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7 a8 N- N8 y* H$ J- Y
3 f3 P! q t6 @* `! A" \
+ w8 g$ `' j" V, e4 H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7 g) I8 b* W( A' \! F: _- R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4 u' c$ U X! e! I* o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 G, H& k. Z# @
, l% g( m# M' a: x5 l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0 _2 M* E# e% Z1 y: O8 Y" _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9 L4 t& G9 ^$ s: S3 x6 b
C+ G/ `' X( d" }' L6 O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3 H& a1 m3 x4 P" E# _8 ]
3 s: p! L& {- m# D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8 Y1 ~, r" X: a/ p# M' g4 ^+ T8 e* O) b: Z- v- J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 ^" w! L1 I: D( R: a9 n( R4 C. S4 Y \) O. \! N. Z7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Q% z0 A! E1 U
6 J; c. a" ~1 x- Z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 e/ b% W: S. s8 X
7 M$ W) G% d4 V
) a- I4 N1 W/ ~1 }8 Y5 [# k* K
1 j) f4 i9 _% O3 g3 s1 q; ?4 y第十九品 法住品
( V3 O& L" G5 C9 O收受贿赂的法官. `6 c1 d7 o% W$ ^( w( Q: n: E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 s& o! `5 F: A# O; t
6 ~3 ^: d0 Z. ]0 t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 i& ^9 s: b7 O- O9 ~" t% U# j- }
_- }! @* B4 K9 _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6 t$ ^' t& a5 k J" s9 |$ x- [4 O% K
( U: C2 S6 U0 Y6 w1 p& m% W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I; X- v# T. y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8 c# R, c- |1 o, m" ]- v' b# o: W. I D6 L6 {2 G# Z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 [7 m7 k* I, y
, {" m4 R( C+ w( I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K3 t1 _4 x& G. o2 q
6 Z, x7 m9 w( l! P/ k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G) [! u# ^5 D1 W" }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5 U; ~* _9 f- b* t( U2 j' }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 _( E2 p6 f& e' r q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w5 j( o1 P; Y+ G' j3 G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 f# w0 L! _. A) g
& y6 n# U: W5 q& a9 \# L: y+ q5 Z
, d0 l( L; n6 d" e
4 Z4 ^7 D: Z: r* H3 ?7 E$ w# |知识不等于领悟
6 L# Q9 @, \, j+ o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 u# C4 Q. Y+ J0 w6 B% e* I
: N( @" L6 n' G! t9 S$ f1 Q6 @% P, V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a y! Y3 R$ P x
, [: I- [0 {" F0 {+ a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2 E) Z; d# x$ o8 _) R! }, \
: r# X. N4 W6 v! z& T% k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S! M3 @' w: K9 X
[+ ^2 h( w+ Z/ B# _6 t6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 V ?' F5 p7 O" o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4 M7 [: c: C, {* B* m- K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 v% k& p0 A2 K' s
, k1 n$ R& z$ x0 L" X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 q9 M$ q' M$ k7 |. v- v4 n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0 r- g, d- n; p e" p% [: @8 [
* g1 M( C$ q& a* V" h8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t. g. m. D( Q9 m1 c/ s
- Z9 y$ w: C* B* R. {/ z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 @) ^% r3 @6 ]( k6 Q6 {% Z) h
" V1 l. o' Y7 `6 F. y译注:「上座」即「长老」。) T# H8 N+ V( m6 t
) [% L8 t. M) a
7 |5 X# H4 V1 i4 ]虚张声势# J% I7 ` O# ?, w; X. k7 {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7 [1 \1 r; k6 [4 \- ]0 ^& G4 s5 `) a' v7 n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5 |6 J y1 k' m2 f
0 l$ L- ?! b# C. v; |5 e- b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 r2 Y/ D+ q, u& ~, m' o
" b/ V, ?$ M& m1 b* V( b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c/ D+ l- Z" k' r
" i3 h7 @" o0 O; D5 z
2 T& n3 h) Z. c9 a' m% E - a" `7 A+ m% G Y5 T
好辩的比库
, s( @! A0 v5 Y6 c4 G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_! }9 n; P; b; D, Z$ Q
: ?& I" h8 K/ e. I+ m* O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t, R' I0 n8 J/ ?/ J! P
9 Y8 K9 v4 d8 y) n1 Y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8 B; l% F2 K2 @ u3 Q J
* t/ X+ s9 [6 U- O4 h1 v1 S- o5 w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X e6 u5 a: f" j N; b5 ?3 k
R1 m6 W5 b) Q/ N, T* E谁才是比库, J( u( r- \7 T1 g# E u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8 [% T X# o$ N3 z* u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 f1 b- |5 A( O& L( J/ S& Z
: h7 g7 f [% o4 k1 y! z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R K0 u* V9 r1 k# U2 ~1 t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0 v( u# A' h2 ]0 u) B
- k" |2 y$ b8 z2 A7 Q$ D9 S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