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 \' g5 D7 U: ]0 @" S; r# X0 B9 X, |+ s4 T+ T5 u; p& Y! K
, }1 h& m* u" e ~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Z0 X" [0 L* O& G* ?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200偈! W) }7 E( R& J) `% @/ x
: \3 F$ h( E( q: Q6 e, r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8 m2 V& a/ ^. z$ p2 o X
3 N" M5 J* o! A8 e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E E# i$ |1 k7 K
' L% j" A' N! m& s4 O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著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5 G3 w: W A- H& ?) j0 z, M+ F6 u' G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9 q/ V7 }, P/ }9 B3 `2 Z3 P0 |$ _4 J
4 O- b# g9 Q' z4 t' C# @# C
, G5 x+ |, u7 ]& l * W: J9 L3 D* T' R9 S/ \3 }3 y% V
胜利使人产生恨意$ D0 m$ L( z+ @" v- W8 N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 z, o: T6 c( ^
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201偈& A; e3 P D, V `: B, J) Q
" Z( z4 f) H* |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麽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6 ?' u0 R2 |" O7 W) D; N" E* ]: g; ^8 ~8 `5 G# s( a
2 H. |4 z" \) b$ i: c
r/ f- m0 o" K+ `* M欲望之火( h( [/ ]+ R# ?2 |" q
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罪过比得上瞋恚,
3 [2 D5 `3 `- k; H) F没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蕴,没有任何的喜乐比得上涅槃。------202偈
9 `# `$ q4 B- ?! F% w5 T1 U
: e+ y [: j8 T& ^- D) v9 p# D0 V 一位新娘结婚当天,她的父母亲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新郎看著新娘子忙出忙外,帮忙淮备供养的食物时,心中非常兴奋,而无法照顾佛陀和比库们。佛陀领会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两人正确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 R$ p" B+ O1 h! i4 q7 ^' h! J3 q
, t$ y0 E- n5 M2 A1 D9 s U' W2 k 因此,为了暂时去除新郎的情绪执著,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运用神通,使他看不见新娘子。由于看不见新娘子,新郎全心专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诚。佛陀就告诉他:“年轻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气和愤怒最邪恶,没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蕴的重担。涅槃寂静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悦。”
, A) w% p: `# Z5 b) G* u' N' o! Q3 g. g/ h! V2 c
谨慎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新郎和新娘子两人都正确了解佛法。佛陀于是淮许两人再次相见。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没有爱的渴望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世间的实相。+ g- S- b N9 @' I! x* J( f
* r0 m" B8 T' u( N
; c4 T% B$ |( E, o% b& I : I. o A; V4 \/ i0 c, r
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 ?: R, Y( n$ |% ]/ l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注 1),五蕴是最大的苦痛,* p+ o8 x# |, [, x* T3 S9 v! p
智者如实知见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偈 203)
5 k) @0 I) R- {. ]1 Y5 x8 I
7 s5 [1 O) o( |- Y" _" h3 A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拉维村里的一位穷人证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但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的公牛。这时候,村子的人已经开始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佛陀进食后,村人淮备听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穷人。穷人终于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来向佛陀礼敬。但他又疲累又饥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所以就请村民先拿食物给穷人吃(注 2)。等到穷人吃完饭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穷人证得初果。
; K1 }" ?! j0 C4 }% k+ y! A5 U9 L# Z
后来,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比库们十分讶异于佛陀会要求村民先给那穷人吃饭,然后才开示说法。佛陀听见他们的话后,便告诉他们:「比库们!我来阿拉维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穷人说法,因为我知道他具备有正确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饿难耐,饥饿的痛苦可能障碍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饥饿。比库们!毕竟,没有任何疾病比饥饿更难以忍受。」
) a4 y3 ?4 ]% ?6 X7 B
! y! Z4 [& j/ d4 {" n8 Z2 A0 J注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适当的药就可以治愈,但饥饿却要天天加以治疗。& R s3 P7 ^' Y! e
注2:本故事说明佛陀不只关心众生的精神心灵,也及于物资方面的考量。
7 J. a @5 U3 P1 m, f5 C9 \; e0 D
% e/ P( r/ ]- v8 f5 X5 f+ d饮食要节制
& o- h1 ?( |" f- Q8 p健康是最高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
& E) T) N3 ?+ \# V { e" K4 W% D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最好的亲友,
9 Q1 X' b; }8 w3 h4 R, j, q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悦。 (偈204)
; I4 v$ ]' v2 _6 w! b6 a4 d6 a/ k, l4 G- Y+ D2 _& O. Q0 w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当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不振,不断打瞌睡。 ( F' S* d; K1 r+ z3 D) L
& L5 g: \, h3 P; _/ C- ]. H4 b佛陀就劝诫他:「国王!进食应适量,身体才会舒适。」国王接受佛陀建议,从此以后奉行适量的饮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轻盈,情绪愉快,也比较健康。 & S8 w% X1 {, z: L, m
* \1 n5 h4 C7 ^: i2 F佛陀在国王向他叙说改善的情形时,告诉国王:「国王,健康是非常的福报。」 $ O, o7 A5 G3 z9 L H
1 ^7 [, I" b% I, c: ^4 {6 L + k ^4 n9 W& X4 u2 @
尊敬佛陀的方法" @4 O9 H$ P2 Z$ e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
: ?# P! L9 U7 V1 m0 U" g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
7 O9 p7 G: I# E6 f: Q" O' o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偈 205) % @( C9 w O- d5 P. B
/ p: ]! X4 W$ Z# T2 [2 z6 y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麽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6 {8 K- J+ L3 D
4 c$ A- G) [2 I% D$ ]$ Y+ r; G3 m( ]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 p/ p3 p' ?" |/ [' Q3 n# |, S i
, A! @/ F+ Y: z% e6 [. m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 f/ J0 y+ }5 _2 Y/ b
8 L9 o# g5 h8 a$ }& g% L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 J) I' Q; n$ u& ^8 G8 T# w8 T+ I( J" ~5 E4 p* r f
5 _+ `# |2 s, J* j
沙咖天帝看护佛陀; q, W: u t; K" M; i6 N
值遇圣者是好事,与圣者同住是件喜乐的事,
2 d" x2 R; U8 P u不见愚痴的人也是件喜乐的事。 (偈 206)
# k7 [3 R+ L) F, b1 v a3 G) m; L' M4 e3 H, \0 X
与愚痴的人为伍,会长期忧患,
! f8 i( W+ B) w* T) r" M& O与愚痴的人为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