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3: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换把刀给人而已,这事讲得很多。所以可见得六经所记载的都『精言感应之说』,讲得很精辟,讲这个因果道理,何尝与这篇《感应篇》有一个道理不符合?完全符合。下文说:
8 `+ r1 {& W# y( u, ~9 g9 l1 S& k3 j6 p; E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
3 Q* U+ _. ~% P( _ S
( e1 R* A4 I: ~! f- u, o7 T 《感应篇》记载的善恶事理都非常详尽。『纤悉』,「纤」是很细微的小节,「悉」就是全部,『毕』是完备的叙述出来。即使是(底下举几个例子)『唾』,就是吐口水;『欬』,就是咳嗽;『歌哭』,都有提到。文字里头讲,「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你看都讲到这些事情,这么细微,都『有关天鉴』,天神都在监察。你咳嗽一下,看你咳嗽得如不如法,不能对北方咳嗽,这是讲敬神明,北方有神。那更不能对神像、对佛像、对经书咳嗽,或者是对圣人像、对父母、对老师当着面咳嗽,这都是有过错,天地鬼神都记录这些善恶。歌舞,那是对灶不能够歌舞,有灶神爷在,换句话说,你对他放肆不行。这些都讲到了。所以:
* N$ j7 B% p5 v, D) M7 |
0 ]( o) i+ J/ H2 Q 【人读此等语。】2 y: h7 ~- w+ T2 x5 n b" r& A. y
+ X4 P4 e* w2 Y S
『人』,有人,读到这种语句。
) t+ \% z# U/ B$ C
3 I3 J( j8 O/ r- |" Z/ L, D' p& a 【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 {; K' b3 | C( I
6 X) j" k4 _$ ~$ p6 z3 D 有的人读了就觉得有疑惑,这些事情『渺茫』,渺茫是讲很微小、很渺小,『恍惚』就是不易觉察,怎么老天爷还监察这些小事?『不可究诘』,诘就是问,究诘就是盘根问柢、问个究竟,就这个意思。难道天还要盘根问柢,问这些小事吗?他就会有疑惑。下面说:8 B* V' J4 ^/ e+ C7 T8 |2 x2 ~/ f
! A' j. p$ p; D6 D! F) ]+ l
【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
. x9 Y2 G* I- k: E( n6 b
+ V6 V K* ]" R3 X) B( l 小节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谨慎,最微细的一个行为就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圣贤,圣贤所贵的,就是所尊崇的、重视的,往往都是小节。哪怕小到一个念头,你这个念头符不符合道义、符不符合天理?圣贤跟凡夫就在这里分判,吉凶祸福也在这里彰显。所以岂可因为它小而不干、不注重、不谨慎?
7 d8 N; l5 f" f7 Q' B! A# u0 r$ z* k! W0 r# ^
【书曰。】" h! ^( }7 |! y( A
8 _6 Q' O/ _4 D- i3 b0 J8 E 《书经》上有这样的话,这都是中国老祖宗最早时候的教诲。
6 f$ y! l' T9 Y; d
* F( y4 M3 w- ^ }4 Q 【细行不矜。大德之累。】1 e+ q& d1 v, X
+ l9 u K5 X4 J. Q8 q* i9 L9 R
『细行』是很微细的行为,哪怕吐口痰,哪怕咳嗽一下,这些小节你『不矜』,矜就是庄重、谨慎。你这些威仪不注重,『大德之累』,累就是受损了,损害你的大德。换句话说,大德怎么成就的?都是这些细行上累积的。过去有一位大儒,他一生坐的时候脚都不会往外伸,膝盖的部位是九十度,永远都是这样正襟危坐,坐到最后裤子那个膝盖的部位都磨破了。他一生坐下来的时候没有伸过脚,细行,大德就这么出来了。8 }) P; d4 B/ ^' [
) j7 B1 b0 U' E" a; {) e [# y
【易曰。】
: R2 s, |: t7 v+ [3 A# o. Y
7 \8 y: W1 f7 K' t/ I4 f 《易经》上(这也是孔子的话)说到: H k4 d& g8 U% @- |
$ [ n5 E; c2 j9 [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0 ?7 {) S: V K% l3 P0 s& i! q' M& @, }$ \/ [* @: O
所以《易经》上就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些小人认为这是小善,可以放肆一点,没必要去做,就不做了;那小恶不用改,无伤大体,也不去除了,所以积的都是恶。小恶积起来就大了,最后大到不可以隐瞒。罪最后大到不可解,化解不了,也就要受大的报应,不可不谨慎,慎于始。 K* F2 U3 @' K! t! a
0 K l3 L& L6 g e" I4 F2 { 【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 }0 Q$ a! f: @9 \* M; z9 d/ ~' l2 Y$ n+ g3 Y1 G& x
《礼记》这部书教人什么?『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矩、轨范,『度』是分寸。『古人教人』就是这样『慎小谨微』,不要以为这个好像没必要。这个很有必要,没有规矩,何来有方圆?『多是如此』,《感应篇》里头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所以我们的心通过这样的学习就可以细腻,慎小谨微,这样能成就大德。我跟大家一起来学,因为我的毛病也是这样,比较忽略小节,有点大大咧咧,这个不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学习,养成慎小谨微这样的一个精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共同努力。9 s$ A/ I2 ?5 `: N9 K7 C7 m
" F5 g* P8 [& s$ m2 O" }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个礼拜我们同一时间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
( f5 p) P9 F/ t& J5 k- @6 P8 E9 d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3/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3
# k+ P) K9 B6 k1 ?
! w; K# ?$ V7 E* S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五页。我们接着看,前面属于《感应篇》篇题介绍,以及结构大意,这是我们上次已经跟大家学习过了。当讲完义理之后,紧接著书中又举出了许多的案例来给我们做证明。今天我们会看一些案例,就是故事。我们来看正文:
4 Z1 n. A8 t. ?2 S. k+ l" `) R. R
6 e( ~0 V0 c# D% l# d* r7 V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曰。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 v4 h# z! B+ A" V4 a- h
( Y! u' G( R9 O# I 这里《汇编》引用了明朝『昆山进士王志坚』的一段话,昆山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古时候常常出才子,那里头学风很好。这位王志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他在万历皇帝之后,就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他做到了督导湖广学政,就等于是专门办学和资政的一位专家,曾经被礼部推举为学政第一人,这么一位大学者。他博览群书,而且兼通内典,『内典』就是佛经。为什么叫内典?因为佛法是心学,向内求,不向外求,所以佛教的经典都称为内典。这位王志坚先生过去曾经跟子弟们这样说过,这个『尝』就是曾经,这个『语』(音玉)不读「雨」,当动词讲,就是跟子弟们这么说过。底下是他的话,说『《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这个凡就是总共,总共二百九十三句话。『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这一篇文章可以说它的摄受根基是很广的,可以对浅的人讲,也可以对深的人讲,它的文字有浅深不同的水平;也有「精粗」,精是讲得非常精细,粗是比较粗浅,是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一篇当中即使讲一件事,前后都有讲到。「互见」就是我们要互相参看,然后要去体会。
( W1 J; N. }6 y5 X* [5 z
! G" M* A4 F, {+ @ 这里举出一桩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