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9 17: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可是一提到戒律,孔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戒律比礼教还严格。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它,学它的理论就好。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著,三代之礼都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人,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呢?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这即是狂者。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拘束我们的。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著相。《金刚经》里讲破相,要离相修行,何必执著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著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著相修一切善。
6 [, u+ B% Q* f- a2 g5 `3 `0 z9 b4 A, @
g) G; } ]' X% }* z+ F
( H( ^3 T- W, M4 l1 v; P- N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为什么还要斤斤在戒相上计较呢?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著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会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也认为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这是第一类人。第二类人,是他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因此一谈到戒律,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不足凭信。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不能够接受,而不肯断恶修善,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而不知悔改。祖师给我们讲:除了狂、愚这两种人之外,有谁不信受呢?那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
" m T. i" H3 U4 Q3 w: p' v+ W5 { t; `
3 _( ? B) c! L: C, q/ |$ o
5 C2 z- N# \4 O! }+ S/ c% o8 o‘人惟苦不知愧耻耳。知愧便不敢遂过。知耻便不敢因循。有愧耻之心。即为其人入道因缘。’' h/ Q$ o1 n# n0 n- Z+ l
( G7 f! J6 G* P) B# R
+ v* L2 T0 k8 R
+ b P% D+ M* t; B: A- o
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就是佛法讲的惭愧。有惭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缘。换句话说,不知道惭愧的人,入道就很难。至于因果问题,下文引梦东襌师的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
( e" k {3 s7 h+ e
. R+ c' @! i( i1 ~9 S, _8 w& ~ - ?3 C1 s# {! Z
" _ e- F. T7 z# @- V% ]" o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1 o8 r) ~) G* @+ j _' z8 }9 O# R! m" f0 F+ b! j4 x1 z
! }$ n N& o f p" H, H, ~
, w+ J% B0 b& \1 K8 a( b
梦东禅师此言,是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上根利智,他绝对不会不相信因果报应的。就是中下根性,能够深信因果报应,他将来一定能明白心性之学,与上上根相同。换句话说,他也能明心见性,也能成佛作祖。小注有梦东禅师简略的介绍。梦东大师的集子,也流通相当的广。% D7 \# v; P0 _. T
% J; c6 |; _6 p, V0 t" _
: L4 i7 W$ L0 E# e2 Q0 q, ]4 j, A& m/ N1 @
0 w' J) r% Q( Z7 t: ^ i印祖引用梦东禅师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实际上就是祖师开导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乃至于到佛法的最上乘,也不能离开‘因果’。2 X: x8 i, ]( u! U. m2 ^5 p! x
! e n1 O% ^- q3 R2 p. w6 L }
) K2 \6 U; I/ L6 `* X' W7 N+ v* G; ~$ U1 F+ x
“善谈心性者”,这是指禅宗的大德,所谓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在大乘法里是最上乘者。禅师说这一句话,并不是没有依据。我们在《藏经》里面可以去考察得到,历代一些祖师大德们的语录,确实是这样的。凡是真善知识,绝对不会背弃因果的。我们以近代,虚云老和尚来说,有不少同修看过虚云老和尚的《法汇》,但是老和尚在圆寂前的两、三年,也就是最后的遗教—《方便开示录》,自始至终都是教我们注重因果的道理。念佛求生净土。6 C# s& Q ?/ E2 R+ Z& @, A
- k& O; T- B6 b% }8 Q
2 |. S- z, H0 Y! U: z. ~7 A
- x9 D3 n' U* @! B0 ^# V/ c: J. k尤注说:‘梦东禅师为前清乾嘉间法门第一人。’干、嘉是指的年代—乾隆、嘉庆年代的人。法门中第一人,这是推崇他。在当时佛教里是一代的高僧。他本来是禅宗的祖师、禅宗的大德。他以禅宗祖师的身分,大力的弘扬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晚年退休。直隶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莲风大扇。遐迩向化(遐迩是远近)。道俗归心。迄今净因广植。法门中咸推红螺寺。为中国黄河以北。第一念佛道场。有《彻悟禅师语录》(彻悟禅师就是梦东禅师)刊行于世。言言金石字字牟尼。今日方便摄心之化。流布益广。师之宏法功德无有限量矣。’6 m/ x0 R8 C* j, n& z, s( J
6 I- E' V6 @& O$ u, \ H
, z: |9 `7 X9 S8 Y4 a7 o$ {
* b1 i1 V& z5 E% \2 T$ O D- l彻悟(梦东)禅师也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确确实实对于净宗贡献很大。北方之有念佛法门,是他老人家一个人提倡弘扬。犹如晚近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的道场一样。这两句话,非常有名:“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Z- [6 t. a2 h
: Q5 y/ Q" L* ]8 \, M4 b3 C' _
+ ^2 A' ]. f8 E* h# e
0 x! `4 a) ^" O# S. g3 E‘过去所造为因。现在所受为果。现在所造为因。未来所受为果。’这四句话是告诉我们因果通三世。故菩萨畏之。) n- W! S, g4 m7 v! n2 _+ F
+ D9 C* n9 ]0 ?3 q5 J$ [$ H
/ S V/ d; Q e0 ]; v
( L4 P) N" [, X5 b: r) j尤注说:‘苦乐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十方三际一切事相无一不发生于瞥尔妄动之生灭心中。亦无不消除于本来清净之真如心中。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事相无量无一而非因果。无量因果无一不出之于心性。心性不易见。即可借因果以见之。’* R; B+ @4 _3 _3 a/ D8 i
% ?8 w7 Q5 N. Y# t G; q: \ ( h/ L% P' |$ J6 M2 E
8 l3 W2 u3 V! x; ?( x5 h
这是将因果与心性的道理,讲到了极处。心性是讲‘体’,而因果是讲‘相与用’。在《十四讲表》里说的体、相、用。所谓体,就是讲心性,心性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因与果,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用。这个关系怎么能分开呢?如果要真正懂得其中的关系,就晓得心性与因果是一而二、二而一,一体之两面。
B! Z6 l! Z0 p" M1 `7 t$ A
* M9 J# G6 k6 b* m / ?7 {( @4 ]- d! ~: o9 Y9 F
1 l( m8 v2 ]3 Z
修持若是偏重在心性上,不谈因果、不理会因果。则心性的道理也不能透彻,这是必然的,因为理与事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真正要在理性上通达,事相上绝不能舍弃。这一句话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下面一句合起来看则是三根普被。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天分,顿悟明白心性的道理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从事相上下手,可以说人人皆有分。我们都读过《弥陀经》。《弥陀经》的极则就是说心性的道理。但是带业往生的事相,完全是因果感应。阿弥陀佛在因中发的愿是‘因’,现在修成极乐世界是‘果’。我们现在深信净土法门,发愿求生是‘因’;将来报身尽了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是‘果’。诸位必须要深信这个法门,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才能获得。% y; _/ P( W- P1 H; g; d- G2 X
5 z1 f% y( g8 R& s
2 f# G- i* C6 Z6 d9 O& E
& r4 V% k; R$ [- a. C深信因果将来一定可以明心见性。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纵然是下品下生也能证得圆满佛果。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证得三不退。证三不退是经上讲的一生补处菩萨,这岂不是人人都有份吗?到了补处菩萨才大明心性,不是小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