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一盏灯

镇国护家法宝之《金光明经》浅释-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06: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蘇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 w: f& J8 N8 D- o" [0 P0 t) L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王妃  念其子故  倍複懊惱  心無暫舍

5 a& B4 o( c, `2 c+ Y4 H" T3 l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舍我終亡  雲何我身  不先薨沒

* u$ N8 t: E4 ]7 d

 而見如是  諸苦煩事  善子妙色  猶淨蓮華  誰壞汝身  使令分離

" [2 @4 s" c5 d2 u; m; L

 將非是我  昔日怨仇  挾本業緣  而殺汝耶  我子面目  淨如滿月

{6 C& \0 J. B! l% } Q

 不圖一旦  遇斯禍對  寧使我身  破碎如塵  不令我子  喪失身命

0 e, Q' ~* g& b5 _4 d

 我所見夢  已為得報  直我無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夢  牙齒墮落

% F" m% X( b* p; E+ N( f5 Z4 L8 ]6 O m

 二乳一時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愛子  夢三鴿雛  鷹奪一去

8 ?& n) B i; m/ K, y: ^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0 V' I' I- `: D4 ?1 @

 周遍東西  推求覓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l# w* {" W: e& E, }3 Y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心生愁惱  憂苦所切  雖在大眾  顏貌憔悴

, V; q, W+ l! P

 即出其城  覓所愛子  爾時亦有  無量諸人  哀號動地  尋從王后

% y! M+ @) Q8 g9 B) w) k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 G) M* S: t& I6 J. g ?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頭蒙塵土  血污其衣  灰糞塗身  悲號而至

# `! N0 P. H3 m' v& [2 n. V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立刻从座位站立而起,以冷水喷洒王妃面部,过一会才苏醒过来恢复正常。王妃以微弱的声音询问国王,三王子摩诃萨埵现在哪里,是死是活呀?此时,王妃想念其子的缘故,又加倍懊恼,更加放心不下;并自言自语说,可惜我子摩诃萨埵,体形面色端正庄严,如一旦舍我而去,为什么我不先死去呀!而是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呀!我子摩诃萨埵为人善良,容色美丽如清净的莲花,是什么人杀害了你呀!使你我母子骨肉分离呀!莫非是我过去与什么人结下怨仇,心怀报复的业力因缘而杀害你吗!我子摩诃萨埵面目清净如满月,千万不要在偶然间遇到怨家对头引发人祸呀!宁可使我的身体破碎如灰尘,也不要让我子摩诃萨埵丧失身命呀!我梦中所见,现已应验得报,老天怎么这样无情,让我承担无法忍受还要忍受的痛苦呀!若如我梦中所见,牙齿脱落,二乳汁一时自然流出,必定是我将失去爱子呀!若如我梦中所见,怀抱的三只鸽雏,被鹰捕捉一只而去,三位王子之中,必定失去一子呀!此时,国王告诉王妃说,已派遣大臣带领使者出宫,各处寻找三位王子,王妃可放心休息,先不要太过忧愁。国王安慰告喻王妃后,立刻加强戒备,亲自出宫出城寻觅三位爱子;虽然身在大众中,却心生愁恼又着急上火,致使颜貌显得憔悴。此时,城中一片哭声,有很多人自动跟随国王的车驾之后。国王向四周环顾瞭望,寻觅三位爱子身在何方,心中烦闷慌乱,不知三位爱子身在哪里。最后,见从远处有一信使跑来,满头尘土蒙面,血污衣服,灰粪全身,悲伤痛哭着来到国王驾前。

% K- L% P) B( g! j

古代对人身死亡,根据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用词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王妃自说,“云何我身,不先薨没”;是在国王驾前,将自身比作属臣。礼仪在古代,作为道德的规范。

c) M8 u8 L* y) n# a; y' {4 t

 

& q( B% _; V/ R6 \3 D. o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見是使已  倍生懊惱  舉首號叫  仰天而哭

c( _1 H, _" d9 a/ Q

 先所遣臣  尋複來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7 _- {$ d; o. ]- w. f, I

 不久當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複有臣來  見王愁苦  顏貌憔悴

( r9 V( G3 `; M9 D5 d1 `

 身所著衣  垢膩塵汙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存  哀悴無賴

+ `* |6 X$ _- U$ e. X, T# u$ s4 @7 S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饑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深生悲心

/ w& [+ X5 q' X8 R0 j3 [5 P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于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虎前

1 \; `; j4 H# _* R; M

 虎饑所逼  便起啖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0 E9 K. }( p% v/ E# V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见到信使,听到不幸的事件后,心中的懊恼倍增,举首仰天失声痛哭。国王先派遣出的大臣,也相继赶来向国王禀报说,请国王先不要忧愁,三位王子都安在,过一会就让国王得见。倾刻之间,又有大臣赶来,见国王心中愁苦,致使颜貌显得憔悴,身穿的衣袍落满了污垢灰尘;不忍地向国王禀报说;三王子摩诃萨埵已经命终,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虽生存,却因哀伤过度而憔悴得不成样子啦!事件的原由是,三王子摩诃萨埵见有一只虎产仔后,已饥饿七日,惊恐万状将死,还要喂哺其子;从而深生大悲心,发大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并于未来世中,证得菩提,成就佛道;当即于山的高处跳崖,投身在饿虎前面,为饿虎所食;现在是一切血肉已尽,唯遗留骸骨,地面上一片狼藉。

# z; \" C0 K: c& O

行菩萨道的人,一虫、一鸟、一鱼、一兽都尽力救护,一片善心,一心慈悲;何况于人,更是先善于前,慈悲于后。人民知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菩萨行后,也一定知国王摩诃罗陀的慈悲而善誉天下,从而崇敬国王、深爱国家,民心长顺则国家长兴。

8 B$ T$ G O, L+ z/ W, V' r! n

 

: `3 o1 P h( S* \$ J9 h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複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1 V ?+ f" A6 e9 Y8 G5 C; l

 諸臣眷屬  亦複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蘇  複起舉首  號天而哭

( k5 y T2 ?8 a, ^. F) A+ |+ F, K4 q

 複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于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涕泣

7 M+ M* ^/ _$ K- d) ]5 J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良久之頃  及還蘇息

; b( ~$ U! n- ^6 {5 k

 望見四方  大火熾然  扶持暫起  尋複躄地  舉首悲哀  號天而哭

9 z: Z8 A, y" h- b! b: I% f

 乍複讚歎  其弟功德  是時大王  以離愛子  其心迷悶  氣力惙然

1 _ k* |# g$ p- Z& S! ~* `

 憂惱涕泣  並複思惟  是最小者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1 Y3 x) N7 z5 J3 R9 l& A! W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 @) i3 a+ _3 |) |" U) z* `3 p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 P" o) S+ d6 m0 {5 W' H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見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終保  餘年壽命

, }8 d7 P- H/ n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听完大臣禀报后,失爱子的悲伤如急火攻心,全身又如猛火燃烧,又人事不醒地栽倒在地面上。诸位大臣与亲随眷属等,也都忧愁悲伤;并急忙救护国王,以冷水喷洒面部,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又举头仰天痛哭。又有大臣赶来,向国王禀报说,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现在竹林中,已愁忧苦恼过度,悲哀哭泣无声,昏迷失志于地;臣等急忙找到冷水喷洒全身,经过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可睁开双眼后望见四方尽是大火燃烧;刚刚扶持起来又踉跄倒地,还是举头仰天痛哭不止,重复赞叹三王弟的功德。此时,国王因痛失一位爱子,神智有些不清,气力自然疲乏,一边忧恼哭泣,一边又想三王子摩诃萨埵虽年龄最小,但让孤王疼爱器重怎么突然被无常大鬼随便吞食;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今日虽存在,但身心被忧愁猛火焚烧,能不能由此沉痛打击而丧失身命?孤王宜急速前往竹林中,迎接二位王子快点返还宫殿。二位王子的母亲,在后宫中忧苦相逼,心肝撕裂,能不能失去身命?若见到二位王子,定能安慰宽愈其心,可保延年益寿,晚年幸福。

2 E) ?" d6 J) D$ R3 V. i

有烟大火热其身,无烟大火焚其心,无明大火毁其功德林。急火、欲火、嗔火无明起,有缘、顺缘、逆缘业习生;戒火、定火、慧火无明灭,佛缘、法缘、僧缘业习空。身心清凉出三界,法性清凉一体同;常住清凉十方土,知觉清凉菩提行。

! }/ C; e* e, k" w* k/ e- E7 e

 

# n% }! o9 o; r) t4 } E2 X4 Q

爾時大王  駕乘名象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于中路  見其二子

- _, ?5 O, t2 e9 W" m8 |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涕泣  隨路還宮

+ {! N5 ~3 b' q& R, ?% v& e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 @# }/ h5 `, {5 W& Y

 捨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8 A3 o) G- Z/ z& U1 I# A! B2 m6 D7 [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 O7 J' ^5 a% p6 Z! L( L; l; U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連是

) @ O3 o+ d2 L% S" N6 f+ M1 \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及其妃後  悲號涕泣  悉皆脫身  禦服瓔珞

6 j o! U! ~6 J$ V. W# ?! K9 d

 與諸大眾  往竹林中  收其舍利  即於此處  起七寶塔  是時王子

! L* y0 @4 g( H0 Q7 u

 摩訶薩埵  臨捨命時  作是誓願  願我舍利  于未來世  過算數劫

1 @" z$ l# F; c) y6 [

 常為眾生  而作佛事 

9 F! w T, g# }" e8 }+ s0 z5 w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的车驾象乘与侍卫仆人等,奔向二位王子身处的竹林。当行至中途半路,见二位王子嚎天跺地、嘴里称念着王弟的名字。国王摩诃罗陀急忙上前,抱着二位王子的头,悲哀哭泣后,按原路返还王宫。国王摩诃罗陀传令二位王子,快速觐见、安慰其母亲。佛对菩提树神说,你现在应知,当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舍身饲虎者,释迦牟尼是。时的国王摩诃罗陀,今世父王输头檀(净饭王)是。时的王妃,今世母妃摩耶是。时的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今世弥勒菩萨是。时的二王子摩诃提婆,今世调达尊者(提婆达多)是。时的虎者,今世瞿夷明女(耶输陀罗即罗睺罗母)是。时的七只虎崽,今世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五比丘及舍利弗、目犍连是。时,国王摩诃罗陀前行,王妃等众人随后,都穿着素衣,前往竹林中,火化尸骨后收取舍利;并在此处起七宝塔。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在临舍弃身命时,发大誓愿,愿我摩诃萨埵的舍利过无量劫后,于未来世中,常为众生作佛事,为教化因缘。

6 s: e$ j9 E6 ]. h3 y

行菩萨道的人,周围善因缘者,不但现在世有善因缘,于过去世中也有善因缘,在未来世中还有善因缘。行菩萨道的人,成就佛道后,有善因缘者,一定成就为菩提眷属;即报身菩萨,常住佛净土,常助佛教化众生,直至成佛。菩提眷属有善因缘,而无因缘相;善因缘者为受教清净行,而无善因缘法相。若口里说空,执著善因缘相者,通至男女染行,似有善因缘,实无善因缘,为自我缠缚,非菩提眷属,是魔王眷属。

0 b2 [0 q6 v, K4 @8 u. @, o1 K4 |

 

7 d4 n) u/ o8 j7 n x5 k2 _

說是經時。無量阿僧祇諸天及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樹神。是名禮塔往昔因緣。爾時佛神力故。是七寶塔即沒不現。

# n1 S4 A1 q, n. F& Z! c

佛说本经时,无量天人与人等,发菩提心,愿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菩提树神,这也是我释迦牟尼礼拜此塔的往昔因缘。此时,依佛神力的缘故,此七宝塔随即隐没不现。

9 @, R4 j3 x0 O" f! {/ Z4 ?% V

修行人发菩提心,皆依因缘引发;并依善心、善行、善法、善戒、善知识为基础。七宝塔随即隐没不现,又随时显出化现;为法藏世界中,佛性真空,真空不空又妙有。现代人可用科技手段,将历史中人物、事件,或对未来的一切幻想等,用影像展示出来;但影像虚幻不实,没有与现代人接触的实物感;而依佛神力化现的七宝塔及塔中舍利,可触摸感知到实物,为真实妙有。现代人无论用什么科技手段,无法通过时间隧道还原无始的历史,只能研究、考证、想象有限的历史。而依佛神力,既可通过时间隧道还原无始的历史,又可通过时间隧道展现无终的未来,还可通过时间隧道展示无限的十方无量佛世界。

# u) i9 s) [/ U+ P'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0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 g) E. A7 J0 ?, t# K

【金光明經贊佛品第十八 】

@( T9 O- d2 I) l! f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到彼土已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合掌向佛異口同音。而讚歎曰:

3 H- D8 M; N% t. [; P4 I7 W

 如來之身  金色微妙  其明照耀  如金山王  身淨柔軟  如金蓮華

# L$ s* \: S$ q5 K! [ Q

 無量妙相  以自莊嚴  隨形之好  光飾其體  淨絜無比  如紫金山

% N- w/ R7 d0 e# f V6 o! a

 圓足無垢  如淨滿月  其音清澈  妙如梵聲  師子吼聲  大雷震聲

1 ^: u- |# K Q' D4 a

 六種清淨  微妙音聲  迦陵頻伽  孔雀之聲  清淨無垢  威德具足

5 ]* L5 w6 V7 p3 s; S; E

 百福相好  莊嚴其身  光明遠照   無有齊限  智慧寂滅  無諸愛習

3 k) }& p: o: [( o9 t

 世尊成就  無量功德  譬如大海  須彌寶山  為諸眾生  生憐湣心

% o$ M( y4 Z* f2 ^

 于未來世  能與快樂  如來所說  第一深義  能令眾生  寂滅安隱

+ _0 D" c0 ]6 x* z

 能與眾生  無量快樂  能演無上  甘露妙法  能開無上  甘露法門

3 S$ i+ a- g8 A5 _+ N; x, Y% U

 能入一切  無患窟宅  能令眾生  悉得解脫  度於三有  無量苦海

: e$ }' o# A9 X! b) k! \' \7 \

 安住正道  無諸憂苦  如來世尊  功德智慧  大慈悲力  精進方便

5 ?# l% v) Y( o: i. R) K

 如是無量  不可稱計  我等今者  不能說有  諸天世人  於無量劫

6 p6 v' u1 B+ Z/ k

 盡思度量  不能得知  如來所有  功德智慧  無量大海  一滴少分

: t2 V: Q4 ^% n

 我今略贊  如來功德  百千億分  不能宣一  若我功德  得聚集者

2 a+ Z4 U. |. K% W

 回與眾生  證無上道 

1 r4 t% h! T* \

这时,法会中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依佛无量三昧神通自在的智慧力,从此世界道场法会,越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劫时间,至未来安立金照世界的金宝盖山王佛国土。菩萨与大众,到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国土后,五体投地的礼拜释迦牟尼佛,起立后安住一面。菩萨与大众,合掌向佛并异口同声的赞叹说,佛身金色微妙的光明照耀如金山王,佛身清净柔软如金莲花,无量随形妙相好自庄严,宝光饰体净洁如紫金山,圆足无垢如净明的满月,语音清澈妙如大梵天声、师子吼声、大雷震声、迦陵鸟声、频伽鸟声、孔雀鸟声六种清净微妙音,佛身百福相好、清净威德、具足庄严、光明远照至高无上,智慧达寂灭为乐的境界,一切行清净无诸爱染习气,成就无量功德如大海、宝山,于未来世中能怜愍、救度、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佛所说第一义谛的出世间法义,能使无量众生证悟寂灭为乐的境界,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的世界,能为众生广演无上甘露妙法,能为众生大开无上甘露法门,能使众生得莲花化生的身体,能使众生得解脱于三界有情苦海,能使众生安稳住于正法的菩萨道而不闻忧苦之名。佛大慈悲力的功德与精进方便的智慧,我等菩萨不能称量计算说知,一切天人与世人无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佛的功德大山、智慧大海,我等菩萨今日只是略赞少分,不及百千亿分之一。我等菩萨以赞叹佛聚集的功德,皆回向法界众生,愿早证无上佛道。

6 K) ^5 E( g- S* h$ t' ^+ j) f/ J- w

金宝盖山王如来国土,不是现在佛依愿力成就的国土,是未来佛依愿力成就的国土。佛依无量三昧神通自在的智慧力,将现在世的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带入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国土,是向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证明,佛为菩萨授记真实,不是预言的安慰;佛法真实不可思议,不是虚幻的玄说。

& \$ v7 W \+ p

佛有六十四种清净音,有二种释解;第一种释解为:一是流泽声;二是柔软声;三是悦意声;四是可乐声;五是清净声;六是离垢声;七是明亮声;八是甘美声;九是乐闻声;十是无劣声;十一是圆具声;十二是调顺声;十三是无涩声;十四是无恶声;十五是善柔声;十六是悦耳声;十七是适身声;十八是心生勇锐声;十九是心喜声;二十是悦乐声;二十一是无热恼声;二十二是如教令声;二十三是善了知声;二十四是分明声;二十五是善爱声;二十六是令生欢喜声;二十七是使他如教令声;二十八是令他善了知声;二十九是如理声;三十是利益声;三十一是离重复过失声;三十二是如师子音声;三十三是如龙音声;三十四是如云雷吼声;三十五是如龙王声;三十六是如紧那罗妙歌声;三十七是如迦陵频伽声;三十八是如梵王声;三十九是如共命鸟声;四十是如帝释美妙声;四十一是如震鼓声;四十二是不高声;四十三是不下声;四十四是随入一切音声;四十五是无缺减声;四十六是无破坏声;四十七是无染污声;四十八是无希取声;四十九是具足声;五十是庄严声;五十一是显示声;五十二是圆满一切音声;五十三是诸根适悦声;五十四是无讥毁声;五十五是无轻转声;五十六是无动摇声;五十七是随入一切众会声;五十八是诸相具足声;五十九是令众生心意欢喜声;六十是说众生心行声;六十一是入众生心意声;六十二是随众生信解声;六十三是闻者无分量声;六十四是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第二种释解为:佛陀的清净音具足古印度的体、业、俱、为、从、属、于、呼八转声,每一转声各具调和、柔软、谛了、易解、无错谬、无雌小、广大、深远的八德,相乘为六十四种清净音。在本经中,只略说其中的六种清净音。

& f+ J# }) m+ H% Z1 g/ U

 

: q* h3 g/ S3 k4 T4 ]' Q% u# f

爾時信相菩薩。即於此會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贊言

; ^8 C; f( P4 O$ T% Y+ {

 世尊百福  相好微妙  功德千數  莊嚴其身  色淨遠照  視之無厭

2 v+ q( a& f$ T1 R' h

 如日千光  彌滿虛空  光明熾盛  無量無邊  猶如無數  珍寶大聚

* x- Q7 {& U; a5 v# {

 其明五色  青紅赤白  琉璃頗梨  如融真金  光明赫奕  通徹諸山

" ^" `& Z6 \- P W) ~1 r9 d

 悉能遠照  無量佛土  能滅眾生  無量苦惱  又與眾生  上妙快樂

& x% j' R2 ~4 U a

 諸根清淨  微妙第一  眾生見者  無有厭足  發紺柔軟  猶孔雀項

* D! g# @ s7 ^) d' ]

 如諸蜂王  集在蓮華  清淨大悲  功德莊嚴  無量三昧  及以大慈

* K/ V7 ^ u- @0 ^2 h9 L

 如是功德  悉以聚集  相好妙色  嚴飾其身  種種功德  助成菩提

4 k9 j8 L9 ]# L1 O, n

 如來悉能  調伏眾生  令心柔軟  受諸快樂  種種深妙  功德莊嚴

- k% J7 M* z+ _1 M8 N3 m

 亦為十方  諸佛所贊  其光遠照  遍于諸方  猶如日月  充滿虛空

/ C+ J% l1 ] J( [: t: H4 k

 功德成就  如須彌山  在在示現  于諸世界  齒白齊密  猶如珂雪

7 ?; T" D' D/ l7 L8 [4 O1 z

 其德如日  處空明顯  眉間毫相  右旋宛轉  光明流出  如琉璃珠

D1 G/ Q2 I& _; i H2 W) g& i

 其色微妙  如日處空 

0 ]% @( W7 p# p" x/ n" B( T

这时,信相菩萨于此法会中,从座位站立而起,偏袒右肩并跪于地合掌向佛,赞叹佛说,佛相好微妙,百福庄严,功德圆满。佛容颜清净,久视无厌,宝光远照如日千光弥满虚空。佛身光明广大,无量无边,如无数珍宝聚集,青红赤白黄五色相映如融真金,通彻光明赫奕无碍,能远照无量诸佛国土。佛身光明能灭除众生无量苦恼,又给予众生微妙快乐,又能使众生身心清净,又能使众生身色微妙相好而见者无厌。佛发黑透红又柔软如孔雀颈项,又如众蜂王集在莲花。佛具足清净大悲,功德庄严,无量三昧神通自在。佛具足无缘大慈,功德聚集于相好妙色严饰。佛具足无量功德,成就菩提智慧,能调伏众生刚强心为柔软心,能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而享受快乐,能教化众生证悟深妙智慧。佛功德庄严,为十方诸佛赞叹,光明如日月遍照十方虚空。佛功德成就如须弥山,示现于世牙齿齐密如白雪。佛功德如日处于虚空,显现光明;眉间的毫相右旋宛转,似有光明流出如琉璃宝珠,妙色如日耀目。

0 g9 [; [# y8 }' n* I

信相菩萨于此法会中,依佛神力越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劫时间,见到未来佛依愿心安立的金照世界,金宝盖山王佛国土,当然赞叹现在佛功德。赞叹现在佛功德,就是赞叹未来佛功德。

, |+ J n1 r; a3 q0 e- z( \3 W+ B

 

. V! d, @0 m1 n' [ i1 p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複說贊曰

6 m; ]8 ]0 t2 Y$ x4 b3 I# _( `" Y/ t

 南無清淨  無上正覺  甚深妙法  隨順覺了  遠離一切  非法非道

6 p3 y1 c, K. J- H6 C

 獨拔而出  成佛正覺  知有非有  本性清淨  稀有稀有  如來功德

. i+ g2 T! D7 V6 a, j

 稀有稀有  如來大海  稀有稀有  如須彌山  稀有稀有  佛無邊行

% H. B* V+ n Z. n( l& F, S% }* S

 稀有稀有  佛出於世  如優曇華  時一現耳  稀有如來  無量大悲

" B$ Z1 b6 r" g2 E8 o

 釋迦牟尼  為人中日  為欲利益  諸眾生故  宣說如是  妙寶經典

% J: m- }' k; O+ K3 J! e

 善哉如來  諸根寂滅  而複遊入  善寂大城  無垢清淨  甚深三昧

6 b+ f8 h2 ^8 D, E

 入于諸佛  所行之處  一切聲聞  身皆空寂  兩足世尊  行處亦空

* n7 [; l; g& t( Q! {0 F. @( a

 如是一切  無量諸法  推本性相  亦皆空寂  一切眾生  性相亦空

4 [3 T2 }% C$ U; S+ x( `

狂愚心故  不能覺知  我常念佛  樂見世尊  常作誓願  不離佛日

2 e; F: M# c: R, K# d5 W* K

 我常於地  長跪合掌  其心戀慕  欲見於佛  我常修行  最上大悲

8 M& D0 p# N( ]* j. d# l' E: P

 哀泣雨淚  欲見於佛  我常渴仰  欲見於佛  為是事故  憂火熾然

$ S- F- a; h, ^; {

 惟願世尊  賜我慈悲  清冷法水  以滅是火  世尊慈湣  悲心無量

) c) y, [. H" v( e" i# i2 o# n! n5 H

 願賜我身  常得見佛  世尊常護  一切人天  是故我今  渴仰欲見

$ `+ e2 x: J! l+ @

 聲聞之身  猶如虛空  焰幻響化  如水中月  眾生之性  如夢所見

+ o1 d( L+ Q, l3 Q1 [

 如來行處  淨如琉璃  入于無上  甘露法處  能與眾生  無量快樂

4 E0 ~1 A: l* X- }9 C( P0 g

 如來行處  微妙甚深  一切眾生  無能知者  五通神仙  及諸聲聞

2 L+ v" \+ v" B: n0 s. F8 g

 一切緣覺  亦不能知  我今不疑  佛所行處  惟願慈悲  為我現身

+ Q2 B1 v5 o B# w& b

爾時世尊  從三昧起  以微妙音  而讚歎言  善哉善哉  樹神善女

- C8 D @" b# ^! E$ `- R

 汝於今日  快說是言  一切眾生  若聞此法  皆入甘露  無生法門 

# a( I" x/ X" `

 

" H- E' J) N$ W; e

这时,菩提树神又赞叹佛说,南无清净无上正等正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甚深妙法,随顺觉性妙圆融,了见佛性真空妙有,远离一切法与非法、道与非道的名相,独证悟、拔众萃而出于世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佛觉知佛性妙有又非有相,觉知本性清净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圆满佛功德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证入佛智慧大海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证得佛功德如须弥山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能行佛无边行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佛出于世如昙花一现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难值难遇无量大悲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人世的中天红日,为利益众生缘故宣说本经妙宝。善好、成胜、完正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身心清净寂灭,又游入常乐我净的大城,入于诸佛无垢清净的甚深三昧,佛行处教化一切声闻证悟身心空寂,佛福德慧德两具足为世间尊重行处亦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如此一切行处清净,无量诸法空相,推究本性无相空寂。一切众生自性本空,以狂慢愚痴心的缘故,不能证悟觉知。我菩提树神常称念佛号,乐见佛住世尊容;也作誓愿,常随佛学而受教增慧。我菩提树神经常在地面长跪合掌,心常留恋羡慕佛功德,乐见佛形像。我菩提树神常修大悲愿行,哀心哭泣泪如雨下,愿见佛受化。我菩提树神常渴仰正法甘露,求见佛普润。我菩提树神为如此缘故,忧心似火燃,请佛慈悲赐予清凉法水,灭除无明痴火。佛慈悲怜悯众生,悲心无量,请赐我菩提树神身常得见佛。佛常护念一切善行的人与天道众生,以此缘故,我菩提树神今日渴仰愿见佛性真身。声闻人欲见圣性如虚空火焰声响幻化,又如赏水中月有虚无实。众生欲见自性,如梦中所见一切有幻不真。佛行处甚深禅定,净明如琉璃,入于至高无上的微妙三昧境界,于遍散甘露法雨处,能利益众生得无量快乐。佛行处微妙三昧的甚深禅定境界,一切众生不能有了知者,五通神仙、声闻、缘觉都不能了知。我菩提树神今日亲自见闻佛微妙行处,不再有疑惑心。请佛慈悲,于微妙行处,为我菩提树神示现佛性真身。此时,佛从行处微妙三昧的甚深禅定境界中起;即依佛神通力,将法会中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从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金宝盖山王佛国土返回此世界道场。佛以微妙音赞叹菩提树神说,菩提树神善天女,很好的愿心功德,很好的赞佛功德,你在今日法会中能畅快的说出,请佛于微妙行处为我菩提树神示现佛性真身。一切众生,若能见闻如此甚深法义,必定知自有佛性,必定知佛性妙有于微妙行处,都能持戒、依法修行,行忏悔、发愿、赞佛的菩萨道,证入甘露盈满的无生法门。  

5 @( y* z& b% J2 r6 a7 i5 T# R

独拔而出,成佛正觉;为涅槃路上无朋伴,大道无涯吾自知;无上等觉唯独证,拔众萃出于世间。

' U3 ], n7 s& l4 E6 R }$ ?

空身,为身与虚空合为一体;空心,为一念不起,无念又有万念;空性,为觉知自性清净,无为寂灭;空法,为诸法无相无有。

! V% s5 u- D3 ^7 [# E+ w- Z( E, U

愿见佛性真身,佛微妙行处是;自有佛性真身,须证悟觉微妙行处,才能明了知见。这里,若示现佛性真身让菩提树神可见,为佛性真身有相;故无佛性真身相有可见,又可见于妙有微妙行处。

7 X+ J9 Q1 o& I7 |& Y" d

 

. `" Y( Q3 @% @( f-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0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_3 D, M$ X2 _8 F6 A% q2 `9 I8 Z

【金光明經囑累品第十九 】

( }; h* `& W+ l X* v/ u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與諸天王及諸龍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將軍等。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劫。修習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複于閻浮提內無令斷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未來世中有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汝等諸天常當擁護。當知是人于未來世無量百千人天之中常受快樂。于未來世值遇諸佛。疾得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 \! h5 o( O/ h* R$ _% ~6 P

这时,佛于法会中又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顶。并对天众说,我释迦牟尼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劫中,依本经义理修行。你等天众应读诵、受持、宣说本经义理,不要使本经义理在此世界断绝。于未来世中,如有修行人读诵受持本经义理,你等天众应常拥护;当知读诵受持本经义理的修行人,在未来世中常受人天快乐、常值遇诸佛;并快速证悟智慧,成就佛道。

& @8 s9 u, d/ E; c1 k+ [" \, [

摩顶,为表示喜爱、安慰、加持、授戒、授记、传法的仪轨或仪式。通过摩顶仪式,结法缘、获善利、得加持、植福德、增慧德。

" K( M+ {9 ^, r6 ?) I

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复于阎浮提内无令断绝;为佛将宣说本经义理,并在此世界的流通分布,嘱累给无量菩萨众等。只有菩萨众等,才有愿力、慧力、功德力常示现人身,行菩萨道,值遇读诵、受持、宣说、流通、分布本经义理的大善因缘。

+ j' _. P& F! ]2 p+ @( I

 

, \6 y- P( t$ Z7 o% a$ I

爾時諸大菩薩。及天龍王二十八部散脂大將等。即從座起到於佛前。五體投地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如是三白。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於是散脂大將等。而白佛言。如世尊敕。若未來世中有受持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我等與此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常當隨侍擁護隱蔽其身。是說法者皆悉消滅諸惡令得安隱。願不有慮。

& P* T v" `; y0 |+ x! c

这时,无量大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等天众,从座位站立而起,于佛前五体投地同时发音声说,愿遵佛旨奉行!愿遵佛旨奉行!愿遵佛旨奉行!若在未来世中,有读诵、受持、宣说、书写或教人书写、流通分布本经的人,我等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等天众,应隐蔽身形常随侍拥护,一切恶事、恶业销灭,常得安稳快乐,请佛不以为虑。

3 X( G8 u1 L% y9 _2 p

流通分布本经的人,为行法布施;即以本经义理的法食供养众生,利乐人天。有人虽未证悟宿命,将自己往昔在佛前愿心忘失;但有善因缘听闻本经义理,又愿读诵、受持或流通分布本经时,可为与往昔愿心契合。

% Q2 z* s, `3 w \ r0 k2 d

 

& H) G' U) Z9 T6 ^) `/ z

爾時釋迦牟尼佛。現大神力。十方無量世界悉皆六種震動。是時諸佛皆大歡喜。囑累是經故。讚美持法者。現無量神力。於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大眾及信相菩薩。金光金藏常悲法上等。及四天大王十千天子。與道場菩提樹神堅牢地神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發無上菩提之道。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B( K) [% h4 P$ C3 D. m

这时,佛于法会中又现大神力,十方无量世界都感知六种震动,诸佛皆大欢喜,又现无量神力,嘱累人与天众奉行本经,赞叹人与天众受持本经。无量大菩萨、天王、天子、天人、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树神、地神、阿修罗等天众与信相菩萨、金光菩萨、金藏菩萨、常悲菩萨、法上菩萨及一切世间大众,见闻佛说本经,都发成就菩提的坚固道心,欢喜踊跃,礼拜佛后辞去。

. n3 s+ l1 k+ p% E7 G* f

 

5 j" r- u t' c7 T* W8 x) f

本经义理不可思议!本经境界不可思议!本经因缘不可思议!本经功德不可思议!愿见闻本经的人,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 p& F$ H+ N" L- W' N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

1 B( Z# `0 M. G% s k3 L6 {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 v, Z& P* x4 J- @6 l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0 Z. ]8 F9 ?! l. R- u/ o

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 F6 X" x% b! c) Z9 Q5 D

 

% H5 b0 b6 I( [

  佛历二五四九年四月

+ E4 a' M+ y4 p, q: E# E; H% A: c

公历二零零五年五月

7 z1 K0 P. q: S( R- ^1 e% v) a

 

% c8 q* s/ e5 K/ }/ b(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06: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斋天仪轨

+ v* n- P9 d0 z7 N% ~$ D9 U

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的。仟法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天等十一天众。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仟,斋天便广泛兴起了。现在的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

: ?; `$ T$ D- o. m8 `% R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斋天共设三坛:第一坛为主坛,坛桌正中供铜佛像,并置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供养。上方设二十四诸天牌位或挂二十四诸天画像;坛下设七个蒲团,正中为掌坛师用,其余为敲打犍椎法乐的僧众用。。第二坛为迎请诸天而设,坛上放着迎请诸天的《疏文》。另有纸扎的金马、碧鸡,据说它们善跑能飞,带着《疏文》以最快的速度与诸天传递信息。第三坛为斋请诸天而设,坛桌上摆了二十四套碗筷和丰盛的全素筵席,等待天神们享用。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由于斋天仪式在天明前已告结束,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般俗人是难以见到的,前人有一首《西江月》词,形象地描绘了斋天的场面:

* x: f* i3 H) h# F$ C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丹忱敬 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诸天早降。 

+ s$ }6 Y$ s4 r. N

 

3 a: W+ M. Z3 C7 ]& Z0 f3 h

行斋天仪式,最少需要七位僧人。他们届时登坛,参加这祈福迎祥的庄严法会。斋天的仪式可分为甘露净坛、燃香炳烛、香花请圣、宣读《疏文》、诵经施食等五个部分进行。

! B, w8 ^ E$ S5 N

甘露净坛 斋天时辰一到,掌坛师便率领僧众、斋主进入坛场。当拈香顶礼、鸣磬唱赞后,僧众三称南无清凉地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掌坛师持甘露净水浇洒坛场,并诵偈语:菩萨柳枝甘露水,能使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随后绕坛三匝,念《大悲咒》七遍。净坛毕 一心奉请三十三诸天及名山大川、县地分属一切鬼神归位:三称南无甘露王菩萨摩河萨

9 }- d* u5 S4 W; {+ \- {0 {

燃香炳烛 掌坛师向坛而跪,香灯师先燃香;后炳烛。以香烛各一百零八支为一堂,交与掌坛师。维那击引磐唱偶:宝顶 名香,氤氲遍十方;请师判香渴,庆天保安康。掌坛师亦跪地唱道:一炷心香本自然,黄金炉内起祥烟;空中结就祥云盖,愿与斋信灭众怒。僧众三称南无香供养菩萨摩河萨 

9 i# V: s* n( a% J& i

尔后,香灯师点烛交与掌坛师,他双手举烛唱偈:一堂宝烛在当前,未敢先将凡火燃;今借祖师三昧火,枝枝头上灿红莲。此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掌坛师炳烛念道:拈起分明在目前,头头挺露照三干;青光不夜长春景,与我心灯二样燃!”僧众三称南无灯供养菩萨摩诃萨

8 v4 ]9 E6 L# j( Q

香花请圣 僧众、斋主等人均跪于地,严持香花。一僧捧盘齐眉,掌坛师以手擎花,与众同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六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然后拈花请圣: 

; u3 P% Y+ y1 G' s

    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4 }- @. y1 Q' a

    一心奉请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经; 

* M' u1 }4 U0 ?- p8 G7 f

    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贤圣僧、圣众; 

) C7 D' _2 L- f- K' N. d

    一心奉请第一威得成就众事大功德天;

1 s8 I9 l |" ^0 e! S6 J

众僧同念《善天女咒》七遍,三称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 {8 {4 i$ J2 }+ o: n

       宣读疏文 请圣后,掌坛师向金光明会上护法诸天座前上香三炷,顶礼三拜,宣读《疏文》:

/ T$ P) [3 G9 g9 Y& y9 f

      伏以护法诸天,大权真宰,身居上界,德御人间。施擎天立地之功,有护国安邦之力。广化众生,救度群品,发宏誓愿而助佛宣扬,显威神力而除邪罚恶。成就众生,功证佛果。如是,皈投金相,瞻礼威容,仰天限以遥观,望他心而洞鉴。不违本誓,满所祈求,敬竭葵哀,冒干莲座。领词奏为

3 w$ G/ f7 Y' o: u: e0 k

    东震旦国口口省口口县口口寺,立坛奉佛,设供斋天,恭请六和僧众,登坛炳烛,祈福迎祥。信士口口,恭对光明会上护法诸天,顶礼三拜。

3 }6 h9 t5 W1 T4 j3 E% }* ]

念毕《硫文》,僧众敲动键椎唱偶:佛慈广大,感应无差,寂光三昧遍河沙。愿不离伽耶,降福斋家,金地涌莲花!然后三称:南无光明会上佛菩萨摩诃萨!

8 q0 _ Y4 `1 k: s" U1 P: A# F

      诵经施食 引磬音落,木鱼声起。众僧齐诵《金光明经·空品》,称念二十四诸天名号,后以食色香味供佛及僧。掌坛师接唱: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配普供养释迦。万宝明珠献菩萨,衣献法王家。僧众三称南无普供养菩萨摩河萨

. O& H$ L5 S" ?9 p) u' w' T+ e3 U

施食开始,众僧念《善天女咒》、《楞严咒》,掌坛师持饮食果酥等至坛场外,将其施撒于四面八方,让诸天神灵都来受食。施食后,斋天功德圆满,众僧敲动犍椎,齐诵《回向偈》:

" s* i8 u, x+ h' W: Y

        供天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 K# k4 {5 T s7 f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 D5 L% ]8 u6 C2 o; q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 M) Q; S6 X# s+ Z) o9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4 `. f X& x4 y0 B; l9 N1 E4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v+ t$ k9 L7 A, z/ Y/ Q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H' N$ R7 U" x; w5 h- M3 f6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E% h# z. \, P6 `' }!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9: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证道偈--   

菩提道上来,随缘现镜台。



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


     --摘自【指导学佛人信解行证的偈语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4 2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光明经!

5 k; v# c; e* q0 E4 ]1 S

 

, j* o; c3 C2 a6 k2 }4 B! { V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形宝塔如虚空,无字行愿天地同;

高耸大体无边际,挚天掷地菩萨行。

豪言壮语不见声,悲悯众生一体性;

三界过客仍不醒,不识真身佛面容。


---摘自净慧法师浅释《金光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8: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现在说本经因缘成熟,应当广演无量菩萨,自无始劫来,以清净心修行忏悔法等,由此生出的福德慧德,为至高至尚,能销除世间一切苦难,能终了世间一切不善业习,能生出一切菩提种性智慧。以清净心修行忏悔法,是一切善行根本,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源泉,是灭除生死烦恼的法宝,是证得无限禅乐法喜的捷径。

- b- V2 _% l$ O# D0 w& o

---摘自净慧法师浅释《金光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22: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证道偈-- 菩提道上来,随缘现镜台。

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

     --摘自【指导学佛人信解行证的偈语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转自净慧法师佛经浅释下载中心http://iask.sina.com.cn/u/1431756470/ish 8 m- J" }2 q5 \3 O0 s2 b, | ' l8 r9 N# _& X& U; t顶礼叩恩净慧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05:32 , Processed in 0.1383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