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语、动作是造作。印光大师大声疾呼教了一辈子,几个人听懂?几个人觉悟?那就是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为什么会有这么难?根坏掉了。根是什么?佛法是师道,它是教学,它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道没有了,佛也就没有了。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那是根,第二句「奉事师长」,那是佛道,佛道的根 ……. H, A' B! R; `9 ~- s

" B$ f& p- V; G* {! ^" }        
) R" M+ @3 Z$ Y' N/ D2 {" Y         115        02-039-0311 净土大经解演义$ @7 h  M0 C" ~1 K, h8 ^: p
   
8 A2 I' D+ d  I' W0 M……、无尽的相好。念老括弧的这两句话讲得好,「本体极圆」,「妙用周遍」,就在我们眼前,你要把它抓住就真学佛。
* ?. O* F* d4 w4 l
5 \  f! a/ F2 t+ u7 T! M2 G  「又广大会亦为阿弥陀佛名号之一」,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名号之一,「广大会」也是阿弥陀佛名号之一。「具广大会聚之德」,极乐世界真的是广大会,那个里面聚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上善之众。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为我们介绍的,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广大会。我们要参与这个大会,条件就是上善,上善的条件就是菩提心行十善业,那叫上善。菩提心,我们平常跟大家介绍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样的心修十善业。真诚里头有十善,十善里头有真诚,如果每一条说,你就会懂得。不杀生里头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偷盗里头也有,不妄语里头也有。反过来看,真诚里面有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清净里头有十善业,平等里头有十善业,慈悲里头有十善业,纯净纯善,这叫上善。极乐世界找不到恶人,个个都是上善。不是上善的人生到极乐世界也变成上善,为什么?那里全是上善,没有一个恶人。你要起个恶念,你就会被人家叫你站到边缘上去了。圆满具足上善,我们能不学吗?. a$ e3 v8 l: c2 n
0 F2 h: |$ U! W4 R
  以此上善,修普贤大士之德,礼敬、称赞、供养、忏悔 ……
- |( ]; B) e- w% i4 ^( ?& v  y- Y- M1 m4 _9 l
        ( C- E0 Y) {: e" n
        116        02-039-0345 净土大经解演义7 F& a8 \9 H8 I- [% h/ }
   6 n+ E& g$ ?8 R# L" Z. k0 V% j
……事,我也会绝口不谈、不提,也不必放在心上,这样就能感化他。自己要做出来,说没有用处,要把它演出来,表演,做出来给他看,真的爱护他,真的帮助他,这些做法就是住真实慧。礼敬是外表,决定是平等。赞叹是有差别,他作恶的,不赞叹,他行善法,一定赞叹。他在善法,短时间,只做个一天、二天,这一天、二天我们赞叹他,作恶的时间长,绝口不提。连儒家都能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儒家都可以做到。% c3 ~. [; U  ]
9 A( D# S5 j& C: _7 m! r% O3 K$ H4 d
  佛的境界更高,「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要把真实之际做出来。开是开通、开显,化是教化,显示是要把它做出来,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要落实、要做出来。处事待人接物,诚、敬、谦、和,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表演这个,真诚、恭敬、谦下、和睦,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这样做法。现在灾难频繁,地震差不多都是六级以上的。过去五级我们觉得很可怕,很严重了,六级以上很少很少,现在五、六级是平常的,八级、九级常常听到。就像经上讲的,还有一些善根的人,被这个地震,听到常常有地震,他醒过来了,他在思考这真正原因是什么。就像美国布莱登所说的,他开始弃恶扬善,他开始改邪归正,可惜不多,多就好了。如果再有几次大地震,可能就有一部分人真的回头了, ……7 G: W3 q; B: w. c  x
! [1 J1 C/ r% _4 x, p$ j# i
       
+ P- o% p' j- v' X+ _         117        02-039-0357 净土大经解演义% s: N# V# ]* }# ?. _* M; A8 S1 r
   
* L7 ^6 O, n; p& g……要被染污了,现在是严重染污。什么东西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诸位要知道,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找不到,名闻利养找不到,五欲六尘、七情五欲找不到,贪瞋痴慢都没有。0 m- L7 X( a! a. i

# q3 A  w8 H9 S* r1 r4 y  心是什么样子?这经题上讲得很清楚,心是清净、平等、觉悟,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在《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我常常劝大家,特别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换心,第一要紧,把阿弥陀佛放在我们心上,我们的心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心。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或者是我早年在美国所说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与这相违背,我们就错了,俗话说你错用了心,你用心用错了。学佛千万不能错用心,建道场更不能错用心。修行错用心是害自己,建道场错用心那不得了,这个因果责任可大了,你不但害众生,你还会把大众误导到邪法里头去,那不是正法,那是要破坏正法,这个罪就重了。说这个话大概三十年前,我们提出来的,二十个字,做为我们自己修行的标准。存心,就是用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事,处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字是在美国的时候,我记得是 ……
/ ~6 u: O& c: l8 g  ^4 B' j; b# b, V' f, E
       
0 C, Q' c. `8 Q( O) m4 c( I         118        02-039-0366 净土大经解演义
- j/ W$ c# q$ I  F. A   5 W. }8 B2 \( h6 P( X
……」,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我们要用真心、要用诚意处事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为什么?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也用这个来应付他,我们极乐世界就去不了。用虚情假意怎么?还是搞六道轮回,不干了,不能干这个事情。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什么都不怕,就是用真心待人,真诚心待人。真诚心对自己这是自受用,对别人是他受用,菩提心有体有用。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自己,这个在经典里面叫深心,深心是对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对别人大慈大悲。所以我用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是不是这个心?是这个心,你就真正住在菩提心上,你真发了。课诵里面念的不算数,课做完了就忘掉,还是虚伪心对人,那你就错了!这个课诵没效。不但没有效,你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在骗佛?早课骗他一次,晚课又骗他一次,你就想你的罪业多重!你怎么可以骗佛?佛不在面前,供的一个牌位,供的一个佛像,你都欺骗他,你的心太不善了。所以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在生活上。
! x! B$ O8 _3 }
- T: O. b0 w/ O! z* E  我现在劝同学,把心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我用清净平等觉待人接物的时候,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心,跟阿 ……/ d# m6 u/ t1 E- V- v6 Q9 q7 l
, M* i2 _  ]+ e. z1 X; V. S
       
; e, t$ |! T+ N' c0 [' c7 B& _         119        02-039-0382 净土大经解演义9 r9 I- X. H* D$ e4 b7 R0 |
   : `2 E- ]7 ?! w  b; K  f0 V
……能,不能念佛持佛名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桩事情他都做不到。
: t3 P6 c6 X8 A1 |6 i( C: t
) |) A/ J& ]- Q% v& @9 }2 I0 C  不说别人,说修净土的同学,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老师在台中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讲经教学领导大家一起念佛,莲友很多。老师常说,莲社的莲友们一万个人当中,真正能往生的大概只有三、五个。一万人当中三、五个,不讲别人,自己莲社的莲友。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现在一万人当中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虽念佛、虽听经,不能真为生死。就是还没有意思想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念头;六道还不错,还挺好玩的,还舍不得离开,这个麻烦大了。不能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不出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贪恋五欲六尘,这个糟糕了。你说净土相不相信?相信;念佛往生相不相信?相信,不真干。信不真,愿不切,持名功夫不得力,「故云不能了知」,了是明了,知是觉知,「建立彼因故」,彼因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他不知道。
- W1 C. o1 ]% V: d  z" _+ s9 M
4 m" n9 V5 W8 m3 x  「又唐善导大师深入经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念老这有个括弧,「谓弥陀入正定聚大愿之益」,这个利益「通显於彼土极乐与此土娑婆」。这是阿弥陀佛入正定聚这一愿的真实利益,这个利益娑婆、极乐都同等的,在极乐世界入正定聚,必定究竟证得无上菩提 ……
, b$ S7 B3 H/ E" P" n
  k% W) J* P! {! [: _, U         , s, n; h, A1 ^
        120        02-039-0383 净土大经解演义
, w$ n, Q% h3 q, W# E' @. C   
4 n; r4 k' Q3 o: x0 Q……个甚深义趣能够深深去体会,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对於佛的话句句不怀疑。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一般人对佛没有诚敬心,这非常非常困难,诸佛如来来教他,他都听不进去。所以,弘法利生难处难在这里,我们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克服困难还在自己,我要把我所学的全做到、全落实,就是我先自度,自度而后有缘的众生就得度,没有缘的就随他去。什么叫有缘?他看到、他听到了,他能信、他能解、他能发愿,这就是有缘的。所以,这里「守」这个字是关键,我们要守得住、守得稳,不可以动摇。守住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真正守得住。
: E5 X: W) v% i- _
4 _. I$ D  f- I2 G  「又云,纯真绝妄」,纯,一丝毫夹杂都没有,「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於是」,讲到诚实,还有能超过它吗?没有了。这是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的态度。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我们的祖师大德们亦如是,我能不学吗?连孔老夫子都懂得这个道理,他老人家在《论语》里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真能守得住,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为什么?无论你怎么创造,无论怎么样发明,都在自性清净圆明体那个圈子里头,你没有办法超越。明心见性的人都证得大圆满了,你能超过他,不可能的;你跟他一样,行,因为他 ……7 x; H, M* U: L

! B1 _8 m, e& K& {1 k
+ T4 U- @% V3 z1 _+ }121        02-039-0403 净土大经解演义
& H- A& g5 V3 t% |- J- P- q   
: O1 ?- @; [1 `" H) R9 R- a. s……心上,这就对了。古人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能保得住深心,就是清净心。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这也叫一向专念。所以「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
- I7 I. V7 @) `! C7 c9 E( M: A
% x  B# Y% }. T6 B2 X0 m  「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讲得真好!为什么?有弃有舍,你还有分别执著。只要有分别执著你就麻烦,弃错了,舍也错了,不弃错了,不舍也错了,只要有分别执著反正全错了。如果没有分别执著,全对了,弃对了,舍对了,做也对了,没有一样不对。所以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真诚心、清净、平等、觉。我们讲的菩提心,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在,有这十个字,弃舍、作为都是对的;如果与这十个字有违背,就全错了。这叫不失菩提心,教化众生,成就无量功德,他念念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对了。「此论甚契时机」,彭际清居士这个说法非常契合现代的时机。「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这个不容易,你没有办法把事业放下,关著门专心念佛。现在胡小林居士在做,做得很好,他告诉我,他整个上午诵经、念佛、拜佛,公司里面事情不闻不问,吃过午饭之后公司上班,管理公司事情。他能够抽出上午四个小时做他的功课,这是一般当老板的人 ……
: x9 Q0 K* h1 h- C9 {, L& ?; u" X. I- k9 T4 y4 ^
        * Y4 H% r* [7 D( w& j, f, y, {
        122        02-039-0404 净土大经解演义7 n# Z) `, o! C
   ' ~# m; r" y0 D+ P" `' a$ R5 x0 C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四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4
* n; g% I7 e( Q: D: M# N
: |  p5 Z6 E: v# n; M6 U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三面倒数第四行,从幽溪大师看起,在第一句里头:
$ z3 {+ t$ \2 {* c4 O* M& _+ F0 Y& e% e; E/ n  H; w. \
  「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这是说明念佛的人可以兼修兼持,幽溪大师是往生净土的,《弥陀经圆中钞》是他注的。学小本《弥陀经》,古代这三种最重要的注解,几乎是修净土的人没有不读的,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莲池、蕅益他们是专修净宗,而幽溪大师他兼修忏法,他每天拜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他专修忏法,临终预知时至。虽然修这么多忏法,他最后的回向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西方,所有一切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也算是一向专念,这祖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7 @  M8 V, \9 o9 L6 |
7 |3 W5 u* e' O4 }7 f  临终预知时至,自己不是写阿弥陀佛,写「妙法莲华经」,而且高唱经题,大声的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这是日本出家人我们常常听到的,因为日本这些祖师大德在唐朝时候多半都是 ……
7 v, a- [" v0 C
" U, F: t' j2 \% c& P        
+ k! U0 c( Y( E' E1 a5 \. r         123        02-039-0476 净土大经解演义" e$ X1 M: y6 k5 i
   , Q$ S& R: k, {6 e2 r! F, x# S% k
……,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自性理体,代表无量的功德,一切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功德无量、慈悲无量、弘愿无量,样样都无量,表这个意思。怎么落实?观音菩萨代表慈悲,落实在生活,特别是你有艰难困苦的时候,你一定要用智慧来解决,要用大势至的智慧,大势至代表解门,观世音菩萨代表行门,行解相应这就成就了。看到观音,要学观音慈悲,看到大势至,学大势至的智慧,看到阿弥陀佛,那是我修学的目标,我最高的愿望,要用慈悲、要用智慧,我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法!. q4 d  n" T' K  f0 B9 R9 }9 z

* o; n$ ?/ I  A. E' v  所以金刚杵代表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有没有违背?如果与这十个字不相应,我们菩提心没发出来。你看看「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那是经白念了。那我拿一个金刚杵我念经就行了?不是,你还是白念了。你真正用真实智慧,诚诚恳恳、老老实实,那就是你真的持金刚杵,不在形相。这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你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你去念诵,就有感应,就会起作用。为什么?刘素云居士帮助胡老先生往生西方净土,这个光碟我们这有,她凭什么?凭她手上拿著金刚杵。你问她,她有没有拿?她没有拿。她真拿了,为 ……
, q2 d2 W5 W! I  L# _0 y! q1 c
; s/ s' l- N& J. b% S% ]5 m  A! n* _
        124        02-039-0477 净土大经解演义
7 |1 X) l$ U$ _9 U& p   
' l- V7 e3 i9 M: F……察智、成所作智,四佛下面都说到,前面我们念过。「此时法界体性智住於本位」,本位是如如不动,本位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这是性体,它代表自性的性体。「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阿閦如来,阿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动,如如不动;还有意思是无瞋,烦恼里面的瞋恚断掉,没有瞋恚心,「主发菩提心之德」,你看只有如如不动,只有没有瞋恚的念头,菩提心才能发得起来。心是动摇的,瞋恚还没有舍掉,菩提心发不起来,这个东西障碍你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同学很清楚,我们讲了几十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想想看对不对?心浮气躁决定没有菩提心,小小不如意就有一点瞋恚,没有菩提心。# V" O% }; o( i8 H
$ K2 t; [5 N$ r$ j* k* n
  「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宝是珍宝,宝是财宝,在大乘教里面讲功德法财,不是金银珠宝,是功德法财,它能发你的法身。世间没有修行,你生活不好过,没有功德法财,你修行修不好,它表这个意思。「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你看看东方阿閦如来主发心之德,发菩提心之德,这主成就菩提之德。菩提心从东方发,西方成就,像太阳从东方起来,晚上落到西方,东方是因,西方是果,你看这多有意思!「由成所 ……9 M% {# f: G! d1 n( D, y7 \

( `3 P8 K( _) E' R/ k6 n+ `( }5 J9 r/ {& S& ~( B( q% Z4 j4 o
        125        02-039-0485 净土大经解演义
0 l# A% c, {" ^: a# a: Q   % w7 k. ]! \( l& y/ M- a3 ~6 P
……这么说法,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无量寿经》经题实在讲得非常具体,好善好德,什么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清净平等觉,这是善,这是德。所以我在二、三十年前讲菩提心,我就用这个做深心,这个讲得很具体,深心人听不懂。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就是好善,就是好德。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是利他德。菩提心两个作用,一个自利,一个利他,自利是清净平等觉,利他是大慈大悲。我这么多年来讲菩提心,我讲十个字,真诚,真诚就是此地的正直,菩提心之体。菩提心的自受用,清净、平等、正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慈悲。我用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好懂!我们修就是修这个。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相应,你真的发菩提心;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你还是轮回心,六道凡夫,轮回心。轮回心干的事情叫轮回业,菩提心干的事情叫菩萨道,这菩萨事业。事一样,用心不一样,果报不相同。如果是菩提心,果报在极乐世界;如果是轮回心,总离不开六道轮回,这非常非常重要!
' _0 Z! @1 q; s! U" a* [* T% n2 ]# v* b& z7 k' G( a# |% C) e+ |2 j
  念老注解里面说得非常好,「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这个曲就是现在中国社会一般讲的弯路,曲就是弯路。「《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往生论注》云: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这叫直心。正者 ……* j5 V% O0 i0 K0 m
5 \6 {* z# Q$ P
       
( r) w8 p+ H& ]& n! r" {2 n/ T% ]         126        02-039-0490 净土大经解演义
3 N5 C0 E- _3 V   ! ?! y- Q( K- ^! O5 a. G+ n
……到这个地方就害怕。贪瞋痴没关系,想到贪瞋痴三种果报就害怕,这能干吗?来生愿意到三途吗?不想堕三途,你就把三途的根给拔掉,贪瞋痴是三途的根、是三途的因。
4 i6 h, i: z, k  B5 x( N
# A7 s$ R+ u- L8 H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下面念老有注解,「菩提正道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亲因。因者,种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种子,故名善根」。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专门对修净土的,专门对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对这种人讲的。所以劝我们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心,我们把上面加真诚,下面加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与它相应,不违背它,这就是菩提心。当然最重要是第一个真诚,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用虚伪,错了。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我念佛的时候用真诚心,我对人,人家用什么态度对我,我也用什么态度对他,错了。别人骗我、坑我、害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这种心,我们能学吗?不能学,你要晓得那是轮回心。用这种心搞六道轮回,他搞六道轮回,我想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我还是用跟他一样的心,这就叫有愿无行。你想到极乐世界去,你没有做极乐世界的因,去不了!不是佛法不灵,是我们自己搞错了。所以别人欺骗我, ……% D/ e8 W; o" W0 I: b" H  K" g' v
# J0 @% e4 v7 i- j3 K2 ]+ b
        . }- j3 |/ l# n- w4 U
        127        02-039-0519 净土大经解演义2 Y7 Z$ @6 R; E; L9 ^
   # o9 l" a% U1 S6 W% _; I* I! w
……能没有,一定要知道适可而止,过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贪心,更不许可有贪而无厌,那灾难就现前了。所以大乘经教里佛常讲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要远离。不思邪恶,没有邪思、没有恶念。
3 l7 c4 F$ Y" U* ~8 U2 L: A8 j0 J
  又义寂师说:「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更深。」这个意思深了。前面我们所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常说的,说的是人道,没有离开我们人,义寂的说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这是大乘佛法它的标准。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直趣菩提这是大乘菩萨心,所谓发菩提心。我们在最近这二十多年,讲菩提心都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端心用这个标准,这是大乘菩萨,这是专求佛道。在我们净宗,一心专求净土,亲事弥陀,以这个为端心,你就决定在这一生成佛,不求余事这叫正意,就是没有其他的念头。所以这个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就决定求佛,我这一生要成佛,因为我本来是佛。对自己有信心,对佛菩萨有信心,遇到这个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个法门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萨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罗汉那我更不要了,余无所求,那人天福报更低,统统放下,这个意就正。儒家讲诚意,诚跟正的意思是一样的。 ……/ h2 X- [% d% {+ n5 b& M  `' X
! G1 W" @- C, L4 j0 D2 c4 c3 K
        4 x9 N4 V8 p6 g& J5 U
        128        02-039-0555 净土大经解演义
! ^0 N" N6 u- N   5 Z. l3 R  w, i+ ^  V
……人,随便拈一法,老和尚点点头给他印证,这叫传法。六祖以前用衣钵来传,六祖以后不用衣钵了,就是印证,我给你做证明,你确实开悟了。这也就是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超越空间维次,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了。「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具足成就就是圆满成就。
0 A) a8 q! b9 H2 X/ X: O1 Q8 \  c& r. n
  「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上面讲这个,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得,这是真实智慧。所以信心难!大乘佛法里面讲,你看十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这个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真的要是发了,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相应,不起心、不动念跟这十个字也相应,这个人就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十住,我们在《华严经》学过,功德不可思议!初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就有能力像如来一样教化有缘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现身说法不是自己,为什么?自己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如果还有起心动念,他就不是初住。他的位子在哪里?他在十信位,十信位里面第十信的菩萨,第十信。第十信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第九信是菩萨法界,他们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了,有起心动念。. X" A# K; M. {

8 ~5 j7 c8 p6 g5 K; L  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脱离十法界,他住在一真法界 ……4 K/ h1 P8 `$ B2 Y# U

# V% h7 Y/ O* i2 `' B3 I3 ?0 y: e         2 F) Y- @$ g9 i/ m. g: a  ]: ?
        129        02-039-0559 净土大经解演义! ?, Y- j. H& m* n
   
5 h2 ]2 k& [# V( B3 V4 Q……大悲、就是大愿、就是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你只要对这个世间任何一桩事,或者是一个物、一个人有贪恋的话,这叫愚痴,你发的那个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情执,你的喜欢、你的爱好把你的菩提心全部破坏掉了。这是菩提心难发。「取相分别则有取舍」,有取舍慈悲心就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所以你有取舍,「何由兴起」,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要有取舍,这两个没有了。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大慈大悲没有了,大慈大悲是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经教学当中,我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此地说得也很好,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也说得好。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发出圆融一体之心?只要圆融一体之心发出来,清净平等觉马上就现前。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总是起取相分别,叫著相,这是把菩提心破坏了。3 c' l) N: B! t& ~) G7 h

) n& p  u! c+ P1 w8 l0 f  「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圆融,取相分别,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怎么能成就?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发心一向专念,为什么没有感应?为什么身体毛病还有这么多?为什么想做一桩好事有这么多障碍?细心去追究总有原因。原因不在外面,原因在自己,这个道理 ……
  n% W1 N. v4 }4 Z3 r. \8 H4 k& o
$ }% w# T! Y! z' o3 Y2 c2 r4 A# t: D/ o2 G. z! u
        130        02-039-0567 净土大经解演义
0 d3 D: v8 V: c5 T  E' k   ) g! n  D% x0 M$ y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七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7
1 s2 w+ ]. Q# f* B) X3 B* v& u6 w5 V- l1 `4 K- I/ l" \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四十七面,第一行:
+ I7 }# c! k& k( K0 A! j; r  Y* h$ e1 l
  「《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这句话是蕅益大师讲的。下面是念老说的,「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这个地方讲到相宗所说的四缘生法,任何一法生起都有缘,因是阿赖耶识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用植物来说就很容易了解,譬如我们要种桃,桃的种子桃核,那是亲因缘。桃核,实在说如果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它永远不起作用。那就是什么?它只有亲因缘,它缺少其他的缘。植物来讲,最重要是增上缘,它有所缘缘,它还有无间缘。所缘的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属於本身具有的。这个桃里面的核仁,它希望能够长成桃树,这就是它所缘的一种缘,而这个力量还不能够间断,如果间断了它就不能成长,所以本身一定有这三种缘。5 g( j$ P" u+ c, y. c* ?

# h1 \, w; {( T  这三种缘,实在讲一切众生都有,在过去我们把它分作两个,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像物质是色法。色法,这两种缘你看不见,现在我们知道它有。为什么?色跟心永远不能离 ……
/ y4 [0 M6 K7 C
9 e  {# N' ^3 S* q* H
( \- Q7 ~6 U3 [( `" e141        02-040-0130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5 B) \: v1 n/ Y   
* k+ E- H% i' A3 ?% R+ n, F2 u) _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  2013/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30# L6 y! t( P. V* M  A3 q
% A' h- j3 y, a1 x) r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七十页,我们从第一行念起:
; D( ]! L( ]/ j; e6 f6 `. v9 Z
' t3 J8 Q- e' g5 l, |$ x# y/ j  「解」,这是念老的注解。「正觉者,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如《净影疏》曰:如来正觉,总举佛智。可见如来正觉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难量」。正觉这个名词我们常常看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在许许多多经论当中看到的。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此地说的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个地方说是如来之实智,真正觉智,成佛叫成正觉。通常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觉,这个正觉是阿罗汉所证得的。前面说过,阿罗汉比起我们世间法,他是正觉,我们是不觉;阿罗汉比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阿罗汉的正觉不能跟菩萨、跟佛平等;菩萨的正等正觉又比不上佛,佛加了一个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觉这个字是非常重视,觉就不迷了。通常用觉来翻佛,佛者觉也;法者正也,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通常我们读到的佛法僧三宝简单的解释。5 x) a% e1 e( N) Q; M: n- J+ _
$ h3 X& K' o3 I6 G4 B- u
  说到证悟一切法, ……
6 G# L, `0 P. {) o5 o  H6 ?% A
% X1 G! c" A9 }/ x% b  e
5 |9 y& B) h' E  b/ _* |+ O% l0 M6 H         142        02-040-0131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8 h) j; P/ R$ p. Z0 ~) p- X' j   
9 j0 S: H: ^" Q" y+ E  w5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不要失去,我们扎佛菩萨的根。这个心,第一个真诚心,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慈悲心、爱心,从慈悲心里头生出来恭敬心,从恭敬心里头生出来真正的信心,信自己,信佛菩萨,信圣贤,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一切众生本性本善,扎这四个,这才能成圣成贤。这四桩事情,常常想著,常常讲著,讲给别人听,也就是勉励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劝导别人,这是佛菩萨、圣贤的根。要用这四个心去过日子,你就过圣贤人的日子、过佛菩萨的日子,这个日子通达无碍,自在无碍。
) J+ o, F# g  c: [; V- _, R2 V
! d( U; s& g2 l- U( E; q1 d  X  我们学佛没别的,佛法真简单,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应事、应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圆满了,二十个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常常念著,常常想著。我们将它印在阿弥陀佛佛像的两旁边,每天礼佛都看到,时时刻刻都记在心上,用这个标准来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违背,这就是弥陀真正的弟子。所以,佛的禅定智慧究竟通畅,超出五十一位权实菩萨,从十信到等觉都不能跟佛相比。「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这句说得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一切无碍,真正叫得大自在。
% T% _: l3 J) B, Q' f0 H! s8 b1 B. e; z6 [
  「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这十个自在,念老把它节录在此地。这十种自在 ……, P  L$ k9 H2 c4 ]' |7 U

% {' ]6 J  X- i/ m        
  N% W$ \1 A/ e3 I8 h2 {         143        02-040-0152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T1 I5 [9 v+ T2 W" D8 o# B* H/ U# Z   
( k- H0 q. @/ n4 S0 k. b# h" F……处处都有礼节、都有规矩,它一点都不乱,穿衣吃饭都有规矩。守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他的居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没有丝毫凌乱,叫你一看到就舒服,叫别人看到就尊重你,你可以给他做榜样。菩萨的大事业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菩萨的事业。四弘誓愿是菩萨事业的标准,第一个度众生,教化众生;第二个,断烦恼,自己要把烦恼断尽,叫大家看到你没有烦恼,他就佩服你、羡慕你,愿意向你学习;第三个,好学;第四个,一心一意要成佛道,证得究竟圆满。这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 E+ i9 l8 y7 d# n
% M3 r' ^0 `: S  V" P+ L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人不是真心,没有诚意,那就是六道众生。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纯真纯诚,把真诚做到极处,这个人是菩萨。做到极处是什么样子?看得出来,做到极处的样子,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片慈悲,那就是样子。让人家在你身上看到什么?戒定慧,持戒得清净心,修定得平等心,清净平等就开悟,智慧就现前。你让人家看到你的样子是智慧慈悲的样子,听到你的言语是智慧慈悲的言语,他对你就有信心,他就愿意接受你的教诲,你教的是真实的,你不骗人。这「不离菩提心供养」。
! i/ g6 n) `) c2 h. j4 b& {( U
& Q! l: K1 _, t6 Z9 J) b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前面所说 ……
: _6 `1 ]- F$ M/ x- E) \+ R
4 _) b  b! |) o5 T* z4 d! p: S# L9 Q! s7 Q9 m7 w3 {( A% s
        144        02-040-0209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h! R' `! e4 h8 u9 |   
- i; P- J8 i" y……真心对人。《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菩提心体是「直心」,自受用也是讲「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古德常常把经论合起来看比较容易懂,那深心是什么?什么叫深心?古德的解释「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意思很广,怎样叫好善好德?古人的注解很多不好讲。我早年在美国,一九八0年代的时候在美国各处讲经,我讲菩提心就用本经的经题,深心,它这有五个字很好,那就是深心,「清净平等觉」,所以我用这个来做为深心。我写了十个字,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这就是深心,这样很具体,大家很容易懂,他受用的?慈悲,合起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用十个字来解释菩提心,这样好懂。* [& r% d6 T# n" E

1 [  v/ s: U; Q: m  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要用这个心来对自己,好!与道相应,与出离三界、出离十法界相应,与往生净土相应。自己不能染污,不清净就是染污;不平等就有傲慢,傲慢是世出世间做学问人的通病,读书人。孔子说的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上,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因为自己傲慢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肯给你讲。夫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傲慢是大病不是小病,你的品德、学问再高,只要有一点傲慢的习气,人家说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家的大戒戒 ……
9 ]3 R1 F' K3 X( `) }! C1 k: `- Y: e

: J" h7 b; f; L4 P7 X4 T         145        02-040-0212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Z8 j1 H$ ], |/ O! {3 J   8 R* \7 B" T2 U# H
……幻相了不可得;你说它无,明明有幻相现前,好像作梦一样,明明梦境现前。但是这个梦境,不但是梦醒不可得,就在作梦当中同样不可得,所以用非有非无来形容它。那菩萨?菩萨做到「离言绝虑」。离言,言语道断,这个境界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绝虑是心行处灭,不能想像,无法想像。所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感受?离言绝虑。用这个来感受,得大自在!佛经的名词叫得大般涅盘,大般涅盘就是离言绝虑。虽然离言绝虑,一切通达明了,无有障碍。
3 w# b5 A8 ?7 E2 M6 `& T: v5 T) v" V8 P' b) P6 U+ V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广大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发心是从理上发心,顺理发心的。这个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它是性德,自性里头本具的,一发这个心,性德自然现前。真诚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清净平等觉,自受用;对别人,大慈大悲。清净平等,没有分别的大慈大悲,因为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清净心流出来的,一切众生跟我的关系是同体,同一个自性,同一个阿赖耶,同一性体。, u0 w* u& v/ D) p
4 e  n7 M* }/ \4 {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知道烦恼就是不善法,就是恶法,虽不见有烦恼善法,就是不见有恶法、善法。恶法善法全是假的,你造的恶业,堕地狱去受罪,其实我们换个名称,不要叫受罪,去消业报,不善的业报在地狱里头消,消完了就出来了。造作善的业报?到天堂去消 ……7 R' Y- u$ H2 ]5 g, N- y" P

6 B8 E" r" @; o. ^0 X
2 Q7 I. c' |% Z# `         146        02-040-0226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0 ~  _1 v* x" y5 A; x8 U
   
0 Y, P0 n: i$ A; k% e……常识,不是菩萨。大乘是菩萨乘,受了菩萨戒就能算菩萨吗?章嘉大师早年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在新加坡,纳丹总统也跟我说过。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坐在我的右手边,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他信奉的是印度教,可是他一生最佩服的是佛教,就是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第二个遇到这样的人,说一样的话,他跟章嘉大师说的完全相同。我们相信章嘉大师的话,不是他随便说出来的。  ~! h3 s6 x/ t8 L  O  P
, {7 H+ m; I# A+ |6 M& Q9 d) V
  实质就是真信,真发菩提心。大乘的条件,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没有发不算大乘。可是发菩提心有一定的条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是真正的菩提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菩提心。但是几个人做到?说出来了,没做到。菩萨发菩提心,发了之后要做到。现在发菩提心,多半是口皮上的菩提心,对於菩提心真正的意思没搞清楚。每天读诵经文算发菩提心吗?不算,这个要知道。读诵是求解,有时候我们还把佛经解错、会错了意,讲错、学错以为自己真正在修行。所以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要什么人说?要有修有证的人来说,才不会说错。今天有修有证的人找不到,这是事实。证的人没有了,真正有修的人,依照经典所说的学 ……, d/ v4 m4 I9 s$ _3 [. V4 }' F
+ J' y1 l6 p$ Z% v( a: L
1 a% I& N6 d2 Y  Y$ Y
        147        02-040-0256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7 w8 J1 t  a! Y0 W5 \   * N9 k* {$ g: g9 a0 r! |
……东西天天在增长你的贪瞋痴慢疑,而不是把贪瞋痴慢疑减少。我们要深知其害,没有利益,只有害处。
% o5 L$ @( M8 V, ]3 o0 d
1 \  N; |' j. I& x1 V  他有权利播放,我有权不接受,我能保持一点单纯,应该有,至少有五十年,我们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对这些外缘统统拒绝了。每天天下太平,我住的这个小区太平,不出事情。外面世界於我不相干,距离远了。每天所看的是圣贤的典籍、大乘经本,每天看这些,每天不离开佛菩萨,不离开圣贤。朋友往来,也都是来问道的,好!没有杂心闲话,没有这些,没有是非人我,身心清净,长养慈悲。我们所求的、所学的、所干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所修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一生过这个生活,简单,愈简单愈好,反璞归真。
' T, J3 G1 ~) N
% G" i, `: \. H) m  所以集因既灭,「苦果盍止」,盍止是终止流转的苦果,「故云广济」。我们希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天天增长,该放下的,天天要放下,念念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集了,就集因了。心里面只放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晚年,我依的是一部经、一句佛号。你问我修什么?我就是修清净平等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是我每天修的。
7 k% ?" h) R1 ]/ f! M, r. {0 w- l7 P# F
  下面,『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承上文而言」。消除三毒,你就离 ……
" ^, ]# H& E  I0 R; a0 i7 f0 Z
, F* y9 x% t' ^- h0 p. z% v4 x! C        
  f3 D3 _. X, n; y- n' K0 ?+ U- k         148        02-040-0266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3 q) L& x% ~. I( Z4 D$ }   
, J: [5 R( F$ C. a1 {8 B7 r# M……积功累德第八】( v4 x& Q7 J5 [! ~* N  W8 R4 j; G  k
4 }- ^) H5 ]* X3 n8 D
  前面有黄念老的品题简介,「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这一品里面,世尊为我们说明法藏菩萨在过去五劫参访,用现在的话来说,做研究调查的工作,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美好,做为建立极乐世界的蓝图。所以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当然是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够跟它比的,诸佛刹土里面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极乐世界是尽善尽美。他真干,而且时间长,从愿起行,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德本是什么?就是无上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德本。同时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无上之道就是这一句名号。也就是说在无量劫里面,教化一切众生真信真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这就是住无上道。发成佛的心,一生当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所以品题叫「积功累德」。
5 B: q6 q( Y+ d% U3 T) e5 B  H
) J8 r; N( o# J) P: g& X  我们看经文,经文这个科题里头「丁九、如愿修行」,这里分三小科,第一个,「结前启后」。  E# _, P: G$ x" m  {
' P- B0 `1 @% e  b) r, l9 L; \
  【阿难。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2 U; m( `# w1 a( L# ?2 L! t% S" z5 m1 Z$ h  }/ s/ ~& O
  念老在注解里头说,「法藏菩萨於佛及天人大众中,宣发以上之弘誓 ……$ N! o- y+ ?" k! p' q8 f1 a

) D! X( z4 P: D' |; g7 g1 _' L        
! Z: c& L% H) s         149        02-040-028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p8 I* I7 i4 u: b   
, y$ h: j  H! P/ j2 @- u$ a……经教学四十九年,办班三百多届。有的小会,像现在大家办活动,传统文化的活动,教学,学习营,五天、六天,小活动。大的活动要办好几年才结束。佛这样大大小小的活动办过三百多次,四十九年。除了这桩事情之外,其他事情佛没有做过,没有涉及过,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的。
+ v" z$ t' M) U$ L% ]( c+ D& Q4 R) ^
  对於社会大众,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真的,佛是上接触到国王大臣,下面贩夫走卒,佛眼中是一律平等,没有高下。佛对帝王,佛对乞丐,平等心,真诚欢喜心,没有一丝毫分别。不是说对富贵人多一分尊敬,对贫贱人少一分礼貌,佛没有,佛完全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在这些地方我们看见了,佛陀表演给我们看。这是身教,他所说的他全做到了,他没有做到不会说。看出他的清净,他丝毫不染,於富贵不生贪恋,於贫贱不生怨恨,不敢轻慢,一味以真诚恭敬接待。所以他是利益心,无论什么样人接触到佛法,没有不得利益的。只有一种人不得利益,对佛没有信心,不相信,不能接受。
/ z/ o) x; X$ C: K( N" S; m7 }, [: a; W5 t% |9 l! ?9 q: A/ t
  真诚与真诚心相应,佛真诚,我们也真诚,我们得的利益就多了。追随佛陀的人,得利益多少,与他的真诚心成正比例,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没有诚敬不得利益。所以你要问,我们为什么 ……
* E1 v0 [: A( Q* h0 D' X+ ]# R2 [& g* i

# t; M: x( P. R( Q. ~% y         150        02-040-0286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x2 L# C1 c7 ?
   
& h: \) W! M+ x7 V……的体。有体它就有用,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帮助别人。普贤菩萨末后的三愿都是属於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常随佛学,回向菩提;恒顺众生,回向众生;末后普皆回向,是回向自性,就是回向实际,这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上所讲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了,至诚心就是直心,《大乘起信论》上说的;深心是相同的,经论都是一样;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
) \5 Q4 V5 y6 c* z4 m; a. A
3 P2 `% N$ I! J, Q/ c% k  我早年在美国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有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就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解释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就是论上讲的直心,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深心是什么?古德注解好善好德,有很多种解法,不太容易了解。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真心对自己怎么样的,对别人是怎样。所以,我就用我们经题上的五个字,对自己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对别人,慈悲,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这样讲法很容易懂。这个说法是从经论里面出来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用这个说法。用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事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用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都包括了。菩提心,此心 ……
! N+ z7 R) Q7 ]2 ^  x
/ U& G8 t+ ?. t1 i$ G
7 K: Y4 n5 N$ W/ J) ^% R151        02-040-0312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T7 ^7 _2 v+ j* Q
     N: F4 y# a& f7 A; P3 i2 o
……世代代为我们解释这部经,劝我们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注疏非常丰富。《无量寿经》,古大德的这些注疏,我们需要把它编成一个会集本,就是会集祖师各种不同的注解。日本有二十八种,这二十八种已经印出来,我看到了,它是照相做的版,原本照相的,缩小了,看起来不太方便,应当重新排版,重新把它印出来,对於净土宗的弘扬有很大的帮助。0 O- t7 K) ^& q+ Z

4 I# ~5 t+ k( Q) W! u- }  这一段《止观》里头说的,四教是藏通别圆,指修学人根性不一样,有聪明智慧很高的,有没有智慧的,根性不齐,藏通别圆四等。根机不同,见佛相好也不同,但是佛劝导大家都应该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说十个字。真诚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大乘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妄心不能出十法界。妄心用得最好、最殊胜,果报在十法界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成佛。这个佛他是用阿赖耶,不是用真心,也就是他没有发菩提心。用阿赖耶用得正,完全依照佛菩萨教诲去修行,佛菩萨教诲他统统能落实、统统能做到,所以你看他形象、看他行动、看他言说,跟真佛没有两样,他学得好,全学到了,但是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生灭心,天台大师的六即佛里面,叫相似即佛,很像,不是真的。他一发菩提心就是真的,那 ……
/ l; M. a; M/ Q* v% r9 n) t7 i
8 _: j1 `  j9 D. G* f4 M! \! Q( l" H7 @* G1 g0 I: {; Y0 U9 s
        152        02-040-0320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1 S) F! `: @( R( Y+ S9 i1 J9 m   
$ [5 O8 f( @4 p8 o% _1 h8 j……愿心是他受用,是对别人,这经上说的。《起信论》里面讲的,也讲的菩提心,它说的直心,正直,直心是菩提心的体;自受用,深心,跟《观经》上讲的一样;他受用是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深心不好懂,古大德的解释是好善好德,也能讲得通,没讲错。早年我在美国讲这部经,这部经第一遍、第二遍都在美国讲的,我讲菩提心,就用本经的经题,大家好懂。真诚是菩提心的体,至诚心、直心,我用真诚;自受用就是深心,我们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正觉,这是自受用;他受用,慈悲,叫大慈大悲。这样讲大家好懂,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用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菩提心。要发心,起心动念不违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就发出来了。因为它太重要了,往生不能少的条件,没有菩提心,一向专念不能往生;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所以这个经里面,二十四品是「三辈往生」,二十五品「往生正因」,往生正因就是发菩提心,三辈往生都是一向专念。在四十八愿里头,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这个我们要特别重视它。一向专念,这里加上一个「阿弥陀佛」。& _- j- d. J1 C+ o, P

. Q( e# {$ _9 r7 P8 e  「三辈往生之胜行,复於廿五品更广明往生之正因」,这都在这一卷里头。所以念老希望我们学习 ……
" S( {  c+ @- E8 c9 v! }0 U5 b6 w1 Q; ^' v* X0 Q' e
       
5 J' _# X+ F2 h         153        02-040-0346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x9 b$ s; d% z
   2 {  C6 X! n: d% I6 ]7 V
……有好几种,包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把它会集成一套,《无量寿经》古今的注释,提供净宗同学做参考。我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在没有去之先,先要了解极乐世界,认识极乐世界,这就是佛陀、祖师大德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疑惑就断掉了。断疑才能生信,我们的信就有根,《无量寿经》古今的注解帮助我们建立信根。有了信根,再进一步就有精进根,有精进根就有念根。
3 {  W, |$ p  e! E
- H* L( P4 G* S8 ?- r  念根里头,抓住《无量寿经》上的两句教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专念就是一句佛号,发菩提心就是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务必要学习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个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念兹在兹。希望心里面干干净净,心是什么心?是清净平等觉,心里面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觉,佛就是觉的意思,清净平等是觉的本体,只要清净平等现前,佛就现前,觉就现前了,那就是阿弥陀佛。# S/ Z% r* }7 l& d
! e- x; C0 D" P' E& @
  从念根生「定根」,定是「摄心不散」,一切时、一切处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要知道,这一句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跟阿弥陀佛融成了一片,分不开了,你当然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成什么佛?成阿弥陀佛。为什么?你跟阿弥陀佛融成一片、融成一体,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是 ……5 {4 E% R6 l& u0 S- @

! y8 X" J" C! a9 T6 O6 j1 e4 W+ V, y2 s5 D: R3 V+ u
        154        02-040-0408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6 N0 H% m- R" T( y2 ?7 u
   
5 P6 K7 O1 Y! \0 X5 h" M……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他得到这个学位了。凭什么得到这个学位?这个学位的标准他达到了。标准就在我们这个经题上,经题末后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阿罗汉得到清净,阿罗汉的心清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得到心地清净,这就是阿罗汉;再向上提升,平等,平等比清净更难,得到平等心的人叫菩萨;最后一个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叫成佛。所以它摆在经题上。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三样东西,清净、平等、觉。
) S- ^# X' b! T5 W, s) b2 K; z5 f" s! ?  j
  我二、三十年前在美国,人家问我:佛是什么?怎么学法?我写了二十个字,做了一副对联。二十个字,上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十个字,存心,我们的心,这就是佛心,这就是自己的真心;下联,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个世间,老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快乐!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守住这二十个字,在美国的时候正式提出来供养大众。前面这十个字,就是经上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用二十个字来描绘它。有真心,你就有真的行为,行为就是我们的生活。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最高的享受。  E! O/ G. d& R. f2 `5 V

: W$ P0 p2 n6 X+ G% N* h  这个社会动乱一年比 ……) i2 ~$ J8 O; E- o) u

6 V! J7 }! e) r9 q' Z) i         - T$ x$ _2 u& o  H% H+ s
        155        02-040-0424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6 x  v7 ]2 G* l: g   0 Y+ F! g3 Z9 D8 Q
……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大乘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第一个是,它不是讲真诚,它是讲直心。把它合起来看,直,没有弯曲,直心。第二个也是深心,第三个讲大悲心。第一个是菩提心的本体;第二个是自受用,自受用都是讲深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德的注解,好善好德,这叫深心;第三个他受用,菩提心对待别人,回向发愿,《论》上讲的大悲心,我们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了。
( ~; \( ]6 L$ @8 {( O! @- a8 h% v2 u' L
  所以我早年在国外,讲菩提心我就用本经的经题,体是真诚心,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他受用是慈悲。我用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讲的话,人更容易懂。什么叫深心,古人注解的时候看不懂,深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个说法好懂多了。有菩提心,还要有菩提行,菩提行我也写了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才能契入境界,这个境界里面,我们能享受到自在、随缘,后面,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得走这个路子。
! R) E0 m* s" m1 C4 N7 z
6 q2 z) D! s0 Z  为什么不肯放下?你没有看破。看破要靠经教,经教真正参透,真正明白,自然放下,不要人劝的。为什么?不愿意再背这个包袱,背得很累,放下就得大自在。一切随缘不攀缘,世间没有一样不好,恒顺众生, ……
8 A" ]# D0 Z& Y- g1 J/ a
/ P1 w6 u9 C" ]# g
) s7 v; P9 t/ \4 \         156        02-040-0471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b. _  X' F3 }8 r   
' e9 [: m! v% x' }& H" r3 G! D0 x/ H……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三行:
9 g. t* q' `4 @. i2 O5 p" z' |  h6 T
  「以上两类往生,一者三辈往生,皆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此则本经之宗」,大乘《无量寿经》以这个为修学的宗旨。「二者,一念净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实相也,乃本经之体」。本经的理,理论的基础依据什么?依据实相。实相是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且一念之净心,举体是菩提心」,这一念清净,「念於彼佛,正是专念」。一念是用的真心,不是阿赖耶,一念里面阿赖耶还没有出现,所以它是真心。真心,所以说举体是菩提心。菩提是觉而不迷,圆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於彼佛,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这正是专念。「故知一心三辈,亦不外於本经之宗。」跟本经的宗旨相应,并不是不相应。
' m" p! F% a! h# p& L. }0 p  \3 L  {
  下面为我们再论带业往生。带著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能往生」,《观经》上说的。本经在第十八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不能往生」。嘉祥大师在《观经义疏》里头为我们解释说,「第三品明恶有三人」,这个恶,作恶的三种。第一个是讲十恶,十恶就是杀、盗、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这个罪极重。「次明作四重」,这个作四重是出家破戒,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造作这个。「后明作五逆」,五逆 ……7 }8 \  g3 b6 z. [/ I
" u0 i- n4 C( e1 D+ d3 N
) q$ c  S8 j, H. J+ n% S8 u
        157        02-040-0484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3 R7 w, ]" m7 R; ^   , R! x6 h7 d; g  _
……做给别人看,要给别人做个好样子,让他知道素食可以养生,可以长寿。为什么要杀众生、吃众生肉?
) z: m4 C7 O, E; D) P; ^1 J9 R: e2 L' h; p; _. s! r
  末后一个,「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他骗我,我不骗他。他骗我,我知道,不是不知道,知道也要随顺他,装不知道。到他有一天明白了他才恍然大悟,那个人不傻,我每次骗他他全知道。知道还让他骗,这是什么?伤害不大,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我们当然回避,可以忍受的没有关系。骗你一点钱,数字不多,对你有好处,对我没什么伤害,就可以给你。等於说帮助他,助人为快乐之本。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对自己,是真诚心对待自己,让自己安住在清净平等觉中。不能有染污,不能有高下,不能有好恶,这都不是菩提心。觉而不迷,对待别人是真诚的慈悲。慈帮助众生得乐,悲是帮助众生离苦,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叫慈悲。
3 m8 w% D9 h+ q; p3 I" N8 [+ [% s) ^: {, [5 v7 T
  「又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我们今天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对释迦、弥陀真供养,对我们父母祖宗真供养,对师长真供养,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决定得生净土。「菩萨以闻名故,乃能於上述种种供养中,精勤修持,而无懈怠与厌倦之心,故云勤修无懈倦。以上皆因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信愿持名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你没 ……
7 u4 a  V" }1 M& `0 G1 ]; O9 n' S, y
% b6 O- Y( L& Q% m5 V. ^
8 W+ z% N! Z! N$ }  p         158        02-040-0584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6 c) Z9 \6 t5 I   ( u2 X4 O+ T1 [2 h) c% d
……没有了。+ y5 h, w0 D. O

4 O6 ^' Y# a1 ~4 {0 s" B  极乐世界好处在哪里?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完全配合,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佛怎么说,没有一点点意见,就照做。我们这边的同学们,佛所讲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半信半疑,实在讲,信得少,怀疑多,难就难在此地。极乐世界是用真心,真诚恭敬到极处,一念跟佛就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么个道理。念佛人必定得到弥陀的加持。弥陀加持是平等的,我们接受的能力不平等,心地清净的人接受得多,心地不清净的人接受得少。很少,不起作用,敌不过烦恼;要能接受多分,就能把烦恼习气化解掉了。怎样跟阿弥陀佛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能把这十个字做到,你起心动念跟弥陀就相应。3 X; L% G# Q7 C' X3 E8 j
' r0 l; c) U6 O, C5 j7 `# }
  决定不要怀疑,这个世间事情统统放下,为什么?全是假的。这个世间起心动念统统是造六道轮回业,我不干这个了,我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是阿弥陀佛,你造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业。为什么打妄想?打妄想就是造轮回业,为什么要干这个?要放下。别人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把它放在心上错了。与我相关的就一桩大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我有关系,我念念不忘、念念不舍,我走的是极乐世界的道路,我跟这边六道轮回分离了。这个自己要掌握住,不受任何人干扰。你下定这个决心,你就得弥陀加 ……
6 X& i1 P/ q2 }/ i! z6 ~) n0 g) f! O' Y
       
7 E  U) n" O5 p8 {9 U         159        02-040-0589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 x* c( F8 G4 e6 r) X& b) d" M! B3 @   0 q) W6 ]# d) [% q- P  Q  }6 F# f
……就是我爱,我爱是烦恼。但是要知道,自性性德的第一德,性德的核心、中心点就是爱,那个爱里头没有自私,那个爱是大爱,佛家称它作慈悲。那个爱是自性的,一切万法都是自性生的,所以这个爱是遍自性,就是遍法界。爱心,是平等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真爱。我们常常讲宗教里头神圣的爱心,不是凡人,凡人的爱心是假的,里面有分别、有执著,不是真的;换句话说,他是有条件的。真的爱没有条件,平等的,对你爱,对他也爱,对一切众生他都爱,平等的爱。这个要发扬光大,这就是菩提心的核心。没有爱心,菩提心怎么生得起来?  A& c% Q5 C3 R( Y8 K

4 }3 g, j0 D; x. z# S  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是从这个真正的爱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个爱心,在中国就是五伦的第一伦,五伦从这里发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0: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建立的。父子有亲,父母对子女那种亲爱,那是真爱。但是从真爱慢慢变成情执,它变质了。这种亲爱,是从自性第一德里头显示出来的。中国古圣先贤讲五伦,用五伦教化众生,这个时间比佛法早,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伦理道理的教育,在佛法没有传到中国,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都建立了。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看到佛经上所讲的亦如是,也都是讲这些,所以中国人很容易就完全接纳了。对他们教育的理念、方法,儒跟道统统接受。1 m* D/ x2 L+ o. ~# {* c

2 \, O" S) p- R# D. x7 B4 M  佛 ……/ m/ R/ R) a0 Y

8 G( k. w. z$ F: ?# l/ q7 m* K- S& Y* P! J; k7 c
        160        02-040-0609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l7 _4 q: A1 w
   % k2 i1 U( X. {8 W# q
……妖魔鬼怪。念贪瞋痴,妖魔鬼怪来,他也来护持你,但是最后一定把你带到地狱。我们念佛至少要念善,不能念恶,但是善中之善、第一大善就是阿弥陀佛,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所以我常劝人,你要搞清楚、搞明白,分秒必争。你念上一个星期试试看,肯定比你过去念十年还有效。你那十年是糊里糊涂念的,没有感应。你现在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放下万缘,一心专念,真诚心念,清净心念,恭敬心念,念上七天跟过去不一样,效果非常快速。
. j* z( C! L, }1 Y+ i* J9 d& t" F! C9 {. V/ U. d- }
  「本经之宗」,宗是重要的修行原理原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本经的宗旨。菩提心是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用这十个字解释菩提心,大概也有三十年,最早的时候在美国讲的。我把它做成一副对联,上联是发菩提心,下联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修净土求往生的同学念念不忘,要记住。「宗者,修行要径」,重要的道路,这个径是道路,径路,最近的距离。「依此而修,始名为受」。你真的接受,也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摄取,这就是受持。「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这就是念佛读经。初学读经如果有困难的话,悟行法师有读诵的光碟,现在做成随身听,非常方便,用这个可以帮助你。听,听久了,你自己就能够背诵,不必看著经 ……/ w/ _( A2 C1 D1 w! k
! x* l5 \1 G& Y

; L1 V8 K) |* M)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6:55 , Processed in 0.1049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