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8 d7 c& j+ \) w& f5 }$ O8 n8 g5 D2 \2 }0 H

* b! @1 P. Q6 B( ]/ }" j! z1 j7 r5 a% U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5 d: d% s. d: T+ ^
. @# @9 l8 z, @. p1 c3 m 5 O$ k! M2 Y5 {& o8 J2 j/ e% j+ s

. j1 u5 T/ q* W* m2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 A8 i' ~+ u; E& d8 r
: g1 j7 H3 ], ]( N
  V" H. O8 W9 Z$ O3 m8 v  s+ ?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2 Q9 S5 b7 ~  c: o5 u8 p
9 L2 K. j) w0 h3 `9 Z  P9 \ 2 Q) n9 `, W; y. Z6 ^$ `
: V( R( n7 j1 c9 k* `1 n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5 a, y* y2 \% Y4 H

! H1 S1 |' M* m  L
% ~' y0 O8 o/ c8 T+ @4 ]+ A( T9 r- S) O) B2 ]' a8 P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 Q# c* Z7 q( N7 }+ _, V3 V
- i) \5 G! D; D. \+ ]& ~/ ?
/ Q0 {; F# q! C

! C( v2 p2 c  T  m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2 m& {2 A# W6 j. w

% P0 R1 m1 E: ~: |. F" T
3 ~2 F4 ~. A" y2 w/ z1 k* q7 b4 g# d; Y$ a3 x& R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1 {9 y$ \" y; L' V) k+ D

, n8 {" @1 e  h# ?6 Q - p) N- e' `+ A& T$ j
* o" K0 D1 |: L7 T( b3 I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S$ O5 ?8 F0 S8 g
. D% a1 q0 S8 }$ h4 a  c0 e5 T
. L7 c6 l/ S1 n* d* u0 f" i0 L
" Y9 n0 H$ \9 X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m" P1 S' L6 ]3 g+ x4 P

: V! t; {. u6 I' Z! r
; R/ e1 O! {" G5 A, e" E, t1 ]
7 x2 t* m7 O* c* `6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Z% g  g0 S. [& p! O

  ]% H/ N9 x1 W+ I , m% B- M- Q; t$ m

; U# M) ?& o8 a( ?/ D; g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1 s6 z) L. P9 t2 Q9 g0 b+ N! f$ P4 r2 p; ]/ q+ @  n" `

" o1 k6 O8 n; z3 F+ G; ~1 M/ K6 Z; p
1 C5 X; W) E% F, l) {, Y% j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6 f, r# _, t  e+ ]  j
2 M1 ]; t& t9 L4 e
, N$ [( i3 I8 q3 _

1 p: Q3 k, ~+ D2 Y9 G: K2 c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 N5 }1 r* [1 S
* s4 r! X, S* |" g# i5 G4 V
  X$ ^1 W$ e( v, O" ?$ z# K" b4 w; g0 ]! w  Y  P2 _9 L1 h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M9 T. @) h# s+ h/ N8 e3 [+ y
# j8 z* ~5 o$ K2 I0 H

. n8 ?: }" Y! M, S; A7 U* k+ G1 p3 `+ A! [7 j7 d! {, g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K+ w; s% v1 R

& g1 L4 K* ]) o0 }: e7 a( O 7 b( f  w. `7 A! w
& r, M3 G. P$ Y* `9 O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s+ O  y" W7 T. i3 |2 r
; m: W. y8 r+ K8 N3 b2 F5 e& c" k( o
0 Q6 j. s( v1 r* V( L
: y! B0 T# `# F" N9 M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f; B/ a* k. w9 F  K
6 H* ?8 e* t0 B/ t# S# I. }
) c- F# D# u6 s2 }6 ~2 o6 O" m

8 w* T2 ^/ q% T8 e7 [$ Q7 _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q) y2 T. j9 Q3 \( _
% I1 a' ^- y; ^/ \

( `% j+ s3 G* e" M- w# e. A2 N( U" g$ i
# O; }. H1 O8 a% P9 A5 x5 k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 u! [; O+ w0 h: w. \7 d5 b, l1 X7 Q2 q( M/ h5 g/ X. E
0 W5 m5 v0 E- o. g& N
, w6 e. p3 d' u+ E" Y0 O. A7 z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 ~2 Z4 ~6 w( T* i; s; W: ^3 b$ x* N; H
& M6 T6 m0 G3 Z# m6 s2 V5 P

( b' d: M" n' e4 }: G1 P#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8 u$ k2 @6 ]3 Y7 @3 g: I$ P& H7 R6 x9 I! P, \* R0 g
* X1 _- i8 M7 t; s1 @1 M7 u
. S8 Q. I  N4 ^: L# [# Y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V' w" r  m/ K

) p/ u; W  @" g
. V; P9 p( Q' A% i
$ |/ c. j) x" m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5 P4 T2 u: m+ @1 U) P
( k, g$ ]# `5 r' C2 |4 y2 v: o6 W* Y

- `" M. J3 |- ~; s! u+ z, X% {- |( P% N7 n: [: @1 y# s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 G5 D( s2 @$ Z4 P" {; I
$ [7 B  H4 t' E3 D1 t$ k* R
' m' }; l0 s$ v" a! f5 z" h& w9 f5 S/ @: X5 s9 ]2 i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5 R9 j" Q5 o) M- `! v
/ [4 Z2 r0 }$ f4 J; j; p
# D1 d! g, A) t6 A, z) t! ~+ `2 M) B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1 ~  c  {/ r( x7 l8 c. p% q

. F: `7 F) w+ ?% H; m 8 a& b0 f$ @9 M* w: H3 ^% ~

. G* ~( U7 i6 R  z5 c  n) W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 z: j3 t0 T
" B8 c7 o7 ^/ }, ?* O' e
  w6 i8 b+ i# a* D+ j( ~, y) k
* l- w; x& e7 V/ ^* B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 _" G$ h: N' H# @4 z$ Y; \  V, M  s  e1 s1 ?1 ?  r

7 o' E  n/ E; V+ I7 ^2 b
( M3 V9 z! B$ a' v  ~. Q2 M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 B# B; u& [% |* m! {' g; D% ?$ @, A$ D5 s6 X

, s/ H$ f( Z5 r/ E9 z2 r( Y5 e6 K3 C! ]  n8 d+ F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3 a  `8 B" }8 y, `, b+ D1 i4 L
9 T8 h+ |4 w8 p
" q5 N: j# a' {. J$ f% m. |
% U  A& O+ _5 Q" v7 J5 V) q% S‘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C% g) z& \" n4 A0 c
$ C7 k8 z6 K! v% }" h+ H
$ h; \0 Q0 c, e, K% s0 h
5 B5 @$ L. b5 H9 f8 h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Z5 a" C0 g$ R4 i+ {2 Y) t
/ b& }: A" O$ w6 L
7 O: K9 [8 `. ]. S( z9 q# o

& k. W, F  w4 a4 _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6 O" v4 M# \# k( G

; L5 _4 y& \. t# D+ v+ @ ; i: x% C, h( n3 L. \5 B
: g4 v( R$ m$ E
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
  x! J0 Y. z8 \+ h  q2 U2 d  ]% V
6 q6 z" N3 G% ` ( x$ I1 b3 I) h+ f

% K8 l+ r; e# F$ }/ v. r: p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P3 C; C0 u# f1 M" {& S) E1 ^
' \, A0 K9 V5 O
8 @4 v1 }$ k/ q( V
6 \, g4 `% q! K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3 R1 O8 I- q% ^0 Y# j+ k5 w# |: B
2 \: @3 G! x$ F' A; w4 |$ N2 \0 W" x * x! H2 `9 y9 }8 }
6 y) h# n7 O+ ~, Y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1 T( J9 z( o+ n  l: M  c  g/ F( K
  T. R  ]+ m) K. _" e6 t
" ]" i# k' S. x

. r+ l( h9 A+ ]9 [8 T1 c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7 X# Q3 ^0 G& I  d( z+ u" U
' @: R6 o$ N( f
& {, c& E# J+ J+ z9 e# l: S6 j: n; q; [: B1 ^7 v7 G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 z* h8 `! r$ F' t. N# e
5 M% b) y! l! F# C5 ]: i* N
; @% E1 w. g! ?
# s3 ]0 K+ k+ o! h5 j- J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4 I2 F  l0 [- _7 o2 \

9 Y/ ^% @) u! l' d9 ~3 {1 D8 V+ n& z' w
" P& s* {& v8 w2 P0 Y6 i  s
& ?" A' b7 _& o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i$ X: }- Y/ U: j* X+ O
2 m% l4 s1 N8 l* Q  `8 u
, g$ _, Q% c3 I( M7 i- U; E* x$ R2 x$ @# z4 e" }' t8 R
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5 S5 ], I6 k+ R4 S6 q( p, z- h9 V& x8 B, H
) N& l( r9 H3 w' G

$ \# B6 I! J4 k; R2 J0 L' R  K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5 F# H& ?/ I4 |
: M3 I  [& o+ w& d. S0 J; m+ P$ |
+ t8 G: y( e9 q& Q$ g( \

( |0 B! j& r7 m0 U- q) w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 a* [& M  @* b. C) G
  w9 X! k8 L9 R  F# k
) d5 y! |/ N9 z3 y# F9 C" w! U6 X* h  S* J2 U$ N9 W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_: F) ?- g6 g8 y1 i2 {( J' ^8 f

0 Z$ Z) K( t: l2 G& [
( |5 u9 _! ?  H: I  R: M( X  O% E0 f' n) ?$ Q9 X& c: F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 N$ \9 ^: u, X- X( ]
; g7 k; {9 `5 |9 ?& O! C2 Z

5 Y5 ^) h! }( E( F" P
0 E6 j, {2 v' A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3 B) |' d5 ~5 h" L: u& Q

* e* }: N9 `, b/ G 3 _& S, |6 D  w8 D
8 a8 S' n* X4 [) _& b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o9 v$ Z; S% M( X; f$ `* u
8 Q  h0 g% t" B, t6 q! N# C4 Z

/ u( i# G9 c  a* m* I0 Z9 |4 `/ E; g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8 Q5 U  k( p. b- q
' d, E( m; l2 R% T( U6 M! U

* {! O( G, n5 s( Q$ b% K
. P9 i+ |0 E$ P! S1 R: D( U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 u) A9 r3 U/ @( @+ H* ]9 Z- O2 n# U& f) ~- b6 a* C# x: @

6 f2 P* A: O* F. b0 ^$ | * W; F3 Y/ q- X9 C  T& i1 E$ Z

( m* ^4 A, D4 j" i2 B0 M$ u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 p7 C) G  H9 J+ T9 s1 U
! |" A1 r) {: U7 q9 q3 n- h- R
! Y8 q* k7 Q0 n0 c
) K7 U0 q8 ]$ T2 C6 J2 M+ I9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h" f) [  V9 @) |$ d! {* e
9 a2 H# z" W6 r1 n7 A2 t: E

+ T* C! i# z: A' R, H4 p7 k5 G
' Q* n: h: h5 c4 O& M( T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l2 s4 d, l( q( }, i

; t4 r& k4 Q  P/ B# E* L5 E# j. r
, P$ g3 k3 s' [
6 x7 O. s  T) u+ X4 l& L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 C' {6 x+ K3 d4 x  s& L
8 r3 R: s! l* \2 ^
7 o5 F! X; |- n  p
# F  G: G# c4 H) P) }- i) V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3 |8 b2 o* x7 B' U

- G. d/ e+ I, i7 }  ^ * C, ?0 G+ f/ N# G
2 z9 G. U- ^, q1 S  J+ E- R; }" V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0 Y2 A+ l3 T* o6 x
/ i7 D3 K1 Z. k ) k5 X, P" U5 W; k9 T

3 k" |% q, ~( P$ [4 x( C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 P6 K( G" O( l' g/ D- ^* B
1 ?7 K" ~+ e1 F" L& }: F
4 q% d4 k; \5 K: ~* {) s, a
5 @% `9 X0 M' p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 C9 n- u( ^+ U+ F4 N
4 R8 y, t. C, w. u" d" W+ C) G
7 _5 Z. a# q* M* i8 t, J) j( p2 O
  A) S. W# {9 H* t# z+ V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 ?4 p/ }2 b6 ?1 v& i% C/ z
4 I9 }, T$ ^+ S% ^ , B- y  J3 E8 c

  d7 p$ J; [& B& o6 L0 k+ |3 Z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 W6 W& q8 z' W" O6 D6 t4 J: z! [$ d7 Q
7 d- \: \4 K4 o

9 C/ p, x3 ?) W" @% [+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6 q8 X0 h8 y+ R( v- z
5 U3 u8 m  f0 h) S

9 j1 }1 a0 S  u) h- _
* n7 X6 L9 Y: U! o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 L6 _6 e4 Q' |  I

  g: F: W) z$ }& P2 B 2 {& A. r+ h2 p+ F0 y+ y
" Z  D! W, l" q( ~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 X6 i" X7 }$ n) w# ^+ g
3 m, Y. J% c2 ]4 c! [. N! C ' q: h2 e. C* F: M9 K3 Q0 k4 y- E! I

5 m/ x  B3 L  u) b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T" x  v8 q6 W% ]# v8 f5 r

/ l: i" C0 X: h* l: o7 ?0 \
/ t8 Q1 }* Z  w3 z- d3 G" J" f
) U. E7 q$ _* u4 q( x3 p- a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 H. j* \, m# `" R# @
8 w6 G: {' s* m, o/ d- }
) m" V  x0 W* F0 I6 c* ^8 Y# A1 V+ X4 J$ `2 c- D1 U2 `! S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 s/ N. p* p) N  ^: ]% O
" E1 l9 _3 j" W( c3 ~. D 2 ^9 p) D0 @) t! r( V" Y$ P
) ^& ]1 H! w# b( d  _+ ~6 ?) j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N/ @+ ]8 N3 ~$ ?- a8 a7 Y7 _9 _
2 b7 x& E/ }: w, [
+ f) h, e$ \  p6 r& O6 I/ a

) f# R5 ^. c+ }  I*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3 z% ~" f, q( M" a9 O6 Q7 T( P& d
+ }, s' V) N" B+ ?5 w" G1 W ( q1 c7 S5 @$ _

* J4 r& {: V5 n% e" f5 G  v7 q9 w: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0 H5 o* C: i" s/ u. j2 _4 z' D4 O
6 [) F3 {0 h" A: o7 y% b

8 _% q7 r7 ]$ p+ t3 m$ S3 o
3 n6 W/ |% z) a* V: m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N: I" F7 p: z+ {* S: v
  Z2 b# y- j, t- f
# |6 D/ v! |+ W0 L

& q0 a3 k% ^) H9 I0 C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 H8 u# C# B/ X  F+ L1 w+ ~( N% B$ \  i/ G: E1 {9 A. L

+ F( t; \& j0 \6 I4 ~& S, Y8 D7 ^2 z% n% P4 o, s/ A6 x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 L, q9 @) H* U* S& b. ?% }( ?& T& _7 I* F/ U+ j+ g4 x; T& I
: I* D& w& @2 Y/ K* ]+ R$ r" x2 R2 q* |

. n! I( |" c8 h4 F( A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p  q. ^- P8 r

1 b5 \; D5 t  d+ m7 s: Y
# e' k3 Q' }/ w8 M3 G# s; {6 E! o( G! H1 y$ G9 f$ q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7 n6 n& U: n# m
( v* C7 b$ k7 n5 o- E* I- Z7 ]0 V- Z

* j" x) g; h/ B% W, Q2 D
/ C: z8 x  {! J/ u4 D: S* a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H9 |, x9 c3 K5 d9 {% x9 G
( W4 X0 i: \: `+ E9 c

. C0 u+ D6 r# m# a/ I5 H
: L5 s1 t2 l% {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 s' ]' N3 O" C/ z1 ^# ]
. O1 ~$ F- s9 z- i 7 U9 R4 |- j# J6 ^" r* r4 q& i, J
, K- ]9 r& R/ g9 }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5 ]& Y- U: _( w

& V2 l0 `* C2 U 3 r/ Z8 T. P4 g
8 M9 h* F: k3 H+ ?& ?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m7 {5 g* E2 E. f3 v
% e* C# c+ |0 l3 V! H
: P' q2 A( N* N" g, u

. q3 e3 H4 {6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 S7 ~8 B2 Y1 L! C' c/ u5 Z' t- ^& ?3 J5 A# g* b: L  V! V

3 i' y6 g7 E5 t$ @) e- S
/ u9 r9 @( y+ y7 @4 H+ n  R+ x1 M8 ^. T+ ~4 }- r+ C- l& G& o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4 w$ e% Y* Q5 j. \- e( e. X2 J5 J8 ?1 m; z) n
- g( S  O4 _" ~7 _6 w: ]
% }( `4 n5 u: \1 J+ O1 M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r; B; {+ G6 d
/ N  F6 @& `* C' L9 C& E
* n: ^- V* l4 Y: V$ H9 }! \

6 P  G5 b( o% G7 y4 l( V+ f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 b9 \1 R$ C" a" H3 o' W, Q
* T- _1 f+ Y1 R4 [ " o1 P- R# I" I5 J

/ g6 g/ F4 @2 s3 k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5 Q# }7 I1 F9 [( d. H
# e( x) w7 s" L  d. P5 R5 c 4 Y$ @  [( s, S* m) t
& n% O1 u/ @! B1 v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 c9 _1 ^0 a6 f0 ]" w( D
4 P7 {3 `  i; H7 e' F  B8 X 9 {  T: q- N0 z) H; s) w

' j- a; A: L& ?3 J5 W1 w8 l2 ]* j(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 m# s3 G" o, }) F3 f% _+ c2 d. n, x) ?

! n1 B7 _( M# ^- \9 h
& O6 N) M6 g& p. ^1 r(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n/ K/ E3 Z) I+ {0 E- v0 l

9 J% `  x' M  L/ j. E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9 L1 Q' Z, p0 f$ f% r/ m! [4 b- \9 C# b; l( A9 f$ S9 o
0 @( o& _; o2 p. \

8 Z( S+ O( I, n3 |% W; S7 G‘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 S3 [/ \2 Q# q& P/ q1 f' N. D9 C" A8 f6 w* h
* z% b9 `- M& B
1 N& w1 ~$ o. C; n% T1 z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 G+ u, D8 P1 r: V" \( F: l
' @" O0 K; k8 t/ b( i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 w  d9 g- y% _5 k* t, A' J& a6 Q! w+ s, o" d5 T. E
6 o# n* x2 {7 k

2 S- b! l' p, U  m0 B9 K0 m; j4 B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 E8 e" Y4 C8 ^$ B. ~) O2 P& q- U4 i0 U0 J3 c  J
' p# w: t. H' E6 u

1 U4 G& C8 ^  h!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4 X5 n: A8 i) C3 o0 `" i+ t& a/ c- E; Y  L

$ l1 c# h  a# n  `
+ ~8 a" x* }  p! X9 W3 B(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R0 T6 g; S$ y/ G

0 J; C: z6 {2 ^  v5 W3 Y8 y ) \" v6 i8 i% B- }2 z  ~, B1 c
) o$ E8 I& {/ t* w/ d# T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 x1 m2 p" m! O, V$ r" w$ m) ~# I# ^( p7 \# Z! K; c  J2 Y

9 z7 s( C" E- S! K) a$ o- c1 p& W% I6 Q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1 e! A- q9 e+ g" ]$ n5 a3 c2 u7 d

" W! K- H# V7 y, T
3 X! Z* A' r, v* ^3 J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 h& b8 L  c$ k' Z  i, j5 k+ O, P- f0 b, D( H9 H  I9 k  A

) z: q4 k/ v& u) \, A ) }  J% O: m9 q7 J1 R6 z3 }

; y1 l. R0 q9 k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 C& e8 s0 `  v3 ]- J- z1 N5 {' z  i8 q; B; o# Z4 i  t5 U
1 u* o. h8 A9 Z- g% N9 S
6 N0 ~$ a* T# L8 ?9 F6 e% ^' J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6 I8 j9 X( w; {4 n& ~0 @1 v( x

4 E4 T) d. d& @. Z; |  Y
0 W/ l+ |- ]9 d! D* H, N5 d$ J7 J7 @! S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7 F" I% M' {, i8 R. s
- x2 m; q. f0 c, I- o $ ?* |5 }+ q/ |% _2 w  F8 ?

! M. _- K; T) Y% W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c1 {8 a4 A' ^+ `( F

; [( s2 `  d4 g4 ^' O" B
# z4 H# U/ g' e& h
& q" y0 M# U8 w/ g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7 w( z8 v* ^5 g7 w3 ^, p+ M
4 T  c5 H3 x2 y" n! L  z 6 L  O, |5 R7 @6 k; n4 H
% n1 m4 g) O; ?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 a+ q  |% v4 x. U! ~2 h) p* E% c1 J' [9 W
; j1 {: P4 @- F2 m5 D% L, b3 ]. v

' Y( C+ X7 p; J( U7 {  v5 Z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Y/ V) B  t: u! f

" |, W' K  d" h6 D
% R1 u  m  c' e, b# ]& ~
% Z) K% f( W& _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 [( F) f8 Q+ {" r+ w+ X6 X& U! x  M
, o/ {1 p6 ], d4 d% b2 A

1 F9 q7 a9 m" ^& U" {- ?0 E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  F: g7 m) E. W: N  s. x2 D, R9 b
8 x- T& ^1 T" n) W6 L( K6 c9 x
+ A# A: M4 |2 c2 [& A

3 i$ e1 c: V8 _0 e% p) m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2 A7 V  t) q' k. {, A, I+ _/ O  ^& }& k% l4 [/ f: b) ~* b
# O7 e* X/ n. ?- f
! g7 |0 B4 A9 |% N9 @: e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 J3 G) W5 z$ O
& h$ y* ?/ K) D  f- G+ Q

  I2 ~/ x. B7 ]3 J& u, M# P; H5 r6 \/ ^" y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 e& M6 E1 }4 Q) W8 z7 U1 T
% y& h+ Q% A" y: ~
* {* P( p8 d0 a: D8 K, @
" b! h9 U2 ~* V/ r2 D: n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4 P; J7 t* L5 [% L6 H- {
, U9 e8 R7 o: [' C

* S3 s/ j# f  Q. b9 Q, f
, `) V* s2 [" e/ }- G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4 d. `7 }5 e: D- `0 P

4 k2 q# p) R. C8 H! H! L - b2 e* p5 k: M0 l; F6 Z& L  i1 G
+ Q! m& [9 U. t( P& o$ Y) v' [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 `" l* i$ }0 g, S
7 G% I3 q  M5 i3 L: g2 N$ H2 C! K5 ^
: I/ c) j6 G# W% R( Z3 U2 e3 f4 G" ?' \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2 U% Y0 \; C- u' v* ^5 u
- Y. s  s4 x2 O$ s' m/ T  p: Z# D

7 y; z* A% I8 E) o! G+ v* W# k, [  B5 V! J5 p3 z' V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1 V) g! K# y7 ~# z+ l8 G
6 P8 l2 B% k  c+ N) e
6 `3 Z& I! C9 `) ]% D- B; X: G8 {4 G8 T6 U5 p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 y. H1 N6 [- w; K6 G$ i, H/ p- u! q, F: M$ Y, m( R) b

0 @% E$ m& U- S- ^1 n$ s) m& L4 J3 l. R  t- a; M( }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8 W; q. H* E, d) F3 B
7 |7 H: h; O  L& U8 `% t- \: T) j! X

( C( K+ X" K* w& E& K
  @% @& V; K. d* q* N+ [7 [! b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t' v6 `2 a1 l. P, \& e
9 [- z& |2 c2 q: a/ U4 J  a

: K/ H' T* l: {3 m; u" I" I: ^8 G0 S3 G7 t1 K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b% ?' v, f  J
- {4 W6 Q* r+ w

3 A6 m0 s' S! j/ w) ~) Z6 I! p  G6 W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1 A$ S/ H8 ?8 G' S# U, y
# a- n& g6 }4 K1 Y- M5 z3 n
, @3 }, V" {5 Q! T- @! P: U
7 r- o; ~2 G2 X- Q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5 D- {# d8 M5 h! ]9 a7 V# ^2 a( ?- I( Z
- x# _! k( O% ~' P5 r

6 c# ~( _4 M& B& n. t* K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 h2 x3 K% H9 {1 f7 e2 }6 m2 K' S. c8 Z# _  ]. ?9 |7 s& V8 Q
, Y& ?% b- I, U, x8 o* b/ U9 p
- e6 h. g+ `' W0 S" Z9 y; p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0 \. Q5 r! j8 d) P* @  o

' w1 S1 w+ Q0 O4 s/ S, k 8 a7 X6 D* I8 z/ i3 [
  G; I0 I+ t  L. X) w# w( I- ^  C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F( y1 W) U3 \! z" W' c: z
9 w& u1 P% g/ p. w% c
5 i8 e2 D' r8 I" \
2 U" f0 c9 {+ b2 @! q
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 A6 `; D* X: @+ I: a" Z" M+ w) q# x. c" G& y$ J; I

% J* Y5 J) g- r1 E
2 E5 J( `" b. x- @1 N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8 A) ~. q# t. n6 J) j$ @

/ ^/ j5 j; W/ X5 v& D4 O* L 1 y3 \% [% f3 F7 l0 }1 Y0 E
$ r1 q8 L, W1 e& c% L, N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8 q. {0 ?2 P8 B& i' U+ F3 Q0 C6 M% [* Z9 D8 L8 c+ ?% ]# @! ]
* L" }2 p1 c% e# x2 h5 p
2 ~" k0 s( L9 k2 V! h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8 Z; |9 L3 `; V4 l" R+ K1 y  a0 u; E6 K" B' E
% q5 j* U+ r7 t) p

8 U+ V$ `2 u# I1 k) `2 n# W. Y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 M% W4 W, k1 |  B; I. |5 \- S

/ Q/ H! o5 w* s  h4 l: b
) o* V( K! l0 @, F; e1 E5 y$ L, Y; \! ?* L8 `! @+ Q# L% e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 {. N/ `" a2 X7 Z& u
; Q) j# t, }" D! `  {+ v/ r - R1 y8 J- K: S

- Q$ h' K7 T5 Z3 v2 F6 S$ P2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D( F' {6 T0 O4 W: o
8 Q1 J; s2 ?  }- L

  P' o8 F5 z" {/ B) {; x& |2 |
- r( I0 m1 S9 f6 c* [8 }! a& i0 V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7 i) `" w- t/ l
$ l. ^5 g0 G/ Q7 J, n0 d% k8 Y
% \; D% l& {2 a3 i6 Q1 f
* P# q4 d; }8 _, k7 Q+ Y& K- l( Q/ R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6 H& F2 V/ {0 Z# d& A

7 i# ~- Z8 }8 D9 n# T7 `, M ' b* T; t: V! i7 u# ~
- v* Y& ]: f0 h) }5 j8 r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 F, f2 C% O: J* @& c! n8 P" O

( X% O- p: N8 w0 h
) t; n/ U" ]0 y# B0 F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k. k$ `2 p4 l; Y$ D

- \4 y7 U) b2 O3 i1 }/ A * q* h9 b+ R7 ]5 T
' I" a, j# n3 A2 I1 n+ j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 M( U4 q. I" B; Z4 F; L* N. b" r6 V9 ~- W

0 I7 l, K( b7 f- [% K) t) j+ }. `; a# l  E& a  {" J: G2 F. S
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2 T4 Y$ }/ s) \( ?8 k% P; Z' x  P9 L. D3 j  _  Q- Z  O; j( ~& Z

  ^8 F4 H3 w( D; U$ Z
" l+ l  h: J8 `! U1 s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 ]# G5 o4 K$ H: ?! o5 L' e- K( h$ h  k2 d
  F  {' |1 {3 K7 L# Q4 P

1 b/ h8 R; n( C) h$ k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7 Z' p7 ]7 Y. o0 R8 ^7 S& y9 {
1 H: [! s8 I1 D& A  X/ B" s' B9 `: e
/ w# C! P. |! Y7 H
! p* r8 e8 v. J6 v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 u( N1 V! A4 J2 r! v/ k0 j9 D2 P" N
3 l( Q8 B$ t$ ~9 _( s4 e2 `3 @+ H

, W. P  w3 _6 s, I- Y; ?赞佛功德:我们在佛前诵持赞,赞颂于佛,称扬赞叹歌颂佛的功德,这是在佛教里头必须有的。所以不应该说:‘我们唱赞,这就是唱歌呢!唱歌对佛法有什么用?唱这么些个歌?’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称赞于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会长大了;菩提心不会长大,你的菩提果也不会成就,所以要称扬赞叹佛的功德。; J& {" B& e  g, _
1 q" G7 ^, w3 x) W5 ?+ ~
- t8 m7 d2 o/ s2 G: s

+ p, {8 y4 {9 |1 t" r1 A那么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在美国怎么样呢?这不是讲人的是非,是讲事实,用事实来证明。我在美国,西方人不懂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就说:‘哦!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课,他说又要唱歌了;吃中饭上供,他说:‘哦!我们要唱半点钟的歌,才能吃饭;若不唱半点钟的歌,就换不来饭吃。’因为我们吃一餐饭,都是十点半钟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国的丛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饭,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为什么要天天上供?因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们人要吃饭,也先供佛,这是一个理由。$ J4 u  ]0 v& n, y5 t$ w: [
) e) P9 ]% Z3 v' Z: b

! Z/ w& a0 }0 R0 J) c- ~. T$ X/ h( R; t; N
还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虽然说是佛教的戏子,但是你也要会唱;若不会唱,连个戏子都不会做,那怎么做佛的弟子?虽说参禅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戏子,但这个戏子也要会做;不会做,怎么够上佛的弟子?说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内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他们练习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这么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就说了:‘啊!我们又要去唱歌来换饭吃。’各位听一听,西方人是不是难度?他们说要唱歌来换饭吃。但是还只可以换一餐,连三餐都换不出来,就这样难教化。你看!在中国虽说也有劣根性,我还没听过这种的口调:‘我们又要唱歌去,好能换饭吃。’
; s3 X8 V1 v4 _% V8 P2 ~6 d: x
- X; W; \4 r' g$ z' ]8 `# Y ! e4 P( z+ ~/ K$ m7 T$ ?8 x

0 C: G( P' D8 a$ h& E) f+ U3 _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难了!芝麻绿豆那么样一件小事,他也要来问一问;甚至于到厕所,也来问问师父:‘师父,我好不好到厕所去?’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听话,就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怎么做。说这话,只是一个比喻,你们不要一定相信这话。我讲话没有什么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说假的,你们会找著一个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q' }( R3 [# B' F) P/ M

! f% D7 c. p$ e6 k0 L! M & t6 D; E& |! F4 c( C& g! H6 G& q
6 g9 e. N6 b. V
我再讲讲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说一说教化美国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买牛奶来喝。买了牛奶,不敢从金山寺的门口拿进来,怎么样呢?先把一条绳子绑屋里,再把这条从窗户摔出去,然后将牛奶拴到绳子上,吊到上面来偷喝。你看!有这么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儿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门好像炸弹‘乓’一响,他几几乎把牛奶都泼到地下。你们说谁进来了?8 G0 g. @' o; L6 U. C

9 X4 _3 Y' i- V6 `: u% j" X6 w  Y ( v9 R9 Y* t- {7 {) E, N4 k

4 [# v! o8 t. R; c0 E% Y/ ?现在回到偈颂上,赞佛功德时,又对境发愿了,当愿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德悉具:众德也就是佛的万德。众者,多也,万者也就是一个大数目。佛才能万德庄严,众德悉具就是万德庄严。因为你称赞佛的万德庄严,所以自己也就众德悉具,得到万德庄严了。. G+ V6 z' e" b& P" z; G

: ]: @+ h. V# J9 n
% S+ `8 P" A( |# w- n2 L( b+ m: C* h. S: Y) {$ d2 N
佛怎么成佛的,你们学佛这么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说:‘哦!那你知道,说来听听。’当然我知道,佛怎么成了佛,就因为称佛的功德,赞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骂众生:‘你是个鬼!你是畜生!你是蚂蚁!你是个什么什么。’他若有这个心,也成不了佛。就因为他过去赞叹诸佛的功德,不单赞叹过去佛,还赞叹现在的佛;不单赞叹现在的佛,他又赞叹未来的佛。那么谁是未来的佛?现在在这个讲堂,所有的人都是未来的佛;不单在这个讲堂里边是未来的佛,就在讲堂外边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发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尽说人家的不对。# D: T, p, J" e/ W+ ^  G4 R& |
& T8 T  t" L0 Z
( h  U) F$ R) f  ~9 K

$ t6 e* K: x6 l0 M我过去说这么几句话:你若尽看人不对,就是自己苦没了;你若苦了了,看谁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说一切众生的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的不对;要是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这样想,众德悉具是毫无问题的。那么佛怎么成的佛?就是赞叹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一者礼赞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里边,就有称赞诸佛的功德这一愿,所以你在佛前唱赞、礼佛,这都是成佛的本钱,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说这是唱歌来换饭吃,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啊!
" Y+ w9 p9 v+ n8 x# q6 k7 F8 t
8 p5 e& K8 P8 ?3 S / n" C8 w; x% Q
, K+ }' u6 Q  F$ p; G
称叹无尽:你赞叹佛,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众生也赞叹你,所以称叹无尽,辗转无尽这种赞叹功德的法。
+ t3 i7 u+ t! K! G/ F9 |2 |& G
& \' u4 r2 }- U/ }% y3 E2 v7 ] ; ~& h4 j: A+ Z' F" n

+ U" a! u/ [, B/ r+ k# _2 A&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1 [4 N  r+ u2 s( E) N6 o  {" _0 Y- J3 z. c! Q" @3 l
( z; |: ~' Z! m) q% z1 z  x
0 N# F  e0 a5 ~# Z; S. }* r. I# w
赞佛相好:当我们见著佛像,觉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们都赞叹。这时又要对境发愿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说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的佛身。证无相法:我们虽然愿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种执著。我们要证到真正的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智亦无得这无相法。
9 U2 ^" E) L, K8 p' y: P
+ N2 X+ Q* `% G! Q * Q: ^5 P$ k) u! q( A& F% r: d

0 E: [* |8 l8 O9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 i1 x' j2 g5 T7 B; b% F; g8 }1 F4 h! |7 Z: t5 p, ]

0 A, K  A7 i2 L& g, B
4 Z9 X9 K" V+ O!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4 w, E+ b# _6 N  d( f% m6 r7 O. E, c+ S# d5 B3 f% X9 q8 D2 f! Y
- q/ c) Z, k9 Q# t
9 ~7 U0 }/ H4 m5 O
若洗足时: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因为在印度,或者在中国的南方,天气热,佛是赤足的,那时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袜子。因为不穿鞋、不穿袜子,脚上就常常沾到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每天必须洗。《金刚经》上不是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个功课,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这也不恭敬于佛,所以必须洗足。这个洗足,不是单单洗足,也要洗心涤虑,发菩提心。在洗足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里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净一下。我心里有没有淫欲的思想?贪心?嗔心?痴心?要回光返照来想一想。所以洗脚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就发愿了,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无所障碍。) o  o( }0 L7 r( m& M

$ b$ ~. }0 n! o" t7 x 8 k5 J: D( p& g- ]" R- M' m4 |& @

- v( F/ y0 o6 k0 w1 V# M" {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美国三藩市华盛顿街那儿成立一所译经院,想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我们根据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种种文来对照参考,翻译成英文。关于翻译经典这项工作,我一开始讲经就想对各位讲一讲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今天时间或者稍微充足一点,就对各位讲一讲。
8 N8 J6 S/ G8 S9 y1 [% Z' I
3 P& N  }: D3 O3 m0 g1 ? 6 s; c2 f/ `8 s+ R& V- M

9 [7 p, q! ?% ]# [1 @8 J* F4 L$ g几千年以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后经过唐朝玄奘大师等,不辞千辛万苦到印度,杷佛法请回到中国。中国当时,多的时候三千多人,少的时候都有八、九百人,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皇帝也信佛做护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伟大,几乎把佛在印度所说的经典,都翻译成中文。可是后来的人,就没想到把经典再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国来宣扬佛教,没把经典翻译成西方的语言文字。
+ m, r3 k: i$ F  P7 F: v4 g, y7 F$ S0 ?% K: n. d+ s

) J4 S6 M, A. T* X  u: v0 w! c' n0 {- T
几千年以来,或者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思想根本就不能实现。中国人只看见中国这么一块土地,没有看见还有其他的国家,所以没有把佛经再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尽量发扬光大,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于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这一点,但是也没有实现。在四十几年以前,我就曾经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为佛教做著想,为弘法做著想,应该准备这种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那么想要有这种的技能,必须要通达外国的语言文字。四十几年以前,我曾经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读英文,或读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当时有几个青年人就发心研究外国的语言,可是这种情形也没有怎么样实现。
- k" ]  S* S6 C0 u& n2 j# h0 R/ Y5 U) b
# z* |* i: U8 _# C$ p) z

) H( ~  ~2 {, Y+ ]9 x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国,就准备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来翻译中国的经典,可是当时这种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美国可以说是隐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这个因缘成熟了,美国人就源源而来,这一年就有五个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们来到台湾求戒,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个开始。0 q' u) m$ C# J- W, Y- C; y
# }# q* h; G; C, r
( ]+ L/ ~) I) F) C4 m; Q8 i
5 Y) \, m; C! T$ ]6 `9 r0 F. i
以后,又有很多人来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国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说:‘那是不是要哀求他们出家?’不是的。所谓不容易,就是他们不容易得到我应承他们出家。所以在美国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过三次以上说:‘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么第一次,我说:‘你再考虑清楚,我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清楚后,再来对我讲。’那么他这一考虑,或者三个月、五个月也不再来向我要求,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会出家了。如果他又来说:‘我一定要出家。’我说:‘你再考虑,或者考虑一段时间,你真觉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单了再说。’这个坐单也是很不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因为我答应这位法师讲一讲坐禅和坐单这些问题,所以今天借著这个宝贵的时间来说一说。
! z. b# l6 f  R9 W4 v8 y1 k. [( L  O( X( J. C7 f

, v' |! ?* Q, V$ Q9 [0 v( M/ n8 p
% X6 {$ I1 n" U4 G- Z' p坐禅没有什么特别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结双跏趺坐。结双跏趺坐不那么容易昏沉,又能降魔。这个坐又叫金刚坐,就是很坚固的,不容易倾倒。你结上双跏趺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时把舌头抬起来,舌尖顶上颚。有一种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这几句话说:‘闭口藏舌,舌尖顶上颚。’这不是一定理教里这样,佛教也应该这样。因为人的身体,我告诉你们,你看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舌尖都顶上颚的。舌尖顶上颚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我们修道都知道有任脉、督脉,舌尖顶上颚就交任督二脉,是调气调血的,能把气血调匀了。! W; x2 f; Z* H( t% W! v
  j. ^# |- J4 n( M9 S

! L- q- V# y3 C# D6 p) j: k, d! [4 i- ?' r1 E! Y* r( ^$ \4 q4 l
至于坐单,坐单的功能就是不睡那么多觉。你若躺著睡觉,睡八个钟头还觉得不够;若坐著睡呢,睡四个钟头就觉得已经够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么打坐也容易入定,这就是坐单。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贪舒服,不要说:‘啊!我把腿伸开,躺在那儿觉得很舒服的,坐这儿,不太舒服。’当然了!坐著没有躺著那么舒服,但是你考察过去的祖师,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尽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么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 ~8 m, {. F) b! B1 N  A8 u6 [7 u$ ?+ j9 a
3 q5 R7 [5 K% x5 ~0 g) z, |4 a
5 V4 \! e6 M2 S2 _' t( n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胁就是旁边肋头的地方,胁尊者不躺到席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觉,他坐著。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单,都是发愿胁不著席的。现在在美国,佛教刚刚开始,刚刚种下种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这是头陀行;长坐不卧,也是头陀行,是十二头陀行其中的二种。那么行头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贪舒服,不贪享受,也不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养给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不要令我们生贪心。今天我再发表一个消息,因为以前没有发表,就有人又送点白木耳,又送点衣服。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无论送什么礼物,我都不接受。这虽然很对不起各位,没有接纳你们的诚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凉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养;因为受太多了,的确没有这种福报来消受。那么如果想送礼给我的,你把钱转赠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人,这就等于供养我一样。0 R. M+ f: |8 W

3 J0 ~& O# X. c/ e8 ?. c8 K' ?; X' E & P' V( Y' L  Z1 [7 E

% v7 z/ Y: w- r5 j! ]还有坐禅不是说有什么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种忍耐心、长远心。发心要发长远心,修行也要长远,不要修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对王委员说:‘人说有善根,你才修行。没有善根,更应该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没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终是没有的。就因为没有,我们才要修;就因为有,我们更要修。我们再继续以往的这种功德,做将来无量的功德,我们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们都是对世间法经验很多了,现在应该认识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争争吵吵,做一些很愚痴的事情;我们应该都聪明一点,大家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对各位的希望。$ T8 Q  @! p( C+ P/ M* E

5 f$ h, b9 w$ o% M1 b1 D7 x$ i ! Z! e9 _8 f* v5 ~- C* e5 I
4 z8 y/ y; s) A5 I# m' d6 H7 K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q0 ~5 e: ]7 T6 e% W: ]8 S

) T! a" R# e1 S  J$ i  B; v) u
/ I) d# l. X' J4 u2 N& c2 x/ g% J% V. S1 Y
以时寝息:就是到睡觉的时候。到睡觉的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不要人家睡觉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觉。尤其在丛林里头,大众会下,必须要遵守大众的规矩。所以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得到一种的安乐,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单上,就打妄想。心无动乱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会怎么样?就睡不著觉了。所以有的人说失眠,失眠的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想东想西,往那儿一躺的时候,就陈谷乱芝麻都想起来,睡不著觉了。
3 h/ L4 m$ m* \6 d* H) f5 q% j/ t* A$ ~: D0 A

2 s1 i8 z, L' h2 T2 J( g5 S# N. \# o) q4 v$ l$ ]) J  M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Z2 [$ V% X" S5 L
  g, D) x) N" F* D$ \6 W . B! `! Q" X5 r- ~0 Y! ~7 ^
! g, u: k& M8 A0 o
睡眠始寤:前面以时寝息是睡了,若醒的时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郑武公生个儿子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因为他母亲刚睡醒,甚至于眼睛还没有太睁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个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史书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这样,她就很讨厌这个儿子,说:‘这个儿子真不是好东西,我睡觉没醒呢,刚一睁眼睛,他就出来了。’; `) w- w$ t' f# L: S2 g  g
% m2 i) ?: i3 H& N0 n7 Z

4 n/ R* [! t/ O7 A! B5 G7 E
2 G7 L. E; R% W4 i' S! @& e  }那么出家人,到醒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周顾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顾了。
) ^7 M6 m/ p/ Z* V: y; ]& k8 V, f8 i6 g
7 O3 R0 r8 o9 c2 w

( o, f0 G  O1 @D3、总结* t& G! Q/ c. c0 l

. b5 n6 P" L% i8 E
. }0 q, y9 i2 I* l1 k. l( O" N* I% K7 b) s- a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 U3 Y' I- S* F) {  b
& z' I  V, H: x: U6 F % |4 r; q7 a+ [3 |1 d. s$ R% N
! q! k* k8 o$ N( A% a# ?7 v
文殊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佛子: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其实这个佛子就包括当时所有的菩萨。所以他就说若诸菩萨:假设你们各位有智慧的菩萨。如是用心:像前边所发的愿、这种行为,像这样来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转于正等正觉。所以一切胜妙功德就是德无不备,行无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 T$ G: Z3 q& Z% d# \. s
1 G% P4 V# Y6 i& e
% R4 J2 V/ O: w, H8 s0 L, _6 B' N
! Y9 Z5 o, D& U, l
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2 a! N0 T( L+ R0 Y2 P' v8 {: K& Z! Z4 e0 B( D( W; x, K

: I9 |; j. g0 x. i5 G/ p: S- K. l' u. l$ y8 v
怎么叫胜妙功德呢?因为一切世间国王、大臣,和诸天、魔、梵、婆罗门、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门是比丘,婆罗门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这种清净行的。乾闼婆是玉帝那儿奏音乐的乐神;阿修罗等,就是一切无端正的阿修罗王和阿修罗民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声闻、缘觉,声闻和缘觉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动’,你能得到这功德,就超过一切的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摇动你的思想、你的定力。这个不能动,就是你的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他们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因为你是菩萨,你这种境界高过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没有你这么深和厚了。
; \0 W2 L' m- ~! A6 w3 B$ {8 J9 j0 N# j# r& f% t0 I

. t+ |+ v5 g; g3 X9 ^7 x! B+ d% g4 s. C# G8 a( t3 Z7 i
在这一次,回到台湾讲〈净行品〉,我自己很惭愧的。因为没有辩才,也没有什么学识,既没学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没真正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讲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和各位谈。既然这样,所有的人都会讲、都会说,不过有的人愿意常常入定,在定中来说法。我虽然讲经讲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缘,这法缘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应该在这儿结这么一个法的果。来听经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这儿做影响众,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还是一样来听,愿意做影响众。那么无论早发菩提心的,或者现在发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们这个法缘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没有什么妙法来供养各位,但发愿所有来的这些善知识,或者诸山长老、各位法师都早成佛道。我们信佛的人没有旁的,只愿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愿意成佛,没有一个人愿意堕落三恶道的,所以我愿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莲精舍曹居士两夫妇要常常发菩提心来护持三宝,令佛的慧命永远不断,正法久住世间。愿意我们这个国家的元首福寿康宁;也愿意各位同参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一点、大一点,早成佛道,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为各位这么回向。- h* F6 N) Y+ G( {) z7 ~- A
" U9 M2 w* b2 S" j& y+ x" q3 z: J

; w7 `% E; S9 G
" _- U, w; K2 f" m2 |还有,昨天讲王晓明,我们各位回到家里还是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们这里听众里边说不定就有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萨已经来了;他们能发慈悲心,来帮助王晓明,令她这种昏迷的病快一点好,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希望。& c8 V. p2 a- R* e5 r: Y

/ d9 E1 E9 M2 \2 Q3 r* f7 a 3 H  l8 F9 n; i$ o3 Y' ^, J+ M% |

; J7 e+ D& m& R) ~7 t+ O圆满菩提心
6 @' n* c9 _% w! F( t
, F. c4 }% I% i. ~, [( A
/ W) {0 s9 O4 c1 p. K* M1 X/ K; b* X: A
恒具:当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时,我和恒由都很高兴,但是我们还有一点问题。那时,拜的那条路有很多车,天气也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对恒由发一点脾气,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个小镇,天很热,我们就停下来喝一点水,这时有一个老人,我不认识他,他告诉我几句话:‘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说:‘是。’老人说:‘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么?’我看这个老人不同于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说:‘请您告诉我。’他说:‘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这时我非常惊讶!) ^  l0 I: @5 {4 u9 ~3 J8 T2 u+ c
9 W. }4 l" i4 n: A. H2 J$ y

. V0 m5 M! Y3 O/ L% ?0 |" m+ L& a/ s6 \" ^
上人:他说:‘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为什么说恒具没有慈悲心?就因为他们两个人常常fighting(争吵),常常发脾气,他对著这个小的、矮的发脾气,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天气热,热得脾气跑出来了,慈悲心就没有了。这个老人意思就是你是个佛教徒,你不听佛的教化,要发脾气,一点慈悲心都没有。
' L$ @, Y1 b8 _
& K% b5 T- G! t- Q) Y
) p8 S7 x4 {! ?: ]/ a! u3 v9 g- [5 H, I6 l& x* Y3 Z
恒具:所以我就说:‘我没有说我是圆满的。’他说:‘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0 d5 M$ _# ?1 W9 d5 T& U9 b8 e

9 s. E: @5 U5 _7 l8 a$ ~! r- O
! r% O6 d, F0 u2 ^& H- w7 w$ e0 S
( B  T$ j' l" T* D7 {4 j8 B上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是个佛教徒,就应该有慈悲心,不应该有脾气;甚至于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对他发脾气,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老人又说:‘我并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这样告诉你,你还要多一点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圆满。’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说拜了十个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还是没有用的。这个老人并没有看见他们两人吵架,没有看见他对恒由发脾气,但是到加油站那儿,就这样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个月,脾气还是那么大,怎么了?2 m$ `/ g7 q7 p+ d- H

% A" x5 l# h* K' B! t5 o ! `$ Q' v" q+ |5 s
. l) J6 ]3 C$ N9 \' G* V
恒具:这是我的意思。
  r7 C: m- H6 L: r6 B2 Q  M8 t! m8 f3 f
5 y  |4 s, w3 [. d! C

+ o+ t# `5 a6 f( W/ n7 j- g上人:他不会讲,我替他翻译。4 G+ {6 y* x; H9 E) n& D# w

+ g% l' O( b% N( e
2 j3 J2 s& c" W' W9 W2 U" A' E$ h- ]( a
恒具:是的。
& ^" O7 ?' \2 Z$ i* q6 D2 n+ F; _' o. h% a* e
% S. Q. x5 \) a$ b+ s2 H; E1 W
# q1 O. w3 a9 @! j0 z0 l6 |
上人:我的脾气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这么个徒弟来。怎么?你还有什么话讲吗?' ~( V: |3 l  z. B
, Z- }- g3 o7 D6 K7 K) G$ @

' Y  Z  o3 v5 a2 D3 M& H1 ^3 F# c+ y" i# x7 n5 ]/ y2 Y
恒具:没有,哦!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讲到发脾气,我们这次在越南西贡某法师的寺庙,越南总理夫人就来见上人,她说她有一种病,问上人要怎样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说她这病的原因是......+ t) M# l5 m% W0 L0 |% }6 }
, ~/ g: @: v+ |6 |

4 n2 i3 M& l. C& l( W) b6 a* U6 _& M7 X9 M* T2 F
上人:不要讲这个,你讲人家的病干什么?你讲讲自己有什么病就好了,讲讲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发脾气,喝不著牛奶也发脾气,吃不著面包也发脾气,那才对嘛!我们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讲寺吃中饭时,碗盘都是装了饭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摆了面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儿一坐,一爪探过去,就把人家面包、牛油拿过来。我知道这是住持吃的,就说:‘这个不要动,不要动!’他心里即刻就发脾气了:‘啊!真是没有慈悲心,面包也不给我吃。’这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你说!带这么个会吃的徒弟到各处丢脸,哎!很不容易的。3 A- a* G9 T3 s% M3 E2 S- b3 d
' Z" T% j( `2 R! y  j8 ~) {+ i* \' N
* w' w+ S3 U* l3 E8 M: V

0 W! p) r2 @+ `( q2 ?这品经今天虽讲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点到八点半,我还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谁愿意来随意谈谈话,随意研究问题,可以来。我们明天就以随意谈话的方式进行,因为大约八点半以后,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车上过夜,本来黎居士预备买三个睡铺、三个座位。我说:‘不要买睡铺,因为我们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铺呢!’侯太太就说:‘哦!那师父您一人在里边,清净一点,没有那么吵!’我想:‘随他去啰!愿意买坐就坐,愿意买睡就睡,随遇而安,到处随缘安岁月。’在没去买之前,我就已经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有睡铺;这睡铺,钱又多,我们又不需要睡铺。我又想:‘如果买到睡铺,送给三个香港来的人,我们坐座位。’结果一买,买不著睡铺,只有座位,这很好了。所以明天十点多钟去坐火车,第二天是九号,一早六点多钟就到高雄了。那么九号晚间在高雄住一宿,十号就到嘉义。嘉义佛教会理事长吴大海今天来过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儿接我。到了嘉义,或者十号晚间就为他们说一说法,还有十一号、十二号,共三天。十三号就会回来,或者十二号晚间回来也不一定,看情况而定,那么十四号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们拜拜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辞了,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 i9 }8 S1 i: Q, ^8 c/ L) [, `( E& l1 N+ M5 K* H" _* z3 {

4 G5 H( O- k  ~3 q; w  Y. s. @$ m+ Z- e* V: w, Z
培育佛教新血' O& ?) C+ m; u- Z- d

7 R9 [: Q( }) Z+ @& r2 [. i
1 y, D" ?. Q+ S, R# H# A3 J0 v8 v
3 @/ k) l' s! ~各位大德、善知识,各位护法、居士:在没讲经以前,我要向各位说,我讲经的方法和其他人有多少不同。有什么不同?其他的法师讲经是一人讲经,众人听经;我讲经,带著两个帮忙的,在讲经前后替我讲一讲,他们先讲英文,然后自己翻译中文。7 r8 {$ q) E6 p2 ~9 H" A6 A7 [
6 m/ Q9 F% F9 q4 q

$ ~' u& i3 p" R' V- s6 ?
6 B; Y) s' K+ Z5 K6 S6 v一开始,由个子矮的恒由先讲三至五分钟。等我讲完了,再由个子高的恒具,也是讲三至五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22:30 , Processed in 0.0999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