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哈伽沙巴不执著一切事物!」
! l P; S6 C, q- r& E3 ]2 ~
4 O) O0 A) O4 A: E6 g( p: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著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4 C& d* `# L% r# ~9 R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淮备。
. ?8 S& V/ T: S5 g( g3 b( I
' s n( H3 e& @! i$ N( a% q( r储藏米穀的比库
1 {! o7 T: [5 Q% [% k阿拉汉不积聚 (注1),进食时如实知进食的意义 (注2)。
. Q7 w) y0 i# t" h4 K2 u |; e1 C/ F) A* b/ Z) q
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注3)。
8 t! G: C a' p" M2 f$ k) a
; S6 ?( e& a1 O; s阿拉汉不轮回,如同鸟在天空飞,踪迹不可觅。 (偈 92)9 C Y) u& Y) R" u( [
6 b4 m+ r* s- w/ Z6 q: @0 n: S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里去化缘后,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并且吃完供养的食物。然后,他又回村子去化缘,直到化到足够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干燥,然后储藏起来。这样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缘了,所以每隔几天,当他出禅定时,只要把预存的米重新泡水后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库对他储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就向佛陀报告。佛陀明白,其他比库若也跟进贝拉斯沙的做法,就会泛滥误用,所以禁止比库们储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库们要保持简单纯朴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束缚。& B; ~6 b$ Z' X' L' ?) p8 N w1 t
, q' M$ R' ?/ I/ Y! K M6 r% G" k
至于贝拉斯沙本人,一来他储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储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这麽做,不是由于贪心,而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佛陀就宣称贝拉斯沙是无辜的,不必接受处罚。佛陀更进一步解释说,阿拉汉不储藏任务东西,同时,阿拉汉进食时,具有正确的观照。
$ y! g: u" E9 Z9 d" I
7 F4 o. k! L. Z* p6 \注1:积聚有二种:「业」和「四食」的积聚。「业」积聚会使人不断轮回。而「四食」积聚虽是生命的必须,但可能妨碍精神修持。 @! ^4 |" b6 g* }: x( w
注2:根据论,阿拉汉在进食时,应正念现前,具足三种食观:- ~' f2 W& ], n- @- b7 |$ k
1. 知遍知: 确实明白食物的意义。& J1 F w. _6 _- J8 C. ~! j# f L
2. 审察遍知:确实明白食物的卑微。
3 U' [. k8 n9 k& ?9 S3. 断偏知: 灭尽进食的欲乐。* F, f: D, v9 _) e
注3:涅槃是苦的解脱。因为不再贪瞋痴所以也称之为「空」,而不是说一无所有或一切断灭。涅槃是积极的,超越凡俗的境界,无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叙述。涅槃是无相的,因为不再有贪的形相。阿拉汉在生前就证得涅槃而领略涅槃的喜悦。说阿拉汉死后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确,因为涅槃既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涅槃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而且,除了爱欲之外,没有任何寂灭。阿拉汉在今生即证得涅槃而领略无上的涅槃喜悦。
5 ~( E6 b6 v# a1 q2 } n) r! P
f: [& ^4 r" U6 ?
6 m- ]1 }+ W& c阿奴卢塔比库和女天神, N' @2 U5 f# r& ?8 Q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著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P8 V, u" {3 O, ^( y, S- o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2 [! o+ P- @6 L9 B
. ?: ^/ C3 X, M) Q阿奴卢塔比库有一天在找寻废弃的布料来做袈裟,因为他的旧袈裟已经破损不堪了。女天神闍邻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见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块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较明显的地方。阿奴卢塔因此找到这三件布料,就带回精舍。佛陀和众多比库也回到精舍,一起帮他缝制袈裟。 1 I) k% b: @3 ?
0 j0 h# ~, Z/ h. W$ `- N/ V. Z: q这时候,闍邻尼也化身成年轻的女子,到村子来。当她听说佛陀和比库也来到精舍,协助阿奴卢塔缝制袈裟时,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库看见多馀的食物,就说:「阿奴卢塔应该要他的亲朋和信徒供养足够的食物就好了。当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这样多的信徒!」
5 U0 Y- b( \0 u' Z" L1 M& j2 U/ u; |6 e! R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不要以为阿奴卢塔向他的信徒要求供养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麽也没有要求。今天早上,这些过多的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I. F' r0 _6 E' Q- R0 _
4 P( E( Q! x, N( E3 I# N
4 |0 s- T8 K# |! p2 l
沙咖天帝敬重马哈咖吒那尊者# v9 |# ~( ~% M4 j/ v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2 H N/ }' R8 x0 F5 O6 h3 c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偈 94)
; J9 T+ Z5 j5 s7 I, Q I
+ _- T- s! r9 F/ T% c2 I" x- V9 b7 u' U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沙咖天帝率领众多天神前往维沙卡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团中的马哈咖吒那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当沙咖天帝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问讯时,看到保留给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位子,他说多麽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敬。这时候,马哈咖吒那尊者突然出现,沙咖天帝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 S, E. A; v& V+ a Z
6 [- _- R" ?: Y3 u
比库们对沙咖天帝崇仰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沙咖天帝偏心。佛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 x k% @$ ^* Q" n3 b. W
) e5 q! w" q. |/ c( O9 h
9 d1 s* s- c, W4 s8 w5 ?比库控诉沙利子
$ M( X$ I$ F6 w5 u2 S( D5 e阿拉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 w* Q9 m$ `7 X4 n
阿拉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 (注1);1 c3 r; x( x& c+ U& B
阿拉汉内心安祥清淨,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 b. i6 \6 Y6 Z8 U$ E# @9 e
9 o; [% F @! h* g
结夏安居结束时,沙利子(舍利弗)正淮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沙利子怀有怨懑的年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沙利子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沙利子来解释,沙利子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行为,怎麽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著于它。」
2 W8 b e8 q+ Z3 F
: X& ^' W% N! B+ u7 m. B沙利子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沙利子的错误。佛陀建议沙利子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求沙利子宽恕。沙利子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注2)。
Y; q- D% }1 z, U9 B
, t0 u. d, |+ x; K- l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歎沙利子,佛陀说:
, [, B5 F, v1 z
" ^; a3 M% L4 q4 F$ ]「比库们!像沙利子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淨。」4 S8 D2 W9 U- I' y! A3 ]. p& G# @
, d4 P1 ~ N0 J& ^9 d6 Z: T& {
备注: 7 `4 _/ r2 _! M7 {
1. 因陀揭罗,是在大门中间安放一坚固的石头,作为关门时放门橛用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沙咖天帝的柱子,在进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以象征因陀罗(印度守护神)之所在。
' L/ E6 t/ x8 @, Z7 s' q- P2. 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佛陀指派他们担任僧团的指导人,佛陀建议所有的比库尊敬他们如同父与母。
3 l/ ^8 A7 F1 t, s1 n) Q' N U3 Q; \9 e
9 d# w1 B, A0 j, Z一眼失明3 _8 ]( l+ R+ T' K: W
阿拉汉的身口意清淨;7 b* Q6 V# i* m+ j7 E
阿拉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竟寂静,
& b. u c3 z) @8 K" ^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T6 N* g6 V4 @7 z
5 `, y( F7 B# ~) L0 y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禅观,也因为这禅观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