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他就没有什么名气。我们就想象到,像了凡这样的人很多,只是他没有留下著作,影响力就小。真正要利益众人、利益后世,真的还要用教学,先是身教,还要有言教。孔老夫子的德行堪为圣人,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德行的人在历史上有不少,但为什么只有孔老夫子出了名,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教学,教学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 J/ v' g( O } }) X
# i$ S6 a' y5 U1 r3 t' e; [$ } 【明冒起宗。万历丙午入学读书。稍暇。即虔诵此篇。戊午登乡榜。是科临场。因病几危。及入闱。四肢困倦。目不见卷格。不知何处下笔。出闱后。所作之文。不记一字。及中式后。见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闱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复发愿增注感应篇。博引旁考。无不详尽。书成。即中进士。历官布政。】
4 I' V) z$ w! ^" j2 R. Z, I2 ]; a& g4 G) D5 K! [ q: W! ?
这是弘扬《感应篇》得到的神奇感应,神助他考中。这是讲明朝有一位叫冒起宗的人,历史上有他的名字,他是如皋人,就是现在江苏如皋市。在『万历丙午』,万历皇帝,这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丙午年间入学读书,开始要读书了,就开始读《感应篇》。『稍暇』,就是有空余的时候,暇是空闲的时候,『即虔诵此篇』,虔诚的读诵《感应篇》。所以他就能够断恶修善,就能够树立他的德。到了『戊午』年,戊午年跟丙午就相差了一轮,应该是十二年之后,等于是入学之后学了十二年,『登乡榜,是科临场』,他考上秀才了,现在要考举人,科举,科就是考举人,临场就是考试的时候。『因病几危』,忽然病了,这都是业力,考前就生了病,很危险,几乎断送性命。『及入闱』,病还没有好就要去考试,入闱就是参加科试,考举人的试。结果在考场里面『四肢困倦』,没恢复,『目不见卷格』,实在提不起精神来,眼睛都花了,连考卷那个格子都看不清楚,『不知何处下笔』,因为考试得写文章,连格子都看不清楚怎么写?所以就是恍恍惚惚的。结果『出闱后』,考完出了考场,『所作之文』,他隐约还记得自己写了些文章,但是记不起一个字。没想到居然『中式』,中式就是考中,考上举人了。卷子发回来,他看到自己原来写的那个卷子,居然『字字端楷』,用正楷写得很清楚,文章也写得很不错,他就觉得很惊讶,这是谁写的?不是自己写的。『始知闱中,若有神助』,他才悟了,这是在那个考场里头有神灵相助。
" X8 N8 D( S) A, q) I* K
4 V9 i& _- a1 R g- @- A X5 V0 ~" I 古人讲下笔如有神,那不是说说而已,真有,这个人就是下笔如有神。本来都病得已经恍恍惚惚的,居然还能够写得出这么好的文章来,考中了,这都是鬼神相助。为什么鬼神助他?他有阴德、有德行,鬼神敬佩他。鬼神都是爱憎分明、善恶分明,你不是真有德行,他不会帮助你的,特别是古时候考场,天地鬼神都动起来了。我听我外公,就是老一辈的人,以前我小的时候给我讲故事。古时候的考场,读书人早上一早就进去考场,一人一个小屋,不能够出来,吃饭都在里头,从早考到晚。考试开始之前就有官吏敲着锣在那叫,「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这是什么?冤亲债主这时候你们都可以进来,行为有亏缺的、损德的、败行的,这时候你们来报复;德行没有亏缺的、积善修德的这些人,神都来帮助他,真是很灵验。结果后来又继续准备考进士,『己未』这一年『下第』,没考中,就是下榜了。知道自己德还是不够,只有登上举人榜的德行,登不上进士榜,所以发愿力行善事。做什么善事最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最殊胜。这位读书人就『发愿增注《感应篇》』,为《感应篇》做批注,做批注的目的就是为了流通,让大家看了他的批注,对《感应篇》有更深刻的认识。像我们这个《感应篇汇编》就是历朝历代最好的批注的会集本,我们现在发愿来学习、弘扬,相信也有鬼神相助,讲的人、听的人都有功德。
$ Q9 Q, w/ l3 M/ Z
2 W9 S- Z4 h: C9 T/ L8 y3 |: i9 E 这位读书人『博引旁考』,就是旁征博引,他是真认真,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批注,『无不详尽』,批注得很详细。确实,讲得愈详细、愈明白,大家就愈能够体会深刻。《感应篇汇编》本身在古人来讲,是很详尽的批注了,但是这是文言文写的,现在人心浮气躁,你让他读文言文,他不喜欢读。那我们来讲,来慢慢的研读、品味,叫品读《感应篇汇编》,这个味道就很浓,虽然进度慢,没关系,慢慢细嚼慢咽,得到最好的营养。冒起宗把这个《感应篇》的批注写完了,写完之后立刻就中了进士,你看多快速。后来做官做到了『布政』,布政就是古时候掌管一个省的政务,这么一个官,大概是像现在讲的一个省的秘书长这类的官职,很大。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U) O1 B+ J% n4 S2 k1 K- w
. }, h% E, x5 n' J, l 【清顺治甲申十二月。苏州阊门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众问之。诡辞以对。已而焚毁所止之处。适合其量界。始悟为神也。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有陈松轩屋。寓新安客者。距火不过咫尺。城上人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时左右并毁。此屋独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应篇板藏焉。】
4 _% n2 f$ u3 ?8 f$ c
2 m+ R. p" c2 t7 q/ o9 ^ 这是讲到清朝『顺治』年间的故事,顺治是清朝第一个皇帝,『甲申』这年『十二月』,在『苏州阊门』,就是城门,外面起了大火,这是火灾。在火灾之前三天,有人看到一个人拿着竹竿在地上量,『众问之』,人家问他,「你干什么?」『诡辞以对』,这个人很诡异,他不暴露自己的身分,说了一些搪塞的话来应付人。『已而』,这是三天之后,不多久,这个火灾出现了,『焚毁所止之处』,这个人量地的那个地方,那些屋子全被烧毁了。『适合其量界』,大家后来一看,烧毁的房屋全是他量过的地方,『始悟为神也』,这个人应该是主管火灾的神,他事先来这里视察,量一量哪些屋子该烧、哪些屋子不能烧,他先量好了。可见得一个人该怎么死,鬼神早知道了,事先还来这里量一量。
, C, I9 W1 _) S3 T# _, b0 W# t% z4 P
『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这是个城门口有一个巷,叫专诸巷,『有陈松轩屋』,这个屋子是陈松轩所有的,他的屋子是租给别人用。『寓』就是屋里住的新安的客人。『距火不过咫尺』,火灾烧起来的时候,陈松轩这屋跟火灾烧的那个地方很近,不过咫尺,就是几步路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