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地狱果报种种苦刑。(三)一首半(六句),是说明地狱报满,再转人道,以恶报习气未能除尽,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边地遭遇种种灾难。(四)一首半(六句),是说地狱报满,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状。(五)有一首,总结三难。/ p$ z1 s- m. |! m+ O+ Z# x R% J
* ?, L( V4 |' ~* m3 d4 }
展转众徒聚,禽兽六畜形,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对,以肉给还人。
. i( P* ]0 o3 Z. ?( w5 R7 ]
) \- \9 ^3 F: N8 V Q 这六句颂是讲那些为世间意者,于地狱果报受满之后,又为积习相牵而生到畜类之中。佛陀在一切经中,时常教诫我们:食欲荐饿鬼道的业因,嗔恚嫉妒争斗是地狱业因,愚痴不别善恶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确,为世间意,必是愚痴迷信陋执之人,则畜生之报,机会必多,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气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恶,恶不近善,愚迷习气自然交感畜生众徒聚的恶报。‘禽兽六畜形’,禽兽二字,总指畜道,六畜则单指为人所畜养的家畜,左传所谓的牛、羊、马、犬、鸡、猪为六畜。凡是六畜,必为人充食,而受人屠割。剥皮视其喉,看眷刀之所割处,此句是描述被屠杀时的情况,诘其因果根源,还是要归结到怨仇,或是前生欠债的报偿宿怨对,而以自己的血肉给还人;正是所谓今生吃他八两,来世还他半斤,明眼人见之,所怜悯者也。讲到恩仇报复,有可思议者,有不可思议者,知其恩怨而报复的,是可思可议者;不知其恩怨,但是过去生中,也就是说前世有善恶缘者,彼此有前生之善缘,必定是一见如故;若是前世有怨仇,则见之生厌。此类经验,实人皆有之,不但于人,即使是处所,也有初至若故居者,足证佛说三世因果不虚。但杀业之报,有早有迟,因缘遇会,不问天仙人鬼,总无逃脱。假令末来之世,杀生的人,生在人道中,被杀者生在畜生道中,则有蛇伤、狗咬、虎吃等事;或杀生的人生为良民,被杀者生为官吏,如是则有牢狱、枷锁、枉死诸事,实在不胜枚举。世人迷惑,一遇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事无大小皆各有其因果在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请看下文:总结三难。
6 O% s+ F$ V7 E) u8 ?# J$ N& }, t, G% f0 o5 O2 n/ {
无道堕恶道,求脱甚为难。人身既难得,佛经难得闻。
5 t, B* {$ a7 _) A& j
) z/ ~ s. @2 v, t2 \9 h, Q 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伦常八德是为世间大道;在佛法,则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为人天大道。如果丧失了大道,必定要堕恶道。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一经堕落恶道,求出无期,想脱离恶道,实在是很不容易,此是第一难。‘人身既难得’,佛陀在一切经中,一再告诉我们说:人身难得,曾就神识投胎的机会比喻说;又以数量、时劫等种种比喻来说明此事,人身诚非易得。且六道中以人身最为可贵,其可贵处是在人身容易闻法,容易修道;天道虽好,但是天上乐多苦少,反而不容易接受佛陀教育,以致丧失了破迷开悟的大好机会。因此,佛弟子决不以生天为重。再讲三途生活环境太苦了,积习愚迷陋执,也不能接受佛陀教育。由此可见,人道苦乐参半,且大多是苦多乐少,反而容易觉悟,易修易证。这是人身难得可贵之处。二难也。‘佛经难得闻’,佛经是启发智慧的指引,佛经是悟人至善的指南针,但是不容易遇到,有些人遇到了,却是假的,不是真的。纵然遇到了真正的佛经,若不能理解,不能相信,还是等于不遇。即使能解、能信,若不能依教奉行,不能持之以恒,精进不退,也同不遇。所以,像上面所说,层层淘汰,则知佛经诚难得闻。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当不为过。是以闻法必悟入一真实相境,才是真闻,是三难也。请看末后一段经文,共有五首,颂结劝。
+ F V% ?- W# t- d; P* `. J& P- Z/ e7 g6 ~1 u3 D" C* |/ l. p
七、结劝4 ~. m- [2 b2 l- d# \0 i) X5 B
! W- }. q% \$ y/ {5 Z4 ~* S% ? 世尊为众祐,三界皆蒙恩,敷动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 h7 T4 x4 w1 Q( J/ H8 l' E* l9 q$ Y4 m0 B1 a: @' s
这一首是赞叹世尊的恩德。佛陀以教学为一切众生的佑护者,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莫不蒙恩。‘敷动’是展布的意思。‘甘露’是比喻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说法的微妙,能令一切听受者,有如甘露滋润身心,除烦恼热,得自在清凉,福慧增长,是能令人普遍奉持推行,展转教化,恩泽一切耳。请看第二首:+ G u1 I; ?( ^- ^4 M
# q$ E6 Q r5 o0 X7 P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开通示道径,黠者即度苦。
( K4 G# C+ I6 k1 p$ p4 |; ^& D& ~; ]: Z$ z' W2 k
这首是颂扬依教奉行的人所得的果报。‘哀哉’是叹息之词。‘已得慧’指已经断烦恼、开智慧,明心见性,功德圆满的那些大菩萨们。菩萨自证已圆满,还以无尽的慈悲心,‘愍念群萌故’,怜悯一切众生的缘故,必然要为他们开辟一条通路,指示离苦得乐的康庄大道,什么人能够相信、接受、奉行证果呢?‘黠者即得度’,黠者是指具有深厚善根、智慧福德之人,这些人听了佛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们能接受,能奉行,所以即达度脱生死烦恼苦海的真实利益。
8 K1 _) C% y9 y% \- ~( n+ o2 s9 S$ U: M, u+ P& ]5 m% X7 p: `1 v3 @& n
福人在向向,见谛学不生,自归大护田,植种不死地。; Z% W. r. _+ f; s! \
+ ?. S9 S1 d2 o 这一首是阿难劝我们要认真的求果报,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是真正有福之人。‘向向’,第一个向字指目标,第二个向字指方向。世法中,孔子、孟子是我们师法的目标,伦常八德是我心行的方向;佛法中,释迦、弥陀、观音、普贤是我们师法的目标,五分法身香、四弘、三皈、三德、三身、六度、寂照不二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我们的生命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生活是有方向的。‘见谛学不生’,谛是真理,就是一真法界、不二之理,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土的一心不乱,都是见谛悟无生。‘自归大护田’,归是归依,佛为众生真正福田,我们应当在佛菩萨的福田里,‘植种不死地’,唯佛福田,才能使我们获得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离苦得乐之法。8 m3 m7 Z- b& V! f
: ]: {; C% a. e3 v0 O4 \
恩大莫过佛,世佑转法轮,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
5 L" O0 t: E. A# a& w9 J& Z% H4 y) N O- P3 U2 ^' O
此偈所说,意谓世出世间恩德最大的,莫过于佛。五浊恶世,唯佛能救,佛说法利生,常转法轮,说明宇宙人生究竟。明了,则能控制宇宙,不明,则随环境业力流转。所以‘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这是比喻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三身四净德的意思。末后一首,三劝总结:
0 o2 \/ E: R6 j' e+ S/ r8 h" K8 J0 D/ J w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无有二,发愿无上真。' n- i* b" Y) Q. v+ i4 L. C
0 E( `5 M8 Z8 p" d. f ‘慧船’是比喻佛法,佛法是智慧宝舟,能够载运众生到大涅槃的彼岸,此句说依教自度。‘法磐引大千’句,是讲依教度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