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2 1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 {8 M+ q! {' P. u& [& O" s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4 M: u* o: b2 A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 H2 c0 P4 g( q# e }+ B% v$ ^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1 Q% a- K" r; ~7 x! n* j$ U& h" x6 u8 }2 V) ^4 x
三、专修净土
% x7 M Q7 [5 X: Z0 U/ G# h, P7 c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 X3 |; @; f: U/ }+ ^3 m: u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i: p, l0 P" f
' ]9 c+ J$ z* O* g. s! ]! t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讲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 K) I c3 R# S8 A5 L(1939年4月16日讲于永春桃源殿)8 Y# U1 Q# K' C1 f4 ^
人生之最后
! v" G& |1 x1 A. e! R& l9 u[民国]弘一法师 讲
2 }; P1 W8 E+ z1 v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记。
+ {. A6 ^9 c+ w第一章 绪言
" }$ W% _/ k4 E3 h/ l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G2 u% A) b/ j9 n) A. ]
) p) X/ B& A( ^6 F q2 L
第二章 病重时+ S3 ~# R& D. ]! {2 Z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f; G9 f; }3 t; v- U" Z7 k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 k) z" u1 i1 w8 g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E4 F5 R& h, b) _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 w; m3 _5 m. g7 p ]4 c! j* l. ?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 P+ [1 g1 p3 a; T7 @" @6 x( ]7 {/ j# m0 O7 h% P4 [8 F$ \
第三章 临终时' z, k, y) ~: j6 A0 t& T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1 P, e; M# W, A; I& j8 j. C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生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瞋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 R, o# m% q% @' u- b! u% k, Z. i3 Q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E: M+ I0 K# y _0 R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
, L( N) R8 `/ Y) B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D# N2 C& j3 o' y9 m) {. Y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 Y, ?+ B" ~5 o3 h- \ @
: k" h. r% [" X' k第四章 命终后一日% U2 l; `- h& {$ W6 S' o9 Y& a0 X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唯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K' v' V: d6 n0 B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0 X, v8 X. n% W1 s! ~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 U" C+ |. D9 i1 t* ?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5 c7 u5 a2 Y! }3 `1 B, V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2 u1 A$ K7 a& |+ L; f 殓衣宜用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