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w9 j! _# ]2 z1 j9 F, b, p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複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7 L) H3 N/ T `# s
, _. B# W4 q) }7 N2 G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时刻保持心念清净,持戒清净。而不能轻以十足的信心出家,又轻发广大心受佛正戒;于突然之间遇顺逆二因缘故,心起邪念,毁犯禁戒。正戒于当下一念心,毁戒于起心动念处;虽身口未犯戒,心意已犯戒;如心杀、念偷、意淫等思想犯戒。这时,行菩萨道的人,应立即觉察,心即忏悔,或于定中空掉放下;不能任其妄想,久久牢记。如果自为得意、他人不知、牢记于心时,已失戒心;不得受众生一切布施,受一鸿毛业重于泰山;不得受众生一切饮食供养,食一粒米业高于须弥;不得行于本国土大路,落一足业深如谷底;不得饮本国土一滴水,饮一滴水业大如巨海。这不是对心念犯戒的惩罚,而是最大的慈悲护佑;让其立即闭门思过,反省因缘,回心向戒,避免造业,保住戒体,待洗心革面后,清净念现前,可自恢复戒心。否则,既失戒心,又失戒体;既成事实,无法挽回。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持戒时有五千善神护佑,失戒时也有五千大鬼随身,常遮面前,使其脸色黑暗,精神疲倦,心烦意乱,不知所终;鬼与鬼之间说,这人是出尔反尔骗受千佛大戒的叛逆贼子;众鬼还将其人进入城镇房舍的足迹,用旋风清扫干净,恐受其染污。一切世人,知其出家受戒犯戒,不尊佛法,都会说其人盗披佛衣,偷餐佛食,佛法中伪善害人的逆贼。一切众生皆有灵性,见其人鬼魅缠身,周围阴风习习,远避而不欲眼见。此时其人,心态失衡,精神恍惚,衰相现前,威仪尽失,言行偏执,戾气十足,暴躁如畜生,思想空虚如枯木。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3 H( \9 W! U/ e1 n& u
9 q" |! B$ o$ E& X(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一是心无常态,作事三分钟热血;遇顺缘时,忘记天高地厚,不知理可顿悟,道须渐修之理,一切急功近利,作事急于求成;往往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二是言行朝三暮四;遇逆缘时一落千丈,事业道业一垮不可收拾;三是作事无行为准则,经常出而反尔,难成大事。四是轻受菩萨戒,遇顺逆二因缘时,于不知不觉中破戒、犯戒、失戒。五是既得利益高于一切,国有难时可能当国贼,自身有难时可能出卖人格挚友;最后的下场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5 h( ]6 U6 M; u* y; h- a+ T
2 W9 v* W8 E9 M, R t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心念妄起杀盗淫犯戒为极重,毁戒后依然接受一切供养为重,心犯戒知忏悔不失戒体为轻。初行人定力不足,未得空观,难摄其心,偶然心毁戒,立即忏悔可开;新受戒的人,遇缘生心,遇境起念,心念流转,偶有前念毁戒,后念忏悔可遮。此戒有事无和理无二种;事无如戒无;理无为不知当下一念心,众神察查,天地尽知,还自掩耳盗铃。心欲毁戒源头腐,想入非非根已枯;轻视戒律应忏悔,意念清净天地宽。往昔或今生无惭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W* R6 V9 V! `0 t # g# b( P; L$ ?$ W+ R* O
无惭受施业重的人,有四种果报;一是自障清净戒;二是自障清净心;三是自障清净福慧;四是随业习受报。如果以惭愧心经常自省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戒根坚固增福;二是心法开觉增慧。
7 Z+ \4 X* O( V& u
& h) w Y! k) x4 `; L, k* C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 : O- c' o1 x4 S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 {, z6 f; ?# F- v
! j% o" F# C/ l8 Z& ]5 a- H受持菩萨戒的人,对佛法经藏,应以敬重心供养,以专致心保护,以弘法心书写流通,以虔诚心受持,以喜悦心读诵,以利生心解说。佛经法宝,三世诸佛依持修行,法义解惑断一切障,法益丰厚铺就菩提路,法理博大利益因缘众生,法宝珍贵破一切生死苦,法日高照坏一切无明暗,法师向导一乘必达宝城。由此,要精勤至诚,笃志至极,重法轻财,为法忘躯。如果有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经律的至极心志;如果有以皮、纸、布、帛等尽一切物品书写经律流通的至极心志;如果有以七宝、杂宝、香花等尽一切财力盛藏供养经律的至极心志;众志成城,必使佛日增辉,正法久住,国主清宁,人民安康。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消极冷漠,重利轻法,心无大志,不闻不问。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0 v) o. V& H( K( x9 W
# o& F: H3 x- W+ [; v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心不受持而又重财轻法者为极重,心志不坚而又麻木不仁者为重,不舍不弃又不以为然者为轻。心有余而力不足可开,不可为而为之效果不佳可遮。此戒有事不敬和理不敬二种;事不敬如戒不敬;理不敬为功德自有人操心,何须再劳我费力。难能可贵存志心,至极宏愿谁比伦;诸佛之母我奉养,续佛慧命敢当仁。往昔或今生不供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b: e! v3 m; I* k% q _
; b" j! a R1 F/ O! x/ x3 \不供养经典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远离正法;二是违逆正戒。如果以敬心供养经律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亲近善友闻正法;二是常开智慧为法师。 . H0 n( w3 h* \% A
6 l. L- ]; C9 D% T: E& m# E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 * _. e+ v, ^: Q$ y7 H2 [* o
$ y3 }8 a3 L4 b2 u& B9 { U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把佛教思想推向社会,把佛理普及为大众文化,深入人心,共创人间净土。由此,常怀悲心,与一切有缘人交谈时,阐述信佛是信自性佛,信法是修自性身,信僧是成自性道;阐述宇宙人生真相和六道轮回的因缘;阐述因果规律和人自作善恶受报的关系;鼓励人受三皈修慧;鼓励人持戒行十善业积福;达到三灾不起,八难远离,病魔自消,逢凶化吉,土地丰壤,衣食无忧,健康长寿,世界和平等善果。常怀悲心,遇牛马猪羊等一切畜生时,应知无始劫来,妄造诸业,迷失真心,异形换态,枉受轮回,名识苦报;应自心口念佛念咒,用佛与咒的神力自然化减业力;让佛的愿力自然化入识心,撒下菩提的种子;待因缘成熟时,有机会闻正法,发菩提心。常怀悲心,进入一切山林川野处,不见而见,不遇而遇,有形无形和鬼神等一切众生,亦自心口念佛念咒,亦同一切畜生一样因缘成熟时,闻法发心。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不尽教化众生责任,不尽弘法利生的义务。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N K) e/ l1 i% s9 f7 [ 3 E6 ?* o0 E7 W9 d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遇人不化反被人化为极重,遇一切畜生不化不怜而生邪见为重,不遇而遇一切有形无形鬼神等不化不怜为轻。不懂教化方法可开,教化而不如法可遮。此戒有事不化和理不化二种;事不化如戒不化;理不化为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普度众生为己度,不为佛度为己忙;众生父母我为子,累劫养育恩绵长。环境空间诸众生,相依互存共兴亡;无明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往昔或今生不教化众生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3 o T' y& l/ s" W0 L, I
7 `% l$ D3 v/ \* T7 H8 t
不化众生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常毁誓心,事过生悔;二是常无人助,自力不佳。如果以一体心教化众生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自利利他;二是常有亲和力。
4 p5 u7 m$ V9 P# @0 E
9 L! ?+ [% d! d) {' `9 [5 B. T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若佛子,常應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座。 4 v9 Y o! h G1 P
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 ]% c' f+ `" C8 l0 f& ?- j; u
$ N$ V }5 l7 S* \% V( s# T受持菩萨戒的人,在悲心大起、常行教化众生时,如果被请入供养僧的权贵或富贵人家中,为一切在家人说法时,应高座于在家人众前,上座尊于在家人众,才能为其说法。不得站立、不得低座、不得卑座为其说法。 - o1 y" Z1 \7 `" {/ v/ g" x7 _
0 l5 H- B/ @( J) Q4 {' L2 J$ ?这里不是轻慢在家人,原因有二种;一是佛尊大于权贵,法尊高于富贵,僧尊殊于人贵;二是礼仪如法,在家人听法增益无损。否则,只强调佛性平等,在礼仪相上不分尊卑,在家人听法的法益有增有损。 - A+ X2 k- b/ F" p! t7 J- [; Z
# i1 F# x, H5 P; ^$ l& h8 v受持菩萨戒的人,在道场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时,法师应首先于四众前高座,奉请佛像,奉请经律;然后香花等供养;接着法师威仪具足而为说法。不得站立、不得低座、不得卑座为其说法。四众听法的人,应坐于卑座,如孝顺父母一样的礼仪,敬顺法师而受教;像外道拜火生天的虔敬仪式一样受教。如果说法的法师,不依照这样的仪规说法,为不如法说,让四众听法的人,法益有增有损。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5 r7 D3 ~2 z. L) ]7 i: H: u9 a# R 1 S6 h7 u+ X3 v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为在家人讲法亦应效仿,为四众讲法亦应如此。为尊佛、尊法、尊自性真僧的原故,让一切听众的法益有增无损。只是不接受出家二众的礼拜,出家二众也不应礼拜。出家二众亦不可轻慢在家人讲法,在家人讲的是佛法,不是人法、我法、家法;况从古至今,在家人讲法的少之又少,多是有大因缘的人;当然,说邪法的人,不论出家在家,统统除外,不在此戒内。 * I& E" h$ v: b- y
( S- i' |7 D/ I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人卧己立说法为极重,人坐己立说法为重,人在高座己在下座说法为轻。为病卧在床的人己立说法可开,于行路途中边走边说法可遮。此戒有事不如法和理不如法二种;事不如法如戒不如法,理不如法为不知法重人轻。座、高座、上座,尊、贵尊、极尊;空、心空、性空,法、大法、妙法。身坐低卑性不卑,人坐高尊性不尊;三世佛尊亦如此,世间仪规却不同。往昔或今生不如法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j' H* R5 b1 x* N7 v . M; O. K: X3 A
说法不如法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慢法损慧;二是慢戒损福。如果以遵仪心如法说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自增福慧;二是众增福慧。
9 g, o5 _! S6 g$ ?: \1 ~# I& c1 H
& j. \6 g$ l- D$ X$ d# e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怯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複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眾,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 j9 F8 \- N5 w/ p( j
% P* b* [2 V0 Z受持菩萨戒的在家人,应遵崇佛教佛制,允许信仰自由。不应有国家元首、储君、文武百官、居士男女、青年男女等,以破除封建迷信等为名,利用政权或制定法律,破坏戒律,灭除佛法,限制善男信女信仰佛教,不允许出家修行和建立道场,不准造立诸佛菩萨形像,不准维修佛塔,不准印制流通读诵经律;即灭除佛宝、灭除法宝、灭除僧宝。不应设立统治僧众机构,对僧众实行登记管理,设定僧众名额,不许随意增加人员。不应让受菩萨戒的比丘、比丘尼于地站立无座,而在家人的官员高座,一切没有行为准则,不依法度作事,广行非法,任意胡为;如古代兵侍长官和奴婢伺主一样,对僧众吆五喝六,对僧事指手划脚,对僧人任意驱使;本来受持菩萨戒的僧人,应依法修行,受持戒律,接受人间一切供养;而偏偏相反,既不能法修,又不能戒行,只能为官员或官府办事;更不应强令僧尼还俗等。国家元首和文武百官,应好心接受佛教,以善意受持佛戒,尊重人民信仰的选择,尊重人民信仰的权力;千万不要作破坏佛法,毁灭佛法僧三宝的事,造作万劫不复的罪业。古有幼子啼哭不舍其父出家之事,幼子命终后九十劫为鸟,而流转六道。古还有一老妪慈爱其子,不舍出家之事,五百世孤独贫穷。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凭意识、思维、想象、当然办事,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 V4 a/ `& Z
2 k: x: n* p: U) i" J' p' y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毁灭佛法僧三宝为极重,统治僧众为重,利用僧人为使为轻。为兴正法而假设非法限制可开,为尊佛教国家元首请僧人为国师可遮。此戒有事非法和理非法二种;事非法如戒非法,理非法为强权高于一切。佛运昌盛人心稳,子孝妻贤家文明;各安其道风气正,忠君爱民国运隆。佛法末时人心乱,父子之间起斗争;不择手段争名利,国与国争杀伐动。往昔或今生限制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1 V+ O( V2 J- \& C. h# R4 ^- X! M " h" k2 z8 c( ^; j7 {: X# r! p/ N: L
非法限制业重或以倡导心尊佛教的人,善恶果报如谤三宝戒中记。
@/ |' m; }' z
$ j- ^# a# l4 m, ]2 x' j第四十八破法戒。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如獄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如三百矛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 u- e6 A# i, ^ \
( c: P2 C& P; }, ^; _" u3 t" U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自尊、自爱、自省、自戒、淡名利、轻供养、息斗争、多和合,自觉护持佛教教体,自觉维护佛法法相,自觉系念佛戒戒心;特别是僧团内部,知见不同可以在专门场所,辩经论道,明理开智,弃曲舍非,相互交流、相互包容、同参共修,证悟为本,早登彼岸。由此,既以美好的愿力出家,又以修道成道的决心持戒,就要弃舍习气,只求法益,自破诸相,放下执著。而不应为贪求名闻利养,借讲法说戒等亲近国家元首和文武百官的机会,搬弄是非,捏造罪名;再依恃官势强权、乡规刑法等,对无辜的比丘、比丘尼等受持菩萨戒的人,进行处罚;如绳绑链锁等捉捕,再囚禁判刑入狱劳改等,失去人身自由。这样做的人,如同百兽之王身上自生的虫子一样,既自生虫又食自己之肉。这样的人,从佛法出家,又自称佛弟子,却自伤、自损、自毁灭佛法;起到天魔外道想破坏经律而不能破坏的作用。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应自护戒心,对同修等一切众生,慈念如一子,敬事如父母,千万不可自毁戒破戒又加害于人,用自负堕地狱的代价去消掉他人往昔的业缘,并赠予功德。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听闻到邪行邪知邪见之事,诽佛法之言,谤佛戒之声,悲悯之心如三百矛尖刺心一样痛苦,仁爱之心如千刀万棍砍击于身一样不堪忍受;宁愿自入地狱无量劫受尽苦报,而不忍心一闻言声,眼见其人堕无间狱,永无出期,而无力救拔;怎么还忍心去教唆他人造立破法毁戒因缘。这样的人,等于自入坟墓又拉上一群殉葬的人,恶心忤逆至极,亦无丝毫孝顺之心。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自不护法戒,又教人破法戒。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0 g2 j# P: S, l4 \ @$ G ' a n3 a, `/ ~- J) B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人亦可效仿。一是为赶时尚或学术研究而读诵经律,接近比丘、比丘尼和优婆塞、优婆夷;只知法相戒相之表,不知法体戒体之实,妄论佛法之言,妄说佛戒之声。这样人的后果,既是自毁,又教人毁;既毁他人,又误后人;既毁佛法,又毁佛戒;既自堕落,又拉同堕。二是为贪求名利,用有限的世间知识,对佛教经律评头品足,利用舆论,影响正法,诋毁佛教;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人心向悖,失去道德行为准则,最后危害社会,自食其果。三是自为聪明,责人愚昧;见人言正、行正、心正,认为不合适宜;对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信为新观念;认为讲道德是吃人;认为讲礼仪是杀人;尽显人类丑陋习性的一面,尽显满足个人贪婪物欲的一面;致使战争四起,环境破坏,灾难丛生,人心不古等。四是应以善言、善行、善心对待他人及一切众生,爱国、爱家、爱亲,奉献社会,利乐人天,欢快人生。五是杜绝谨防窝里斗,一家、一国、一教、一团体,失败都是从内部争乱开始,兴盛亦是从内部一致开始。
" ]5 p7 z% f7 @. Q 8 D- O# t5 Z+ t( A. A& H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自毁又教人毁为极重,诬陷四众弟子坐牢为重,对众生无孝顺心为轻。为弘传正法,兴教利生而借国法之力,惩治犯罪行为可开;依国法制止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民正信、正戒、正修和正常生活的一切非法活动可遮。此戒有事破和理破二种;事破如戒破,理破为窝里斗其乐无穷。以夷制夷为国计,魔子魔民入伽蓝;广行非法非戒律,损毁形象绝根芽;魔入坟墓拉陪葬,自毁福慧又毁人;正法弘传无所畏,火宅救度有菩萨。往昔或今生破法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0 {7 R, F' {$ I J + m. a- l+ X7 W6 m
破法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常闻地狱苦声;二是多被人求短问长。如果以无求心护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闻佛说法之声;二是众生喜受弘法之音。 4 z7 `8 M* d. w9 d# C4 k. T9 t, L
- t7 T9 I O$ r/ a4 H7 ]$ W以上九戒又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大悲淳淳一十重戒,慈诲无倦四十八轻,秉戒于心得戒受持,承法于身依法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