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7 q" _% b; @6 s        所以,这一条关键在于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能够懂得照顾别人了,而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处处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护,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一种果报。     / @$ _4 s% e; o2 d4 C, N
    3 @. M1 S, w" A+ M" J7 G% ~
        【晨则省,昏则定。】     
8 {5 E$ h. s" l% }9 r8 V    $ f  d* \+ s) K8 x) e. y  X
        这一条也是生活上的小事。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上父母要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能够让父母在安定中入睡,这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呱呱坠地以后,什么人对我们日夜的照顾呢?什么人能够为了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啊?我们小时候把床铺尿湿了,父母就把我们安放在干燥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去尽这份心。     : N- g9 f9 P1 |0 i8 {' x
    ; I" d- N" l, k, o) a9 P, C' V$ Y$ O! C
        “晨则省,昏则定”。这个例子是周朝初年周文王开的,他在侍奉父亲的时候,就非常地尽孝,每天必定三次去问候自己的父母,当父亲有病的时候,文王知道了,心里就非常不安,照顾父亲,衣不解带,等到父亲病好了,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所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 Y3 Z0 U2 G) S  g8 D2 M2 Y    9 ]6 l" M" D4 W; ^& W7 G
        这些小节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忽略,如果父母在身边,应该学着,用这些小节去落实。我自己就感觉得到,父母都非常喜欢儿女在身边,这是一种安慰。我跟我母亲住在澳洲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母亲躺在床上,我就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发现母亲睡着了,脸上还带有微笑,我想:母亲在这种非常安心的环境里,一定入睡得很安稳。所以“晨则省,昏则定”我们是可以去力行的。特别是当父母年纪大了以后,都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将心比心,当我们有苦闷的时候,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很希望有一个人在我们身边安慰安慰呢?我们有这样的希望,为什么我们不用这种方法来换位思考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孝心就是从这些细节上养成的。     9 I. [' v0 x5 |0 j  j/ m1 V" u
    / i% N: |3 {( K5 I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我对父母有孝心就行了,事上大可不必注意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尽心尽力呢?《道德经》中老子给我们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大厦都是用土石慢慢垒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呢?千里之行,也要一步步地走,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0 l1 s9 [# ]8 ?5 Z  Q6 ?   
7 {8 Y3 M: C; y. w: h# S% {+ u        【出必告,反必面。】     
' {9 r! {1 k- s# @: E    1 p* A1 r4 Y4 V+ V- P*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儿女必须得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回家以后,也必须向父母禀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教导我们,心里要常常存着父母,只有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才能自动做出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着自己的事,那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到家里跟父母问个安呢?     
  @, j( h% h* \    1 h- O/ M7 T1 m7 r- Y. u
        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心里存着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去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你可能是出国留学、工作、出差、旅游等等,你离开家门,父母总是惦记着,父母惦记儿女的心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自然的爱,天性的爱,我们也应该对父母有同样的回馈。假如身在外地,应该常常给父母打个电话,给父母问候,向父母报告自己生活、工作、身体的状况,让父母能够安心。     
5 o: \! n* f; ]0 O0 z   
5 N/ f! u0 P0 C: O9 K( k3 {% B& q        我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离开父母,去美国留学了,真是远隔重洋,而父母就我这么一个独生子。所以在留学期间,我必定是每个礼拜都给父母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都给父母写一封长信,向父母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打电话,和父母聊起来会忘了时间,一个电话打下去,一两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写的信也是洋洋洒洒,写五六页、六七页不在话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海外留学积极进取,他们也就很安心。     
6 P7 n, G# ~4 }$ V   
& N, y* N* r% T7 K9 I* V        在海外留学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第一年还是土土的,很多东西都不会,第二年全学会了,第三年就把父母都忘掉了,这样道德就有亏损,那么,他的学业和事业怎么可能顺利呢?     
1 q) {* {. C$ i1 X0 J& B1 \    % I% ?) n7 U' H4 d5 m6 h! m$ F
        这句话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在工作单位,跟领导也得有这种心态。领导跟我们是君臣关系,古人讲君臣就是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之间要君仁臣忠,我们对领导要有忠心,忠心从哪里来?我们在家就养成对父母的孝心,所以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自然能够在单位忠于自己的领导和自己的职业,负责任。所以古人都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是古代选拔人才、选拔官员的标准,除了孝以外,还有廉,举孝廉,就是这个意思。他能够对父母孝顺,就能够对祖国忠心,就能够爱护人民,再加上自己的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不受贿,那么他这一生就真正能为国家人民做出好事情。     * C5 y0 B% t$ K) l& C" _
   
7 b2 H) S6 X" u1 u- P$ J        所以我们对领导的忠心应该表现在具体问题上,是时时要跟领导请示汇报。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了解领导的计划,往往在做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做出偏差,所以常常跟领导交流沟通,做的事情自然就合乎整个单位团体的大方向。     
9 m" G* B8 N+ t( z0 G) ]    : X) l. r. b- S
        我舅父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他就给我们讲,做事情一个关键点在于对领导要“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事前请示能够保证做的事情合乎领导的方向,事后汇报也是能够让领导安心。当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而是真正希望这个单位能够团结一致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忠心。     # b/ {6 ^6 r  V0 t& q
   
5 q8 U- m0 h9 o(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和谐,往往也需要多沟通、多交流,这也是“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当我们经常沟通、交流,很多的障碍和心里很多的猜忌自然就化解了。我们的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团结做了很大的贡献,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在对新闻媒体的讲话中,都特别地赞叹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和谐所做的贡献。因为自从恩师到了新加坡以后,三年之内,就帮助新加坡九大宗教团结地像一家人一样。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跟九大宗教多交流、多沟通、多布施、多供养,让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那些隔阂、猜疑、不理解都能够化解,自然就达到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甚至能够团结合作。     
1 p3 B/ b/ Q0 Q* D   
' z/ X5 r9 e/ l# Z        【居有常,业无变。】     0 z( N; j; F/ G# V' w  K& `5 Z: J$ `
   
) M& O. b  \' D$ e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业无变”,就是我们的事业、职业也不要老更换。     
" w6 g  H: |$ ?5 O: x" \& V   
7 d6 G3 H2 T& @2 m9 {% a. Y        “居有常”不仅是说居家不要老变动,因为居家一变动,人心就不安定。我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很多美国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怕搬家,为什么?一搬家真的像剥了一层皮,太辛苦了,因为一搬家就涉及到卖房子、买房子。搬新地方首先要买新房子,联系搬家公司搬东西,然后自己要打包整理,到了新的地方又重新开拓,真的很累,很多时间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而且你真正想要进德修业,在学问德行上下工夫,老变动就造成困难,因为家居的安定能使人心安定。很多事情,人能够安定的时候,自然就容易成功。     7 I6 R! O# _' K/ _& s- B
    ' d- i/ \% ?! [) v9 N
        所以,我们搞学问的,一定要懂得修定心。安居在一个地方不动,学问增长就很快,老是变动,老是走来走去,学问就很难成就。除非你是再来人,已经是修成就了,心遇到种种的境界都不分别,不执著,境界对你没有影响,那就无所谓,因为你已经常常居在定中,不会为外界的变化而心动,这可以。一般初学者,刚入门哪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必定要通过居处的安定来达到心的安定,心安定,自然你该做的事情就会做到。像父母老了,你想要对父母尽孝,你也不能老搬家,你得常常地守候在父母的身边。     2 M- o4 h2 ~- R
    ( v5 u8 p5 h7 o4 t
        “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早起早睡,不要过那么多夜生活。香港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不夜城,很多人晚上不睡觉,到早上也不起床,这样,确实很多事情就做不来了。清朝的高官曾国藩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汉族官员。在满清,汉人能做到他这么高的官,做到四省的总督,这是很了不起的。他在训导子女的文章中写到:人必须要早起,有早起的习惯,这个家就有正气。一个人能够早起早睡,精神就会特别好,如果像夜猫子一样晚上不睡觉,脸色青黄就不好看。早起早睡吸收的是阳气,我们说“与天同步”,跟天时一起运作,那他吸收的是阳气,自然精神就非常好,精力旺盛,做事情他都能够做得有效率。逆天时而动作,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阴气重,我们看脸色就可以看出一股阴气出来,这样,他的精神就不足。古人讲,精神足则智慧生,一个人有足够的精神体力,他的智慧就容易生出来,如果一个人很疲惫,精神不够,那智慧就不足。     
5 r: }6 d8 M$ O" I! b    % s/ ]/ S4 S9 n; c5 k- ]8 ~# c/ X) a! g
        我读中学的时候,我母亲对我的生活起居要求非常的严格,要求我规律生活,早起早睡,为什么呢?因为我母亲本身已经这样做了,她得到了益处。所以要求我也这样做。早上一爬起来,就到户外去锻炼身体。直到现在我的母亲还保持着早起锻炼的习惯,她早上通常四点钟起床,做一个早课,念经拜佛结束以后,就上公园散步,一般是锻炼一个多小时,再回来吃点早餐,吃完早餐还不到八点钟,所以她的时间很充裕,精力也特别好,精神体力真的像年轻人一样,这是得利于平常规律有序的生活。我从小就跟着母亲,自然养成了这种有序规律的生活习惯。     5 |- F/ w" {: H  a8 O
   
0 ^# P9 p+ |1 |& K; K# ]        后来念中学的时候,我念的是广州华南师大附中。那个中学是全省一流的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是全省最好的,中学之所以这么成功,原因在哪里?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生活的规律。因为我们念书的学生在学校里住,只是周末回家,平时都在学校,学校规定,早上不到六点起床,然后在操场锻炼身体,做早操,吃早餐,然后去上课,中午回来休息,下午又上课,上完课之后,规定做体育锻炼,打球、游泳等等,晚上还有晚自习,当然不可能看电视,十点钟必须熄灯睡觉,不睡觉的话,老师抓出来,会处罚的。所以,逼着你今天的功课必须今天完成,不能拖到明天,也不能“开夜车”,逼着你提高效率。华师附中出来的学生,每个人都是身体好、精神好、学习好,这个成功的因素很重要在于“居有常”,起居有规律。     6 v0 q1 B/ g4 z% T7 T
   
) M( ^% r: a$ o+ Y! F1 I        《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效仿天,天时运作非常地有规律。白天该天亮的时候就天亮,太阳该起来的时候,他就要起来,该下山的时候,他就要下山,这个时刻表非常准确。所以君子学习天行有常,以规律的起居来修学,养成一种恒常的心态,自然他就能够自强不息了。自强不息并不是指非得让你好像精进得晚上都不睡觉,也不吃饭,过分刻苦。佛也不鼓励过分的苦行,这样的话,不能长久,真正长久的是什么呢?有中庸的思想,中是不偏,庸是恒常,持之以恒,这就是进步最快的。欲速则不达,修行,学佛也要有这种心态。     
3 f5 m" D9 g2 L# {- N" E    9 P6 B; V) C$ Y; y( j5 O% C/ n) Y. F2 j
        像念佛的时候,不可以急躁。很多人念佛非得要见佛,非得急着要往生,当然这种愿心让我们敬佩,但是如果太急躁,心里就不清净。念阿弥陀佛,关键是要念到清净心,佛什么时候来接引,你也不要急,你就耐心地去念,到时到点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引。你千万别慌张!如果你还慌张,证明你对阿弥陀佛信心不足。信心足的,好好念,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现在就是好好的念佛,千万不要着急。     
* M# }' R7 Y/ m3 N+ w; `   
! z4 G$ n, f) ]2 O1 y) A% B1 h8 Q7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业无变”,就是讲自己的职业、事业不要老变化,因为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事业,往往心就很定,心定就智慧生,佛家讲“戒、定、慧”,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所以如果事业、职业老是更换,如现在的人老是跳槽,那他的心就不定。他为什么老跳槽呢?一般是因为追求名利。追求名利这种心自然跟道就不相应了,我们选择职业,选择事业,选好了尽量就不要更换,所以选择的时候必须要慎重。选择的职业也应该以正当职业为标准,绝对不能做损害社会大众和众生利益的事情,佛法里称为正业,那些不正业就不能去做,比如说杀生的职业,卖猪、羊、牛肉的职业都跟杀生是有关的。这种职业就不好,那是造业。凡是跟十善业不相应的,比如说杀生、偷盗这些职业都不要选择。现在偷盗的职业很严重,常常有盗版,盗版属于偷盗行为。还有邪淫、绮语、妄语的职业,妄语职业是什么呢?常常以欺骗来谋利益,这些职业有很多。假如一个律师在法庭,不是真正地奉公,为法律、为清白的人辩驳,而是把没理的变成有理的,图的就是律师费,这就是妄语。因为律师是维护法律的一个职业,是神圣的,如果是以私心、以图利之心去做这个行当,就是妄语,就会造成很重的罪业。绮语是什么呢?很多新闻媒体里,怂恿人起邪思,起恶念,起冲突,这些都属于不正业,所以选择职业是非常重要的。     7 I- A6 j9 c6 a% F# z4 V5 `: j
      r1 I" c& R/ \# J& l& {- m
        一旦选择了固定的职业以后,就要“业无变”。因为真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真正要立家立业,一定要选择正道,加上持之以恒,这一生必定有成就。世间、出世间的事业,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搞科学的,科学家持之以恒下去,他一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老是变换,换行当,换科目,这样子就很难成就。我在大学里,是教金融的,我带博士生,我给他们讲,我说你要想真正迅速地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话,你选择的科研项目必须要持之以恒下去,导师能够帮助你的只是选择很好的课题,选择好了之后,你就得一门深入钻研下去,不要改变,不要气馁,最终你就能够有所建树。     
6 p; g, ]$ J3 n2 Z   
% C5 A. V7 e! S+ W        世间的行业尚且如此,学佛是立道业,更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恩师常常用这八个字来劝导我们。学教的人要选一部经,在我们基本德行的基础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基本的德行都做到了,再选择一部一门深入下去,反复讲,反复学,你在这部经上就能开悟。念佛的人,念一句佛号,那就要一心一意念下去,断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分别、不夹杂、不间断,念佛也一定能成就。     * s/ w* P4 B+ j/ _  |2 F. `
   
: l# V& [& w* ^5 q. p6 B  Y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c( I, o; \9 m  f- e( r
   
* g4 u( ^5 O( G8 M( p' V' i3 Q        字面的意思是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地去请示父母,不能够自己擅做主张,因为当我们擅做主张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做错事情,对不起父母,这样为人子之道就有了亏损。所以,不论什么事情,如果是没有想到大局,没有顾及到父母,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擅自做些事情,而做这个事情,目的无非就是带着私心,为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这样做的话,就失去孝道了。     
9 R+ i! G! D% q) ^5 W* d9 n9 U   
9 @, M& e* O9 k- p  v- ^7 ]        老师跟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违背了老师的教诲,不正像做事情擅自主张,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一样吗?因此,我们从这一条可以引申出去,看到凡是因为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而擅自做的事情,违背了父母意愿,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这么做就是亏损了孝道。     5 S4 \# g$ Y4 c2 v
    4 K* }0 Z* L  t+ _; |" }* N
        父母和老师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做一个正人君子,甚至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圣成贤。如果我们不是以这样的一个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反而凭着自己的私欲来行事,那真的是失了孝道,亏损了道德。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谨慎。     7 t8 g  ^3 u  q- T- K
    9 R* B/ t1 |; E' a) A) _+ I9 S
        儒家学者,修身有四勿的原则,这四勿是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一生所奉持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仪规范,不道德的这些事情,这些行为,我们不看不听,更不能说和做。哪怕是事情再小,细节问题,我们都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违背了礼仪规范,真正在这样的一些细节,在日常生活中来修持自己,功夫日久天长,就出来了。《华严经·净行品》里,菩萨每天就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养自己的菩提心。从早上起来,盥洗漱口,穿衣吃饭甚至上厕所,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他都能够修养自己的菩提心,大慈大悲。事事、心心、念念都是当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8 ^! n* A; b, \
   
. W' q& t# N4 L        所以大德怎么修出来的呢?真正的大德都是从这些小事中不擅为而养成的。     " W8 `( d  L1 o( T+ O
   
2 ^  W) P7 |# \3 x1 m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 j" l8 N& P3 K  g/ m
   
! \( x; ^: {6 n$ ]; {; t# j( n        这个意思是说,作为儿女,不应该私藏物品。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跟父母一体,怎么能够起私心,自己私藏物品呢?尽管物品再小,假如是起一个私心,想要藏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这种心就已经跟父母有了隔阂,所以孝道就已经被破坏了。物件虽小,事情虽小,可是问题却不小。当我们的私心一起来的时候,孝道就受了亏损了,父母如果知道我们私藏东西,就很伤心,不是因为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而是因为你有私心,没有把父母看成一体,所以他才会伤心、难过。我们做儿女的,自己身从何来?那是父母生养而来的。我们本来都是父母的一部分,现在居然起心私藏物品,把父母看作是外人,这怎么会不让父母伤心呢?所以从小应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有一体的观念,那么父母教导小孩也要从这里开始教。     $ ^. a! @: R; ~- M3 s
   
& P$ H! M% O: X# R( a- c6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大人经常会给我们压岁钱。我都把这个钱交给父母,绝对不会自己私自藏起来,因为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从小到大,就有一种想要供养父母的心态,这种情况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意把自己得到的压岁钱供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应该接纳。很多父母会对小孩说,这钱留着你自己用吧。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自然就起来了。那么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孩子应该处处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去溺爱孩子。     
" V7 C9 W+ M) Z( c) O    ( X7 x  ~& G# f" H& e! M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那么你藏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到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拿出一些橘子招待他,小孩觉得很好吃,就偷偷地把几个橘子藏到了他的袖子里。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袁太守看到了,就逗他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呢?这不是贪心吗?”然后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回去也让我妈妈品尝一下,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太守看到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地难能可贵,因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藏橘子不是用私心,是怀着孝心,所以即使是藏物品,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     , x2 j% z: D5 w2 X& n
    # I. I$ z" f( ?& z  K5 l2 B) q3 Q
        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不能起私欲。所以人在道场修学,这一点更是重要。我们知道,如果是在一个真修的道场里修学,私藏物品,特别是常住物,我们私藏的话就是犯了大盗戒,哪怕物再小,你起心据为己有,就是犯了不可恕的罪业,因为这个物品是十方常住所有,你等于偷盗了常住的物品,那可不得了。恩师常常教导我们,来道场修行的人,假如在这边得到了供养,或者是来这个道场讲经、讲课,得到了供养之后,也必须交给常住,不能够私藏,一私藏的话,你的私心起来了,那就是很大的毛病。恩师就为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到一个道场讲经的时候,信徒很多,供养也不少。上次我跟恩师去澳门,他讲开示,道场的很多信众都呈上红包供养。我们拿了一个袋子装得满满的,结果恩师把整个袋子的红包都转供给常住,自己一个红包都不拿。真是做到了“勿私藏”,这是恩师尊重常住,也是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没有一点的贪心。     
2 c1 I: J4 K0 S& |0 x0 {   
% |- w1 N1 T5 t* p8 q; b        我们把信徒的供养转供给常住,使他们的福报变得无限大了。对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绝对不能在一个道场里拿这个道场的供养,除非是你在这边工作,道场有固定的这种制度,可以分配给你生活费,这样的供养你才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一律转交给常住。     , M6 f9 f  z% m
    3 P; [& ^- K+ F5 ]
        【亲所好,力为具。】     
/ P6 Q- F- z* n6 Y% H   
. K/ F' N, l4 H        这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必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得到,或者父母希望儿女成就某种目标,儿女尽力达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不足以称为至孝。真正对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父母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父母得到或做到。那父母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有成就,或者是在世间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在心里,去努力地达到。     3 v$ j$ ^2 u  ^6 O& b
    ; z! T3 q' f- S* @" O* D% X
        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常常希望能够早日把学业完成,早点工作,得到了收入来供养他们,也供养父母。学习还算很顺利,在四年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我们知道,在美国念书,通常硕士要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一般要七年的时间。因为心里总想着早日报恩,所以学习比较用功,四年就完成了七年的学业。工作以后,就能够如愿以偿,负担起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赡养了。     7 R* _1 \) k$ ]( G! \5 N  L/ Z# m2 z
   
) f- f# s5 x5 N+ ]; l, I# \        我在读中学时,母亲就已经给我定了一个志向,她希望我将来从事学术的工作,在大学里教书,做教授。我就按照母亲指示的道路去走,确实在学习上面自己也算用功,其他影响学业的事情我都没有去做,比如说母亲告诫我说,读书的时候不可以谈恋爱,学业没有念完之前,不能成家,我谨记着母亲的教诲,现在这一点还算能做到。     
  W0 p- Z, s: H    + N  U& {* a& h' e/ k, }
        我做到了大学教授以后,母亲的希望又提升了,她希望我什么呢?成圣成贤,要效仿圣贤,把这一生贡献给圣贤教育,所以我自己也受到了恩师的鼓励,立志从事圣贤教育工作,也是教书,但不是教世间书,不是在大学的商学院里教书,而是好好地在圣贤的学问上下功夫,从事圣贤教育工作。我母亲非常地高兴,她给恩师写了一封信表态,说她非常支持我全身心投入圣贤教学的工作。因此,二〇〇七年一月一日开始,我就舍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专门从事儒释道三家的教学,现在我希望能够用十年的时间好好地安下心来打基础,在圣贤的学问上扎下深厚的根基,希望将来能够把圣贤教育发扬光大,以此来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栽培。“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和老师希望我们做到的,要努力地去做到。     8 \! ?) Z4 M3 W3 `
    " c# L# ]; i0 L* F; V5 n
        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佛真的是像我们的慈父一样,佛的无限的悲心就是希望让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所以我们也要常常地去思维,去努力做到。佛是希望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出三界,证佛道,佛在经里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修学比较保险。在《阿弥陀经》里,释迦牟尼佛三次不厌其烦地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没有去努力奉行呢?如果不努力奉行,没有听佛的话,《弟子规》这一条,“亲所好,力为具”就没有做到。所以真佛弟子应该随顺世尊的教诲,做学佛人的好榜样,为世间人树立一个真佛弟子的好榜样,这样才能够真正光复佛教。所以要常常有报恩的心,努力去修学。     3 ]$ C( u5 |" F) |/ A5 q& B5 e
    & i0 v* q- b- A( J& k4 W6 h
        【亲所恶,谨为去。】     / o; o! Y/ W3 j: N- R
   
. u7 Y( P0 E' O'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是讲,父母双亲不喜欢的,甚至很厌恶的东西,我们要恭恭敬敬地把它去除掉。假如我们道德上有亏欠,犯了错误,有过失,父母当然就不喜欢了。我们有没有“谨为去”呢?“谨”是要小心谨慎,很留心、很注意,既然父母不喜欢我们犯过失,他喜欢我们尽孝道,不喜欢我们不孝,那我们常常要小心谨慎,要去做符合孝道的行为,不孝的行为要把它去除。谨慎到什么程度?甚至在念头的起动处,我们都要小心谨慎。起一个念头的时候,想想,这个念头是为私的,还是为父母的,如果是为私的,就是不孝。所以,真正修行的落脚处就在我们的念头,能够谨慎小心地去防范自己的过失,那功夫很快就能得力。     
/ ?( C5 x# `! g& R5 l   
: Q: w, b% I7 X, T, o. n; [1 h        我们学习《弟子规》,从开头讲到现在,都已经了解了,“亲”,这里讲的是父母,绝对不是单指我们的父母两个人,还包括老师,包括善知识,包括世尊释迦牟尼佛,他们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做,因为我们不能犯戒,所以我们应该修十善,断十恶,这是“谨为去”。     
5 a% _- z1 [& y% g9 Y- I' |   
6 K" B! R( N5 d% [' f- H        【身有伤,贻亲忧。】     
8 `* J: K3 S  ]1 C- j+ Q; a   
! g8 O* Z4 J/ a4 g5 ?& F' l% V" V        这里讲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父母一定很忧虑。《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的开始。所以孝从哪里开始呢?首先得做到爱惜自己,从这里开始。因为我们讲孝道,这是一个观念,父母跟我是一体这个观念,所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就如同损害父母的身体一样。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自然懂得爱惜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惜父母,能够让父母免去多少忧虑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护身体,也要勤于锻炼身体,有了健康的体魄,父母看了就高兴,假如是因为不注意,或者是太劳累了,身体受到了亏损,父母就很忧虑了。     . G$ S9 P& E. w* l9 F
      \9 F# G8 z( V( a4 a! I; L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替众生做好事,那么身体也是本钱,如果你不注意身体,不注意爱惜它,本来可以做更多的好事,结果呢,你也做不来。比如说,我们学经教的,精力很重要,你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身体就好,精力充沛,你才能够长久地深入经藏,就能够持之以恒,这也是恩师希望我们做到的。     
; D+ g: g5 m) r    $ E( b% ?  t/ l+ p! V
        【德有伤,贻亲羞。】     
; |6 g7 E' S5 o. _# s+ K1 l    ' e5 h7 G& x' ~8 U2 {
        假如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让父母蒙羞,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父母呢?所以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他知道对不起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那么时时要想到不能让父母蒙羞,行为举止就会处处留心、谨慎,这个德就这样养成了。     ' X) j! P0 R* P  _! L9 ~
   
6 g7 r2 M, C  y        做学生的对老师也应该有这种心态,假如我们“德有伤”,品行学问没有给世人做个好样子,甚至做了坏样子,这就有辱师门,让老师都蒙羞。这个人是谁教出来的,是某某某教出来的,把指责、批评都归到了老师头上,这是作为学生最对不起老师的事情。我们身为佛弟子,要处处想到为佛门增光,做一个好榜样,让世间人看到。学佛的人真好,这样一赞叹的话,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到。假如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品行学问受人批评,这样的话连释迦牟尼佛都被批评了,让别人也造了罪业,这个罪业里一定有我们一份。     ( z# g) Z$ v: Q. c% h" M
    + a4 w5 p5 C4 v% N4 N" l
        【亲爱我,孝何难。】     
- B5 H' F9 @! [   
% D; |1 G9 V/ S8 \        这是讲,父母双亲疼爱我们,我们孝顺父母双亲这就不算难事了,为什么呢?父子有亲,这是一种天性,天性能够自然流露,父母跟儿女心连着心,孝顺父母就不难了。但是你要知道,虽然说不难,我们还要认真努力去做,不要认为这是简单的事情你就忽略了,在细节上不去注意,不难就不做,那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简直不成人子。     
+ _1 D  Y& p8 [, P; M* N: D   
; n' C1 N" j7 F( `1 i- B        【亲憎我,孝方贤。】     
6 y5 y' [' `8 C% i1 E  H: U   
( N6 Y9 B3 s+ E1 h5 j        父母双亲如果憎恨我,我还不改我孝的初衷,这个孝是最贤德的。四千五百年前,大舜的父母虐待他,憎恨他,甚至时时要把他置于死地,可是舜从没有去看父母的过失,他常常想到,我自己没有做好,才让父母这样怨恨我。所以,常常改过,处处都小心谨慎,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这种孝就是大贤。当时的尧王听到这样的事情,非常地赞叹,就请他出来,为国家效力,做他的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尧王有智慧,他懂得请一个大孝子出来,因为他能够对父母至孝,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尽忠,为人民谋福利,所以尧把女儿也嫁给他了。后来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舜的父母憎恨舜,他还能够去行孝,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心行所招感的就是难得的果报。     
! c: [- L; v' T6 x   
0 K: }- j* p; Q) p5 J2 u        “福就是逆着加的”。如果你能够承受这种福分,那你的福就大了,要是不能承受,那福就小了,就是无福薄福之人。     : ]( k6 x7 {- v  w& P* U
   
& a4 v* {8 k1 j6 P. v        当然这个憎也是广义的,它包括父母可能对我们的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真心为父母好的,真心为父母增光,但是父母也并不一定理解我们。这是因为可能父母以前没有学过圣贤之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他可能不理解,不理解怎么办?不理解我们还是要去尽孝。对父母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不服和埋怨,只有更加地努力去进德修业。《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孔老夫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奉侍双亲;第二层是事君,就是真正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番事业,这是忠诚;那么最高,孝的终极是什么呢?立身!行道!可以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让父母真正得到光显。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情况要知道,现在我们学佛觉悟了,明白了,看到众生苦,这个苦是因为没有圣贤教育,芸芸众生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凭着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态,造无量罪业,这是苦的根源。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点,要怎么做呢?立身行道,做好样子,按照圣贤的教诲去修行,然后同时教化众生,这是对社会莫大的贡献。     
) U5 y/ q& z( e* ]6 }    * K+ O3 ~1 @  `9 e8 K#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让众生能够觉悟,觉悟了就能离苦得乐。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让大家能够明白和谐之道,这是圣贤之道,所以我们从事圣贤教育,哪怕是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当然,处理起来一定尽量让父母能够理解、能够支持我们,但是绝不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改变我们行大孝之心。这样做才是“孝方贤”,才是真正的贤德之人。     " a) ^9 f% b- Q6 u# L  z6 `$ }. z% b
   
! ]1 e5 y8 i0 A  w  [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 d) d6 u7 `6 c  s/ a0 Q
   
# {; \- h: u. T' O* i        这里是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会有犯过失的时候,如果看见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存什么样的心态呢?不能够袖手旁观,看见父母犯过失,甚至造罪业,堕落了,他就会受报,我们怎么忍心看到父母堕落呢?所以,要劝谏他们,劝谏父母改过,要三番五次地去劝谏,重复地劝谏,不厌其烦。当然劝谏父母,要懂得艺术性。“怡吾色,柔吾声”,就是让我们的面色、声音都非常柔和、和蔼,也要用柔软的语言,不能看见父母犯过失之后,厉声批评,严词厉色,父母怎么能接受呢?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不学佛则已,一学佛,家里关系就搞得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他学佛了,就把佛经的道理拿来衡量父母,衡量家里人,说:“你怎么造杀业啊,天天吃海鲜;你怎么这样子造罪业!”一天到晚很多的批评,那怎么能够让家人生欢喜心呢?他不能欢喜,就不可能听你的,那就更不可能去改过了。     
, h- g1 h5 O$ ^) K( Y3 R! U2 p   
: h$ X- f9 ^) \        改正过失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了,还是发现自己每天犯很多的过失,怎么能要求别人一下子把过失都改正过来呢?所以我们对人要多宽容一点,对自己要严厉一点,律己要严,待人要宽,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那么你让父母生欢喜心,这是第一步。他生了欢喜心,才能听你的。我劝说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学佛,那也真是不容易啊,一开始马上讲这些佛教的道理,他们不能接受。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带他们去旅游,朝一些道场、名山,像九华山、东天目山。让他们在这种秀美的自然风景中去体验一下,原来学道也有学道的快乐。慢慢地引导,创造机会,让他们见到恩师,听恩师讲经。好多年才能让他们理解学佛是好,才不至于反对,然后才慢慢进门,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谏使更”,“更”是多次,可能要多少年,耐心地去引导,这才能够让父母真正地改过,真正地从善。有时候我们劝谏父母,父母不听,这是常有的事情,怎么办呢?       q; ~9 X" C' X5 x$ c
   
$ G7 N, u: c+ |4 {/ v4 o" C        当我们劝谏父母亲,我们自己要知道,人能改过,这不是件容易事,一劝就能改,那不是普通人,一定是圣贤人了。所以他“谏不入”,他不能听从你的劝谏,不能改过,不能改变他的执著,你得有耐心等待,等到他喜悦的时候,重新欢喜了,再去劝谏他们,去诱导他们,总之让他们在欢喜心中接受你的劝告。如果真的事情紧急,关系重大,你力谏的时候,不可能等待了,那怎么办呢?“号泣随,挞无怨”,看到父母真正不听劝谏的时候,那真是痛哭流涕,去劝谏父母,力图让父母感动。     0 R& X1 s8 d. z9 x8 I' N
   
9 ?% O; I7 q! u* S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跟他父亲一起打天下,有一次打仗的时候,父亲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李世民知道这么做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所以力谏父亲。父亲不听,想“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不听他的劝告,结果李世民就在军帐外面整夜地哭泣,哭得很大声,哭声很凄厉、很感人。父亲听到儿子这样的哭泣,冷静下来,重新做思考,最后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主张,才不至于全军覆没,这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行动,真诚的行动来感动父母。所以这个号泣是一种真诚的表现,当我们劝导别人,父母也好,同事也好,不管劝谁,你不能感动人,他不听你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是你真诚心不够。所以,诚没有到,感动就没有到。一定要诚心做到圆满,才能感动人,处处应该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对了。     . b+ X- Y- x! C/ ^
   
) `1 e3 k' J. V; I$ C6 _7 U* e" K        “挞无怨”,父母不听我们的劝告,甚至误会、生气了打我们,我们心里都不能对父母有丝毫怨恨之心,为什么不能有怨恨之心呢?你想想,你劝谏父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父母好。那你既然为了父母好,不是为自己,那你怎么可以怨恨呢?你如果是怨恨,这个心一定不够真诚,所以遇到这些挫折了,你就起烦恼。所以“挞无怨”,你可以想办法感动父母,心里绝对不能起怨恨。     
4 Q6 }# g  G1 s   
: g3 A. c+ v/ g& \' y6 B7 i        所以,父母打我们,我们都不能起怨恨心,如果偶尔骂我们或者批评几句,就更要“敬听”、“顺承”。现在很多小孩,父母稍微严厉一点,批评他两句,他甚至都离家出走了,心里有怨,这就真是不孝了。     
& h8 `3 J8 J! |0 _   
. ~2 [* |9 r* M$ d, K2 L: O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2 z6 }8 k9 }$ M# J( l    7 \8 t9 D9 Y, z; A6 D% r8 ?
        这是讲,当父母亲生病了,做儿女的,一定是心里非常地难过,他日夜所思考的就是如何替父母医治,这些都是从行为上看一个人的孝心。怎么做呢?父母有病了,熬好的药,自己先尝一尝,看这个药是不是太苦,或者是熬的火候到不到?很细心地侍奉父母。心里念念期望着父母亲早日康复,父母病重,他昼夜侍奉在床前,可以不解衣带。像古时候,汉文帝侍奉母亲薄太后就是如此,母亲病在床上三年,他为了侍奉母亲,三年都不解衣带,就这样去尽孝!     8 y' s! c7 N8 `8 t( ^+ t! m- @
    0 J' d$ R8 J* p6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因为父母病痛,能够全心全力去侍奉父母的孝子。像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有一位农民叫戴永胜,二十七岁,他母亲患了晚期癌症,医生说他母亲已经没救了,劝他把母亲带回家,准备办理后事。结果这位孝子,就到处找医生,找药方,帮他母亲去治疗。从民间的医生那里,收集了很多治癌的良方,每天要煎药给他母亲喝,结果半年以后,他母亲的病况明显好转。去医院复查,医生都大为惊奇,说癌症晚期现在怎么都转好了,她的癌细胞萎缩了百分之七十,真是叹为医学史上的奇迹。奇迹从哪里来?孝心的感召。孝心能够治病,也有科学根据,日本江本胜博士,这位科学家,十年来,通过对水结晶的研究,发现人的心态、心念能够对水结晶的结构产生影响。善良的心态,比如说爱、感恩这些意念,让水的结晶非常美丽。如果是恶的心态,厌恶、憎恨、怨恨,这些意念让水结晶很丑陋。戴永胜这颗孝心纯净、纯善,他煎出药让他母亲喝,那个药水的结晶是多么的美丽啊!所以他母亲喝了儿子用至诚孝心煎的药汤,癌细胞的成份都改变了,病也好了大半。大家知道,人的身体里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所以这个病就好了。这是孝心创造了医学奇迹,至诚感通!     
* T' s# ]4 {) C' Y# Y/ y9 O    # l. R) Q! j4 h% i. }& ^* _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 Z$ @0 s, Q: k9 p
      I5 _, N$ }4 C' y
        这是讲,父母亲如果离开我们了,去世了,孝子心里当然非常悲痛,三年里,心里因为记挂父母,叹息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了,所以常常悲叹,常常哭泣。“居处变”,就是居住的地方都变了,古人是守孝,在父母陵墓那里守墓,守三年,不在家里居住。夫妇分房,一切的享乐全部都停止,“酒肉绝”,就是吃的酒肉全部断绝,开始吃素。记得我的外婆往生以后,我母亲带我就开始吃素,以纪念外婆,这是学习孝道。     4 c$ s* t5 I) ^* a$ y, c
   
: g, o6 K+ O0 o6 s0 p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 Z0 x) n5 W- g+ u    6 i8 J/ \/ M' J
        这一条是讲父母亲走了,走的时候要“丧尽礼”,要举行哀悼仪式,竭尽自己的真诚心。祭祀父母,这是我们孝道的一种落实。所以一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清明节或者冬至节,我们一定要诚心祭祀父母,常常思维自己能不能做到一个正人君子,对不对得起父母?就仿佛父母在世一样,“事死者,如事生”,以此缅怀父母的恩德。     
! V' z* J8 S, V2 C4 n   
/ F8 j6 r( h6 g: n! V* n* |        祭祀父母,祭祀祖先,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孝道的落实。我在讲演中提倡,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把清明、冬至这些祭祀的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鼓励祭祀父母,真正落实孝道,和谐社会是不难实现的。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说祭祀父母是一种孝道的培养,能够使民风淳厚,所以提倡孝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j; \  Y5 w2 y+ O; r# n% y7 e7 q& ^    0 T7 M$ u! _! z7 f. k0 c! o3 p
        “孝”,确实是所有德目的根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所有的道德都能够展开,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根都是在孝道。因此,孔老夫子在《孝经》里,极力地赞叹孝的德用,他说孝道能使天下和顺,能够上下无怨,也就是我们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教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那么教孝,让普天下的人民都懂得孝顺父母,这就是对天下父母最好的恭敬,所以教孝道就是恭敬天下之人。     / k5 f, e9 a2 @# q7 {
    6 @" }$ |% l8 ~0 h) V- \# w
        第二章 出则弟     
' N3 p2 h( I' o* D# S: V   
2 @* z$ z( X2 K" M) f' k, G        孔老夫子讲,教以悌是恭敬天下的兄长,也就是说,悌道就是恭敬兄长,恭敬长辈。它的德用也是无量无边的。佛家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以一种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孝是一种心态,表现出来的必定是恭敬,这就是悌道。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包括礼敬一切众生。     
/ k  u; Q* F7 l$ T& Y: h( s- e% W   
$ v, C0 w8 a; O/ |2 Y! C' B        “出则弟”总共包含十三条。     : Q( C! Q: ~) k. L
    " o$ T% R# |0 n( E7 z! s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 G+ m' l+ s7 C( ^6 [    7 [: `' M& |* k6 `" I6 A
        这一条是讲,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做到互相友爱,互相恭敬,所谓兄友弟恭。那么当兄弟姐妹能够和睦的时候,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都能够和谐团结,是最开心的,兄弟和睦这就是孝顺父母。所以悌道正是孝道的展开。     
' v- V3 y3 r4 N( E$ l# G    # k' @+ v/ M$ |; V9 C4 k1 c
        在唐朝,有一位官员叫做崔沔,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患了眼病,崔沔就想方设法为母亲医治,但是很可惜,最后他母亲还是双目失明了。这是人的业力,没有办法,于是崔沔对母亲就更加的孝顺。母亲看不到东西,他就常常想尽办法让母亲开心,比如逢年过节,他就让兄弟姐妹团结到母亲的膝下,让母亲感受这种天伦之乐。每逢良辰美景,他就带母亲去外面散心,然后给母亲讲外面的风景多么的美好,母亲虽然看不到,但也能体验到那种快乐。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非常地难过,并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了官,俸禄分给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儿女,因为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天到晚所想的就是这些儿女们和他们的孩子,现在自己能够帮助大家,帮助家里的这些亲戚,也是对母亲的报答。母亲过世了,崔沔的孝心,就又表现在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爱上了。因为崔沔有这样的孝德,后来官做到了侍郎,他的孩子也一直做到了宰相。从这里看出,真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善之本就是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     
! h. G% ^, a, `8 D$ L4 L! G% ]    * u0 V4 A6 p. X$ ^) k3 m5 j1 [6 ?
        刚才第一条讲总论,兄弟的和睦就是孝道,怎么做呢?下来跟大家一条一条的来学习,首先第一条就是:     
# R, x4 v5 j5 s$ _1 g. ]7 R. A    ! w9 ]# O* U% S. z' X
        【财物轻,怨何生。】     ; [, ~# W7 Z( g' R3 f8 V- R
    4 Q& Y: ^& p0 W' S- u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父母的尸骸还未冷,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闹得没有宁日,怎么能够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呢?要知道,假如人有贪念,这种不善的念头积聚在心中,孝道就没有了。当兄弟之间为了财产而争夺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兄弟的友爱,这是重财轻义。     5 o+ r$ E& x5 L! c# O
    $ Z# o7 e" T*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之间应该多多地互相帮助,互相贡献,不可以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伤了天伦。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非常的友爱。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天,弟弟被一群土匪给抓住了,当时经济不景气,民不聊生,所以土匪群起作乱,他们抓了人就要把这个人吃掉,赵礼被土匪抓住以后,他的哥哥知道了就赶来,哀求这些强盗,说:“弟弟身体比较瘦,他身上没有肉,你们要吃就吃我吧,我身体比较胖。”弟弟一听,就争着跟强盗说:“不要不要,你们吃我吧,我被你们抓住了,就应该给你们吃。”兄弟俩就在强盗面前争着献死。看到兄弟俩这么和睦、这么友爱,能够互相献身,强盗们生起不忍之心,就把这兄弟俩放了。人都有一种恻隐之心,盗贼也有良心,正如《三字经》所云:“人之初,性本善。”     
8 }% I$ M- J6 O0 F5 {& N0 h. o   
8 @% k0 ~" @& m0 i        当本性被一些烦恼习性覆盖的时候,人才可能做坏事,当一个人的本性显露出来之后,他也是一个善人,所以兄弟俩有这样的悌道,让强盗们良心发现,当下就转恶修善。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朝廷,朝廷就表彰兄弟俩,分别给兄弟俩授予官职。兄弟俩不仅不争财物,还能够争着为对方着想、甚至代替对方去死,这是把悌道做到淋漓尽致了。     
$ u" @; T  ?1 a9 H5 e9 I  {0 F% f9 n   
$ O! A$ G. P1 k$ {        《大学》里头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就能够教导国人,教导百姓,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所以和谐从哪里开始做呢?必须从孝道开始做,必须从家庭里的互相友爱,团结兄弟姐妹开始,当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每逢我们听到这些孝道故事的时候,心里都很振奋,都有一种希望效仿的心。     
( C# B- T6 a2 Q# |% y& ?/ x( R    / ?1 f4 U( \! d4 D
        二〇〇五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评选了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有一位为母亲换肾的孝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孝子的母亲患了尿毒症,医生说要换肾,家里人都在想办法,这个孝子毅然决定要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还不能让母亲知道,因为母亲如果知道了这件事情,死活都不会同意的。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想把自己的肾献出来,因为他是老大,所以他说了算,后来就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母子俩的手术都很成功,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这个家庭真是孝悌之家,兄弟姐妹都这样的尽孝,他们所争的不是财物,而是为母亲捐肾,听到他们的孝行,大家都非常感动。当一个社会能够普遍的宣扬孝道,把孝子的行为加以宣传,让大家效法,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得到和谐。     7 t3 o& e, }( ?& I' t0 a
   
" X: Q9 f4 f" I" N5 ?. V        我们知道,兄弟之间争财物,都是因为贪心的结果。有了贪念,有了私心,就坏了人的天伦。孝悌都是性德,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自性自然流露的这些品德。而私心起来的时候,执著这个我,执著我所有的,自然就会障碍住性德。所以,真正希望家庭和睦,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必须要从压服自己的贪心开始做起,多一念想到别人,少一念想到自己。学佛的人更是如此,要知道,贪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的苦难都是从贪来的,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六道轮回中,就是这个贪字害了我们,忘记自己的本性,跟众生一起迷惑颠倒,执著这么一个小小的身体是我,不知道整个大宇宙才是真我,所以我们真正希望这一生学佛得到成就,必须在断贪上面下功夫。一般来说,财色名食睡,都是所贪的对象,都得放下,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对这个世界假如还有一念没放下,那一念就成为了障碍。     
1 n/ z; Z: h! H: Z   
& v  _1 f$ B6 U; n7 ?, N        古时候有一位叫金碧峰的禅师,他修行非常地好,都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了,当然还差一点没有开悟。有一天阎王爷看到禅师的寿命到了,于是就派了两个小鬼去抓他,但是因为禅师禅定功夫非常深,当他在禅定中的时候,小鬼是没有办法抓他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定中的时候,我们说是超越阴阳之外的,不是在六道里有形象的这个人。如果有形象才能抓到他,没有形象,小鬼抓什么呢?所以,虽然禅师常常都在定中,但是他有一念还没有放下,就是他有一个钵,是用玉做的,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样东西,小鬼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来到了禅师的寮房里,去动那个玉钵,一动就有声音。禅师正在定中,他听到有人在动他的玉钵,因为心里有一念贪著,所以就出定了,想要看“谁拿我的玉钵”,一出定,好了,小鬼就把他抓住了。禅师知道上当了,因为这一念的贪着,导致这一生又要去六道轮回,所以他非常地懊悔,就一下子举起那个玉钵,往地下一摔,玉钵被摔得粉碎,随着“咔嚓”一声,他的贪念也全都放下了,这个禅师也就开悟了。开悟之后,就随口念了一首偈子,他说:“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这开悟的人心如虚空,心中没有一物,所以要知道出六道轮回一定是要把贪念放下,有一丝毫贪染世间东西的念头都不行,因为这一点点的贪染就是我们往生净土的障碍。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虽然不要求你开悟,但是对世间确实不能够贪染,真愿意求生净土的人,世间一切都要放得下。     
/ _0 c% [/ a, k' S6 i    5 F" V( F/ P! F
        【言语忍,忿自泯。】     $ [9 v9 F: Y0 q
    4 e/ k; q& G, H/ E
        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不谨慎往往会无意中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使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     / O- _9 A% T" s' s! m6 c( O1 n/ B  T/ _
    ! @* Z! f( c- S2 |7 Y
        古人讲,言语这三寸之舌正是祸福之门。假如不留意,就会种下祸根,对方记在心里,甚至有一天报复,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兄弟之间言语要互相恭敬,尽量容忍对方的过错。兄弟之间看到对方的过失,也不要口无遮拦,一下子就指出对方的过失,批评的很严重,这容易起怨恨,所以言语要谨慎。     - Q+ |- i1 a& L% C" L7 w
    $ j! L% j/ A, `/ C$ O8 ~
        兄弟之间如此,五伦关系中都应该如此。比如说父子关系,父子之间的言语也要注意,不能出语伤害这份感情。君臣关系就是讲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之间,也要注意讲话方式,领导对下级要和蔼,下级对领导要恭敬,有和蔼之心、有恭敬之心,言语上自然就懂得善用词汇,互相之间不至于有不妥当的言语了。     
4 O/ n7 |) e6 K9 F8 G  S   
! j5 ^1 b3 U* Z  y" e: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夫妻关系,现在社会夫妻之间发生口角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很难见到一辈子没有吵过架的夫妻。大多数的口角都是起于言语不能容忍,不能够小心,导致刺痛了对方,结果吵架,引出很多的悲剧。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对人要宽容,要能够宽恕。《论语》中子贡问孔老夫子说,有没有一个字能够一生奉行呢?孔老夫子就教给他一个字,“恕”,宽恕,对人要多一份宽恕,少一份苛求。所以,古人常常提醒我们,责人不能够过严,应该怎么样?用责人之心责己,用恕己之心恕人。把批评别人的心调换过来,批评自己要严厉,一般人对自己往往很宽恕,很纵容,把这个心调回来,对待别人要多宽恕,自然就不会有怨恨了。     
& N+ J4 m2 r3 b      r( f& t7 W* A4 V3 A* r: H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 W) S( L/ h" X9 M( P/ y
    " b: N7 v5 P5 ^. t0 V* a/ y7 d! p
        这里讲的是长幼要有序,他们互相要懂得这种礼,长辈当然在饮食、坐走,都是要先,晚辈在后,这种先后不能够打乱,一打乱就不符合礼了。不符合礼的时候,很多的不愉快就会从此产生。     3 J. Q. p/ ^6 _) e6 V2 A; P, F. F
    * }$ M% i0 R# e
        对于长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家里长幼之分,是以年龄辈分来分,父子之间,当然父亲走在先,儿女走在后。在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单位里,长幼之序应该用级别来分。比如说总经理走在先,职员走在后,那就不能够以年龄来分了,即使是总经理年轻,职员年纪大,在公司里,还是应该用级别来分,这样的话,就不违礼了。     
$ {1 }2 z  W/ G( t& n, T" \. E# b: @    7 I7 b+ X2 F% O( V
        在佛教的道场里,往往我们称四众同修,这四众包括男众出家人,女众出家人,男众在家人,女众在家人。这种分法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也是符合佛教的传统,有的人说,为什么要男的走在先,女的走在后,佛制定的传统制度是不是有点男女不平等呢?当然这是一种传统,我们知道,不管谁先谁后,我们都要讲求一种秩序。《大学》里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先,什么是后,有条不紊,这种秩序就近于道,道也就是一种自然的法则,符合自然的。所以次序是符合自然的。天体的运动,很有次序,很有规律,火星走火星的轨道,它不会走到木星那里去,木星不会撞到火星的轨道上来,都很有序。所以,这种礼节称为天地之序,所以,按照这种礼节,是符合自然的,并不是不平等。如果是为了所谓的平等,把这个序打乱的话,反而造成了混乱。比如说人的手有五个指头,五个指头伸出来就不等,有高有低,有长有短,你非得要平等,就把指头削得平平的,是不是这样就好呢?正因为它有不平等,表面上不平等,它才能够分工合作,所以手能制造出很多很好的工艺品,也能够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那是因为五个手指不等,它才能够合作得非常和谐。所以,在有序中就看出平等。反过来观,你看到这些现象心有不平,那是因为你自己心里起了不平等,跟外在的境界无关,外在的境界是“法尔如是”,本来平等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7 x- _; `4 _7 y( g4 W
    ' u6 `; g" j: h8 G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 _# Q2 O( _4 b! Z; N% `    & x4 t, e( ?" S) R. m! j$ h* f, g
        这里所说的是我们晚辈应该如何对待长辈,当长辈呼叫人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帮助长辈去呼叫,可能是因为长辈的年纪比较大,也可能身体不是那么好,所以他的声音就没有那么高,被叫的人可能就听不见,因为你年轻,声音大,所以你就帮着叫,这是对长辈的一种礼貌和恭敬。当长辈叫那个人,那个人不在,他刚好出去了,你就赶紧回来报告,说那个人现在不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忙吗?这体现的是对长辈恭敬的一种心理,也是对长辈一种服务的态度。当我们养成这种对父母、长兄、长辈恭敬和常常服务的心,到了社会里,就自然能够常常恭敬人,常常服务于他人,这种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8 B3 j4 t# n+ k1 g3 a
   
8 m/ x: p4 O0 f" a: S' W" Y        【称尊长,勿呼名。】     2 J" }9 `4 r3 d# {; Y0 w
   
9 o! f# r, ?, B* I5 {4 a        这是对长辈的称呼方面,要注意不能够直呼其名,那对长辈怎么称呼呢?通常他如果有一个头衔,或者是有一种尊号,那么你称他的头衔、尊号,前面当然也可以加个姓,比如说“刘省长”,或者是“胡总干事”,这是在他的头衔或地位前面加个姓。我们称恩师为“老法师”、“老教授”、“恩师”这些都是恭敬,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但是看出他是个长者,我们对他也要用很恭敬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是称“先生”、“小姐”;在佛门里,称“菩萨”、“师兄”,这些都是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要常常懂得培养自己的恭敬心,所以不要看这些小事好像没什么,但是如果忽略的话,恭敬心就很难养成。     
+ I( |! s1 W4 V' k3 O% B5 e0 G    . h' ^$ b* G! k# P6 w
        【对尊长,勿见能。】     
1 J, ^5 a9 [* G   
/ |& e. c& j7 m& d( }" A1 n# P        这是对长辈、或比自己地位高、年长的这些人,在他们的面前不要随便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我们爱表现,反而会显得自己很浅薄。实际上,尊长会有更多的阅历,更高的人生智慧,他们看我们其实看得很清楚,我们真的有这种学问能力的话,不用表现,尊长都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常常韬光养晦,处处谦卑自己,养自己的一种谦德,谦虚之德,谦虚对人很重要。     
, ?9 L! E# S  Y% B8 H   
! t. I* T/ u* }6 D$ k( L2 |        在《易经》上讲,天道、地道、人道,乃至鬼神道都是对谦虚的人有加持,让谦虚的人得福。     
% y4 a! K( ?1 f, g8 t    $ E' g4 k2 {/ U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 B; O5 y- W9 f% o. }* V
   
/ G5 H' h* R9 [. x7 \) V        这是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揖、鞠躬,表示对尊长的恭敬。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表现自己的恭敬心,不能够见到长辈慢慢腾腾,走得很慢,看起来就好像有些傲慢了。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有说什么,我们就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你就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那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等候吩咐,这都是培养自己的谦敬之心。     
) i9 f2 [( o& K$ F! o9 N    6 M6 @+ ~3 V8 T' a( W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 {# D+ m) Q8 S! o6 j% R/ J    3 ?" ~  ?5 _# @-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字面上的解释是说,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长辈过来了,如果自己骑在马上,古人的交通工具是骑马或坐车,都应该从马上、车上下来,向长辈行礼。如果我们送长辈离开,也应该站在路边看着长辈,马也好、车也好,等长辈离开百步之遥后,我们才能够回去。     % a3 ^1 Q+ a9 U6 V) c8 T6 n
    5 j0 \# O. d5 ?
        这一点,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就做得很好,恩师每次到协会来讲经,我们的代表必定是恭迎在路旁,等待恩师下车,当恩师讲完经了,要回自己住的地方,大家必定是一直送到路边,等到把恩师送上车,目送车子一直到看不见了,我们才回家。这都是培养自己作为弟子、作为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     % @( g9 g6 k& @$ h" d4 K
   
7 K( h- {9 p9 E) q7 ~- X$ |        因为印祖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能不能够真正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心,真正有十足的恭敬心,你就得到十足的利益。     
7 D9 l, B5 }( D0 l/ e/ w: G9 B   
1 O+ {7 ]( M/ D) K        有的人觉得,这一条是不是太繁琐了。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礼节就是用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一种规定,它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最好的距离。这种所谓自然的秩序,我们能够遵守的话,人和人之间就能够非常和谐。假如这个礼,你觉得繁琐,把它废除掉了,往往就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所以真正懂得学道的人,不会认为这些是繁琐的事情,而是用这些细节,来修炼自己耐烦的心、细腻的心,养成这种习惯之后,这个人反而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即使是在事情很忙乱的时候,他的礼节都分寸不乱,这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     & I/ r& x8 g- _% n( V: E
    & F9 |" X# ~2 U3 Z9 I1 C& q8 i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5 A* c% }- n- X& e0 e   
- g+ `  K2 ]# d3 v- s2 T        这是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长辈当然包括父母、兄长、领导,凡是年龄高过我们的,或者是地位高过我们的,学识、道德高过我们的,还有我们的老师,这些都是长者的范畴。我们跟他们在一起时,要很恭敬,当他们站立的时候,我们晚辈就不能够坐下来,因为如果长者站着,你坐着,就显得很没有教养。长者坐下来了,他说你也来坐,这时候你再坐下来。当然,如果长者吩咐我们坐下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够执著,说我们非得要站着,古人讲:恭敬不如从命。对长者的吩咐,我们照着做,这才是真正的恭敬人。所以我们跟恩师在一起,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远来的居士对恩师非常地恭敬,一见恩师,倒地就三拜,有时候可能场地不太适合拜,比如太拥挤了,或者东西太多,你拜下去,往往不小心会碰翻东西。在很多场合里,比如恩师在吃饭的时候等等,也是不太适合礼拜的,恩师有时候会说:“不拜不拜,”这个时候,就应该不拜,不能够执著,见到恩师一定拜,不分场合,也不听恩师的吩咐,这样反而达不到恭敬的效果。一般来说,应该向恩师三拜,但恩师说一拜的时候,我们就一拜,这些都是基本的尊师之道。     
" e3 x8 B& D  j  a  l3 C   
1 o: R5 w3 y6 R% y& B; Y+ Q0 |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 }: l3 _% r6 }% d
   
3 U- E  |9 Y2 x& N        这是讲跟长辈在一起,我们讲话不能讲太大声,讲得太大声,声音非常刺耳,还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让长辈很难受,这是对长辈没有礼貌。我们声音要放得柔和,可是也要清晰,声音不能放得太低,要是“低不闻”,低得已经听不到了,这也不对,“却非宜”,这也不应该。所以我们讲话要一字一句讲清楚,特别是在长辈面前,我们一定注意调整自己声音音量的大小,另外,讲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要让长辈听着觉得比较舒适。     + @% l' x" i" B/ S- U/ C: m+ h7 A2 b
    ) x6 W. O- s+ o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 S% d" \8 W/ t9 ^- Q
    8 ^- d& m; R6 {: h/ t2 h
        这是讲跟长辈行礼或者是去向长辈问安,总是要快步走上前去,这是“进必趋”;“退必迟”就是要离开长辈,告辞的时候,要慢慢地退下。如果你做得相反的话,就显得很不合礼度。假如我们见到长辈,慢慢腾腾地挪上来,长辈看到会觉得你有点傲慢。我们走的时候,一下子走掉了,长辈看到你一阵风地就溜走了的话,会给人感觉你跟长辈在一起可能不太愉快,或者是不耐烦。     " C4 A% S3 E5 _
    & o, U9 _& D7 ?" Z6 m1 l
        在协会,恩师讲经的道场里,很多的义工同修在恩师来之前,就做好了会场的准备,架设好这些机器准备录影,然后大家都站立好,恭迎恩师。在恩师讲完之后,送恩师走了,再回到会场里,把这些机器收好,把会场整理好,这些都是“进必趋,退必迟”的含义。如果恩师一走,我们也一溜烟就走掉了,很多事情都没有人做,这样,道场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 X/ ]) ^. e) e    + d/ t0 w! V7 B' [
        “问起对”就是当长辈问我们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回答,在回答的时候,眼睛要稳定,视线不要到处移动,你如果左顾右盼地讲话,会让长辈觉得你心不在焉,或显得你很不耐烦,这都是不恭敬的表现,所以当一个人从这些细节方面来修炼自己的话,就是养这颗恭敬之心。     
, P  i5 h' M) W: k. O+ ?. E. e   
9 U2 ~# x7 u6 M8 L        孟子提醒我们,要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我们的心常常要保持纯正,不要装很多事情,心里装很多事情,就容易心不在焉。更不能够心里存着诡诈,或者是一些狡猾的念头,有这些念头在心里,外表形态上往往就会有不定的表现,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一看你的表现,他就明白你的心境。     . `1 e! _; M, {8 l
   
6 k) Y# l  v7 {3 x9 @% Q% z& O        所以我们要常常注意去养自己的真诚心,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真诚地恭敬、主敬存诚,那么语言态度就自然镇定、稳重,祥和、欢喜,跟人相处,便会觉得很舒服。     
+ b: A5 q" R' f; A& h    6 r) Q1 b( l3 _$ |* x) Q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 B: R6 z# {) q8 d# x& k* k' n, E2 C   
; k2 m7 C4 S, ?        这一条讲的是总结,悌道就是一种恭敬心,由对自己家里长辈的恭敬心,扩展到对社会上一切的长辈、一切的父母。都用奉侍父母的那颗心来对待一切的长辈,这就叫做“事诸父,如事父”。     * ]. Q  ^2 d2 {; G' W2 a. P( `- A7 H
   
; W5 x, E- t0 p/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4 02:05 , Processed in 0.11378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