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y u) q* l& H 还有三法,一是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要讲方法,远离恶法;二是知善方便,能教众生,广修善法,众生的习性是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三是教化众生时,心无疲倦,要有一种耐力。还有三法,一是为众生舍离身苦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二是为众生离苦,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三是教化众生修善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 1 T5 L3 J _% f4 g2 L) x8 S1 S r
3 Z/ i6 h7 [7 {4 |" [( M
还有三法,一是自舍己事,先应他事,不容易做到,也要去做;二是帮助他人做事时,不择时间或节日;三是帮助他人不顾虑辛苦忧劳,就一心一意帮人做好。还有三法,一是心无嫉妒,多利他人;二是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是善心相续,永无断绝。还有三法,一是见他对己少善,心里始终不忘;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是于无量世为自利利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不退转,其行坚固不退道。
& |( ~7 r* m$ \9 r# h 5 e9 G* m9 u2 D4 L
还有三法,一是深知生死,生和死是很苦的,仍不舍身命,还要择善去做;二是见诸众生无皈依处,就要站出来,共同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带领众生,一起修道;三是见众生有很多共恶,心生怜悯,不去责备,善言相劝,教其改正。还有三法,一是亲近善友;二是闻法不厌;三是谦下依师而教。还要远离杀盗淫三恶法;亲近佛法僧三善法;对过去和现在行作不后悔,对未来怎么去行作也不担心。平等惠施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众生。修行慈悲喜舍心,利益一切众生。 7 @1 a0 U9 g8 T8 D) c
/ v7 i$ H% L @) M" k* {: \
佛说,以上善法可以值佛住世时闻法而得,也可以值缘觉出世时从思维观察十二因缘而得;也可以从修行而得。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受持净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受持净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所缠绕。 6 X& ]) j( x7 G1 r7 p0 H
8 x- [8 Y- n. r5 i* ]* G) A( X* b【息恶品第十六】 # K2 F6 N# n" P
+ x+ R) M1 s; d, g! ?& j( l8 G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以后,怎样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呢?
4 q# M1 L4 D# M0 N" ^ ( Q! A" ?6 m: S1 Y/ G
佛说,如果有以至诚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长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
; Q! l- L& D6 M4 U+ F& A: B
9 B$ ]8 j2 m6 y善生向佛请法说,应该怎样修行呢?
+ {7 t+ w$ g7 i- k; O $ \" G" r9 X# b; v! ~ m0 A8 n
佛说,应该观佛有七种殊胜的事,心中树立起对佛坚固至诚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种殊胜事为,一是身胜,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力无量,众生乐见;二是如法住胜,佛自功德圆满后,又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三是智胜,佛有法、义、词、乐说四无碍智,诸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四是具足胜,佛示现肉身一生所行作圆满,所行戒为毕竟戒,所行见为无上正等正觉;五是行处胜,佛身行处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处空性无相、无愿三昧为正定,佛智行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安住空性、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具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是一切语言和殊胜议论所不能及;佛证入遍净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烛光又化五百种妙色让众生得见妙法;佛为教化菩萨示现狮子频申三昧,奋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导度化众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门,让二乘诸众惊于耳,而以狮子奋迅为比喻;这些佛智神变境界,是声闻缘觉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议胜,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声闻缘觉不可及;七是解脱胜,佛身知见觉解脱无有烦恼阻碍,不思议法门解脱无有智慧阻碍。
4 T) `6 e% y# I) T2 u4 R
, Y* d a! o0 P) j# I/ P8 ~9 r佛说,应念佛十种名号功德。佛功德是从初修不净观开始至证菩提的全过程中,从发菩提心的地前菩萨,到证入贤位菩萨至证入圣位菩萨;贤位菩萨也称庄严地菩萨,圣位菩萨也称解脱地菩萨。因为,声闻缘觉无有修行菩萨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无上尊,也称无上士;佛示现修空定三昧、禅观十二因缘,为断无所断,诸佛无烦恼可断,皆为度化众生。阿罗呵,也称正遍知;不颠倒又通达不颠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养。三藐三佛陀,也称世尊;觉了苦集灭道世谛,又觉了出世间常乐我净真谛。明行足,持清净戒修行定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具足菩萨明、诸佛明、无无明。善逝,见佛性不生三界诸有相有想之众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众生,示现大般涅槃。世间解,善知又不著世间五蕴、五欲,既知善恶因果,又不被世间法所污;既知十方诸佛世界清净,又解出世间无为,是众生归依处;诸声闻缘觉难知难解。调御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为丈夫,方便调伏丈夫远离世间无常法,成就菩萨道。天人师,诸佛教众生身口意善,远离诸不善;又远离诸恶业;得离三界苦受,得出世间乐受。佛,自觉悟又能觉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称为应;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师、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种名号的总称为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发言无二,或说无有二语,既是有同样说有,无同样说无,有无又表示一个意思无有差错;又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无所谓来,无所谓去。
7 b ~9 a) ?, W$ h! f, B" f! @( J
( n/ E2 r4 a' h2 c6 w佛说,应修戒、定、慧。如来行戒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怨亲平等,无有差别的断无量众生的一切烦恼。如来行定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知一切众生的一切烦恼,一众生为一烦恼而受大苦恼。如来行慧为利益众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 $ c+ P8 l0 @9 P$ c4 z& e
* r( \8 D8 _( i. I2 O
佛说,应行菩萨道。从菩萨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十地,成就佛的庄严净与果报净,无有过失;包括音声,众生喜闻,闻声得度。修行人要从发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证入内凡再行菩萨道。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应当这样修行念佛心,能离内外诸恶的不净因缘,增长悲智;断除贪嗔痴,成就一切善法。
4 y' c e) ]+ n& Z - b' Q3 Y( h" {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修行念佛心,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7 s7 U1 r. l0 S- B; A$ G; v) h 4 l- P$ E+ s# X0 {$ K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 w1 {+ k9 n# J$ n4 N( R, J, E9 e
; H5 _8 w8 A& u ^( r%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后,应该怎样供养三宝呢?
1 i2 D) \* l6 ~. Z
2 E/ }( t: }3 {: F! D佛说,世间福田有三种;一是报恩田,即为供养父母、师长、诸佛;二是功德田,即为供养一果罗汉至佛;三是贫困田,即为供养一切贫困苦难之人。供养诸佛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修行与弘传诸法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供养世间众僧是种报恩田、功德田、贫困田。受优婆塞戒的人,应该至心供养三宝广种福田。
1 H i9 Z+ b9 X$ D2 t
9 B* p1 G( g# c/ n. V佛说,佛是一切诸法宝藏的承载者,有智慧的人应当至心精勤供养佛示现的肉身,灭度后的舍利、形像、塔庙等,佛法僧一体常住,现在、未来平等而无差别。如果在旷野等无塔像处,称念佛名,尊重佛法,赞叹佛功德等于供养佛。供养佛可以自己作,也可以劝人共作,自作功德要回向法界,共作要心生欢喜。供养佛以后,不要轻想自己;于塔庙处也不要轻慢他人。所作供养,不要让人替作,不要为胜超他人而作,不要作时心有悔意,不要心有愁恼去作。供养可以用一钱、一宝、一水、一花、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等及至无量;既出于自己,又不勉强,为真供养佛。 ( q( W7 L: A3 o6 d* @/ w) @
6 B* [( Z! M8 f! n5 @0 X
佛说,如果见到塔庙供养时,可以用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等。如果塔庙佛像被鸟兽毁坏、暴风水火毁坏,自己或劝人共同修复,清理干净,而后再行供养。在供养时,不能效仿外道供养,如用火烧酥饼、烧大麦、用酥油涂塔像、用乳洗佛像;更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见到毁坏的佛像,也要至心供养,与完好无损一样。如果见到身不具足的佛像,劝人重制造;无法重新制造的要隐藏起来,不要显示。如果以诸宝供养佛,与修行种种功德的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样,没有差别,为真供养佛。 8 ]# c$ T" h, @* ?7 h8 \( }/ b
' O: G( |; c! n! s0 J5 e
佛说,能供养佛说十二部经,为供养法。如果能至心乐信,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说而行,既为利己,又为利他;供养法时,如供养佛一样,为真供养法。菩萨行人供养法等于供养佛、供养僧三宝为一;声闻人行集灭道之谛,不见佛性,无出世间智慧,供养佛、法、僧为三。 5 d8 d- e) t$ Q
( D2 }% \" k# S* `+ g佛说,如果有人能供养发菩提心的人,并受持比丘戒,证得一果罗汉以上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真僧;如果有人能供养受持菩萨戒,证得一地以上菩萨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出世间真僧;如果供养受戒未证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凡夫僧。如果有人能这样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人是常与诸佛行、住、坐、卧,久行菩萨道的菩萨。如果有人平等供养,广种福田,也得无量福德。
# l% p/ f7 C2 `: O! j( N # h- c# q- A0 S4 _: K' i% K) r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供养三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