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字面上的解释是说,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长辈过来了,如果自己骑在马上,古人的交通工具是骑马或坐车,都应该从马上、车上下来,向长辈行礼。如果我们送长辈离开,也应该站在路边看着长辈,马也好、车也好,等长辈离开百步之遥后,我们才能够回去。 1 r, n8 p$ m, ~/ s% z) ^' a3 j
! a3 V& k& ?- T0 W" b+ M 这一点,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就做得很好,恩师每次到协会来讲经,我们的代表必定是恭迎在路旁,等待恩师下车,当恩师讲完经了,要回自己住的地方,大家必定是一直送到路边,等到把恩师送上车,目送车子一直到看不见了,我们才回家。这都是培养自己作为弟子、作为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
% H0 C3 d* T. x" s$ | * h2 r* ?0 Q0 B" ?; h0 w- a$ `$ Q
因为印祖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能不能够真正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心,真正有十足的恭敬心,你就得到十足的利益。 ; K3 l* o0 z' Z6 I$ x7 d5 Y
& O5 s, e J7 X
有的人觉得,这一条是不是太繁琐了。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礼节就是用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一种规定,它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最好的距离。这种所谓自然的秩序,我们能够遵守的话,人和人之间就能够非常和谐。假如这个礼,你觉得繁琐,把它废除掉了,往往就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所以真正懂得学道的人,不会认为这些是繁琐的事情,而是用这些细节,来修炼自己耐烦的心、细腻的心,养成这种习惯之后,这个人反而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即使是在事情很忙乱的时候,他的礼节都分寸不乱,这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
; Y" f, P7 C% f8 L
6 L$ _+ g6 N# x2 f3 X/ w7 e0 U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 s2 z6 r+ x, v7 }
1 j. D( T$ |9 { G 这是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长辈当然包括父母、兄长、领导,凡是年龄高过我们的,或者是地位高过我们的,学识、道德高过我们的,还有我们的老师,这些都是长者的范畴。我们跟他们在一起时,要很恭敬,当他们站立的时候,我们晚辈就不能够坐下来,因为如果长者站着,你坐着,就显得很没有教养。长者坐下来了,他说你也来坐,这时候你再坐下来。当然,如果长者吩咐我们坐下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够执著,说我们非得要站着,古人讲:恭敬不如从命。对长者的吩咐,我们照着做,这才是真正的恭敬人。所以我们跟恩师在一起,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远来的居士对恩师非常地恭敬,一见恩师,倒地就三拜,有时候可能场地不太适合拜,比如太拥挤了,或者东西太多,你拜下去,往往不小心会碰翻东西。在很多场合里,比如恩师在吃饭的时候等等,也是不太适合礼拜的,恩师有时候会说:“不拜不拜,”这个时候,就应该不拜,不能够执著,见到恩师一定拜,不分场合,也不听恩师的吩咐,这样反而达不到恭敬的效果。一般来说,应该向恩师三拜,但恩师说一拜的时候,我们就一拜,这些都是基本的尊师之道。 / E* M9 p& G" u. J5 v
% k; U* C% p. ]4 T: N3 Y8 t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2 y' h. C1 s+ Q2 ^% |
+ T" b/ x K# o& C 这是讲跟长辈在一起,我们讲话不能讲太大声,讲得太大声,声音非常刺耳,还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让长辈很难受,这是对长辈没有礼貌。我们声音要放得柔和,可是也要清晰,声音不能放得太低,要是“低不闻”,低得已经听不到了,这也不对,“却非宜”,这也不应该。所以我们讲话要一字一句讲清楚,特别是在长辈面前,我们一定注意调整自己声音音量的大小,另外,讲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要让长辈听着觉得比较舒适。 ; }4 a# v( {; q. N n- }
) f" R9 A4 N5 A% Y7 Y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 v8 g9 R. S' g( J% M* I, L+ q . {$ e2 [( x. Y0 n% ]
这是讲跟长辈行礼或者是去向长辈问安,总是要快步走上前去,这是“进必趋”;“退必迟”就是要离开长辈,告辞的时候,要慢慢地退下。如果你做得相反的话,就显得很不合礼度。假如我们见到长辈,慢慢腾腾地挪上来,长辈看到会觉得你有点傲慢。我们走的时候,一下子走掉了,长辈看到你一阵风地就溜走了的话,会给人感觉你跟长辈在一起可能不太愉快,或者是不耐烦。 6 m8 ~: x+ L# e! a, H
& L, }, Y; C2 V1 o- ]! S# |
在协会,恩师讲经的道场里,很多的义工同修在恩师来之前,就做好了会场的准备,架设好这些机器准备录影,然后大家都站立好,恭迎恩师。在恩师讲完之后,送恩师走了,再回到会场里,把这些机器收好,把会场整理好,这些都是“进必趋,退必迟”的含义。如果恩师一走,我们也一溜烟就走掉了,很多事情都没有人做,这样,道场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 x( e8 V9 a. [5 e* W; U
/ L. d/ Y1 n: `5 R; C1 T; z “问起对”就是当长辈问我们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回答,在回答的时候,眼睛要稳定,视线不要到处移动,你如果左顾右盼地讲话,会让长辈觉得你心不在焉,或显得你很不耐烦,这都是不恭敬的表现,所以当一个人从这些细节方面来修炼自己的话,就是养这颗恭敬之心。 5 Q5 D/ \! [1 D$ b- Q$ w. t2 X1 {
/ j1 J# ^ r. t9 |% `
孟子提醒我们,要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我们的心常常要保持纯正,不要装很多事情,心里装很多事情,就容易心不在焉。更不能够心里存着诡诈,或者是一些狡猾的念头,有这些念头在心里,外表形态上往往就会有不定的表现,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一看你的表现,他就明白你的心境。 7 d8 X& i! [5 t, {$ I
& R f0 n0 p# V( e# @% k( }& W
所以我们要常常注意去养自己的真诚心,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真诚地恭敬、主敬存诚,那么语言态度就自然镇定、稳重,祥和、欢喜,跟人相处,便会觉得很舒服。 1 `, e6 r9 c% P7 l: @
/ D, U- i2 \5 D: u* Q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 p4 A, p7 Q$ o. e
3 o" p6 N; I$ W/ q: ] 这一条讲的是总结,悌道就是一种恭敬心,由对自己家里长辈的恭敬心,扩展到对社会上一切的长辈、一切的父母。都用奉侍父母的那颗心来对待一切的长辈,这就叫做“事诸父,如事父”。 8 F! f+ y1 e6 L# m$ k9 B# z( \
7 a1 F# W) L* F' m8 U" I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