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3 1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著,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W2 G1 f( J( z' r& l
+ J- s* d6 i+ y) V$ C) H: v$ B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著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玆在玆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 T7 D7 k. a$ c G" b' A2 A8 t, S+ w2 _5 ~
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 ^ r0 m. G R
0 c- o% f- x1 d. p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 |* |; u: }) C" T( o1 n! t# \3 L8 W v8 o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著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3 i/ D/ S7 Z# V. L$ [
8 ]7 C4 [7 }4 G6 y5 {+ O第三是正语。有正思惟然后才能说“正语”。正语就是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会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当途。说出的话都很正确,也不讲一些好像醉话似的,或者好像那个疯癫的话似的,就讲很正确的这种语言,令一切的人听见,都很欢喜听,很愿意依照著去做去。
: r) ~; V# g. B) o! F$ \$ ^- d
0 E9 r9 q, d/ r, B* G第四是正业。“业”是指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行为,不但要正语,而且身和意也要清净。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业也就正了。: c* c8 F8 A" E, O7 w
7 P% g, r" u5 u! A) T. {* A1 ]: D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活命职业。正当的职业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适合的职业,不是那一些个犯法的职业。你有了正当的职业,生命也就正了。
( ]4 O8 |) ]- C* z2 Q7 ]( n( q, Y3 I/ H4 |! s
第六是正精进。你做正当的事才应该精进,做不正当的事就不应该精进。
`/ r0 C/ s$ X! x
* d0 T5 F' m) j9 b; \. ]/ Q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是八正道。; Z& H" l7 }# e5 Z+ q) P8 M% _
" G/ b$ C* p( @9 e/ h9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2 E7 Z6 V! ~* S* R; W
4 I+ N( p4 C8 b8 Q7 I2 v四念处就是:念身、受、心、法这四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7 S4 @2 z* d3 i5 @
4 e" S2 F5 [7 N8 |+ C四正勤就是:还没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长,这是从善的方面来讲;从恶的方面来讲,还没有生的恶要令它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令断,要令它断了。
- w! F: ~% y( e6 o8 F& M9 R( g8 M9 O8 {) n: h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的根生出来了,就会产生五种的力量,信有个信力,进就有个进力,念有个念力,定有个定力,慧有个慧力,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来是十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这是十二个;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十五个;共成三十七道品。
! Z5 n0 a7 L( ~4 _# z5 z' Y l R, O' ]! l
一旦贯通成圣果。你修三十七道品,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忽然间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证得圣果了。+ E& s$ L/ ]( j
4 f, c: l; L: j* e! \偏真有余乃化城。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上,因为偏真有余涅槃是化城,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你还要往前去修行。8 u& y" v8 q. ?$ f
( S4 e/ D& z( E# _/ |无智亦无得
7 Z0 u2 h2 Y7 r' r
. Q/ a$ y# P9 C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无智破执空诸相 不得非证了法融) B: i5 h' z2 C5 h9 f2 i) n! N1 \' t" j
9 v" d: t, x* K6 C
于一毫端现宝刹 坐微尘里转法轮 此语说出鲜诚信 未悉知音有几人
4 H) u6 k" P/ [0 E) [* k. L' y3 r3 ~: u/ {* F
“智”就是智慧;“得”就是证得的果位。那么到这种的境界,智慧也不要了,所证得的果位也没有了,什么希望也没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想要学智慧,有了智慧,就证得佛果。现在这个般若智也没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没有了,无所得了,这是空了。但这不是没有智,也不是没有得,就是没有这种执著这个智慧,也不执著我要有所得了。/ v$ L5 X! j0 q
$ C0 \6 \& h( E3 `藏教菩萨事六度。这一个阶段,是说的这个藏教菩萨,藏教菩萨就是三藏教的菩萨。藏教菩萨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门,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个理,没有事相,没有执著了。事六度,就还有所执著,执著什么呢?执著有众生可度,执著有佛道可成。执著有众生可度,这是有智;执著有佛道可成,这是有所得。那么现在是无智,没有执著这个事六度了。 u9 m8 W# w/ t- O. I/ d* g
6 ?/ @1 m! q+ f9 S" b/ o
什么叫“事六度”呢?事六度就是:
0 q, C- Q/ \2 T ?3 }
" ~7 U, w% |8 Z/ x' s& O$ b第一、以布施度悭贪。你若布施人,行这个布施度,你就不能悭贪,你若悭贪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你这一布施,把悭贪心就度去了。, ~9 R2 j2 a- u. h( g6 ?3 `$ U
Z( [9 S9 T9 U9 e4 \第二、以持戒度毁犯。你受持戒律,就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好像宝珠那么样光明。你若不持戒就染污,染污就是肮脏,也就是不洁净、不干净了。你不持戒,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黑墨,越染越黑;你持戒,那白纸本来就是白的,是清净的。所以持戒就度染污,染污就没有了。
! O% w, t% V3 }: ?& v# q9 G o! ]" W
$ W, e/ F5 I$ v! S. r. q第三、以忍辱度嗔恚。你修忍辱就没有脾气,你若有脾气就没有忍辱,所以修忍辱嗔恚就没有了。$ m& j0 [. f. H# | t5 C8 \
1 C% ?$ ^4 H* _1 [6 {" V: z+ w
第四、以精进度懈怠。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精进、精进、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因为你这一精进就不懈怠、不懒惰了。不精进就是懒惰,精进就把懒惰给度过去了。2 L9 U3 I' C$ G; x- g; _6 c
/ q' F: @3 U5 W4 F, C1 D, ?第五、以禅定度散乱。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有工夫就会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乱了。/ n0 f2 [' i5 U4 l( Q9 G6 l4 M
, @5 q; j6 }# Q" Y5 x5 D0 c8 F
第六、以般若度愚痴。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这是事六度。8 L4 K8 w* k+ ]- b% S$ ^: U: L
. L3 O, b: ~# n6 b! d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有形象可表现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但还有一个执著,“我这回做布施,我就没有悭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无所执著了。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无作六度”,一点执著也没有,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所以叫“无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这么样子讲的。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这事六度,是藏教菩萨所修的,所以说“藏教菩萨事六度”。
/ ^8 c9 }, Q5 m6 [
9 J" k( e. n! R3 v圆修妙觉理顿明。圆教菩萨修理六度,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顿明”,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