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6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z' |; O! Q7 ]6 V6 Z. ~' p# m$ v
285.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卷七 礼记)
# o9 x5 x& o8 D* t【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H% m: T3 @- c7 f
286.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cáng)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3 P4 k: W9 l6 J! r- E0 @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在事情还未萌生前就能预见,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形成前就能避开;祸患大多藏在隐密细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 y$ q/ S+ N* J/ o8 I3 H287.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q+ u+ W& w, P1 N1 h v
288.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卷一 周易)
; G- m1 ]- f" D) L 【注释】苞桑:桑树的根。
9 J% A" L4 y9 c289.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无知其穷极时也。】(卷三十四 老子)
9 x' k5 p! r( z% M. R1 s9 {290.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jiāo)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fú )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 \4 Z( d6 H+ o【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贵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仅仅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e5 Q) p+ h+ s" q7 X
291.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卷二 尚书)
! R L7 x2 H+ K& }" I4 H, U292.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4 d8 s3 p4 r* Z5 K8 S l$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时,箕子感叹说:“纣王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9 n8 l4 X. O: B q; L
293.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卷三十四 老子)
, I# m) ?6 ^3 C& h. \% S. {- T3 F294. 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chán)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 k0 W. S# g# t( c2 p# i【白话】庞煖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魏文侯曾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时,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用扎针来疏通血脉、下有副作用的汤药、动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5 C2 w$ X% j1 u: V
' ~) s1 u/ y' L( Y$ C! m二、风俗
. S$ k% T: h. g9 n. U295.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5 n; u# H+ H9 N+ F0 D
【白话】众贤臣在朝廷内能和睦相处,那么朝廷外的万事万物也能和谐共荣。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平安宁的。
) B: }5 O, ~+ |9 U ]& m8 D4 D6 k296.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jiǎo)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8 g3 i7 S/ U; s2 r【白话】内心肃然恭敬,谨慎地修养德行。有罪恶的人不会心存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恐惧,想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无处可行,想送礼贿赂的也没有作用,这样民心也就平和无怨了,这就是“正俗”。( x8 h; Y8 {7 I0 x
297.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 G, z; f1 W2 D4 }4 Y【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守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名邀功,勤劳于国事而没有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守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安定太平的气象。/ l( |$ k( H( ^! V& ~. H0 C
298. 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7 `' _; g; {2 l& x0 A
【白话】古时候出仕做官,靠的是修养德行和改造命运;现在做官,靠的是贿赂和势力来取得功名富贵。
* S9 T9 t! a' T( }. z1 V299.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 X/ v! M1 f3 S* O【白话】处上位的人轻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残,盗寇就计划要攻打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会引人偷盗;容貌打扮太过妖艳,就会引人淫乱。
7 O2 Q% x, e: O% Q% M Y* E$ D+ v' D$ _300.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D; ~* x5 l2 N
【白话】人的过失在于为死亡悲伤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对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总是常说“既然已经如此”,又喜欢争辩过去的往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就这样一直到老。
3 O# c: k8 G* {$ D3 H t' S# E4 ]5 O z1 }1 o, a8 X
三、治乱/ K, R" B$ _; x
301.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2 x& p- b6 E# N: {, T4 Z
【白话】《黄石公记》上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和是德行,刚强是贼害。柔弱者能感召仁义志士的帮助,刚强者容易遭受怨恨。舍近求远的人,花费精力却毫无收获;舍远求近的人,安逸而有好结果。安乐舒适的政治下多出忠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