 D* |& B, o2 `# N% |! F; R9 F' X3 w
但力行 不学文
4 V, L, h G3 @# I 任己见 昧理真
9 I& A. m) f0 }' l 昨天讲了,光懂理论而不实际行持,只会增长浮华,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相反,如果只强调实际行持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其中深刻的道理、取舍的分寸,那么就会自以为是,随自己的意乐妄自行事,最终很难明白真正的道理。因此,不管做什么事,理论和实践一定要相结合,如果理论上一窍不通,却盲目地去行持,这也是不合理的。( Z) S4 J# y; r
现在有些学佛的人,经常堕入两边:要么只强调闻思,不关心修行,这样很容易成为法油子,当你离开人间时,只能空手而归,没有真正的善法可以依靠;要么只注重修行,对理论特别排斥,比如闻思五部大论,有些人竟然说“学这些论典跟学外道没有差别”,如此一来,有些分别念若不依靠理论来打破,就难以遣除各种怀疑和邪见,修行时必定会步入许多歧途。
x0 y+ a" V- \& \ 所以,我们要强调闻思和修行不偏堕,这也是法王如意宝树立法幢、度化众生的唯一宗旨。对学院这一道场,有些人可能有种种说法,但这些并不重要,关键要看这里怎样闻思、怎样修行,没必要把不了解情况的宣传作为依据。作为随学弟子,我们的实践能说明一切,只要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就会明白,它是一条真实可靠的修行之路。
% k+ o' W( l) p- b$ }7 U9 w6 C 世间的学习也是如此。前面提到过,《中庸》讲了求学的五种次第,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此,程子说:“废其一,非学也。”这五者中,一者不具足,就不是真正的学问。这个道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感性与理性要合一,既不能理论性太强,没有一点实践的感受;也不能只执着感受,却从不关注理论。尤其在修学甚深的大圆满或禅宗时,假如你一点理论都不懂,那出现的境界是好是坏,就会很难分辨。故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出一辙。
' h6 E. c: E3 c6 A" d; [+ `2 y8 o 古人所说的这些道理,有非常深奥的意义,我们学佛的人也应该借鉴,否则易误入歧途。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什么境界,得到了即身成就的窍诀、教言,不需要再去闻思什么经论。对此我们也不排斥,毕竟自古以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