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9 0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光说空,没有体会到它的意思,没有真正证得这种空理,就好像《楞严经》上说的:譬如说食,终不能饱。比方你光在嘴上数说食物的名字,而没有真的吃进肚里,你就是再多说几天,也不会饱的。
, L0 x- f0 {8 A. l1 _ ]$ D5 c$ \7 d) d$ r
“助长”,孟子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人,宋国的人最愚痴,所以在当时若是提到愚痴的人,就说好像宋国的人一样。这个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呢?他可怜自己所种的那个庄稼不长,他说:“哎呀!我这个苗怎么长得这么慢!”他就帮著它长。怎么帮著它长呢?他把每一株苗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两寸,说:“你看,一天它就长了两寸。”“茫茫然归”,就这么糊里糊涂、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个样子走回家,走得气喘吁吁:“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谓其人曰”,就对他家里的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病啰,累坏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长矣”,我帮著这个苗往上长。“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说:“喔!我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大的本领,怎么这么有神通,可以帮著苗长,天地也只能让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长,不能说帮著它长,他念的是什么咒,能帮著苗长起来?”就赶快跑到田里去看,“苗则槁矣!”哎!那苗都干了、死了。" f3 o8 R, W* f- ~( X
3 G# n1 o$ M+ t5 e- p: S
这个就是说修道不要老是想:“我开悟!我开悟!我开悟!怎么我还不开悟?我要怎么样才开悟?这样子不开悟,那样子也不开悟。往前行几步也不开悟,退后几步也不开悟。往上跳几跳也不开悟,坐那儿一个钟头也没开悟,到底怎么开悟呢?”你有这个心,那永远都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这个要开悟的心,把你那开悟给压住了,就好像宋人帮著苗长是一样的。所以说“说食助长总乏功”,总是没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静气,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要老想著:“我明天会不会开悟?我后天会不会开悟?我到底什么时候开悟?”不要存这个心。你一存这个心,就是个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开悟吓跑了;那开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为什么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个妄想,也就是怕开悟,你这一要开悟,“啊!不得了了,他要开悟了。”,所以心就跳起来了。无形中,你那业障也害怕了:“喔,他若开悟了,我怎么办呢?”它没有办法了。
$ `' b8 w( o# d" K4 N/ @: t' G; j: Q+ ~7 D
无苦集灭道+ ]4 z1 J7 w+ p
i+ [ K2 N$ I2 q; G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
/ g, Y2 O& s0 B/ P
2 \" [) r/ G$ Z: _+ s- d' l+ }三转四谛法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 n. O# \+ J( _- j, h+ o0 b8 g
$ ^7 W+ d0 i7 x7 X2 l* t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不知道了,所谓“不可思议”。
4 o; e1 Q _+ b% W# I X: A# \, ?3 W% d# ]5 Q+ I, d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因为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见了。所谓. A* x& ]& q5 a3 M( t; h
2 X! g/ g) U) \6 A, l' Y; }) Q0 p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z# U+ n. w" t! U i; i, l0 }( B% o$ f; Q( W2 _/ L0 J5 l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
1 B4 ~+ _8 g! A6 h% I/ x
* Z9 X7 O2 }: {3 w* W3 W% X" g“仰之弥高”啊!这么仰起头看,看不见它高到什么地方。“钻之弥坚”,用钻子钻,想把它钻出窟窿来,它还是很坚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后”,看著它就在前边,忽然间又跑到后边去。好像释迦牟尼佛放光,往左边放,阿难就往左看,往右边放,阿难就往右边望,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因为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二乘人没有法子照顾得来,没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闻圆顿教,因为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隐大示小,现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来说四谛法。
% c- y9 S& ?( V* l9 R
8 E3 X' @2 [& P1 E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佛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次转叫示转,第二次叫劝转,劝你学这个法。第三次叫证转。这个“转”是以运转为意,就好像六道轮回,转过来转过去这么转。
+ D$ z* ]5 H6 |
" M% A/ R; K1 l, i: D8 Y佛在第一次示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可此是道,可修性。”告诉你了,这苦是个逼迫性,这叫示转。
( m1 O7 S% z. p' |' y9 ]6 s2 F, ?9 q3 j% p, H% S
在第二次劝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你应该去做去,这叫劝转。5 S; L5 \) M5 f6 g- A# f
2 [- C$ G N* V在第三次证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我已知,不复更知。”这个苦,你应该知道,我是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头上安头再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我已断,不复更断。”我叫你断,那么我自己断了没断?我已经断了,不需要再断,现在就等著你断哩!“此是灭,汝应证;吾已证,不复更证。”我已经证得这个灭,证得涅槃的快乐了,不需要再证,现在就等著你证了。“此是道,汝应修;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道我已经修了,不需要再修。证转就证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就不会叫你去修去。! E9 w' W9 \ ` N. n [( D
9 s" ]6 C5 v4 ^' V
诸苦逼迫各相攻。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说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说:“你这个客尘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这么一回事,这叫现身说法。客尘若不去就会苦,客尘去了,苦就会减少了。你说这个事奇怪不奇怪?7 V8 B, Y, r, w# O. z0 e
/ P$ Q# T. t0 j7 m
这个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苦啊,是在本身生出来的;外边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无量诸苦。这个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这苦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几几乎乎这个气都要被这个苦给压断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尘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这个苦谛,前边讲过很多,不再详细讲了。
! T9 a# \5 P5 F, k& Z" F; l" i' M& X% S
“诸苦逼迫各相攻”:这所有的一切苦,这“诸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所以叫“诸苦逼迫”。这个逼迫呀,就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都来攻击你,都来和你好像作战似的,这客尘也来,是什么都来呀!啊,七拼八凑的。这外边的六识,又有六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