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桩事情他都做不到。
: t3 P6 c6 X8 A1 |6 i( C: t
) |) A/ J& ]- Q% v& @9 }2 I0 C 不说别人,说修净土的同学,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老师在台中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讲经教学领导大家一起念佛,莲友很多。老师常说,莲社的莲友们一万个人当中,真正能往生的大概只有三、五个。一万人当中三、五个,不讲别人,自己莲社的莲友。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现在一万人当中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虽念佛、虽听经,不能真为生死。就是还没有意思想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念头;六道还不错,还挺好玩的,还舍不得离开,这个麻烦大了。不能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不出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贪恋五欲六尘,这个糟糕了。你说净土相不相信?相信;念佛往生相不相信?相信,不真干。信不真,愿不切,持名功夫不得力,「故云不能了知」,了是明了,知是觉知,「建立彼因故」,彼因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他不知道。
- W1 C. o1 ]% V: d z" _+ s9 M
4 m" n9 V5 W8 m3 x 「又唐善导大师深入经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念老这有个括弧,「谓弥陀入正定聚大愿之益」,这个利益「通显於彼土极乐与此土娑婆」。这是阿弥陀佛入正定聚这一愿的真实利益,这个利益娑婆、极乐都同等的,在极乐世界入正定聚,必定究竟证得无上菩提 ……
, b$ S7 B3 H/ E" P" n
k% W) J* P! {! [: _, U , s, n; h, A1 ^
120 02-039-0383 净土大经解演义
, w$ n, Q% h3 q, W# E' @. C
4 n; r4 k' Q3 o: x0 Q……个甚深义趣能够深深去体会,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对於佛的话句句不怀疑。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一般人对佛没有诚敬心,这非常非常困难,诸佛如来来教他,他都听不进去。所以,弘法利生难处难在这里,我们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克服困难还在自己,我要把我所学的全做到、全落实,就是我先自度,自度而后有缘的众生就得度,没有缘的就随他去。什么叫有缘?他看到、他听到了,他能信、他能解、他能发愿,这就是有缘的。所以,这里「守」这个字是关键,我们要守得住、守得稳,不可以动摇。守住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真正守得住。
: E5 X: W) v% i- _
4 _. I$ D f- I2 G 「又云,纯真绝妄」,纯,一丝毫夹杂都没有,「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於是」,讲到诚实,还有能超过它吗?没有了。这是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的态度。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我们的祖师大德们亦如是,我能不学吗?连孔老夫子都懂得这个道理,他老人家在《论语》里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真能守得住,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为什么?无论你怎么创造,无论怎么样发明,都在自性清净圆明体那个圈子里头,你没有办法超越。明心见性的人都证得大圆满了,你能超过他,不可能的;你跟他一样,行,因为他 ……7 x; H, M* U: L
! B1 _8 m, e& K& {1 k
+ T4 U- @% V3 z1 _+ }121 02-039-0403 净土大经解演义
& H- A& g5 V3 t% |- J- P- q
: O1 ?- @; [1 `" H) R9 R- a. s……心上,这就对了。古人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能保得住深心,就是清净心。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这也叫一向专念。所以「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
- I7 I. V7 @) `! C7 c9 E( M: A
% x B# Y% }. T6 B2 X0 m 「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讲得真好!为什么?有弃有舍,你还有分别执著。只要有分别执著你就麻烦,弃错了,舍也错了,不弃错了,不舍也错了,只要有分别执著反正全错了。如果没有分别执著,全对了,弃对了,舍对了,做也对了,没有一样不对。所以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真诚心、清净、平等、觉。我们讲的菩提心,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在,有这十个字,弃舍、作为都是对的;如果与这十个字有违背,就全错了。这叫不失菩提心,教化众生,成就无量功德,他念念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对了。「此论甚契时机」,彭际清居士这个说法非常契合现代的时机。「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这个不容易,你没有办法把事业放下,关著门专心念佛。现在胡小林居士在做,做得很好,他告诉我,他整个上午诵经、念佛、拜佛,公司里面事情不闻不问,吃过午饭之后公司上班,管理公司事情。他能够抽出上午四个小时做他的功课,这是一般当老板的人 ……
: x9 Q0 K* h1 h- C9 {, L& ?; u" X. I- k9 T4 y4 ^
* Y4 H% r* [7 D( w& j, f, y, {
122 02-039-0404 净土大经解演义7 n# Z) `, o! C
' ~# m; r" y0 D+ P" `' a$ R5 x0 C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四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4
* n; g% I7 e( Q: D: M# N
: | p5 Z6 E: v# n; M6 U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三面倒数第四行,从幽溪大师看起,在第一句里头:
$ z3 {+ t$ \2 {* c4 O* M& _+ F0 Y& e% e; E/ n H; w. \
「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这是说明念佛的人可以兼修兼持,幽溪大师是往生净土的,《弥陀经圆中钞》是他注的。学小本《弥陀经》,古代这三种最重要的注解,几乎是修净土的人没有不读的,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莲池、蕅益他们是专修净宗,而幽溪大师他兼修忏法,他每天拜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他专修忏法,临终预知时至。虽然修这么多忏法,他最后的回向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西方,所有一切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也算是一向专念,这祖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7 @ M8 V, \9 o9 L6 |
7 |3 W5 u* e' O4 }7 f 临终预知时至,自己不是写阿弥陀佛,写「妙法莲华经」,而且高唱经题,大声的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这是日本出家人我们常常听到的,因为日本这些祖师大德在唐朝时候多半都是 ……
7 v, a- [" v0 C
" U, F: t' j2 \% c& P
+ k! U0 c( Y( E' E1 a5 \. r 123 02-039-0476 净土大经解演义" e$ X1 M: y6 k5 i
, Q$ S& R: k, {6 e2 r! F, x# S% k
……,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自性理体,代表无量的功德,一切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功德无量、慈悲无量、弘愿无量,样样都无量,表这个意思。怎么落实?观音菩萨代表慈悲,落实在生活,特别是你有艰难困苦的时候,你一定要用智慧来解决,要用大势至的智慧,大势至代表解门,观世音菩萨代表行门,行解相应这就成就了。看到观音,要学观音慈悲,看到大势至,学大势至的智慧,看到阿弥陀佛,那是我修学的目标,我最高的愿望,要用慈悲、要用智慧,我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