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6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
1 l$ T9 M p8 `2 T6 m
% O1 Z5 M. L# |8 n, D* M- d" B7 t( k出家人也讲孝道吗?
) `* `$ M6 j# p
$ l; k& M+ p& @2 E+ B3 x5 Y* B8 v堪布:佛陀时代有一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供养,又不知是否违背戒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召集僧众,开许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可见,出家人供养父母,是合乎律制的。
2 U2 p& l- a& g4 H0 Q2 `1 E$ `; ]; _' A: c' \) A
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
. p( J7 ^& j& F0 L2 j1 I
) D/ |9 {% H3 S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学问,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
3 c+ w/ K9 y/ n1 K8 Z M p) ?" h8 V! F& P
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
' z( i( B) T0 F2 u1 T8 J' j# q+ A) O4 H) N2 ^" B% s+ B) v4 J
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 q' U/ Y2 v- \; r2 K
% B8 q, Y; ], Y6 i% [& F9 P& b0 d作为出家人,您怎么对待您的母亲?
7 z. e: A) e2 C( I. q: l- r$ ?( A) O& I' a2 p: F
堪布:我经常感到惭愧,我母亲来佛学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没有为她做过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不过,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跟母亲吵过架。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会用委婉的语气提醒她,她一听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
* q; a( B/ b+ b5 y' a8 x7 N9 T: `! T n# Z
我一直认为母亲很聪明,如果她识字,智慧肯定超过我,我经常跟她这么说。不过,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文字,我小时候会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亲的记性很好。" ~" r' B ^) k) L% X# Q2 o: N: g
- R- r" {* L" f7 X/ ]+ O
我确实没有为母亲做过什么。也是忙吧,最多上课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钟,不过母亲挺安慰的。一分钟左右我就离开那儿,来上课了。这是我的孝顺方式,和古人、世间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惭愧。: o9 F U7 E7 e5 d* }& q9 l2 Z
) I$ i; ?$ h! M& H现在微信上有各种信息,很多以前没见过,多学这些有好处吗?
! [) U: M2 C( S
0 |& u% y# a I堪布:博而不专会落于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庄子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他告诉我们,修道最忌讳的是杂,杂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无法摄持并向内专注,就扰;扰了就会落入忧虑和纠结;忧虑纠结,就修不下去了。0 x$ |' p# a" s; `8 u3 u2 b
7 r9 B4 K( v2 `1 _8 M; ]5 Z萨迦班智达教诫:“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阳做了一个对比:群星虽然遍布虚空,却无力遣除黑暗,太阳只有一枚,却能遍照世间。
1 z6 A" G# `+ H( ^# S- B& L, T+ W' D' z7 T3 J4 O1 `7 F
《荀子·劝学》里也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 N1 _- S5 L+ b6 j* {: ?+ |2 n8 @4 u5 }/ i
, `1 U3 I* ?2 A8 r& \
由此我们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
. T- s% a, e1 M- S
$ ?, b6 {# C3 c6 w" A3 c* v9 ~所谓的应机施教,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E, B+ ?, X! E# I# Q
6 r6 I$ h' C4 s/ G [
堪布:《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情节:
, ^% i" j$ i) i& u1 ]: [! N/ s1 o3 ?/ r; O3 X. k5 m. m+ m. p" u
子路问孔子:“当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0 J1 `. x% F( p/ c& ^% [
1 [9 @! G# [- e- z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却听到了就做?”
_' Z1 H4 t, w9 Q
e- t' T, G9 o' f冉有问:“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k( P/ B! m" R& }5 t1 h" {
) ?9 {7 W! W, ~9 z1 K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 B, J2 z8 |; f* \" h! f+ U" z
: j/ n. s f5 Q# f) T* l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
, Z1 \1 s0 X( F# K q+ s2 L; ]: K( [! e& r2 P, o
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7 s* \) z4 r3 E) K+ n
8 r* F. Z! h( o1 F: G; [
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 i& {3 s. h; o, p6 X8 j& m& C$ E. ?$ g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一个大国里,一定有贤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因为了解到什么众生都有,而众生的根机、意乐、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以便恰当地利益每一个众生。+ K% [6 ]7 c. [$ R ?, x* L
. W. c2 e0 v" }# ~( _( d% @
这就是应机施教,或说因材施教。
0 |" `6 D% T o9 k6 Z, S" F( e8 m, y: y) A8 m: f
佛教有什么可打动人的?, S4 }5 `# ~1 k+ G) o+ J; F
' [9 M2 c" n2 r8 z
堪布:圣天论师在佛教历史上最会讲理,他一生的辩论事业中,胜伏过许多外道。晚年时,尊者又赢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心服口服,但他有个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师辩不赢你,那我就用刀赢你。”2 ^* b: ]: g8 J0 W3 M# D
* D7 ]( P6 O% b& e0 K4 X于是他跟踪尊者,但始终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当尊者独自一人在树下禅修时,他跳出来,说:“今天我要用刀赢你。”边说边狠狠砍了尊者一刀。3 B2 t w: d, H
2 C4 i+ a& A- L L9 }+ W
虽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对他说:“真理岂能被刀剑胜伏?你赶快走吧,我的弟子里有很多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有执著,他们会追杀你的。”
, @: R; f+ B# i' u* `$ I
- ^0 m. R% R# ~来人一听,知道尊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境界,马上心生惭愧,跪在地上祈求忏悔。8 f x" |3 F; l5 |7 K+ i
+ C) u$ K, H1 i1 B5 T“快走!”尊者强迫他离开了。6 L5 o% I# T& x7 i5 K' b- e* F' C
2 n8 ` N. \; d" y( a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见尊者躺在血泊里,知道有人杀害师父,要去追。这时尊者用最后一口气说:“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追了,放过他。”说完,便圆寂了。
3 R" O, b; K% o& X
+ S7 N7 [) K$ n: }, v' J0 v杀人者的师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杀人者则被佛教的慈悲折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得到无数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实践完全说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 f. B# Q. G" z5 H
8 ]# k% f8 X6 j+ t) {4 _" I
像《弟子规》这样的人格教言太浅,为什么不提倡学空性?
' L) Z& o. s. v2 N. N
7 |& O. [) K% p" T堪布:以我多年的经验看,人格教言虽浅,但学一句,与人交往时就会起到一分作用。如果这些从谁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我会推知,他的内在一定有相应的智慧和美德;有时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证的。: }1 y7 b1 k6 l$ }
4 a, L7 a, W) o4 I所以,《弟子规》虽然没有讲空性,也没有讲一些前世后世、业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个儒家思想为背景,用最简洁的语句,将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框架完整介绍出来,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学。5 @" v2 U9 x I
" P6 i' |9 l0 y4 h e4 c8 a学习这部论典,不学佛的可以做个好人,学佛的可以在夯实人格的同时,将它转为解脱之因。5 ?5 f: Q9 x# O: v! t: Q
, R) g' j5 Q Z
那这样做,和空性相违吗?不相违。
) p4 X+ Z6 Q. r, ^: B3 N; j* P& O, C* Q! s6 A, D" |
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启发的,一个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视利他行为,这是规律。不了解的人以为,做人的道理浅、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视人规。然而事实上,忽视人格修养,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空性其实并不了解。$ v. S z# r* `
3 I4 r, T$ J7 C. Y% h
索达吉堪布教诫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他说:& K Z2 v5 G; Q# F! X
) K# }1 u$ X3 F0 ]
“与所谓的新科学、新理念相比,传统美德才是今日社会的净化剂。简单平凡的文字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