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 V6 N# ]! C3 j4 U, H; N
0 o7 e; l* J: k2 X2 L9 d; O
涅槃降魔咒
: L; y( ?+ K+ Y9 y. m' R/ ~/ |, }& X) z* K R* V
- I9 I0 T2 R8 a$ x7 w4 f; X" r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 E8 X9 u; u5 K$ A8 j) W" k; v【梵行品第二十之一】菩萨住于梵行,住于此经,久修善法。佛说,菩萨梵行;即菩萨住于此经,修七种善法,具足梵行。七种善法为,知法、知义、知时、知足、自知、知众、知尊卑。具体如下:一为知法;是菩萨知佛三藏十二部经。即契经、重颂、授记、颂偈、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具体来讲,契经;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这种格式的经典。重颂经;佛告诸比丘等义,为重此义,以偈颂曰格式的经典。授记经;经律中有授记内容的经典;如阿逸多于未来世而成佛,号曰弥勒。颂偈经;用偈语表述经律内容的经典。无问自说;佛从禅定起,无人请法而自向大众说法的经典。因缘经;佛根据众生根基因缘而说法,如为捕鸟人说莫轻小恶等经典。比喻经;佛说戒律等法,用世间各种事例做比喻的经典。本事经;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说法名曰戒经;迦叶佛时说法名曰分别空等,都是佛说经典,名字不一样。本生经;菩萨修诸苦行,化入六道众生,如作兔、鸟、天王等经典。方广经;大乘经典义如广大虚空的经典。未曾有经;世间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在佛那里却有,又实际发生的事;如菩萨降生,无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经典。论义经;为说明经义而作议论,又分别广说的经典。二为知义;是菩萨于一切语言文字中广知其义。广知是依语言文字,又离语言文字;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义、法昧、证悟境界等。三为知时;是菩萨根据时代、时间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么时间修寂静、修精进、修舍定,修供养、修布施等。四为知足;是菩萨在饮食、衣服、医药上等要知节俭,在行住坐卧睡语时要自省,不要干扰到他人或让他人生烦恼。五为自知;是菩萨自知自己是干什么的,知方向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努力方法。有坚固的信、戒、闻、舍、慧、来去、正念、善行、问答等,如法行作。六为知众;是菩萨应知四众弟子的根基因缘、心态习惯等,知诸外道所说经论法义,知世俗世论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七为知尊卑;是菩萨应知人善为尊,不善为卑。人对佛法有信与不信二种;信为善,不信不称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庙供养和不去寺庙供养二种;供养为善,不供养不称为善。去寺庙的人有礼拜和不礼拜二种;礼拜为善,不礼拜不称为善。礼拜的人有听法和不听法二种;听法为善,不听法不称为善。听法的人有至心听和不至心听两种;至心听为善,不至心听不称为善。至心听法的人有思义和不思义二种;思义为善,不思义不称为善。思义的人有如说行和不如说行二种;如说行为善,不如说行不称为善。如说行的人有求声闻不能利益苦恼众生和求大乘安乐多人二种;求声闻的为善,求大乘的为最上善。菩萨住于此经,慈悲喜舍,具足梵行。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修慈修悲能断嗔恚,怎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无量心呢?慈应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无缘;悲、喜、舍心也是这样。若按这个法义,唯有慈就可以,不应有悲喜舍呀?缘建立于身心五蕴,利益喜乐,是众生缘;依法满足众生所求为法缘;佛于众生有缘,而不是所有众生都与佛有缘又为无缘。把一切众生视如父母、妻子、亲属一样的慈为众生缘;见一切法都从缘生而不见众生是法缘;没有慈也没有缘,又不见众生为无缘。悲、喜、舍心也是这样;应有悲喜舍心,而不应有慈呀?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如这样应有悲舍心,不应有慈喜呀?无量也可说是无边;即无边是一,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可以,不应说四无量心呀?佛说,诸佛为众生说法,秘要难难;如人只见佛放光,不见光中有佛,为不同类众生说法,现不同音声让不同类众生听明白等。佛根据请法众生不同、根基不同、因缘不同等,有的只说善法,有的说善恶和果,有的说善恶果报、烦恼苦,有的说生老病死,有的说受、爱、取、有、生,有的说过去、现在、未来世因果,有的说六入爱取,有的说灭八种苦,乃至十二因缘。诸佛说法有大方便,常与无常、乐与苦、净与不净、我与无我等,随众生根性方便说世间法,在此基础上方便说离相离有的出世间法。让无量众生去掉五欲习气,安住道心。有的众生贪财、爱富贵或性格暴躁等无量诸恶习,诸佛以无量心方便于千万劫中劝化,令发菩提心。秘为心授而口不说;要为重大而又关键;难难为明知不可说而又勉为其难比喻说。善恶和果为,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间杂,和合为果。佛接着说,四无量心具体表现为慈悲喜舍。虽说修慈能断贪欲,修悲能断嗔恚,修喜能断不乐,修舍能断贪欲嗔恚,字义上有重复;但也不能说一说二说三,只能说慈悲喜舍。因为,恚有害命和打骂二种后果;修慈能不害命,修悲能不打骂。嗔有恨他人和恨自己二种;修慈能不恨他人,修悲能不恨自己。恨他人有缘因,恨自己无缘因,修慈能去掉有缘因,如不与他一般见识等;修悲能去掉无缘因,如别与自己过不去等。嗔有久远积累习气和今生开始积累习气二种;修慈能去掉过去习气,修悲能去掉现在习气。嗔有嗔圣人和嗔凡夫二种;修慈能去掉嗔圣人,修悲能去掉嗔凡夫。嗔有上嗔和中嗔二种;修慈能去掉极爱气愤的上嗔,修悲能去掉一般爱气愤的中嗔。所以,慈悲喜舍与四无量心相对应而不能说应三不是四,人为割断内在联系和相互照应的关系。慈悲喜舍是菩萨住于梵行,住于此经,修诸善行的具体表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慈悲喜舍又与缘联系在一起,才有四无量心。佛说,菩萨有四种无量心,才能修行慈悲喜舍;即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之体。无量自在非缘,只缘于父母、兄弟、姐妹等善缘,不是与众生的无量缘。无量亦缘亦自在,是诸佛境界。无量非缘非自在,是声闻、缘觉境界。诸佛菩萨于无量心为实,诸声闻、缘觉于无量心为少。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住于此经,得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呢?佛说,菩萨于诸众生缘分为三类;一所亲,二怨憎,三不亲不憎。亲人分上亲、中亲、下亲三等。怨憎也是这样,分上中下三等。菩萨对上中下三等亲人分别给予上等、中等、平等的满足之乐。菩萨对上中下三等有怨憎人分别给予下等、中等、多于上等的满足之乐。菩萨如转上中下三等亲人平等,给予平等满足之乐,为慈心成就。菩萨如转上中下三等怨憎人为平等,给予平等满足之乐,为悲心成就。但这只是成就慈悲心,不能成就大慈大悲。菩萨大慈是对一阐提无差别想,不见其过不生嗔恨;又平等利益众生。菩萨大悲是平等利乐众生,菩萨大喜为众生得佛法利乐欢喜,菩萨大舍为不见自己相而一切法平等舍于众生,令具足菩萨行。菩萨先发世间的四无量心,才得出世间的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四无量心对诸比丘而言,去掉不利因素,增长有利因素,是不是虚观无实呢?若不真实还能利益众生吗?若真实为什么不以诸佛菩萨威德之力,直接救度众生出三界而受乐呢?如我修慈心经此劫七番成坏,三十六番人天果报,怎么还没成就无上佛道呢?佛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修慈的人实在不是妄想,其心真实。声闻、缘觉修慈有些困难,而诸佛、菩萨慈悲真实。菩萨修行慈悲,住于此经,观金为土,观土为金,地水火风随意成就。观众生非众生、非众生实众生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菩萨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如下:菩萨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是真实思维,不是虚妄。怎样是真思维,菩萨修慈悲喜舍能断除诸烦恼的众生相;能为一切诸善根本;能为贫穷众生起惠施心,护佑得到财富。而自心不生贪著,必定回向佛道。菩萨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不为名闻利养,不求人天快乐,不求报答;平等行施,不见受施的人持戒与破戒,不分众生高低贫贱,不择时间地点和条件。只要众生有求,平等行施永不间断,具足布施功德。菩萨布施时如有分别心、差别念,就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萨修行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对众生平等慈如一子想,悲悯众生如父母想,让众生满足财富的同时,还让众生得到大智食物、善行食物,于佛道不求小乘;还让众生得到法喜食物,永离欲爱;还让众生得到智慧彼岸食物,得于三界解脱。菩萨慈心布施浆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到大乘河,饮佛净水,断烦恼渴,离生死爱,具足法身,入三昧智慧海。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得出世间离欲寂净诸昧,具足法昧,得见佛性;再去利益无量众生,让众生离六道差别之昧,得唯一清净法昧。菩萨慈心布施车乘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成于大乘,得住大乘,得不退转乘,得无上功德乘,共证菩提。菩萨慈心布施衣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得惭愧衣,法界覆身;得坏诸见衣,成金色身。希望诸众生普得无色身,得入无色此经。菩萨慈心布施花香等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貌色微妙第一,百福庄严,常遇善友,具足善根,持无碍戒、坚守戒、无悔戒、一切智戒,离诸破戒;得无戒、未曾有戒、无师戒、无作戒、无秽戒、无污染戒等大乘之戒,具足持戒功德,成就此经微妙莲花。菩萨慈心布施床铺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于四禅;卧于菩萨所卧之床,得安乐卧;离生死床;坐无上床、忍辱床、无畏床、清净床、善法床等,远离世间诸法、诸苦、诸烦恼,得善法、善友,共依诸佛所行之法。菩萨慈心布施舍宅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入大乘舍,修大悲行、六度行、大正觉行、广大行;得正念安住常乐我净,远离恶念颠倒;心入此经,于未来世常住菩萨所居宫殿。菩萨慈心布施灯明时;发坚固誓愿,希望众生和自己一样,生光明无量,安住佛法;常得照明,光泽第一;其目清净,见清净佛性;肉眼清净,见十方佛刹;得佛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燃大乘灯,灭众生无明暗;得火珠明,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暗;具足五眼,悟诸法相;得此经光明,示悟众生真实佛性。佛接着说,四圣道所说善根,慈为根本。一切修息至十二因缘及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的四加行等诸法诸缘,诸根诸力等一切见道修道,都以慈为根本;离开慈或无慈,一切修行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从四禅至诸三昧及诸神通智慧,都以慈为根本;离慈无世间法,出世间法就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真实,慈是一切诸善根本。实思维即慈,大乘即慈,菩提即慈,大梵即慈,父母即慈,慈即佛不可思议境界;慈即众生佛性,慈即大空,慈即虚空,慈即常住佛、法、僧,慈即是净,慈即是我,慈即甘露,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是佛。慈是一切菩萨无上道,慈是诸佛无量境界。若于小乘的声闻、缘觉而言,无常即慈,苦即是慈,不净即慈,无我即慈,妄想即慈,不布施等即慈。这样慈是利己慈,不是利益众生慈。这样慈是不能觉了诸法,不能见佛性。慈若见法有相,就是有漏有为。慈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佛性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菩萨住于此经修如是慈,安于睡眠,眠无恶梦,梦中无有不善,命终自在往生,是此经能成就菩萨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