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逍遥法道

[原创]知了 ——《金刚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5: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薪尽火传
" A1 m4 o- E! `1 Y2 [) c
 
' }' {" K7 j! N2 ]$ Y0 i9 T
. m2 h2 Y0 G( x2 z& u2 E + o7 }0 r+ B1 g- M' ^; k6 p w1 u( I4 Y& r; b; X) ?. ?4 C& W) \( r; @1 g
# D |! k! p8 z6 Z& L3 F2 X6 w' q
/ p& K4 e/ K1 F6 e- S

6 W% |& y% A; q" t1 p' W

1故事略:

; Q5 b& I# M, T8 I

1 R: Q3 T* a% o3 v, x W4 D' R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 ^. ^* |# V9 W5 X3 A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 e i! T' T3 ~2 e; t/ Z& P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 G& P# a: C0 Z( f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 r+ M5 b/ v7 w' J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

3 `5 _; b9 X5 Z" o! R. g/ C

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0 G% o7 A, X) g

/ A+ J' F0 M* z4 R0 e! k

% v% D1 c, o7 Y. j0 H

故事解:

2 A; m; P0 s+ l: \

. R3 I+ N1 T% e; n& a5 O9 b5 X

, k& K2 g( I: c9 r& n; {- K" x- O

龙潭,可解为有龙着居,亦可解为可接引龙来居。德山所言乃意有龙着居,龙潭禅师所言乃意接龙来居也!言‘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是谓德山如龙而寻于龙所居之潭也,此言似败机实则礼之大胜也。潭以接龙,其如江海不择细流也,彼若是龙,当入潭息言矣,若非龙则与老僧空口绕舌,终败大道之机,何益!

7 f! i5 L. C7 F' l

夜中徘徊与所言‘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乃德山于受困中不自求解脱也。佛法乃自求解脱之大道,以此观之,可明德山失于悟机之所在矣,若明之则当自强,自求和尚以助(而非默等)、自求火以明路矣!

( q. A( L5 O! c( b( b

龙潭禅师为其点火,乃如于古先圣为吾等传道说法也。龙潭禅师在其接灯时把灯吹灭,乃如于古先圣传道说法竟皆已入灭矣。吾等学人唯当学其点火之道,自点火以照明也,而不应沉迷于先圣所点之火(古藉典藏),而不知移世应机!以此明之,吾等当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而不假外援也,是谓无求于人!禅宗祖祖传灯者,乃传点灯之道也,不传现成之灯,如此方有自强不息之后辈(不溺爱!)。

/ W' o: i! Q8 `9 {8 B* b8 h5 i

龙潭点火、灭火之事,可另一则故事同参,其事大体谓:吾等所学之一切皆从先圣处借来,借的越多,还的也就要越多(越悟不得道),何时能不借而有还呢??!不接所传之灯,只学其点灯之道,自个点灯,千灯万灯何所不成!是为自强之道也。

9 O' S7 ~) ?. f' ]+ O0 {2 }7 X

‘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一毫者,醒世真言、点灯之道也。太虚者,真如性海也。点灯之道传人,一传十、十传百……;以一灯传人,灯灭火泯,止于一也!(授人以渔,莫授人以鱼。学人之渔,莫得人之鱼!)

# ?# c- N; ]# m. x# J4 n4 {1 |( c

末了引一旨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0 S* h' |, D/ ]" j

/ K/ ~& F4 d/ z; A" P, g& ]6 I M1 h

2故事略:

5 C8 u- J7 W5 U* Y& \

1 V7 o& n P0 p3 R; ?, n; z# G

法眼時代,禪林有五百宗師,佛法大興。
  這時,韶國師久依疏山,自己認為已得禪之旨趣了,於是收集疏山生平文字,帶領弟子雲遊天下。
  到法眼處時,他也不去入室參請,只令弟子跟隨別人一道去參請。
  一天法眼升座,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說:「曹源一滴水。」
  那個僧人惘然而退。韶在一旁聽了,忽然大悟。後來他作了一偈呈給法眼: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法眼印可說:「只這一偈,可以承繼我的宗風。你後來自有王侯敬重,我不如你。」
  韶後來出世,承嗣法眼,並被封為國師。

0 h; J" i& |3 J( u: _) g

3 Q3 G8 R2 Y) g8 U$ P

故事解:

+ X1 y8 s. F9 D" `$ c, `

3 U c+ h9 b+ ?! d# s' n1 O5 P

此案当与前案同参之,以其理同也。

0 n- W X% |* n7 E! e2 z- T

曹源,一指曹溪慧能所传大法也,一指“朝源”是谓指心明性也。源,众水之源乃大海也,而佛性亦以如斯喻。

3 w; l6 o9 `- V1 N; q( A

曹源一滴水,谓虽然自曹溪慧能所传下来的一切如一滴那么少,然而就因为把它朝大海汇入,终成如大海般广大!

0 |4 U7 c, ]( P: {9 N# y; _% L

法眼于其时说“曹源一滴水”,乃意“朝源一滴水”也,直向问佛僧真如性海中滴入!

+ E" X9 @; U6 V( f6 m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乃谓所传法不与世间同,世间传法乃传鱼,玄法乃传渔!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此谓直示心源,眼开洞天,处处无非机宜法要也!

) k. I: j, N4 I ]% a9 M

& {! h5 Q0 v# W# f8 p7 v

3故事略:

& i- @4 R3 _* l; l Y

H" B- W; P) X2 I0 {+ |# C! Y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 ?' J' U! q4 C4 [2 I8 a: O. s8 r

% ?, S0 P) g3 I) G$ z: K6 i

故事解:

: B' A h' g) M! u5 j$ ?0 ~

+ U: }8 o# W" i' a: c) A$ @$ s+ i

本故事可专解前两个故事之理,置此,大众共赏。

5 p& ^6 m9 H2 d+ q. {) I
 
$ N2 a0 b0 h4 B( c( }# l; v3 o
 
/ q# K/ K( d6 W8 F0 H/ [0 B3 o
风幡不关心
& J7 T! a6 a; I, h2 n* O" V- x: b
 
# {' G' I; f8 B
5 w1 b; ]1 \7 Y; {' J 5 k: e* i0 Z3 J0 l1 ]5 n0 ?$ ?- ^! c2 m; a9 c6 t/ S5 b# ]% P
+ y2 H. c! T1 O/ p
# f1 R9 \1 F9 |0 i" @) _

故事略:

5 i6 e; ^+ B( B0 I* L

     据《坛经》记载:六祖惠能(中国佛教第六代传人,“顿悟禅宗”创建者)在唐仪凤元年正月初八到了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有风吹幡(一种法器,类似于旗子)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个和尚说是幡在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惠能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言一出,非但两位僧人若有所悟,连主持印空都颇感惊愕,乃亲自为他剃度,并拜其为师。

5 g n' n, l* \3 T2 X

故事解:

% Z! Q3 P3 T+ P8 h8 ^! M! C3 I% p

   “风动、幡动”是执于二边也,局外之人不如是见!若其以此问题去问一个无知小童,答案或许是“你问什么?”其至是不加理睬!是风动幡动不关其心也!众和尚执于所论而不知开脱其外,还其心之清宁,失于自在,乃因有为于修道而致自垢其心也!

8 h& `& |; p1 @2 j" v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乃弃风幡尘境,超脱事外,得其自在之明也!同于所谓之自心本来清净也。风动幡动,不关心、不着意(心不动),闲杂事不入其心,是心之净而静也!

- ^. @% C& g7 C- H2 _& |7 n

     若总为风动幡动,则势必为外界所扰也。外界之一切变幻无常,心随境转,时喜时悲,无有定时,何时得静乐!是唯不为风幡变化所惑,方得静致一心,清静至无余也,此谓不动之心。

& B! z, Q" V4 X d1 B# B

     今日人们总闲世人躁杂,总恨无清静之所在,却不明自心造作之动如斯也,自苦犹不自知!仿之而作,则谓“人躁?世躁?”,“不是人躁,不是境躁,是自心躁(动)!”

8 E: Z5 \5 r/ N; O/ o( y7 {

      以幡为帆。风帆,乃助人远航也,然还须舵手善掌舵,若非如此,稍有不慎,反为所害!(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舵手!)佛法,乃以求人脱苦海也,稍有不慎,则反为其所苦,如彼执风幡论者!以此明之,方见得出明心法门之禅以正宗门也!

& h0 C: g' d$ I2 y, O

下附一则有关之故事:

/ x; L" w+ L. V9 o8 L* z" p

【云在青山,水在瓶】

, R s9 J2 l- J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 p8 D1 [& E6 O* G* z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 q0 \& M" H% s' }+ I7 ~

6 \, k- p, j2 j, s+ C0 R

只有我没说话
在日本,禅宗尚未传入之前,天台宗的学者既以坐禅。那时有同学四人,非常要好,但为了闲扯打岔而好好用功打坐起见,他们约定:誓守不语戒七天。头一天的白天,他们都默默不语,故而打坐的效果也非常好。但到了夜深之际,油灯忽明忽暗,眼看就要熄灭了。他们中的一位禁不住向侍者叫道:“请添些灯油!” 他的一位同学听了颇以为怪。“我们应该一言不发的呀!”他说。 “你俩真蠢,”另一位同学说道,“为什么偏要讲话呢?!” “只有我没讲话!”第四位同学应道。(心说话了!)

7 |; `4 B F9 T! k
 
" a0 d+ ]9 q5 ?3 d
真正兴旺
# C3 M. U; Z. W6 |% @
 
# U" B: w, O# }/ u8 e( b }
2 e' i2 h6 v$ \7 z& m8 |" d; ] * s- Z9 z. D2 T3 U, |! E. K: A6 Q7 H# R3 H( A7 Q, _3 v- L: D& e) @ L& z5 w k
+ `) H$ z @0 X" v' T% P6 Q
2 I; C$ D7 E" w$ C2 t

故事略:

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仙崖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那位富人见了突然发起火来,说道:“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开起这种玩笑来?”

“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仙崖解释说,“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

# j# M6 M! s, U J

故事解:

) h i$ @+ H {4 l6 ]

    上面那个故事,我想大家都明白的,顺应自然、各得其所的方是常道!现在来看看这个,看大家明白也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听说是出自儒家经典的。

' i# o$ [# T1 U! W

     反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均),那就是胡做非为、徇私舞弊,祸国殃民了!臣不臣(陈),那就不仅仅是不助君治国(左右手)了,而且还是以下犯上、谋君篡国了!父不父,那将是有家不养,有子不教。子不子,那不仅是不务学求自立,而且更可恶的还是有父母不亲孝,反居于父母之上,令其父母劳苦至终!

3 M1 J; t+ V( [

   禅法出世间,然不离世间法,于此故事可明矣!儒礼乃本依自于法天象地之道,其与自然法则共辉也,众人当莫执儒佛分别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化缘睡觉
. K, |) ]; x; {8 m7 t4 E
 
; p5 n, G: Q# ~9 g
7 d6 {- e7 e: a$ i 1 j o, b: d4 _% @; V" S5 ]. `2 O* C( }5 l& x/ J9 c- }( r. J( ]8 U( i/ x
1 F8 N8 _/ r m* D4 \
9 o2 j% ]( R* j. B

故事略:

昭引和尚云游各地,被大家认作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来请示:“发脾气要如何改呢?”
“脾气皆由嗔心而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你把脾气和嗔心给我好吗?”
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父母不知如何改变他,昭引和尚就到他家,把梦中的儿子摇醒:“我来化缘你的睡觉,你把睡觉给我吧!”听到信徒夫妻吵架,他就去化缘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缘喝酒。

. u* a( p& i! K e$ }

故事解:

. ^ j, y, @6 j9 Z/ S! E- ^

   “人之初性本善。”,与所谓“世人本有佛性,只为迷故,为外缘所执,自受其扰反不自知放下!”同意蕴也,昭引真是个昭引也,专引化世人此自迷之死结也。

8 i8 B$ k$ F- \0 P" }& W: k! _+ J0 \

   世人之心本自清净, 脾气和嗔心本无,然人们一旦遇到它时,却依缘习,不知其本无,与己无干,时当一时抛却,反与之为敌,定执其有,与幻化做斗无有竟时也!化缘其脾气与嗔心,乃令其放下此执,得归自在也。

b' B, a. w* G, r, T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谓当一时跳出局外而得自在也。是为不执二边也,二边者,有脾气是一边,无脾气是一边,是为二边也。不执二边者,有与无脾气尽忘,一时超然于事外是也!睡之贪与不贪,吵架之胜与负……皆当依之而脱却,是为不迷也!

% E$ [9 q! |( d$ v1 h0 T
 
& B- G6 ^. L h7 ?
求人不如求己
7 z) i2 Y0 L( C1 l9 K. D
 
) U9 ~2 ~ J, Y$ v3 Q
A% s- ]" ~& T; n% Q$ V , [+ c+ r$ F8 I4 a/ Z/ m; M% y" s$ T/ `7 m* i9 Z4 [2 y$ b9 z: H- ~: z: _4 s) m: [; g
4 E( i- {4 h$ g3 b, X- r- C/ U& ~
$ C& [& C$ O1 H; v

故事略: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9 d: ^5 Q+ G. Y+ o$ Z

     世尊(释迦牟尼)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b' ^6 q1 ~) |: `2 ~

故事解:

4 {3 V# D" p" d: x

     上述两个故事禅门故事可互解之。

- ^! l n% ?3 P) t; M# }

     念珠中蕴含通达大道之法门,念佛号亦然。念佛号与念佛珠所在非在于求佛,乃在于悟道也。佛印之躬拜佛乃礼也,常修谦下心,不执所得而成常自在也。合掌乃聚首也,聚首则会元,是修一心也。……无言之教于礼当悟之。

J5 Y) `8 H7 b1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此乃“求人不如求己”之道也,故世尊曰:“那一通,你问我。”

9 S7 T2 v# B5 O: @
 
0 `9 c6 N" F" K$ S* w
 
. v1 g" }7 W/ v6 L5 q# Y
提起放下
8 T: T$ @+ x, M( v9 t: V* ]
 
# _9 c1 O2 g5 Y" V; p. Z$ L
# e& ]( T0 A* u; U; ?2 H % {, F- A" a. u8 t6 I' e1 P% v7 D' h1 G$ J1 f( A3 l, F8 k5 R' E8 F4 r! \
" X# O1 ?. [6 ^) X% F0 v- n
! G) x O" N( T* p' ]" d3 ?" I

故事略:

9 C$ }4 e$ g+ k1 G6 ~/ i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的回答经常不从正面说明,总会要你从另一方面去体会。
  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道:“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道:“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狐疑,不禁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
  赵州禅师这才方便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仍然不解,无可奈何地问道:“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
  赵州禅师也无奈地道:“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注白话解必因解者道行而有曲,众当明之。)

y1 p/ |/ H/ r" _, d8 i$ \5 ]

故事解:

% f W4 D, }1 K5 ?# ]6 u l' |

 “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所要他放下的是那份歉意与不安,令其不再以此为念,是为放下,此方得自在也!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带回去的是“我没有带礼品”这个心,是那份耿耿于怀,终成心病,礼佛求自在反不自在!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再多带回去的是与禅师问答中的疑问,有疑问就更不自在,更不安心了!        

6 y9 d- v) [& o# n* H

 “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这个是带堆积出来的疑问。然此处禅师挑白了他会带回的“东西”——“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是深入开示也。然此处当明彼信徒执实有过重,不知其‘心有’之有而成病根也。

9 X8 L5 V- M, a% m8 R D& [" N \

 “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此意味一切天然本在,无有不是本性所具,知足者足也!心能明此一切不差少,方得常自在也,是为心足自足!

5 W' }% M8 X; c: ^" ^* Y1 z1 E" e

 “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依此故事本身解之,是禅师不能因缘随俗成宜也,禅师自执于清高佛门,使用之言语方便尽术门,不与俗众合机,与信徒无关(当然信徒只知求神礼佛,而不知自修为,是另一回事了!)。一切众生佛性本具,只为着迷须得善知识开解而已!“万民有罪,罪在尔躬——《论语》”,故明其罪在禅师,非在信徒也;然若禅师为以此结警后世禅众,则另当别论。

$ f q( l# T# s% [' ]* S
云在青天水在瓶
6 v" B5 Z0 P% y& ]
 
+ i1 z9 S- ?( {

" @- S! G) x( [- }9 L5 O 9 ?( m& h2 K& q8 D9 \* F4 m' L5 V; u% q0 {: q( m: j% |( B( O/ H: t8 } L* {
: v; |3 l. }1 j; J$ y( F/ O/ l
% M3 W q" g6 O' M! a

故事略:

2 D/ a. y6 H: `+ n9 H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严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
  “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严禅师至此,才冷冷说道:
  “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
  “如何是道?”
  惟严禅师以手指上下说:
  “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说不会。
  惟严:“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 U; s, a* q9 @0 I& _ ^+ g

故事解:

0 h6 G6 C' n+ a

  惟严禅师见太守所示现者乃“不为权贵功名所动惑”之心行修为也,太守不能体其道意,故言“见面不如闻名”!然事实正是其“贵耳贱目”,不能体此不言之教也!

9 [ u, v* s1 e, Q

以手指上下:

/ V0 v8 f, z( @, k$ q) {

  上有天下有地,法天象地而得顶天立地也。然依之而衍,天尊地卑、高低贵贱、四时阴阳……尽备矣,是明于至礼也。

3 G1 a: H- G) @ i9 c- W

云在青山水在瓶:

, Y. T# ^; x+ e" [' N( P+ i: M

  击于上其上言则有谓太守不知天地至礼矣,不知至礼则不见大道(是谓大道可由礼而明之!)。以青云自喻,以瓶中水喻太守;云在青山得自在,瓶中水不自由;两者不相干,太守来青山所当知依清规(礼)而行,是应机化宜也,大道之行!

8 a- b! S) t+ t9 U/ K$ j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6 L& ^+ d% P, k5 F0 N

  首句谓其修得肉身同仙,是喻其道之高也,为山林中之主。

. Q) y7 W5 Z) h9 h0 p" N& r/ F) e& y

  松,乃公,荫庇子民。经,乃大道。故二句言其以道之高,为世人于山林建一荫庇所在,是以道化天下也。

/ H) I l9 C9 o: J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 r7 t& G! s% w! t

  前句意谓两不交涉也。我,亦寓意于一切执我见私见之众生。无余说,一谓不言之教;一谓不为私利所动,是自心之清净而不为一切所染也。

2 T9 @. W# V) J6 W

  再阐后句于此所增之蕴:山寓善,青乃寓生机、希望;青山可寓于至善!(‘止于至善’——《大学》)。云,为匀(是君子也);水,为随(从众逐利之流也)。瓶,为凭(凭依之求,反为所制)。故此句谓当修君子大道、得自在之止,莫学俗世争名逐利、了无休止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5: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融
- w- v4 `6 d% W( h
 
- u+ n. C. r7 p0 w% ]

/ X" b# C4 I: E" ~% R; E9 r/ N. y, N9 V" }4 w! W. W& ]: P9 w3 I! I& y' o+ c ~2 t/ O8 u
1 c5 z5 C8 y8 w# M
: w$ _8 X; f) e7 @# e# ^

《一无所求》

- b, G8 a& t! n+ ]

故事略:

( g& y5 L5 c0 M+ A" z% N


  宋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学士曾会先生。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方面去看看。”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你。”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
  “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曾会将雪窦引见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苏州翠峰寺缺住持时,就推荐雪窦任其住持。

+ k9 H' H+ E8 b0 G# W y

故事解:

9 q% t' w) k N' ~1 _2 O T$ B

  “不一定”,此乃此事之眼也!世人执相故,要么执一端,要么执两端,……是于劳苦算计中,总不见其余也!

& f! ~2 d6 S9 w2 v# D( g& d4 z2 L* v

  雪窦禅师,本即言“不一定,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最终却不是落入这二边中去!而是去了发善心的曾会指引地“灵隐”!(雪窦这“不一定”因一善心改变了,此可喻发善心成善,善即于眼前之贵也。是为因缘法。)

e( o! m# R5 h) c7 A8 F+ I

  曾会所言“他会好好待你的”,是常法,乃一定之见也。曾会一到寺中即找雪窦,乃执定雪窦必去灵隐,执定雪窦必付信,执定雪窦必于灵隐当僧众……!然所出现之一切在意料之外!

2 W: y, m% P4 e( z) o$ W } B& x

  雪水僧终成一住持,雪窦再离灵隐而驻翠峰寺,是又两个意外事!由此看来曾会之介绍信也不是个好的了,若用之,则雪窦受人恩而不得自在,则其必为僧众中人而不自苦修为矣,则其必不再驻翠峰而自主矣……!

. U' m& D4 r# ~2 o; j. j

  然此“不一定”之善事,却为曾会所发之一善心推引,妙哉!本故事以曾会寓示于“一定”之法,以禅师寓示于“不一定”之法,两者相得,两端更莫执,是为大道也!

4 f# M. l4 O( n- e' Z

      雪窦之“不一定”行之能成,乃在其自强不息与道行修为之高也。曾会炎“一定”行之能成,乃在其诚心坚持也!(到寺后问不到人,还不忘继续寻找,非有诚心不行此也!)

1 @8 Z, C) _" w. M2 q0 f& r

  雪窦禅师所示现者,乃无常之因缘化行也。明此无常,修其无心,是则为“一无所求”也!“一无所求”则脱于一切系缚,独得自在矣!

; e/ b, X' s; b# r! _

下附一则来自释迦牟尼之故事同参之:

4 ?8 e% B: u* \5 f" g/ \2 L @

      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5 K$ _4 l* O: A) @/ r4 T+ ?$ T

! A- E* m/ k. n6 n# T

《一切皆禅》

5 g$ W9 v5 o+ c. K D) s

故事略:

* t- z* F) y- o) B9 I5 ]. b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慧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9 R$ C P0 {: ^ X ]: W9 s

故事解:
  
   不一定!彼云水僧犯执于法,草木皆兵,自生怖畏,人之于迷,自束自缚亦复如是!

$ H: B5 t! ?- V

" x8 o& f) G8 [2 \/ p1 W8 c: u: f1 z
 
8 |1 {) z1 H1 r; d6 B$ e, Y9 ` F
日日是好日
# x# P# `% R9 h/ h! S
 
$ _) O& q, B' J0 \% w

3 G z. F. E4 y( ^% C; Z% n' l, ?) A; C" s4 Q7 g! k# {( J8 u3 B, K9 _) x. l. H [( _' J. `2 C
; Q5 E) X% O7 Y0 B
# D* \# {8 V6 o

故事略:

, Q, Y1 `: b# E- y

  云门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不知道。”云门:“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y' A+ ]1 ]& ]: l8 R

故事解:

0 L: V- c& I( N. e) M

  十五月圆以前,无明、新月、弦月、望月、满月。

! g8 _! }; a( b) y; V

  十五日以后,满月、望月、弦月、残月、入灭。

5 S3 W6 O/ x' q* P$ q, s! k# n

  以十五月圆前喻悟道之初及于悟道也,悟道之途必经历坎坷曲折之变化,乃悟圆满之大道而得明鉴一切之终始,明终始如一之大义也。十五日以后乃同喻人间之四时,寓历无常人生也。

& e7 N5 @- H5 j+ L6 e" t

  日日是好日,乃谓其得明于大道,故得不为外境一切变迁所转,是修得历劫不动之真法身也!

7 ]5 A0 {# f1 I; j*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此一谓其对一切变化习以为常,二谓其善见、常见各时之美景!(春夏秋冬,此乃四时也,以喻尽无常之变化)

# ]1 o2 B. e# F F' m1 e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一谓遇事惊惧事,乃不顺自然之过患也;一谓于无常变化中只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日日为外境之恶扰心,是则无宁日也!(诗中两句乃可互解互证也)

6 s/ C1 i- {+ @7 f

( d+ T3 ]3 B* T( M8 i- r' b& B

下附《道德经》一则以明之:

- E( i4 [2 P/ h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g6 Q$ [6 j$ B. c+ O/ W) G
 
( k$ C3 e: N2 w e8 U$ D
 
% e; }1 ]% p! W- n7 N" S; S
心即是佛
8 ]$ k$ g V: l$ G8 C6 n! e# |) l, u
 
. z$ [1 A8 t% n( h0 t

0 a# @$ V) G! r: S* }$ ]. b5 `3 N6 e) V* i% b& M5 \& @& K2 J1 w0 c6 u4 B; V! y7 f$ l
7 Q( @. F7 [3 ?. |
& ]( X5 m; g% y( c- y6 q4 a

故事略:

$ ~% T9 C0 {+ g4 P, x. x9 l


  有个和尚问沩山:“什么是道?”沩山:“无心是道。”这僧:“我不懂!”沩山:“要想明白,还是去问那个不明白的好。”这僧:“谁是那个不明白的人?”沩山:“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接着,沩山又说:“现在的人只要当场体会不领会的,正是你的心,正是你的佛。如果向外求得一知半解,当作禅道,却不相干。并且,还污染了你的心田,所以说向外求道,是背道而驰。

( f- n4 h0 Y# \; [( x+ {

故事解:

: p' v, @& }: Q; g

  道须是自修自证始得,佛祖能为你指迷却必不能为你修与证,明此当知自修证之至贵!

% ~- K8 _" S, b

  向外求道,一谓附于外在之某人某物某事,一则谓执于自我之见闻觉知。能不为外在一切所动,并得体察而渐放弃自我之一知一见一听一闻……此则入于“无心道”矣!

5 f9 d$ t2 }2 H/ N9 z1 w! `. t

  无心是道,弃于雕琢,返于素朴,自在者是!

; L `8 ]2 G2 L' y" C2 h

6 `( G4 [: M5 K* A5 }& d0 \

下附《道德经》一二以参:

6 U8 ?8 p, o$ a/ ]7 c$ b5 S3 g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X2 }0 E! w( O, l' P4 s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0 i& r }: x5 Q6 o) T) r2 m+ j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 |$ F; o) X. T5 [4 U9 d
 
2 s) k* m, M# Z9 j3 \* I; a
 
& a- U1 |: H% x( s% G
一切现成
$ P+ L P6 N8 B+ o V
 
' R; e5 A; M0 j( V$ u

4 r8 o k! H% f; d Z1 l; {6 g* W8 D- W0 a* |$ T/ t; z; D% ]- ?; L: V8 r5 V
& O$ z' _# e' \! l
7 n# @1 _4 f, w6 {3 S. [) _

故事略:

( I6 R/ q# Y% o5 ]! h) T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
  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内。”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 ?$ _ k8 B$ h' T! [$ ]

故事解:

6 {& M0 Z8 U5 N/ I9 |0 J! U

  石,乃实,是执有也,此可明其执行于有为法,空执务佛!

6 v' U, \/ `4 ]

  佛法乃解空大法,如何可以有为、执实之心求之!

; F+ u% M: |) H6 y( m

  言“石头在心内”乃执于法也,言“石头在心外”乃执于实相也。问“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是两边之难也,当一时抛却,淡出其外,自得洒脱!

4 B$ H b. N! D/ O

  一切现成,是谓天然本在,当除却一切雕琢、着意之为也!

8 A* f, f7 S3 ~& Y4 {7 [2 g

  对其见解均以否定者,乃以除其定执有相而令其心入至虚也。

0 ?+ b& E8 R3 V( R/ t4 [* G

1 F1 f! x! G$ R

下附注语一二:

. B- H9 C0 ~; R3 b& n; y1 t

  “攻其两端,不及其余!”

, g1 Z7 q- r$ Y$ s9 W; M4 Z0 h, d! R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W: }0 w w9 N' i& x: \

  

$ z% _+ r& Y: ?" f+ j4 a$ G3 k V

  

8 k; ~5 L1 C1 c0 L! ~0 t
 
! L& o0 S/ ^1 C% H" |2 ^: w
 
, g2 l# V' Y* w ~$ U4 Y7 e
野狐禅
% O- l; H4 J* H( s
 
0 d, }( H' I, T4 {% W

+ P2 f+ z3 }- z. R, L 7 x/ f& `. q6 M7 U$ D: |( _' b j, J2 }! ^+ Q, V0 a6 [* Z( C6 m( Q7 g( n/ x
7 O8 P: g" [) |2 x& |+ \8 H' E
: N* e5 y: a0 H9 c, k3 I

故事略: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 I; z" }* S- C8 m( K2 H; Q

故事解:

5 b/ G# B! i7 X+ F

       所言“ 不落因果”是执于有为法,有为法之不落因果是逃避因果,逃避因果人天大众所不容,故只能入于草莽野丛与非人之类为伍也,不得为人!(所骂禽兽之行者属此类!)

; M7 f( \7 d4 k# m! e9 ?$ K e

 所言“不昧因果”是应机接物之行也,信行因果,不执因果,有因无因尽同太虚,此法天地之道而成之无为法也。行之无心,不以计较。

2 s8 d' y+ H% ~/ \( \

) C+ {6 [8 s" _% @: W8 e/ Y

下附《中庸》一则以同参之:

+ F- d/ l% `2 I+ ]4 r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 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B. I4 C3 W- {8 M: o% N% J% w- _
 
- [3 S& [: }$ Z0 _) Y. P
 
: J- i' a" R6 ~. l
磨砖成镜
; ^( k8 o; [( e4 J4 u' V- n0 X
 
) i) q7 A. j7 q$ S: W" w

" Q2 x' m9 U0 k# [3 u+ i$ o : n# T$ G2 Y8 w4 t' d6 D# j+ ]" V) F- q) G" g, N2 @. w2 _; U2 t! O% N$ {( ~% p
" E- F9 A- W7 P
3 \/ w2 g. r) j- x3 B

故事略:

1 r2 w& W- N' h- _5 i p5 Y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我磨砖做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5 o% ?+ |& O0 F k6 Z& P2 ^# e7 }

故事解:

% s+ v! \" }8 M% o

     砖曰专;石砖,是死钻。磨砖,是莫钻!

! a6 B2 N6 u, Q

     镜曰净;铜镜,是同净。

( T4 K4 O* x/ q

     枯坐禅是执相死钻,弃执除分别则浑同而得净心会元!

! h" W/ ~$ I% |; H* ~

     坐禅、作佛乃以之除众生执迷俗名利禄之执,是转引之法。众生反因依之生坐禅、作佛之迷执,是反为祸也!其如担子从右肩转到左肩而已,并没有放下,而佛法是令众生放下偏执,而成其自在的大法,如何却反而众生辗转之累!

0 G8 m' Q k | D

  明之者,请悟无为法!

$ \0 C; g$ i: ~, K/ u2 `5 [; B

! z* u- f9 \6 A- {

下摘引《道德经》章句一二以明之:

) H. h% H$ ^* h. Q$ c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W/ _7 ^9 ]( ~2 f4 h0 z,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I! k9 {1 }2 F- @5 P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4 O1 G$ f( u, X6 A& m5 J X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k. j+ `4 Z7 K( ~1 N! {#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7 17: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辛苦了。如不是转贴足可以加精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0: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我的原创,咋又来个转帖?!


佛曰:一念心清净,正本清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1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5 13:12 , Processed in 0.1066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