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拉鲁达伊听见他们的赞歎后表示,如果他们也听他说法的话,一定也会赞歎他。人们就邀请他说法,但他站在讲台时,却不知如何说,他请其他比库先说法,之后他再说法,但接连三次,他都无法开口说法。. C' A; W- D) O  b0 F* {
* A$ \+ E% T4 p7 n
        这时候,信徒们已经耐心尽失,而严于申斥:“你这大笨蛋!我们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你大言不惭地说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的说法,现在你怎麽不也说法啊!”拉鲁达伊颜面尽失地离开。8 R9 k4 T7 e( t$ R0 b
! H: z) t* r4 B1 y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说:“拉鲁达伊对佛法所知不多。不知道经常複诵经文,也记不住任何经文。由于不複诵所学的经文,他对这些经文就愈来愈生疏了。”! e& n2 i* v! O# Z' o& D, e* D5 g
+ e# e' l% l# X  ?. U& E

  h/ D6 G4 n) k( D0 ]0 n* b2 t
4 g. Q4 [% d) }- P5 ?' T妻子有外遇的男子8 K8 z6 ^9 S" E( o, E. ^3 d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啬是布施者的污垢。
; z- B9 X# x; _2 }4 u7 s' L( E' T+ L不论今生或来世,所有的恶业都是污垢。------242偈
( a& W& `# U: n0 Q0 |5 \) z' ?* X$ O; M" v+ j
比库们!无明是最污秽的污垢,你们应当去除无明,成为无垢比库。------243偈' P" u+ S" t; _! z+ _- ?

8 Z, D4 j3 c- ?2 c6 D# v6 E一名男子的妻子与人私通。他感到惭愧,而回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远离佛陀。过来一阵子,他又去向佛陀顶礼问讯。8 g% r' q  x. R
' V% @! V' E- A7 m& I- X. V
佛陀明白他前阵子不曾前来的原因时,告诫他:“弟子啊!不知羞耻的女性像河水、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边的茶水,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事实上,举止随便,不贞的女子必定自我毁灭。”& I: e* L* U8 e$ c
. `# b  l$ \2 ~4 W( c
行医的比库* {: R0 E3 @1 @2 e! X4 m% ?2 z
不知羞耻,卤莽如乌鸦,
! F& O5 q) X% b. _+ k6 e1 j诋毁他人,粗暴邪恶的人,生活随便。(偈244)
3 `( s" \; M: c: I: }
4 |5 P/ ~) A- `( ^. ?知所惭愧,清淨不染,4 ^( J* _! r* B7 F
谦逊,清淨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 o, x& D% S; N# Z$ Z( V
1 l3 S1 Q0 m# d/ R小沙儒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沙利子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他请沙利子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沙利子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沙利子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儒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儒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5 H& t0 f2 A3 ?0 }3 a% X: r& i
' Z: v/ J4 z6 F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 U* t& \- r6 z5 m  L' p
: u+ Z3 {4 e) e& A7 {9 _

% D# u7 Y  p$ Q0 ]! s守戒不容易
& A7 U. R5 h/ F" {;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3 I/ Z  o2 N  k
当下自寻恶报。 (偈246, 247)
; h7 Z: K3 z, z; r4 T9 ?
+ I% i7 i' r, l9 K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
9 E3 t) n) `! N' j' ~' {3 X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
% k- x0 z6 P) k8 d8 }5 C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偈248) + v- O+ {, ?$ F4 Q( `& }) K
2 p3 ^' p: w# s7 V  I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 A+ s$ q# C5 f3 j- S. Y. F' Z# L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 H' t/ ]9 C7 U
2 h, b2 |" Z2 f6 n$ n: O' R

, N5 B3 U9 Z# {+ E3 N5 ]+ D" d. \7 O ) r7 W7 W. [" J" o
嫉妒的心不得安宁4 D: ~- n* H& \" ?" |% Z* O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2 ?, [5 A' F7 E$ w7 c; _3 H! o% ]. L0 s2 P: C! b/ E; e$ A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6 \3 T+ a5 q3 ]
7 b$ x3 W  i/ p/ F年轻的帝沙比库有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蔑视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评著名的布施者如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他更吹嘘说,他的亲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听他这麽说,有些比库心下怀疑,就想一探究竟。7 v* Z$ r; G4 G
) h; c$ K# G# q" S! ^  H
他们就到他的家乡去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亲戚都很贫穷,帝沙所说的全不实在。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因此说:「比库若因为别人接受礼物和供养,而心生不快,永远无法证得清淨止观。」
6 ]: J& T" ~0 l2 i  u  w6 W. g  ; o% v4 A( ]# T# ^1 E: s# r' A
1 ^( y5 c- c( Z$ d* S  ~: M
- A+ K$ ?# Z7 r0 ]1 F0 G+ j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d7 D, p+ J; }7 X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著比得上瞋恚,' w, t; r. j4 k& `7 p
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251偈
- c' o1 c1 {& O8 c2 I* s2 N
. s! `- Y' J" F        有一次,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头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告诉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专心听讲。”阿难也向佛陀叙述其他四位的举止,并且请教佛陀,为什麽他们有这种表现呢?
# a: k8 }0 h& i$ ^- F' d4 X. n) m8 K) Y5 P  b% ?: m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气。在过去世时,第一位信徒是一条蛇,因为蛇总是卷曲著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闻佛法时睡觉;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摇树的是只猴子;仰头向天的是星象学家;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x3 O# J# L; j, X

, R/ X- P, j. J1 ?2 v) N# L        佛陀接著说:“阿难!记住!人必须专心听讲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 `0 t7 c! p3 O4 b2 l6 {
1 U7 U  [. N0 y( P) y# c: }        “世尊!碍障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麽?”阿难进一步发问。
1 e2 `$ b0 x  E) u7 {1 D/ E
% i: j  M$ O; k1 x+ f% B' J+ e) w        “阿难!贪、瞋、痴障碍众生证悟佛法。众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厉害,贪欲永不止息地灸烧众生。”$ T: z/ d0 I# g& m/ |7 `

! G3 Z; B( l: i7 G0 u & y0 C  B. ~) j/ P* K5 S
富翁
0 Q/ f4 g- v4 l" p, x- p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
' ?; e1 _5 ^4 x: J' Z$ I9 K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 ?. t4 T3 y/ I; w( ~# A
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偈252)
3 Y' A9 ^$ I0 D: z6 I+ P
( n: U5 G5 w& H! Z5 D9 ]有一次,佛陀到盎嘎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僕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8 X. ?  J" R7 v# N" O
9 B! A. j5 P4 Y$ v3 }3 f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3 c" O% d: j1 s4 T& W3 V  u
7 T! H  C+ u& S5 L7 s
佛陀接著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咖沙巴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巴拉纳西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饥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3 l7 {" e! q$ m/ {) Z0 @& Y: |. \: v1 r0 E& d
7 e3 P7 E$ f8 M- z( Y( A
挑剔的比库4 J3 B# a5 {; l0 q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
8 i- @% q- z7 b( T) ~- ]/ }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偈253)
5 ?$ s1 U$ O" z& L& i2 `( }
, O4 W( C  c8 \! x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h6 U# W6 y6 Q5 h# d

7 t* K5 T1 w; @0 N4 y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7 a8 N- N8 y* H$ J- Y
3 f3 P! q  t6 @* `! A" \
+ w8 g$ `' j" V, e4 H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7 g) I8 b* W( A' \! F: _- R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4 u' c$ U  X! e! I* o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 G, H& k. Z# @
, l% g( m# M' a: x5 l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0 _2 M* E# e% Z1 y: O8 Y" _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9 L4 t& G9 ^$ s: S3 x6 b
  C+ G/ `' X( d" }' L6 O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3 H& a1 m3 x4 P" E# _8 ]
3 s: p! L& {- m# D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8 Y1 ~, r" X: a/ p# M' g4 ^+ T8 e* O) b: Z- v- J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 ^" w! L1 I: D( R: a9 n( R4 C. S4 Y  \) O. \! N. Z7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Q% z0 A! E1 U
6 J; c. a" ~1 x- Z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 e/ b% W: S. s8 X

7 M$ W) G% d4 V
) a- I4 N1 W/ ~1 }8 Y5 [# k* K
1 j) f4 i9 _% O3 g3 s1 q; ?4 y第十九品 法住品
( V3 O& L" G5 C9 O收受贿赂的法官. `6 c1 d7 o% W$ ^( w( Q: n: E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 s& o! `5 F: A# O; t
6 ~3 ^: d0 Z. ]0 t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 i& ^9 s: b7 O- O9 ~" t% U# j- }
  _- }! @* B4 K9 _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6 t$ ^' t& a5 k  J" s9 |$ x- [4 O% K

( U: C2 S6 U0 Y6 w1 p& m% W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I; X- v# T. y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8 c# R, c- |1 o, m" ]- v' b# o: W. I  D6 L6 {2 G# Z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 [7 m7 k* I, y
, {" m4 R( C+ w( I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K3 t1 _4 x& G. o2 q
6 Z, x7 m9 w( l! P/ k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G) [! u# ^5 D1 W" }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5 U; ~* _9 f- b* t( U2 j' }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 _( E2 p6 f& e' r  q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w5 j( o1 P; Y+ G' j3 G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 f# w0 L! _. A) g
& y6 n# U: W5 q& a9 \# L: y+ q5 Z
, d0 l( L; n6 d" e
4 Z4 ^7 D: Z: r* H3 ?7 E$ w# |知识不等于领悟
6 L# Q9 @, \, j+ o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 u# C4 Q. Y+ J0 w6 B% e* I
: N( @" L6 n' G! t9 S$ f1 Q6 @% P, V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a  y! Y3 R$ P  x

, [: I- [0 {" F0 {+ a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2 E) Z; d# x$ o8 _) R! }, \

: r# X. N4 W6 v! z& T% k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S! M3 @' w: K9 X

  [+ ^2 h( w+ Z/ B# _6 t6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 V  ?' F5 p7 O" o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4 M7 [: c: C, {* B* m- K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 v% k& p0 A2 K' s
, k1 n$ R& z$ x0 L" X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 q9 M$ q' M$ k7 |. v- v4 n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0 r- g, d- n; p  e" p% [: @8 [

* g1 M( C$ q& a* V" h8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t. g. m. D( Q9 m1 c/ s
- Z9 y$ w: C* B* R. {/ z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 @) ^% r3 @6 ]( k6 Q6 {% Z) h
" V1 l. o' Y7 `6 F. y译注:「上座」即「长老」。) T# H8 N+ V( m6 t
) [% L8 t. M) a

7 |5 X# H4 V1 i4 ]虚张声势# J% I7 `  O# ?, w; X. k7 {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7 [1 \1 r; k6 [4 \- ]0 ^& G4 s5 `) a' v7 n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5 |6 J  y1 k' m2 f

0 l$ L- ?! b# C. v; |5 e- b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 r2 Y/ D+ q, u& ~, m' o
" b/ V, ?$ M& m1 b* V( b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c/ D+ l- Z" k' r
" i3 h7 @" o0 O; D5 z

2 T& n3 h) Z. c9 a' m% E - a" `7 A+ m% G  Y5 T
好辩的比库
, s( @! A0 v5 Y6 c4 G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_! }9 n; P; b; D, Z$ Q
: ?& I" h8 K/ e. I+ m* O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t, R' I0 n8 J/ ?/ J! P

9 Y8 K9 v4 d8 y) n1 Y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8 B; l% F2 K2 @  u3 Q  J

* t/ X+ s9 [6 U- O4 h1 v1 S- o5 w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X  e6 u5 a: f" j  N; b5 ?3 k

  R1 m6 W5 b) Q/ N, T* E谁才是比库, J( u( r- \7 T1 g# E  u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8 [% T  X# o$ N3 z* u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 f1 b- |5 A( O& L( J/ S& Z
: h7 g7 f  [% o4 k1 y! z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R  K0 u* V9 r1 k# U2 ~1 t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0 v( u# A' h2 ]0 u) B

- k" |2 y$ b8 z2 A7 Q$ D9 S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心里想著:「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 K. `1 U, x3 c6 r; j# h# G+ ?  z. d1 R) N' ]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麽,比库就吃什麽。0 ?0 P' O7 ^5 l3 h! n8 E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R6 F" C2 E+ r
) `9 y8 W4 @+ G8 |4 p6 F
2 o6 p& M) p& s4 b5 ]
沉默不代表智慧# L) ^/ J/ K3 F% I4 S3 Y$ }% D. W8 U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 k+ K# c& `4 {' C! p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0 z$ ~* O! }" s) ~; `
是真正的智者。
5 h# t# O! d5 G& [0 s% N" i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 C. _! P  `' y% X3 x6 u
4 z, w& U) O1 }" O"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麽也没说。」 2 B. Q( \* P, u" k# F6 z7 \. Z0 n/ x2 I
  K5 }, t1 o- y8 r3 y! d8 d/ `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苟达马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9 ~1 b; q2 d" g' R, a1 T0 R2 Y9 c' {( B  n6 r! ~6 p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 I" P) f0 `$ X6 q& A
! Z, s8 H1 D& P) B* m- g' c
& o( O. O. Z5 R+ z3 \
人如其名. k) ?! r5 A$ z, V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 A8 F, w4 U3 i# Z, P! s3 I( g1 K
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 l- T9 z7 D1 ]
4 p# O1 O1 K( b9 a) R4 y- o! M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著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 `  n1 R' t8 t( T# T
1 ~. o7 X/ @0 Q- ]5 Z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t, {( [/ w0 I3 A+ t3 }( A
1 F1 i0 @: [0 i& I- n; V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麽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 a2 {: F+ p0 ?
. C6 R* O. w  r1 j4 c" f
# g% C5 O  R2 j% c2 `证阿拉汉果甚难2 z" |" p5 q: V" A' O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w2 }& l. g5 Q# c; x
% u: d  d( i3 I; f! w: X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 x- i  {/ ~$ z# Q4 \% g0 I2 g- |0 k  \) O/ r: w5 |7 B8 K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 X7 s! ?& k' t0 r1 ]7 v0 H  i* o% K# I
法句经故事集
5 X) D+ z; b2 d; w* L0 P* z$ r
/ y& u8 I% a5 K* m# D% Z第二十品 道品
" {* r$ h+ r1 \; B) g3 V解脱之道(注3)
" ?  d4 p# D9 e: Q0 ~4 A%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3 N2 Z" A" }: n! k所有境界中不执著(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a, j6 l# h+ K  h: W' \2 R
" T7 e9 J" O% q5 E. W9 J0 ^/ L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淨知见的正道了,3 y# ^. e( O0 F- _5 S; I9 |8 |% x4 O, ]& l
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 g. ?2 N0 a0 b" _# O0 n( U# E" p- J: Z% W4 y* {3 i5 r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 g( P- j$ N) L& O
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X4 `7 m- l5 s# x0 O" r# V, x

8 X* T# c/ F: w* O: Y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
6 k2 ]4 O! V4 G, n5 F* o# n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9 p/ ~& w$ v  R
- E2 f+ T9 C# M4 Y* H. \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A5 f$ K# M' ^; [

4 j8 U" D5 \. u+ V备注:
+ q& k8 ~& n+ a9 V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
- {6 e% a/ S* f0 T& N: t$ Y2 s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
1 Q0 r/ P" s3 j4 j6 Q; E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 L0 R8 M' |* c9 H; o* ~, O  u
( r  Z" e; e+ h) ^5 e  g
7 ]7 R" y# c4 n* M5 @3 u( \
观无常& Y: R: V! z- _: b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9 b2 o4 ]. E: H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7) 0 v; J: P% ~9 }* s" R( ]
% d9 B% N; m1 p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 X* z1 V9 j) Q. N( J/ k2 u+ ^* h5 I$ i  [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著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  P: q3 ?0 Y* J+ o. Y

5 {2 J/ x8 K1 [1 T2 M* W, l& V/ [ + u+ a+ v7 D2 A- @& K
诸行皆苦
; G% H3 @1 N% `4 i3 S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2 `+ j7 K9 R7 ?, _8 q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8)
9 ^' {6 _# [! b/ j( k6 m8 }1 c6 f! O2 C! @5 w/ q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 l/ ]# h3 {. {, R9 Y

+ l2 {* W$ w. o1 Q( M
6 d; [% f- l! [: q" ~* E; r, Z/ V诸法无我
& s5 a* G4 }7 b5 h* C; z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 g! g! O0 n% k, T$ b6 ]& i  f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之道。 (偈279)
% @* x3 D$ e( f/ M8 N5 A" {/ e& V, ?. D  u- Z) G( k) Q" N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 D2 e# w  P! X# T3 ^% W9 G! f. e; Q4 F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 j& S9 E% N9 O) r4 G8 ?; y
' f& W, C3 h3 b
+ v- y; p! e: W7 I精进,莫放逸7 J1 X' g0 A9 u: R7 d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 F7 V4 p; P; g. e# G5 a
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
/ A. l4 {8 q- q. O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 W' B3 I1 x* ~4 r2 {- f9 @. `# m% M0 R
沙瓦提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团,佛陀并且给他们禅观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 P7 O! p1 f3 v# N2 g/ w$ ?
2 q1 O5 M, X1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 S7 J$ P  p* K4 M
3 ]. ]/ D) H1 f8 X- A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淨。」 / m: h) N' D3 I5 F2 _" n: B
+ Y& Q8 O" O$ D6 W( C  k% D

& b9 h+ N5 s9 `护持身、口、意
% V" U1 I. t. m% Y3 F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
. }0 q0 r% A. {9 j+ C8 ^愿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2 \/ ]9 J' L3 o* @1 y4 }2 E# j
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2 g0 c8 n# A# _; R' ^  X- K% U
5 Y! T, j$ p, E3 D( \: ]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 h/ A  n4 @0 r! u7 q/ y# ]

" `! A) {; C.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4 G4 |9 \+ v* n/ Y' B, \. N

; P! Y6 N$ \7 ~1 F! b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 t, U: E2 Y9 m
$ N, ^' r( K! y2 q- } : T4 ]5 Q' z7 s9 k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
% Q* `  q1 H! \1 x; \0 j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9 D9 i9 V1 L/ K# }# B1 K
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2 |$ @9 p* t+ J1 p9 u
! b  Y8 w8 g5 [* h. B' V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 j: \' z& Y2 b& J% m0 n4 S# O# b2 f- G: C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沙瓦提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0 a: T2 Z8 s# Q, i. \" X
5 ?  ^; b: r1 P' G0 P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 Y# t+ [. s6 v+ ]
% H4 c, K) R1 j
( g5 u0 |. {1 }! o# \' W7 T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3 z! `8 K# s; B/ Y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
/ e! Y0 J, N# `*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0 w0 ]% q+ L' I# F* e
所以,比库!, v7 j' r+ |, U, G4 x
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 `  I$ _& ]1 m
' L' h4 X7 @0 k" G* y: r9 E: n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
, _/ m% I) }1 H( Q6 u; ?1 [2 v内心就仍然受系缚,& A9 e3 W7 n* ^) D8 C* Q/ Z
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3 n# |$ P, \% T1 m! v, o2 l: Z. c1 g) ]6 j8 U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R. Y0 x: q3 q* ~  A

5 R$ Y% w4 s% `; W; B" h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 w& \9 C2 F$ a0 |8 ~' q2 }* c9 C5 m) F) I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 {! x  s7 o# V3 K! M' e$ ?. V' n% f# A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6 }1 [0 \; n" ~/ z+ D

# I, m. ]+ x0 K! l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0 y3 R. }5 c: ^- ]1 A: r) K
, l9 ^. J6 }  b) X : }3 E. e9 \9 O+ K  }) n
禅观莲花+ x% g$ m$ S5 m) m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  s9 x6 P, O  E9 o8 F
勤修圣者(佛陀)所说,9 ]/ b0 ~0 R4 X' \6 i
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 Q! Z, d8 h: Z) G

* g" j' D/ r; l) f6 b0 x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沙利子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团。他在得到沙利子给他 “观身不淨”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沙利子,请沙利子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沙利子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 S! ~1 j1 \; I
9 X% i# t+ P8 T2 }9 c% p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禅观的题目。佛陀不要他禅观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禅观。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9 l; X+ B: H2 c! |! `5 a( g" c# X4 n1 A+ v- }# Q  ]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8 y. _% i$ g6 g: J3 o
- i3 d. t4 U6 z! w# ~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 B, M; Z; P9 e6 c9 {4 p& L9 K" Q  b8 u% c0 c0 w

& ~! G: N* N- s1 z, M1 ^5 j! f濒临死亡的富商" P7 G2 g; T  K/ z
“雨季的时节,我将住在这里,冬季和夏季的时候我也将住在这里。”愚痴的人如此盘算,不知生死无常(注)。------286偈
& C9 I% c5 Z+ o6 Q+ f3 g. w1 F% i# c2 D) F8 w2 r
        马哈答那是巴拉纳西的商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他打算在某一节庆的期间,到沙瓦提城去贩卖纺织品和其它商品。但当他抵达靠近沙瓦提城的河边时,却因为洪水高涨而无法过河,只好在这岸等待。这一等就是七天,等他进入沙瓦提城时,节庆已经结束了。
1 s. G. R; @; M" i  z; W) E/ h8 v* |
, F5 e  d% H* _        他不想再把商品运回去,就决定在沙瓦提城多停留几天,把商品卖完。有一天,佛陀进城化缘时,看见马哈答那和他的商品,就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微笑?佛陀说:“阿难!看见那位商人和他的商品吗?那商人心中想要留在城里,把商品贩卖出去,殊不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今天应该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每天正念现前,活力充沛,并且不受烦恼的干扰,才能拥有真正有价值的生命。”6 G) V% M2 p: g' ^4 A; V( ?) _+ r
7 K8 `: a4 b) Z5 l2 q* a
        阿难把佛陀的忠告转告给马哈答那,请他修习正念,不可以无明地过日子。马哈答那听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大吃一惊,而心生恐惧。所以一连七天,他都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他的供养,并且请佛陀向他说法,协助他解脱生死轮回。1 ]1 R  l/ W  A2 S
8 Z+ I0 E* ~% }# |0 w; f" k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证得初果,逝世的时候,他往生都西达天。* ^8 o4 \2 _; v% T0 u$ q+ c' W. o
(注)不知生命危脆的道理。
& `  c7 t# U" I% I+ Y/ F! A$ w% E3 r4 W
2 S. Z& B4 ?2 U/ }8 ]- E8 r6 D众生皆会死% ]3 @: D/ U: m# R5 {& A
溺爱子女和家畜的人,内心执著贪爱的人,将被死神捉去,如同洪流横扫沉睡的村落般。------287偈
0 u8 T; @% t; c2 c  w9 q; [  ~9 o
2 f3 u0 s) |, F( N* I        积撒.苟答弥因为独生子去世,心里哀伤而来找佛陀。佛陀告诉她:“积撒.苟答弥啊!难道你认为你是唯一丧失儿子的人吗?众生都会死的!欲望尚未完全满足的时候,众生就会死去。”佛陀的忠告使积撒.苟答弥不再悲伤难过。! n; J/ J/ Y2 w* d

& y- L0 A% H; `; v6 u* g2 O(注)全文参考八—— 十三的故事。
& i$ }3 T" L8 r
8 ~, I3 L0 q, y5 x9 i7 g7 P2 m 7 Y6 _' e0 X0 k0 I
儿女不是究竟的依止(注)
- b1 i" Y- h% o父子亲戚都无法救护!面临死亡的时候,父子亲戚都无法加以救护。------288偈
  [/ L! r+ [7 E6 B+ Q- C' z/ f/ T3 B- O/ F9 ]* _
明白此一实相的持戒智者,尽速修筑通往涅槃的正道。------289偈) f  p. B1 V% B& d! J
( P( ?# p- g  ?2 Y
        波她卡娜失去丈夫,两个儿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后,几乎发疯。当她亲近佛陀时,佛陀告诉她:“波她卡娜!儿女无法照顾你的!即使你的一对儿子仍然健在,他们也不是为你而存在的。有智慧的人遵守戒律,扫除证入涅槃的一切障碍。”5 B* y: Z; G* i+ l5 t/ @: v
- y( p; T3 w: k) x6 a
        波她卡娜因为佛陀的婉言相劝而克服她的哀愁。
# h/ o, U1 ?- `7 j9 D. s) {! r8 Y
! f( ^/ v7 q" w6 B% ?8 k$ s' x& |% l(注)全文请参考八 —— 十二的故事。; C( A8 ~, {8 P$ h0 _" m

9 b; [5 W9 E9 A8 L0 @
. V4 w! O: B* r6 v
* A# {: Y9 a' C第二十一品 杂品2 i$ Z5 [' m8 l$ p4 ~' q
《宝经》的威力5 ^* ^( `' \9 @+ b% c. o
如果舍弃小小乐,可以获得更大的乐,那麽智者应舍弃小小乐,追求至善的乐。------290偈
9 I& G9 `- U: L1 H- j0 n
. x4 k  y: l- l5 h: p% s( ]8 U" G        韦沙离有一年发生严重干旱,更造成饥荒,所有的农作物几乎完全没有收成,很多人饿死,流行性传染病也爆发了。城里的人无法处理死人的尸首,所以尸臭满城,也引来很多邪恶的精灵。9 s4 C0 @! m$ B% P1 o

+ W9 W- X. e+ w( J6 t6 Z0 Q        城里的人,无限哀伤,便想办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后决定寻求佛陀的协助。所以由离车国马哈利王子率领的代表团就向频婆娑罗王进言,请国王邀请佛陀到韦沙离城来帮忙解决他们的困境和哀愁,但国王叫他们亲自前去邀请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众人,也就同意前往。# l1 v9 R% u! F3 Z  H
2 x; ^+ u5 X& b0 ?
        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韦沙离城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把城里冲洗清淨。佛陀被安排住进一座特别淮备的客房,这时候,沙咖天帝率领诸天神前来向佛陀礼敬,众多邪恶的精灵因而逃离。当天晚上,佛陀开讲《宝经》,并要阿难绕城複诵该经文。阿难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于该经具有保护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複了。佛陀一连七天都讲相同的经文,第七天结束的时候韦沙离城一切恢複正常。大雨也把城里所有的污秽物清洗干淨。离车王子们和韦沙离城的百姓从此快活过日子,不再鬱闷,他们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帮忙。
( R: L. L6 j% F5 y4 B* N5 k1 G* X 5 d$ i& Y2 g5 p7 ]* c7 L7 T  I
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注)0 D  A- c1 m2 ]: z4 W( |# ~4 t& i- d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
# x4 ~) y" U( s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偈291)
" C. X/ a$ H" Y( A6 l8 O% s* f2 K5 {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 v3 [5 T5 z

" R$ Q* S9 h9 U% I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沙瓦提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著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8 ?/ ]/ V3 K6 D6 z, m
) t. L/ G% R6 J# [: Z
7 v  W) o! n- ^) x4 T装饰拖鞋的比库们2 i9 l$ X' {/ ]' ?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应该作的事 (注1) 都不作,
4 X) b: v+ T! S' L: n' a* H不应该作的事 (注2) 却都作了,烦恼因此增长。(偈292)' A, ~& l, r; H+ e4 N8 W9 o1 l
5 x' e0 |- @0 A( C8 e5 J% H9 J& x/ e
精进修习观身是苦的人,不作不应该作的事,! G! h$ d6 R& l% @5 h4 ~
应该作的事则不间断,如此观照的人,烦恼减少。(偈293)
0 i  w- T8 r4 c* G
/ P, e: g4 ~7 d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库只对制作、穿著装饰过的拖鞋有兴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这群任性的比库:「比库们!你们加入僧团是为了要究竟解脱。但你们却只知道制造并穿著有装饰的拖鞋!」听完佛陀的劝诫后,这群比库痛改前非,精进地寻求解脱之道。 + b  S% a& O. U
5 D0 l" x* i% b" g% d
备注:
2 I* i& _6 w% h) v. Z5 a4 s. n& U* C1. 持戒、修习禅定等。# Q" `1 B# i- u5 B1 r6 |
2. 装饰雨具、拖鞋、钵等。
7 J8 v/ w5 e& f8 s5 y+ s" b* }, x. m* a9 F9 m0 E) t1 S

9 n4 `1 `% D' c* u5 ~2 ?: S& ^杀害父母的比库* k; F- A, [* w# o- Q; A% T
阿拉汉杀父(傲慢)母(欲爱),害刹帝利族二王(断见与常见),破王国(十二处)及其官员(执著),而不后悔。------294偈
" q2 ?7 l' X+ u" p6 ?* e
* V3 L6 j' J) e! Z% C婆罗门(阿拉汉)杀父(傲慢)母(爱欲),害婆罗门族二王(断见和常见),扫除老虎当道的危险道路(五盖),而不后悔。------295偈* B2 H. `+ Y/ d7 g  U5 D
* s" @( G4 @/ N
        有一次,远地的一群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拉枯塔卡跋提比库正巧从不远处的地方经过,佛陀便指著他向这群比库说:“比库们!看那比库!他杀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丝悔恨之心也没有!“这群比库对佛陀的话十分困惑,因为他们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库并没有杀害父母,所以恳求佛陀加以解释。佛陀因此向他们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涵意。其实这是譬喻,意思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汉去除贪爱、贡高、邪见,和对六根与六尘的执著。所谓的“父母”,分别指的是贪爱和贡高,常见和断灭见就是两位国王的譬喻,执著就是收取所得税的税务官,而六根与六尘就是王国。
& E3 _4 k; Y5 X" U& G  {" I, @8 X3 z% L* A/ e. O2 G. H& n

) g% z! K9 H' P8 K5 o 0 ~2 `! {+ q6 |8 D4 j# w0 G
男孩和众多的精灵
  z6 x! l; W# I) [5 i! E, }7 {笱达玛(注1)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佛宝(注2)------296偈
! z4 N2 N+ N/ Y- s9 H5 J7 p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法宝。------297偈) F1 N3 e8 R4 ?. r3 H1 g: s+ w. s/ X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僧宝(注3)。------298偈
2 J& i, m7 u: x: J3 t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观身不淨。------299偈( b$ r) p% S9 \" q. i: T) {) c6 {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乐不杀生。------300偈
# u% r* [( a( l1 h1 G" v# Y& P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喜乐禅修。------301偈
, w# R7 F0 j3 f( O9 @# V0 r
) e8 q- B3 H+ E; N; M        有一天王舍城里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儿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们在靠近墓园的地方进食,也把两只公牛的轭解下来,让它们去吃草。但这两只牛却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走失了,砍柴工人发现牛不见了,就去找牛,而叫儿子留下来看顾木柴。这砍柴工人最后在城里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门都关上了。他的儿子只好一个人在牛车下过夜。; y; N9 ?! l' {' Z
, a- c+ u( _+ \" W/ O2 H+ v- w
        砍柴工人的儿子虽然年纪还小,但心中经常系念佛陀的殊胜。那天晚上,两个恶魔企图吓唬、伤害他。当其中一位恶魔拉他的腿时,他大声喊:“南无佛!”恶魔听到这男孩的叫声时,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应照顾这男孩。其中之一的恶魔留下来保护男孩,使他免于任何危险,另一恶魔则到频婆娑罗王的宫里去偷取食物,并且留下文字,叙说他拿走王宫的食盘和其用途,这些文字只有频婆娑罗王才能看见。两位恶魔就喂养这男孩,一如他们的孩子般。$ z7 A9 `: w8 n$ ^
! l& T" U9 |' p/ O% |
        第二天清晨,国王的僕人发现王宫的盘子不见了,就四处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后,他们发现盘子在男孩身上,认为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带到国王面前。但当国王看见盘子上的文字时,就询问男孩。男孩回答说当夜曾被父母喂食,吃饱后,他心满意足的入睡了,毫无恐惧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国王就请男孩的父母来询问,之后,国王携带他们一齐去见佛陀。& i8 ?" ?' S. A: Q- A$ l( e
) l* a+ V/ o( f9 V# G( l
        国王问佛陀:“是不是只有系念佛陀的殊胜才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的迫害和危险?或者,系念佛法的殊胜也同样有效?”佛陀说:“国王啊!系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和危险的方法,对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护持一个人,免除恶魔迫害和危险的好方法。”
: E! U( S( S& R" {. Y8 K; z
& ^' v1 _( e. g9 E7 {注1:佛陀未出家的俗名。
! f* X  @( p. m0 b, q" b$ x注2:忆念佛陀的殊胜修持。
6 @( {- }0 ?- C! a' E注3:忆念僧宝的殊胜。
8 r( s6 U& D% N. Z' g* j2 S3 |$ f4 u# {, _9 y

3 Y8 L$ z9 J5 W, v- v % H2 _& Y2 F) t0 E3 j- `5 R
生命中没有究竟的满足
3 Z$ r7 c4 L# @6 i: [* ?出家修行的生活艰苦,在家的生活痛苦,与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轮回苦,所以不要在轮回了!不要一再受苦!------302偈
8 @  s* e/ K7 t0 ?% B6 x8 w( `' S- a4 k, t0 \
        十月和十一月的月圆之夜,韦沙离城灯火通明,城里的人大肆庆祝众星云集的节庆,祈求众星不要降下灾殃,他们高歌、狂舞,尽情享乐。这时候,有一位比库站在精舍远眺望城里的一切。他感到一阵落寞,对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满,而喃喃自语道:“再没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这刹那间,林子的守护灵现身在他面前,告诉他:“地狱众生羡慕天神的命运,同理,城里的人羡慕生活在林子里的人(指修行的人)。”这比库明白这道理后,后悔曾经如此看轻比库的命运。9 ?9 U6 O7 E: j4 R) T7 t' m

9 i2 C# L' i6 n) Q4 C5 ^8 x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忠告他努力观想世间的无常变化。佛陀也告诫他,一切众生皆苦。
' ~% |3 Y) a9 V& p2 v( z
2 D, Z9 |/ ~8 l. b8 a
2 A' [' I: o7 s; N: A 5 \4 G" v9 _+ D- q9 J5 U
有德行的人不虞匮乏
9 D; F. K: g+ o7 `# V. x  ~1 p2 U正信,持戒的人,有声誉和财富(注)的人,到处受人尊敬。------303偈/ w! y/ l4 i9 V

, p7 c# y$ L8 t! e0 |- t        质多罗听完沙利子尊者的说法后,证得三果。有一天,他满载一车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的东西,出发前往沙瓦提城。正当他向佛陀顶礼问讯时,鲜花恰如天雨般,奇迹似的遍洒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好几天里,一直供养佛陀和比库们。而天神总是装满他的食物和供养品,使他不虞匮乏。
! L; Y6 Q/ [# h' Y" z0 c  }) W, I+ e# B/ t  N5 a# h+ ~# ?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僧团,但天神又用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装满他已空的车乘。阿难看见这段日子里质多罗的供养品不断为天神补充,就问佛陀:“世尊!是不是因为质多罗前来供养您,所以才能拥有这些无价的东西,如果他供养其他人,也会有这些礼物吗?”
8 t; q6 L: I! V+ O" [
" R2 b! E, C" C- A$ c6 u        “阿难!质多罗信仰坚定,又慷慨布施,无论他到何处,都会获得财富和荣耀。”
) x, ~/ m: G1 o$ Q4 J4 _1 @& z4 X: u' x# E
(注)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圣财。
  l7 ?* u  Y' W3 c3 v, l
9 n8 B. y% K* G  T/ Z/ ?0 V8 x
) [# Q$ P+ O. I$ u; Z$ g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1 b3 R7 B, ^6 h+ \( L0 O. \! a8 \- _善良的人如喜马拉雅山,1 {$ k0 B: b! ^4 Q' E* o# h
即使身在远方,但声誉到处传播;6 l4 i& Q- a) F! `" ~6 y, E5 `
邪恶的人如夜晚射箭,
: q5 F2 N* I% y. R6 w7 }  e虽然近在咫尺,别人却视若不见。
& p4 {) {* ^7 O1 m( I& T% g* C5 C
给孤独长者和鬱瞿娄年轻时,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受教。鬱瞿娄有位儿子,给孤独长者有一位女儿。当儿女成年后,鬱瞿娄就向给孤独长者请求让这对小儿女成亲。结婚之后,给孤独长者的女儿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鬱瞿娄一家人对佛法毫无好感。有时候,他们甚至邀请裸形外道到家中来,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会要求她一齐向这些裸形外道礼敬。但由于害羞和不习惯见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绝。相反地,他告诉婆婆有关佛陀和他的殊胜。, y  w% {2 L( v( Q, O9 h

8 \# h, i) R  P7 ^她的婆婆听到脩摩迦提叙说种种佛陀的事后,急于想见佛陀,所以就允淮她邀请佛陀前来家里,接受供养。她就开始淮备食物和其它供养品,一切就绪后,她爬到楼上去,面向揭达林给孤独园,备妥鲜花,焚香,心中同时禅观著佛陀的殊胜德行,然后说出自己的愿望:「世尊!我诚恳地邀请您和众多比库明日前来应供。愿佛陀知道我的邀请。」' m8 e- Y. w5 r7 ^) n* v

% y! a5 H, C/ S  F& t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请佛陀于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养,但佛陀回答说,他已经答应脩摩迦提,明日将接受她的供养。给孤独长者十分困惑地对佛陀说:「但,世尊!她并不住在沙瓦提城,而住在很遥远的地方!」
8 }9 @' G8 Y8 Q% h& m8 k
- t( S* s, ~. ~; }「不错,但善良的人虽然在遥远的地方,却像身边的人一样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 Q$ `' Q/ W" t( c8 W4 ^3 C0 S+ _% `) q$ D# l4 g& ^
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到鬱瞿娄的家去接受供养。鬱瞿娄夫妇对佛陀的殊胜和庄严,十分感动,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供养完后,佛陀为他们说法。从那天起,鬱瞿娄一家人都成为佛陀坚定的信徒。
8 E  r" W; t/ a+ V; y3 f! X
4 @0 z8 {  _. P # h/ Y5 L3 k: f- c" l" A
独处比较好% |8 E, B8 A, C  C
独自坐卧,独自经行而不倦怠,+ u, x& Y% R% L5 u* P/ l
独自调御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乐居于林中僻静处。
3 s6 I5 B6 R1 x# B: E0 q% h+ D* D, o- u3 y" k5 I4 k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欢与众多比库居止一处,他宁可一人独处。独处时,他不论行、住、坐、卧都努力修习正念现前。其他比库不了解他,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不仅没告诫他,反而称赞他:「他做得对!比库独处是好事啊!」
7 k! E* m% G8 M  x: @
, {& P4 j8 H* [; G8 r2 t
' _2 F5 ~9 u) x5 x
2 g4 o: x6 J6 H第二十二品 地狱品* K. e8 e9 c; n% l, |
陷害佛陀的阴谋
- t) `! X5 `* K: h说妄语的人堕地狱,造作恶业却说:「我没有作!」的人,会下地狱。这两种人来世同样受地狱苦。 (偈 306)
1 l0 H9 G1 z: X$ v* K# t+ N; {6 Q6 [3 h+ g4 T1 |
佛陀的信徒日渐增多后,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渐减少,他们往昔的供养和荣耀也不再丰硕,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存在。因此,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们也怕,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破坏佛陀的声誉,事情会进一步地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就找来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告诉她:「年轻、聪慧、貌美的孙陀利,我们要你去破坏佛陀的名誉,你要表现得让人以为你和佛陀私通。如此一来,佛陀的斯文就会扫地,他们的信徒就会离开他,回来供养我们,好好利用你的美貌姿色,耍点心机吧!」0 K5 H* z+ B) x/ @6 J" O

5 @* X& Q# ]7 W& g5 H2 i& x: m6 w# X从此以后,孙陀利在夜晚时分,往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方向走去,人们如果问她要去那里,她就说:「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里呀!」而事实上,她却前往外道的住处。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见有人问她从那里来,她就说:「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共度一夜后,要回家啦!」接连几天,她都这麽做,也这麽信口雌黄。不久,外道们雇请一些暴徒杀害她,并且把尸首弃置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
8 R5 @$ L9 B4 b& a8 S; s7 B* P5 O* v* F, S$ e* M+ F
弃尸的第二天,外道们四处散播孙陀利失踪的消息,他们也向国王报告,并得到允许,可以到处搜查。他们在给孤独园附近找到孙陀利的尸首,就报告国王说:「佛陀的信徒杀死孙陀利,并把尸首丢弃,他们之所以这麽做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果真如此,你们可以到城里各处去宣告这件事!」国王说道。
" ]  l3 o9 E. w0 ?% X3 a& D4 ^( n: F% N. N/ o
他们便带著孙陀利的尸首到城中各处去,高声说:「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麽好事,他们杀害孙陀利,就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
1 q% ?$ l; _9 D3 Y/ H
0 q+ k" t8 ~5 b" v2 U0 E佛陀知道外道企图破坏他的声誉和荣耀时,只是淡淡的说:「弟子们,去跟这些人说:『说谎的人会下地狱。犯了罪,却口口声声说:『我没有犯罪』的人也会下地狱。』这两种人,同样犯了罪,都会在地狱中受苦,他们的来世也将如此。」
7 ^# T% x9 H/ J/ E( i% x! _: H1 V7 Z
其实国王也命令手下调查孙陀利的死因,结果发现孙陀利死于一般暴徒手下。这些暴徒在国王面前也招认,外道雇用他们杀害孙陀利,并弃尸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这些外道们于是也被带到国王面前,并且承认他们在杀害孙陀利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国王命令他们到城里各处,向大众公开承认罪行。他们就到城里的各个角落说:「我们诬赖佛陀的信徒,只是为了要羞辱佛陀。事实上,佛陀的信徒是无辜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罪人。」% k0 f6 c* V( S5 y0 r( l

& g  j) x1 m& s9 ]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应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誉不仅不受这次无妄之灾的损坏,反而更见增长。
  N4 M1 w4 h. O. |. Y, }  c
$ f( s1 I. Y7 D( A8 h* w8 P
" F7 l$ J' ^+ O) X; O! V 8 Z5 M+ v& C% j. H/ e5 [
自食恶果的人' u3 `9 i) ~5 v( ]
虽然身穿黄色袈裟,但却造作恶业,又不能调御身口意的人,终究会因造作的恶业而堕落地狱。------307偈
  ^* R/ b  V: n8 }: ]7 n1 i2 Z
0 k+ A' i% c6 V* H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与勒叉那尊者一齐下山。他们在路上遇见几只状况悲惨的恶魔。回到精舍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著佛陀的面,告诉勒叉尊者,说他亲眼看见有五只受苦的恶魔,身子为火所灸烧。佛陀也说:“在上一佛时,这五只恶魔都是出家比库,但对修行不感兴趣,而犯下众多罪行,也因此,他们在地狱受苦。今生他们也变成受苦的恶魔,来偿还他们的馀罪。”' O. Z2 D' g/ X( N3 e

! _. p, L& [5 q- U
  ?. }9 _: B: [1 D" c假装已经证得圣果的比库
4 w2 E* c& \9 |/ |; O2 U% d如果犯戒,不能调御身口意时,与其接受他人的供养,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红铁丸。 (偈308) 4 Z  Y5 O1 N7 g' c, [( x( o) o4 |
( h3 U" v0 Y; J+ x$ Q% O% b
有一年,跋提发生饥荒,某些比库为了要有足够的食物,就假装他们已经证得清静圣果。村子里的人不明就里,却相信、尊敬他们,而大量供养,只留下极少数的食物给自己。
. Z7 k6 I( k' v5 i5 [7 o5 B* J8 W* S# M3 n" l* `; a8 ]
结夏安居结束后,全国的比库遵照当时的习惯,聚集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这些跋提的比库也来了。他们形色饱满欢愉,其它地方的比库则面黄饥瘦。佛陀垂询所有的比库如何结夏安居。他特别询问来自跋提的这群比库们,饥荒时,是否有获得供养的问题?这群比库回答说,没有任何问题。% _) q9 q, U% P3 D& U! F
4 E" q2 m" G1 {+ F
事实上,佛陀知道这群比库为什麽会得到那麽多供养。为了藉机教诲他们,佛陀就问:「你们如何在饥荒期间,得到那麽多的供养来结夏安居?」这群比库回答说,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间的回答,来误导村人,使村民以为他们都已经证得清静圣果。佛陀马上问他们,是否真正证得圣果?他们说没有。佛陀于是告诫他们,如果名不符实,而接受信徒的供养,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险。
: {3 J$ c( \% S6 t: [. ?
+ z5 Z4 E" h4 t6 T' A7 C' D( `# _
* j2 }4 g5 Q" }: |4 X受女人爱恋的男人
3 x% u% c. j4 P$ k' }, B&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种报应:获罪(造作恶业),睡不安眠,受人谴责,堕落地狱。------309偈& [$ y# F' Y. w7 ?6 T9 m
$ x/ b& n4 y$ G9 A' P) [$ l
因此,邪淫不仅造作恶业,也会堕落地狱。邪淫男女必生惊恐,喜乐短暂,国王也将治以重罪,所以,人不应该与他人妻子邪淫。------310偈8 f# O! t# J- e6 V8 r: y$ |& c6 K

/ y/ Z$ _7 i) U( U8 ~谶磨既富有又英俊潇洒,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恋他。这些女性无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从不自觉地爱上他。谶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丝毫没有良心不安。国王的手下前后三次抓到他与人邪淫,并且把他押解到国王面前。但国王的手下告诉国王说,谶磨是给孤独长者的侄子,国王出于对长者的尊敬,每次都是加以谴责就放过他。给孤独长者知道侄子的恶行后,就带他一齐去见佛陀,佛陀向谶磨指出邪淫的罪恶和其严重的后果。从此以后,谶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O% d# u& u. |3 i- ?' c4 z2 K" N

0 K1 ?' g5 @# h  m  M3 R! e
8 y/ v9 v6 q( E$ @( ]. _5 t8 K& S固执的比库5 N3 W3 O5 E% T; ^( n
如果错抓孤沙草 (注1),手会受伤,- x$ B7 K5 H9 w1 s( k+ @
同理,比库若造作邪行,也会趣向地狱。 (偈 311)
' P, ?0 j6 R+ m
! n4 V# |9 O" C5 k9 c2 a) m* I懈惰,犯戒,修梵行时却心生怀疑的人/ F% a4 J, e4 t+ F  V6 D0 c
都得不到大善报。 (偈 312)
) h) Z' o1 h  W$ U; L- S4 Y" d
应当作的事就尽力、坚定地作。+ t% X+ F7 R" R8 P) k4 V$ a. k* n0 m
放荡的比库,徒然增长欲望的尘垢。 (偈 313)
; ^% s: ]* b# f3 l6 a
3 I$ {9 c' B4 C) ^有位比库后悔曾经愚痴地砍伐一些树木,就向另一位比库透露他的心声。但这位比库却说:「砍伐树木不过是极其微小的戒 (注2) 而已,你已经向我表达悔意就好了,没什麽好自责的。」说著说著,这比库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种小小戒放在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用双手连根拔取一些树木。甚至当佛陀告诫他时,他一开始也是桀傲不驯,顽强任性,但是当佛陀说法后,这桀傲顽强的比库才明白,身为比库,要克制身、口、意的行为。从此以后他严谨地遵守戒律。后来,更因为修习止观,而证得阿拉汉果。
7 e# f' Z& [7 C, V  |  E: e+ m, C# Z
注1:「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7 I8 b# U8 h3 B, Y& ^注2:虽然禁止破坏树木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点在于强调,人必须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们可能多麽卑微,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并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智慧。% ]) b% ]' D1 w6 C( s9 _0 w

9 a  Q( j8 R" A. F% H
  k- I, e- G8 K, ~) T* T8 W% ^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佣% k3 ~: a* J) D# `' m
不要造作恶业,造作恶业的人,将来必定受苦;- @  k9 M% H6 {! V
应该造作善业,造作善业的人不受苦。(偈314) 1 K; o+ {9 X1 C0 N& u: H. l

  i5 p6 |6 Y, M* e. e  w) H从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妇女和丈夫住在沙瓦提城。她发现丈夫和家中的女僕私通,而异常愤怒。有一天,她将该女僕捆绑起来,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并且关在房间里。然后,她陪同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他们出发后不久,这女僕的亲戚来他们的家,发现女佣被绑著关在房间里,就将她松绑,并带她到给孤独园去。这女僕向佛陀叙说女主人对她的所作所为,她更站在群众中间,让大众亲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残酷手段。佛陀因此说:「不要犯恶行,以为不会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恶行,一旦为人发掘,会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伤。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会带来幸福,而不是哀伤。」
+ G- B( F5 D; t( f% _5 e2 A
! z8 Z$ r& U8 w% P: G  [这善妒的女主人承认她的恶行,并努力去除嫉妒心。后来,她也确实明白佛法 。
) h" r) F( O7 m) a& g  [: B. G" q7 O& \4 W) ?+ @1 d' _  D8 Z7 u

8 M' y! U4 e' f( ?7 A) ~: q自求多福的比库' X1 `( E$ x7 _3 t* I/ c# F
譬如边境城市,内外都受到防护,
- T- G  E4 N" m% n. ?人也应当如此护卫自己,不可糟蹋机会 (注),7 j* i" Z! u3 |, G# f8 y- D) ]

1 ]) p: E  O6 R( D' h2 a糟蹋的人堕入地狱受苦。 (偈 315) ; \7 |/ P. i' R' n0 L  K
) C! @2 c: v+ L1 L. R3 e$ Z% ~; t
一群比库到边境的村落去结夏安居。第一个月,村民妥善照顾他们并且提供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抢匪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掠夺该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掳去当做人质。村民因此必须重建村子,保护自己,也就无法如愿供养、照顾这群比库。这群比库只好自求多福了。 * G9 g4 Y9 ~% k5 D; M1 `# v

7 T+ \6 Q& V+ N2 p. n7 h  b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也向佛陀报告说,由于村民的处境困难,所以,安居的后两个月,他们过的相当艰辛。
8 D/ ^  G+ s" ?- `3 ], R8 w1 k" P' p! U  G9 w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想要拥有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的日子本来就很困难。一如村民要保护自己的村落,比库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坚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 _; h+ [2 ?2 s1 z
% m$ S" T; M2 l, _# G* j
(注) 例如佛陀出现世间,与人共修,健康的身体,拥有正见等。
. ]' Q. d- {- L( d) ?4 m) M# B1 w$ u
# l0 f6 d7 K% X: [$ L. w
观念错误的裸行外道      
  g8 b; P, P( [' `; ]7 ~, u对不该羞耻的事感到羞耻,该羞耻的事却不知羞耻,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6)  4 w( O3 O- w  p3 n" V7 S' D) Y' w

& {$ I4 Z  }1 Z; N2 C对不应恐怖的事心怀恐怖,该恐怖的事却不知恐怖,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7)
: I* N3 ?  A" t" J- S
0 R4 B5 i1 c+ r  Y有一天,几位裸行外道外出化缘时用布遮著他们的钵。一群比库看见他们,就评论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盖钵,全身却一无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这些裸行外道听见比库们的评论时,反唇相讥道:“是啊﹗我们是用布遮掩钵,但我们这麽做可以防止灰尘跑进食物里面,灰尘中也含有众生啊﹗”* S/ ~6 _! J+ d& ^

* ~! g& u2 h! A$ R# a: p5 R- h     比库们回到精舍后,向佛陀报告裸行外道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那些外道对该羞耻的行为不知羞耻,不需羞耻的行为,却大感羞耻,由于这种错误的知见,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J6 [( ~# h7 B$ c! R4 [

- S6 P& G; H5 ^  p8 y9 E) Z' B
3 h- l% b/ ]% B3 b0 p( o1 g0 \孩童拜访佛陀
" n9 r8 [9 m: I+ Y3 r% S% T邪见视为正见,正见视为邪见,# P: l5 t9 |* R' d
怀有此种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 318)
5 l. B1 S' |/ D# A! H6 K+ y5 k* ^" o& `/ H
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4 f- y0 x% X  C; d心怀正见的人,趣向善趣。(偈 319)
% u& H. T1 Y+ B: K# \+ F+ _) |; n$ b0 p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杂在一起,就告诉他们的孩子:「不要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不可向释迦牟尼的比库们顶礼。」 + w9 a* {- s# A3 k3 z; J& S

% u9 e4 L( J: O! ~1 W' ^有一次,这些孩子们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游玩,不久,感觉十分口渴,但记起父母告诫,而不敢进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进入精舍要水来喝。这小孩进入精舍后,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说他的朋友们因为父母的教诲,而不敢进入精舍。佛陀就邀请他们全部进来喝水,并依孩子们的个性讲说佛法。这些孩子们也因此对三宝有信念。( V6 ]! e/ J( [6 k

) f- m( y: u6 z2 g回家后,这群孩子们向父母叙说进入精舍,并且听闻佛陀说法的情形。他们无明的父母,却大声叫道:「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宗教不够虔诚,他们被毁了。」
+ k& D4 D# x( y! P( H" o& d6 t# K; M, w5 O$ U" p
邻居们有些是佛陀的信徒,听见他们这麽喊叫,就过来向他们解释佛法的殊胜。他们才开始去拜访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终对三宝有了正确的信念。% v' a1 T1 h. m2 n

  N  [& l# d3 j4 }  z) ~( q9 `0 `4 Q( Q- s
. p) z9 [+ A# Z) |( P) b
第二十三品 象品
% Y; w& ~" d! k: h* o/ R2 N佛陀忍受毁谤(注3)
, L, e8 c. u; s  c" y7 g如同战场中的大象忍受弓箭,我(佛陀)也如此忍受谤辱。事实上,世上多破戒的人。------320偈: y, e, M* c  M+ Q( }* v9 P$ P0 f) p& E, a
9 c) E1 T5 }% ^, k1 \0 a  g
只有驯服的象(马)可以参加集会,国王只乘驯服的动物(象),能够忍受诽谤,调御自己的人,是人中最尊贵的人。------321偈$ I8 E! r* D2 o' E( u

$ [/ m+ w; ?% m' o0 E调服的骡最优良,信度的种马(注1)最优秀,矫罗(注2)的象最优良,但自行调御的人,更为优良。------321偈
. h" J* X9 O7 l! P
- @4 ?: `2 X" Q摩醯提利对佛陀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后妃之一。当她听到佛陀来到憍赏弥城的消息时,就雇请一些恶徒,在佛陀进城化缘时加以诽谤。这些恶徒便到处尾随佛陀,并大肆诽谤。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毁谤,使得阿难尊者无法忍受,他劝佛陀离开,到另一个城市去,但佛陀拒绝他的建议:“到别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毁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毁谤就离开是不如法的作为,在什麽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当地解决该问题。就像只战斗中的大象,默默忍受来自四方的箭,我也默默忍受人们的毁谤。”5 E/ o" R7 j2 T3 O+ I9 i% G+ J7 G5 H- _

* J, a% u6 b- [8 e8 }注1:印度河地区出产的骏马。: d# ~' j5 @4 Q  e" ~
注2:象名。& K. Z* _* h9 \, _

' h' L4 Q4 f2 P请参考二 —— 一的故事。' H/ p) `' r1 N" J# S
$ r' b# r& D4 D& }* D9 H. @$ O4 g3 T; ^
人必须自我训练
, ~' k( Q! X/ X" m9 x任何车乘都无法使人到达涅槃境界,只有善自调御,才能使人抵达涅槃境界。------323偈
2 h; V, `5 G6 ?$ E# Y1 B! t$ A  d1 T' A, h* ~5 }
        有一天,几位比库看见一位驯象师和他的大象在河边。驯象师正尝试著要驯服大象,但并未成功。一位曾经也是驯象师的比库,就向其他比库解释轻松驯服大象的方法。驯象师听见比库的话,就照著他的话做,很快就驯服大象。后来,这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时,佛陀告诫他:“比库,你离究竟解脱还很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该专注于心灵的修行。你不可能经由驯服象而证得究竟法喜,只有驯服自己的人才能领会究竟法喜(注)。”
1 w: _( u: S+ \2 o* e( S9 j& @7 ~" ~6 r* R# G- F) ]
        (注)佛陀不是因为该比库服务别人而劝诫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记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彻底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8 c) `( s9 a, m3 }6 J8 G# \
& \" i! Q$ \& Q. j! v9 B: y
1 H$ s/ m! e& A7 `. \! S
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M3 j2 W# z) R8 A
求偶时期的财护(注),难以驯服,0 k  v( ]4 _' T5 U3 O. i5 C
但被人系缚后,不吃任何食物,( {6 L) q7 }9 Z+ D! U; p
只惦记著森林。(译者注)* {1 W; k4 G# R( J  H2 [

, f! Y" y7 h) K! i6 ^沙瓦提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罗门非常富有,他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结婚时,他就分给那位儿子应得的一份财产。四个儿子全部结婚后,他又把剩下的财产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再分给四个儿子。后来,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儿子们就回来妥善照顾他。他们十分关心,敬爱他,但却慢慢劝服他,把剩下来那一半财产也全部分给他们。从此这老人分文不值。
: a  |6 J- `0 w* s: l1 {2 v& |( P* b, _
老人首先与长子同住。过了几天,长媳妇就说话了:「长子分到的财产比较多吗?难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儿子家的路吗!」听完话后,老人十分难过,就离开长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妇也讲类似的话,老人只好移往第三个儿子的家去。结果,情形也是一样。老人最后去找最小的儿子,但与在前面三个儿子家的遭遇一样。老人从此流落街头,拿著一钵一杖,前去找佛陀,寻求护慰和忠告。
1 C, U; k! k7 Q% O2 ~1 E( L) B* W" t5 i0 d# W. t; S. I) R
到达精舍后,他向佛陀叙说他的儿子如何亏待他。佛陀就教他数首偈语,请他在婆罗门大型聚会的场合上朗诵,这些偈语的主要内容如下:
2 f+ M0 }+ G  G7 f" K4 T0 S4 A) a1 N  G) m2 W, ?9 `2 ^. r5 S
「我四个愚痴的儿子个个像恶魔,他们虽称呼我『父亲!父亲!』但这只是嘴上亲热而已,内心里全不是这样想。他们全是骗子,工于心计。全都听老婆的话,把我赶出他们的家,现在我只有乞讨为生了!这四个儿子比我手上的拐丈更无用!」
& D; i9 ]+ j. D. R* X7 p9 [; y1 j6 z, \
城里所有婆罗门聚会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个儿子也会出席,就前往参加大会,并且大声朗诵佛陀教他的偈语。当时的习俗认为亏待父母,不奉养父母的儿女都应该接受处罚。因此大家听完老人的偈语后,就愤怒地找出这四个不肖子孙来,威胁著要处罚他们。
  e- e$ ?# \, {1 q9 g
! t  z0 ]' i, g* x这时候,四个儿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就跪在父亲的脚下,请求父亲的原谅。他们发誓从此以后会照顾、爱护和礼敬他,他们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顾父亲。从此以后这四个儿子供给父亲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複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请佛陀每天接受他儿子供给他的四盘食物中的两盘,做为他的供养。
$ R% z3 j  a$ a: G# N2 O
& E' S( n" g% l/ ^有一天,老人的长子邀请佛陀前去他家应供。供养后,佛陀说,人若妥善照顾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讲大象财护照顾父母的故事。大象财护被捕后,天天思念森林里的父母。
7 K8 J! C% m6 D  E0 }
6 v7 a9 o% m3 w/ R) w7 A注:「财护」为象名。  译者注:佛陀说此法句告诫世人应该孝顺父母。 $ O& ?9 \( ?2 f0 h* N
(可参考故事「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 / u, {* @9 Z/ S
饮食节制
+ I7 N- k8 H" k, w愚痴的人,懒惰,好吃又贪睡,像猪一样懒睡翻滚,因此生死轮回不断。------325偈, M- x7 n4 M% Z3 i8 p
, U1 ?& Z3 P* ?( ]. J4 U$ y
        有一天,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吃完丰硕的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并听佛陀说法。但他却精神不振,不停地打瞌睡,无法保持清醒。他告诉佛陀:“尊者,我自从吃完丰硕的早餐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 r' J* q7 G9 C) @! l; n8 P
: l! r& A+ Z. r9 D        “过量的饮食会造成身体不舒服!”佛陀说。
# D, `& |* T. n, b" C+ e  I% v/ v9 K( i% f0 `, u9 X
        佛陀接著建议国王饮食应适量,国王也接受佛陀的劝告,日渐减少食量。果然,他变得活力充沛,机敏又快乐。" I) C/ f% G+ U3 Q
# w+ h' R. f5 [7 {
4 X# Q4 l4 _1 I
沙马内拉和前世母亲的精灵" u5 W2 C3 l, Z! J$ W# o+ N
从前,我的心四处攀缘,, v3 |9 H4 d% ?4 ?. e) `2 H4 \  a& F
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求偶时期的象。 (偈 326) 6 [1 I9 r# d9 `' ?- M4 N7 R+ y
2 T: s. o! g, S9 E
有一天,众多比库要求左奴沙马内拉背诵一些经文,背诵完后,左奴虔诚的说:「愿以背诵神圣经文的功德与父母共享!」这时候,他前世母亲的精灵正好听到他的背诵和话,她非常高兴,立即高声说:「亲爱的儿子,我多麽高兴能分享你的功德,你做的太好了,真是好孩子!」由于左奴的缘故,天神和其他精灵更敬重她,聚会时,都优渥礼遇她。 % @( F/ |4 l9 m
. a2 K+ L9 K( T
但左奴长大后,却对修行生活不满意,而想还俗。便回家向今生的母亲表明心意。他母亲费尽唇舌,劝他不可半途还俗。但他心意已定,他母亲只好答应吃完饭后,给他世俗的衣服。他母亲就忙著去淮备餐饭,这时候,左奴前世母亲的精灵在心中想著:「我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他离开僧团。」这精灵就附在左奴身上,使他在地上打滚,并且喃喃自语。他今生的母亲吓了一跳,邻居们也都过来要求精灵安静下来。不料精灵却说:「这沙马内拉要离开僧团,还俗,果真如此,他就无法解脱了。」说完后,精灵就离开左奴的身体,左奴也清醒过来了。
8 l8 H. b% R* z5 p
: z. ]; K# E- B: Q1 l% ^他发现母亲满脸泪痕,邻居也聚集在他身边,就问他们究竟发生什麽事。他母亲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情,并且说:还俗是非常愚蠢的事。左奴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回到精舍,受具足戒,成为僧团的正式一员。# K. P( W6 D, l
) `8 p, o1 M# w- S8 e/ @9 y
佛陀也为了帮助左奴证得究竟涅槃,而告诫他:「比库!无法制服心,使心不四处飘浮的人,无法证得究竟法喜。所以控制你的心念,一如驯象师驯服大象一般。」左奴正念现前地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更娴熟三藏。后来,更是宣说佛法的优秀比库。
2 T0 y; o2 J, U5 d. f/ b) M/ f2 P& z! h% ~( x8 t. @, q( e

: Y# k1 I3 e" \$ u( E随著鼓声起舞的老象! v2 L  x$ M: e5 I
人应该欢喜正念现前,并且妥善护卫自心;如同象自力脱离沼泥,修行的人也应自力脱离烦恼的陷阱。 (偈327)
5 o' ?. v7 K0 Q; K* J2 x6 j' i  ?/ O/ ]3 p
大象波梨耶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壮,但老了以后,却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时,陷在泥淖中,无法脱困。国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帮助它。驯象师抵达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时,就要人吹奏战鼓。波梨耶听见战鼓声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战场了,精神为之大振,而一鼓作气,脱离困境。. M2 Z) O" R) R! ~* D2 m( n

7 N$ D. t, Q. Z' C3 ~! p" c- c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一如波梨耶自行脱困,你们也要自行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 \/ j; [8 R' ^/ _0 b5 |+ R0 }. X& W0 P7 @( x4 |
4 k+ L9 u4 L, g: ]) u& z; Y
, d1 F8 F; j( ]  `/ F3 d, n
照顾佛陀的大象(注)
/ @/ D- X8 c$ J' ~6 b4 Y4 a如果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应该欣然与他共住,克服所有的困难。------328偈* z0 |  ?. o" G- q
# E& w0 r3 O3 T! P& y$ L0 l
但如果没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就应该像国王放弃王国,或独自生活在森林中的象,独自居处。------329偈" I) h7 j5 ]. @2 j7 J4 h8 f
2 c# r6 t( c5 ~* H  @7 E
宁可一人独居,也不要与无明的人为友,独自居处,不造作恶行,自由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同森林中的象。------330偈% `7 T5 @9 }' h8 T8 g6 B! H. Y3 y
$ J0 A( N- x5 `- z: e$ m
        憍赏弥的比库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而引发不幸的争吵,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佛陀就一个人独自到一处林子里去结夏安居,在这期间大象波利哩亚卡妥善护守著佛陀。相反地,当地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开的原委后,不再供养这些比库,他们终于知道犯错了,就拜托阿难尊者前去邀请佛陀回来。
6 J, o7 v3 S+ k' i) ^- J
, ]0 b% |1 L, ?0 Y        结夏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五百名比库到佛陀安居的林子里。五百比库在林子外等待,阿难尊者独自进去见佛陀。佛陀要阿难叫五百比库全都进来,他们进来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您一个人独自在林子里结夏安居,真是辛苦了。”; W! s5 e$ T5 T3 T
% ]  G- k: v, n  l% d; k
        “比库们!快不要这麽说,波利哩亚卡大象在这段时间里妥善护守著我,它实在是个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人如果有它这种朋友,应永远维持这份友谊,但如果无法找到真正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处。”佛陀如是说。
8 i, u" J( b- J9 @. B0 f" X6 o' e(注)相关经文请参考一 —— 五的故事。" M6 k: |0 ^0 f7 X/ z! I

7 {, T5 I1 A( n/ y魔波旬企图怂恿佛陀0 U) A. R+ J4 L
在患难的时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3 i% i  E$ k! F$ k
知足是一件好事;
- ?; H6 L2 y' _# \% h) X2 R生命即将结束时,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m5 Y# G' K* C0 d5 j6 I4 Y
能够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 \. G+ ]' Y5 W# z: R  L5 v, Z4 ]

  z0 W, B5 l2 t; c, Z今生能礼敬、照顾母亲是件好事;
- _9 O1 s% L$ Z8 `8 r: |5 f9 L今生能礼敬、照顾父亲是件好事;* C' C; ^+ C% `' |, i5 p7 U
今生能礼敬、照顾沙门是件好事;+ o+ E% c" F  o' K5 q, P
今生能礼敬、照顾圣者(注)是件好事; (偈332) 1 O- H3 n4 h" N5 H
' m" r9 Y3 @2 F/ [3 ]* A( N
老年时,仍然能够持戒是件好事;
! o+ X# s/ n0 e1 t/ r: ~) |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9 T: n9 `" d4 \9 y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恶业是件好事。(偈333)
5 L' g$ L; w$ j( i' t; n4 W+ m' T- R  J/ F' i
有一次,佛陀在喜马拉雅山附近居留时,发现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统治,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后,就怂恿佛陀当国王。 8 z9 s8 F% t, C  K; a; k/ N
/ c' x3 q/ g! g) F
佛陀对魔波旬说:「邪恶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无法左右我,人应该警觉那些口口声声要帮助我们,而实际上却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 a- u& G% n5 t8 S4 Y
, ?/ X9 L" s( p- Y. r" u
注:「圣者」:指佛陀、阿拉汉...等/ q- Q2 |; M7 [, u# }
: c; ]0 V, n, U4 ~9 P

; t; M; Q9 p+ s5 e: H& s7 m # f9 x# {5 U7 i1 v% z5 g% j* _0 g
第二十四品 爱欲品
( r/ f1 Q( ^4 F3 _7 m: p  K' w: ^) h口臭的金鱼
$ e4 o  c8 Y! m$ Q4 e放逸人的贪爱,如同蔓草到处增长(攀缘),1 Y  t% k4 d$ F0 A1 |
他们不停地生死轮回,- u* W" P& `) v) A/ [, n8 P4 {! k
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寻找水果。(偈334)
  C" @# D& a; V/ T; X2 m
/ }6 Q6 F  ?9 a& A# S" _在此世间,如果为恶欲所缠缚,
* C. h5 {# _- G4 u7 [7 |苦痛增长如同雨后的毘罗草(注)。 (偈335) / J) r% c0 |$ v5 |6 U& f

# s+ r% d4 t9 e9 T/ I$ ^) O但,在这世间,如果能够降伏难以克服的贪欲,  V% O) p' l. E5 E' r* B4 C4 I
则苦痛远离,如同水滴滑落莲花叶。 (偈336)
( A( ^7 S; l) B0 N
( s; |8 s+ g1 V8 p% W& [2 }所以,恭贺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爱欲的根,6 n9 q# E/ x# ~0 q7 r5 B0 R
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罗草;) _. U1 y5 T! J- p0 ~7 Z6 `: I6 T
不要让魔波旬像洪水伤害芦苇草般,一再伤害你们。 (偈337) / l# Y7 M6 n8 U3 |( F& E, _) _

5 h" ~/ C7 d# W0 }沙瓦提城的一群渔夫捕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金色鱼。这鱼实在太漂亮了,他们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也带著鱼去见世尊。但当鱼张开嘴巴时,一股恶臭刹那间瀰漫整个精舍,国王问佛陀,为什麽如此漂亮的鱼,却口臭难耐。 # a5 o8 [0 C: U8 D  \
0 d4 _1 |% A. {5 b; S' d2 ]1 n
佛陀说,咖沙巴佛时,这鱼原是一名叫迦毗罗的比库,由于非常娴熟佛法,所以有相当好的名声和荣耀,但也因此贡高,瞧不起其他比库。若有比库向他指出什麽是正确,什麽是错误时,他总是讥讽地说:「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库懂得太多了。许多比库渐渐回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诵比库的别解脱律仪戒 (Patimokkha Sila) 时,没有任何比库加入他的行列,当他察觉其他比库都默默不语时,他说:「没有所谓的经、律与论。我不在乎你们听不听别解脱律仪戒。」说完话后,就离开了。迦毗罗比库的言行障碍了佛教的开展和传播。基于这份恶业,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 O" e3 G$ T/ ]4 v3 N8 @
% k/ `& A" @8 @+ T. H7 l4 K
佛陀接著说,迦毗罗曾经向大众教导奥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丽的金色鱼身,但他诽谤、辱骂其他比库和法,所以今生才会恶臭难闻。
6 G; s' M: q' v4 \
6 q' b2 U9 s: O: T) P/ g0 T( `5 y佛陀最后告诫大众,解行并重的重要。
: R( ?) }: u9 F0 A! b7 L- F2 W% |& u) B2 E" Y
(注) 「毘罗草」:草名。! [4 J, @7 t+ x6 W; U' t
( c- `( ?& ^8 p$ A, i0 [5 _3 [

- C1 w! N6 R7 Q- B业报
; p' m, S" e- N' {3 q- d耽于爱欲的人时时惊骇,如同陷阱内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库应该弃除贪欲。------343偈$ y) m, m! T  ^% \5 L1 p8 G- p& K- t

) l$ k" z4 X* L1 B  ?' `* H2 {5 ~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缘时,瞥见一只母猪,佛陀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说:“阿难!这只猪在上一佛时,是住在一处精舍附近的母鸡,所以有机会听闻经文的唱诵,因此死后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厕所中看见蛆虫,而正念现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义;死后,往生至梵天,为婆罗门。今生,由于以前的一些恶业,却又投胎为猪。阿难!请留意观察善恶业,如何使人生死轮回永不间断!”3 k0 o1 o. _* I; K3 V9 R
  p2 E) I  c& [! @& o/ A/ z
        (注)以譬喻贪欲如同蔓草,经由六根,染著六尘。9 d' z$ \. \/ b9 f; f1 ]" l# H4 k

% |/ p  d3 p- F/ L$ p( w4 F7 e# \) H8 E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 I' F# y' k' }4 O1 t( G4 Q* g
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 E5 j- f. D( g# o
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
( f# v% j3 a7 |一旦脱离世间的生活,
+ X2 b* A5 W9 ~* t9 g" T却又返回欲望的丛林(出家后又还俗),
/ W5 |' d# a# G! M* S- D5 M看啊!这位脱离系缚,却又回头再受系缚的人。(偈344)
2 G- B5 `: Q. N' K! \8 Z8 a. T9 z. w/ c
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经证得四禅,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见一些非常美丽的东西,而生起非常的爱恋,就还俗离开僧团。但他十分懒惰,不努力工作,终于被叔叔赶出去,于是沦落为小偷(注)。后来,他被政府逮捕,淮备送往墓园去处决。这时候,马哈伽沙巴尊者看见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诫他:「收摄你的心念,坚定地禅观某一目标。」他遵照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教诲,系念在前。% o5 a: W7 x% _/ C& S5 k( _5 W' a& Y

: G1 F% g* H. n" C+ M6 A4 C" h/ U到达墓园时,行刑官员告诉他:「我们要处决你了。」就开始做各种淮备工作。尽管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他丝毫不恐惧或焦虑,只是静静坐下来,进入禅定,忘掉即将来临的危难。
& ]& N9 i, q& P1 c# T. s- {9 P
6 }" I% v4 ?7 t3 j& |: @5 \/ U执行的人对他沉著的态度和勇气,十分钦佩,就说:「看看这小偷,虽然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仍然不恐惧颤栗。从来没遇见这样的人,他实在非常勇敢。」
/ b( X3 A5 O9 X1 ~6 Y. w4 z
& o3 ^. i8 i9 Q! f2 m: x执行的人觉得最好向国王报告这小偷异乎寻常的举止,他们就向国王报告,国王也因此下令释放他。
5 K/ K' y# o# ~5 ]4 `& C
) j  G! F0 X# T# R1 q2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放光劝诫他:「你以前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但去除丛林的欲望后,却又惹上所有的束缚。」# I1 p; {6 m  }0 W7 }. K0 V: e5 r5 J8 p

0 K3 ]% @0 L# p5 ~佛陀又说:「清淨你的内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烦恼,连根拔起欲望的根,清淨自在吧!」
4 F8 H9 I8 \; j8 T( \, P
) M1 i" x. T" W& U( f这小偷于是坚定地察觉因缘和合事物的生灭和无常、苦、空的性质,不久之后就证得初果。
1 ~$ u- p! c5 x- S4 q6 C: ]
' O) v1 V) H8 O" i后来,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也在佛陀的允许下,重新加入僧团,并且在佛陀更进一步的教导下,很快就证得阿拉汉果。
0 I2 q5 B, l' k( P
% D6 \) l4 s! A% L5 d) f- E* k备注:证禅定的人仍可能有贪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23:19 , Processed in 0.0998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