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罪报实由自心习气所感召而有的。. A' Y1 O* B! z# {" v. {' |. Q
5 N5 {' _; g! @, t0 g- P2 w 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 m! X9 Y# K8 P6 Q' ^
4 b0 @0 b% m4 x1 Q* l E/ h3 Q8 ] 造二句讲诽谤罪报在拔舌地狱,人因不知好歹善恶则造口业,如明善恶因果,必能远邪归正,亲近贤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师、道德人也。8 [) ]' f/ c& ]& G" K
* ?* ?6 H+ Q/ P( u: @+ S* V 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6 P0 W' \/ C# R! U( M
, I4 S+ z+ n; c/ D
这一首是讲乱酒罪报,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教人远离。食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为布施无畏者。至于圣教,于此则有权实,权则渐诱,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约实教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杀盗淫妄四戒,大众都不疑,唯对酒戒,以为软酒并不算什么过失,确实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是预防乱酒以后而破前四戒,所以软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经文初句说乱酒失态,二句说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后二句是讲果报在洋铜地狱。
/ v! f3 E3 [, \: F1 u9 p
5 P2 Z# p n- E+ p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
4 U+ b+ K9 F" L2 a- l
2 u5 ~4 _8 H. ~! I 这一首是讲总结破五戒的苦报。前二句说三途之苦,言不能尽;后二句说纵然三途罪满,再得人身,因为他的恶报习气尚未断尽,所以感应人中下贱贫穷的报应。感应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确可怕。学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后才能趋吉避凶。以上我们将破戒的后果讲完了。4 _# W/ p( D- ^4 C2 S* a4 U
; k( ]1 U& `: X
经文第十页第四行第一句‘不杀得长寿’起,有四首是偈颂中第四段,说明守持五戒的福报。
* S% x3 ]' s* l+ a1 E9 n
- P, W1 r+ Y) s1 G# ` 四、五戒别果 Z: ~' M3 o1 Y" J! w9 {' w% J
7 _6 I. G+ n9 l7 C' o3 s% a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
0 }0 T4 T, j0 M
% h) [7 x+ O6 v 这二句是讲不杀生的殊胜果报。我们都知道,凡是有血气之属,必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同礼,楞严经上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微命不伤,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养生,自然得长寿、康强、无病的果报。佛弟子不但戒杀,更积极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间最懂得养生之道的,素食,实在是具足卫生(保卫生理健康)、卫性(保卫性情健康)、卫心(保卫心理健康),其无病、康强、长寿的果报,乃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得到无病、健康、长寿,就应该要培养平等慈心,戒杀、放生、吃长素。
' D# [0 p3 N( C- i! ?" Y8 Z8 @% L' o7 u5 Q' H0 I" q1 s
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8 }/ u# y w$ L
t4 p' A& K) m- y& _
这二句是不盗的善报。学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贫乐道,以清净智慧广行布施;财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戒经上说,他人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财物)、民众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逃税等等,皆为偷盗。偷盗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无有,纵使巧诈偷窃,必无所获。故古语说: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盗者能施,其果报必财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见财起盗心呢?
: u, X, Z/ z1 k6 K
, ]) `+ f) l1 r- y, L 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
5 ~$ P: |9 u0 i0 D
2 E2 s9 I" S8 J" Y8 U$ O) M 这一首是讲不淫欲的殊胜果报,前二句说明不淫能感得身体香洁鲜明,色香远闻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风度、风采,也就是所谓的神气、精神。‘奕奕’是伟大的意思,此处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气,别人是比不上的。‘上则为大王’,大王是人间国主,一国至尊,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这是说不淫的果报,所获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经中说,断身淫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乐天、他化自在天),断心淫则生色、无色界,四禅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为天王的殊胜果报。0 S' u* x8 W2 e; {$ J
$ C' t& Y q8 {( T 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
9 D) _0 b( }5 l& r8 ]9 G' N2 w
* X$ u& I+ v1 P6 {7 u+ c. Z, M 这二句是讲不妄语的果报。佛为三界尊,为一切圣贤天人众生所奉事,役有别的,只是诚信耳。至诚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实相境界,而后能极至诚、不欺诈,就是无缘慈与同体大悲心。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从诚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无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后句意思是说,一个诚信不欺之人,必为大众所拥护,大众既然敬顺承事,则无事不办。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须先修诚信。
! }% o2 s* R+ J. f. v: X# U& V( t1 F! e0 C& W5 w, l& A
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 [ ^2 c$ ~. C$ h
2 M( e4 s* n5 I, D3 D3 { 这二句说不饮酒的善报。佛弟子‘愿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饮酒正是保持身心清净,定慧圆明,度化一切,而为道德、智慧之人,众所尊敬。下一首是讲五福临门的殊胜果报。
: i% `* h4 K7 S5 u; y" g& R5 m
' q0 Y f! {% F$ @- @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类,所生亿万倍,真谛甚分明。7 I" k5 g/ @5 E2 J0 o+ ^
9 j5 K' ~* c" r7 T* e
五福就本经来讲(一)是长寿(二)是大富(三)清净,就是心无忧虑,身境安和。(四)是‘众奉’,也就是说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和拥护。(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后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资,福慧日日增长,以至超出了世间,而与天人的福德等同类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间法福德的总因,十善业是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亿万倍’,是说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寿无量无边。‘真谛’指五戒,戒因福果甚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说明愚恶之人,疑佛所说罪福果报,疑圣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称为根本烦恼之一。% I: o% e' U- D
' {: D. Z, ^/ \! e# }9 }: E% S
五、疑罪福果
/ b; C: i! E7 l0 X$ O
: Z- I6 U' D t' u+ a 末世多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5 c7 V( f, \* }0 G
+ R1 e" ^$ ~9 F, \0 y 这一首偈,是讲末法时期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对于佛菩萨所讲的事理因果,真谛分明,还是狐疑不信,其实,世间十恶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门,情有可谅;若出家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诈欺世人,破佛灭法,真是恶人中的大恶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应的道理,以巧计偷心,求富贵长寿,岂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机。出家人不信韦天有护法之力,怀疑佛陀白毫之赐,多求利养,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么呢?‘愚痴不别道’,愚是没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觉,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恶、利害的因果道理,以伪诈机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来愈黑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