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6 1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 曰:“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8 ~2 F9 E. ?7 }2 ~
*5八中洲: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名略之。4 J3 D# w$ \# {9 z
*6法财:法能利润如财,谓之法财。% A# | H( A2 n, T' Y K* J
H10六尘:尘者染污之意。色、声、香、味、触、 法之六境,由眼等六根入身之染污净心者,故谓之尘。, r% ?" w/ X( J
【佛学讲座第八讲】
6 |/ `$ z; h* `) n3 {0 _ 内容设施梗概
. P+ Z% ~6 X. b) P. T 此篇讲佛学内容,专指对治众生烦恼的法药言。 佛是医王,为度众生,在这一代时教中, 曾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後由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结集经典,共三藏十二部,部 帙浩繁,今且寻其设施*.法门的用意,略述梗概*/。
' g- T* j' \/ F% c 甲、佛法总纲
# g& E- t9 k# x2 @3 k: [# x 佛陀法药,广之虽有八万四千,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 三无漏学*0;以 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1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 正佛法。" G& @# y* I: p" L3 N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 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2藏即属於戒学,故曰“律规三业”, 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 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 D4 V+ r0 K9 d' w, l" d ] 定*3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於息虑静 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4经典中,经*5藏即属於 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 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_% G. ]6 ~2 u0 |5 l# v
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 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6藏即属於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 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 切的权智H10。
% K |* v$ Q5 l, x( S2 q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f+ k! j0 I2 E2 K" }2 n, o, [( B 乙、佛法大意
$ |, `! h! X. _8 n! D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g, w/ x' v: _5 ]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 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於 “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 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1经云:“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1 Y7 g1 Z# S B) _8 i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 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於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 F! W3 [! w1 f; H6 ~3 u 丙、二门并修
( K# ]2 F* [9 p d' _ 至於学佛之人,想要明体而达用(体是戒定慧三学,用是诸恶莫作三句) ,则须讲究 “解行”并进。解是解了教理,行是如理修行;一者如目,一者如足,必须二门互相资助。) ^+ \8 f, E3 d/ H7 X& `
解门有二:(一)是阅藏,广阅三藏教典,此在博学多闻。(二)是研宗,天台、贤首、三论 、唯识,择其一宗,加以研究,此求专精深入。 u/ W; c5 N5 ~9 @: M- \4 l3 I3 B
行门分四:(一)是律宗,遵照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方法。(二)是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三)是净宗,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四)是密宗,采取手结印、口念咒、意观想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
( A# q0 b0 c" _; [4 h 二门之中,解理不妨广求多闻,行持则必专修一法。故昔有主禅净双修者,古德谓必深了 实相以後方可,否则恐致禅净俱破,初学者又不可不知。9 x3 p' ?" ]& ]3 n
但是,一佛出世,随著道法的讹替,人根的转变,概分正法、像法、末法H11三时 期,而法门修行的机宜,则自不一。根据经典,初正法时期,约五百年(一说千年),佛之法 仪未改,有教有行,亦有证H12果,此时持律堪可成就。次像法时期,约一千年,佛 之法仪不行,而像似之佛法行,虽有教有行而无证者,此时则须加修禅定成就。後末法时期 ,约一万年,佛法衰微,有教而无行,此时唯依净土成就。故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则,吾人今距佛灭度,已逾二千多年,其末法之时 乎!修净土之机乎!3 o% {- s6 Y- j+ e8 _1 k
【注解】
5 w% c' Z6 i9 z4 M# _! ~! @ *.设施:规画施行也。2 T( ~# A7 R( M! S2 T, f
*/梗概:大略也。
; F* o, ^3 d/ z( r *0三无漏学:学佛人可通学者有三。一、戒学,戒者禁成 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 。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 。戒学者律藏之所诠。定学者,经藏之所诠。慧学者,论藏之所诠。依戒而资定,依定而发 慧,依慧而证理断惑。因位之修学,过此三者,果上则无学也。% F1 e0 Y% H$ ^0 N
*1佛法:佛所说之法。八万四千之法藏是也。又佛所得之 法,法界之真理是也,又佛所知之法名佛法,一切诸法及佛法也。; X3 I# z" S8 d. a. ~& _2 Z) m
*2律:梵语优婆罗叉。有二解。一就教论,诠量名律。二 、就行辨调伏名律。
8 R0 t1 M5 s0 o) P *3定: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动曰定。
/ n2 r( N4 p( T& p *4三藏: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 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
$ G. i5 Y0 m. V *5经:梵语修多罗之译意,又曰契经。三藏之一。即佛所 说之教法也。契经者契谓契理契 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贯穿谓贯穿诸法,摄化谓摄化众生)。5 A5 X$ h3 Z+ F
*6论:佛自论议问答而辨理也。而佛弟子论佛语,议法相 ,与佛相应者,亦名论。+ d8 ~) D3 P W( O
H10权智:达於诸法之实相,为如来之实智,达於其 权法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实 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如来成佛之本体,在於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权智。2 E8 Y( l/ |) }. P$ {& ?- f3 I
H11正像末: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