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4: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神奇。这都是因为他发起这一念真心来弘扬《感应篇》,所以天地鬼神就护佑他。本来按他的业力眼睛会出毛病的,竟然能够把这业力转了,这种感应很多很多。如果我们不相信、怀疑,一怀疑你就得不到这样的感应,为什么?感应最重要的是用真诚心,如果我有怀疑,真诚心就没有。没有真诚心,你的感就不具足,当然应也就不可能有了。所以现在人所谓崇尚科学,什么东西都是要先怀疑,你这个有没有科学根据?这用现代医学讲不通的,你这毛病(眼病)怎么好的,我来做做研究、试验试验,是不是想要为《感应篇》作篇赞就能好?我试试看。你去试,你肯定不行,为什么?你抱着想试试看的这个心,这已经是怀疑,心不真诚,就没有感应。必须是所有的疑虑都放下,就一念真心,里头不夹杂任何的妄念,一个念头就希望为众生、为正法,那个感应才不可思议。现在这种真心的人太少,全是给所谓的科学态度毁掉了。6 D3 t9 J' ]/ n2 i% R1 J
* A8 u. s+ Z+ @1 }7 H
我自己深有体会,我是知识分子,在世间读书二十年,拿了所谓的博士,还教人,在大学里当教授了,教人教什么?所谓现代的科学思惟,先是怀疑,然后去实验,看看能不能证明。这个做物质上的研究可以,在心理上的感应道交用这套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现在学知识学得多的人可以说是中毒很深,什么毒?怀疑的毒,疑心。疑心,古人称为是鬼,所谓疑神疑鬼,这肚子里有鬼了,你能成就什么好的事情?所以现代人都善怀疑,谁都不相信。别说什么圣贤、佛菩萨他不相信,哪怕是旁边最亲密的人他都不相信,老师也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就没有一个真诚相信的对象,谁都会怀疑。怀疑老师,这个老师到底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是不是个伪君子?怀疑父母,父母是不是真心爱我?所以你看,现在家庭里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夫妻都互相猜疑。你再问问他,「你能不能相信自己?」他自己也不能相信。你能不能够相信,「我力行善事,就像这郑清之一样,我身上的病都能好」,你有没有这分自信?没有。有病了,他相信医生,相信医生又不是全相信,试试这个医生,试试那个医生;试试这种药,再试试那种药。最后那个病愈来愈糟,他谁都不相信了,那只能一心等死。谁害了他?自己的怀疑心害了自己。这是毒,所以医学上讲免疫力,疑心最破坏自己的免疫力,你会得很多的病。免疫力弱了,你又有很多烦恼,烦恼等于是心上的病,身心都有病。为什么会有病?免疫力没有了,被怀疑心给破坏了。
5 o0 C) ]7 r7 E# @! N; p' @1 T7 A/ R0 ], [0 R% w
真正想要去除怀疑心怎么做?要从因果下手,深信因果。相信只要我为善,必有善报,一切都是有前因、有后果。譬如说我遇到一个人,我被他骗了,那不是偶然的,是我前生肯定骗过他,他才会骗我,所以这一生我给他骗了,我甘心情愿,还债。我不怀疑,即使是他来骗我,我都不怀疑,给他骗,骗够了他就不骗了,为什么?债还完了,他再骗骗不了。因果是最根本的信念,我有病,有病要相信我念阿弥陀佛就能念好。这个病是什么?宿业,前世今生造了不少的恶业,尤其是杀业感召的。你去找医生、去找那些药,我告诉你,医生和药把你治好了,不是他们治好的,是你的命中该好,你才能好;命中不该好的,无论是什么医生,华陀再世也救不了你,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治得好的病都是你命中该好。既然如此,我就一心念佛我也能好,命不该绝就不会绝;命该绝,我一心念佛能往生。要有这种信念,这要从因果上下手。) w7 o$ g- d- ?, F" ]' O
R( T; h A; E: @
这部《感应篇》我们细细的读,从头到尾我约莫算了一下,至少得三年,一周学几页,学个三年下来,深深的把因果这个根扎好,你的心就平了、就安了,你就不会再怀疑了,断疑生信。有了信才谈得上仁义礼智,这五常,仁义礼智信,信是基础,信都没有,仁义礼智都落空了。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连信都没有了,这个人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有了信,自己不怀疑自己,也就不怀疑别人;不怀疑别人才会有真诚,才不会虚伪,才不会诈欺,这才是有诚信,古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这位郑清之有这样的发心,为《感应篇》作赞,眼病就好了。后来『参大政』,大政就是国家政务,官做到了『同知枢密院事』,「同知」也是一种官名,现在讲是一种副职,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这个同知枢密院事,它是一种官,就是主管军事这种政务,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在军委里头任要职。在北宋时期,这个枢密院事往往是由宰相兼任,实际上现在也是。宰相就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国务院总理,枢密使就是军事机构最高的任职,就是军委主席,现在中国领导人都是党政军合为一身,北宋也是如此。所以郑清之做的官很大,这个官我们现在来讲大概是最高的参谋长或者是军委副主席,这样的一个职务。这是讲到因为弘扬《感应篇》得到的果报。下面一个故事是讲求子的,我们看经文:' o# D/ [! r+ a- F: V9 E9 @
, d Q9 N; P+ M 【台州王竺。有男名净。四岁病死。哀痛情切。发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黄岩进香。恍似与净同轿回家。即生子。取名师回。面貌与前无异。骨肉重完。】
, E8 p8 v' ?' @6 q5 ^" a
) H# c% ?, P# A A: E 『台州』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台州市,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王竺,他有个男孩叫王净,结果不幸四岁就病死了,这位父亲非常哀痛,『哀痛情切』,就是痛切的哀痛自己的儿子死了。这个父亲对儿子那种情很深,希望求他再回来,他怎么做?『发心刊刻此篇』。你看古人要求什么他会求,如理如法,他做功德,刊刻此篇就是发心印《感应篇》,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譬如说你印一万册,其中有几个人看了,能够断恶修善,回头了,那你就救了几个人。当然我们不指望一万册出去能救一万人,这个估计没有那么高的概率,但是能够有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的人能够获益,都没白印,所以我们现在来弘扬这个《感应篇汇编》,让大家来学因果。可是这个《汇编》流通量很少,我们手上《感应篇汇编》这本书,我看了后面版权页,才印一千本,太少了。如果大家能够发心来印,广为流通,我们就有教材,学的人就方便。现在印刷容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