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14 15: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那种道义,我们应该学习。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宋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看中了宋弘,希望能够嫁给他,可是宋弘已经有妻室了。于是光武帝就想给姐姐做媒,来到宋弘家很巧妙地给宋弘讲:“听说一个人富贵了,就要换朋友、换妻室了,这对不对啊?”宋弘马上就了解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就说了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的朋友那是以道义相交的朋友,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呢?糟糠之妻是过去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怎么可以离弃、可以喜新厌旧呢?光武帝一听很钦佩,宋弘的品德,整个朝廷上下也都很赞叹。为了道义,皇亲国戚他都不做,他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所以满朝文武受他影响都很讲道义。宋弘一个人持身严谨,就能够影响到一个社会,正所谓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 e3 d! a! k1 Q
* {8 c5 Z+ {+ \/ J P% i
【人不闲,勿事搅。】
# x7 `0 k8 L% a ~ 0 q A4 C& Q, f/ t( [, ]* J
这是讲你对人家的仁爱之心,具体表现在哪呢?你不可以骚扰人家,特别是在人家没空的时候,你不可以拿事情去打扰人家。让人家得到充分休息之后,你再看机会跟人家谈事情。有时候我们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对方接了,你要先问对方:“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如果方便,他会继续跟你讲,假如他正好有事,我们就应该下次再打过去,所以生活点滴都体现爱心。 . ^; M4 ^% r0 A G8 U
- O7 M8 h4 c8 a0 z# _; ] 【人不安,勿话扰。】 " j; U- } @7 I8 Z/ P9 e6 k
. W6 k- q5 C1 }% I) [ 人如果是心神不安的时候,可能是不顺心或者因为一些事情难过,这时候注意不要再用话去打扰他,那会让他更加不安。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安慰人用动作要比语言更好。有时候你告诉他:“你别那么烦躁了!”对方听到你这句话,也不见得马上就不烦躁了,如果这时你沏一杯茶给他送过去,用一种温柔的态度,在他面前也不说话,反而让他体会到一种温暖。这也属于一种无畏布施,让人家心神慢慢安宁,不至于恐慌、烦躁不安。这种无畏布施会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常常安慰别人,你自己的心神都比较安定,你也会比较快乐。当你真正有不安情绪的时候,别人也能同样地安慰你、报答你,你不安的时候也会越来越少,当然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
- D8 ?! M% ` m, V# m# E 9 K/ q, Z L3 m7 q; s
人不安的时候可能不想听你讲话,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趣,不要继续讲下去。特别是我们学佛的人都有一种爱心,想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别人很苦,也不闻佛法,就想好好跟他介绍佛法。可是对方能不能接受佛法呢?我们要观机,看到他能接受了,我们才能够给他介绍佛法。讲也要恰到好处,不可以让他心生厌烦,要很善巧,观机说法,假如他不愿意听,你就不能说。他愿意听的时候,你再说,这才有用。所以让他生欢喜心,他才能接受佛法。传播佛法第一是让人生欢喜心,你笑脸迎人,就容易让人接纳了。
( R" z) F0 a+ l( C6 J* a0 h
+ C+ d) V8 C7 ]: h2 { 我跟我母亲第一次到寺院去,当时我们是到广州光孝寺,本焕老和尚在那里做住持,我们经过方丈室,因为是游客,所以就在外面张望,结果本焕老和尚对我们莞尔一笑,向我们点头招手,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去了,老和尚还留我们吃了一顿饭。当时我们觉得佛门很温暖,他还给我们一些佛书,我们回去就好好看了。慢慢地就进入了佛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因缘。大善知识懂得观机,先让你生欢喜心,然后再布施法。千万不要对方都已经不愿意听了,你还在那里讲,让他觉得你很吵,很厌烦,这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当听众不听我们讲课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退而独善其身。因为法缘不成熟,我们就只好离开。等他什么时候尊重法了,苦也受够了,真想求解脱了,这个时候你再来。所以即使是普天之下的人,都不听我们讲,我们也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我们从圣贤的典籍中,得到真正的法味,人家知不知道我们的道德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正是《论语》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感伤,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那就有“愠”了,你也很难过,那不符合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 - ~- t1 k* @- J) s- H
: d! @9 @/ e! F; J' M 【人有短,切莫揭。】 ( k4 ]- w) B4 Q% C+ B0 M6 d* W
$ K& J/ N% \4 z- z# E 当看到人有短处的时候,你要懂得爱护他,人都有自尊,都有面子,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难过,要包容他。包容他的话,会让他觉得你对他很慈悲,也很有爱心,他才能够反省,才能够改过。你要是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但不能改过,还跟你结怨,那何苦呢!所以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护着人家的自尊和面子。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他不看世间人的过失,怎么可能去揭人家的短呢?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了,也不要放在心上,还是对他那么和乐,那么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
% _3 p+ h6 C# T3 @ 4 N4 h; K/ _. C* V" z C
【人有私,切莫说。】 % c$ j- |3 m0 |
) H0 X/ j9 S. v ~' ^% ?
这是指如果人有隐私,你千万别说,他的隐私被揭露出来,往往会觉得很烦恼。而且有时候把人家的隐私揭出来了,就伤了和气,伤了厚道。所以古人所讲,凡事关人家终身的大事不可以去说,不可以乱说,会坏了人家的终身,比如,不能说人家的男女关系,那关乎人家的清白。凡一语而伤我厚道的,那也不能说,都不能随口讪笑说出来,这都是造罪业。 + U. T) c4 f" X% _, S7 V
; L! I& N6 ?# A. s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y! |# v. r1 c9 X
; C# C. a7 N* q3 N6 D" S 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优点、有好处,我们必定要称赞,为什么要称赞?因为当我们称赞他的优点、他的长处,这是对他的勉励,当他知道你在赞叹、勉励他的时候,“人知之,愈思勉”,他听到你的赞叹,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一个鼓励。 " h/ L0 Q& B* i. l3 Y) D3 ^& _$ E
X8 U* W- h: K% T0 I1 y }7 k0 D 对自己也是劝勉,看到人的善,我们见贤思齐,同时也是勉励大众,让大家看到这个人有善处,有优点,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叹、恭敬,使大众都生起一种向往、羡慕之心,从而加以效仿。
/ B9 W. }8 j$ Y( U+ ~5 p. p8 A( h * @" c& y4 r4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