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 15: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门外站着等候。当程颐醒来时,打开门一看,他们两人已经成了雪人,脚下的雪积了一尺多厚。从他们的行为中,程颐看到了对师长的恭敬和求学的热情,因而将自己毕生的知识倾囊相授。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程门立雪”. k" X. P. ~: m5 c1 C+ m
作为出家人,我们虽然已舍弃了俗世,但遇到以前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仍要懂得尊敬。去年我遇到一位小学代课老师,他知识不高,当我表示尊敬时,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不管怎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我一个字、一个偈颂的也是老师,也值得我终身尊敬。还有一次,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去县城给一家人念经,那家有位50岁的妇女,慈诚罗珠堪布见到她,说:“您是我的老师。”她当场惊呆了,说不出话来,有些不敢置信。据说,她以前在小学给堪布教过书。
/ Y- I9 T3 I/ y. d- L 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出家人,如果你以前的老师信佛,今后可以给他一点加持品;如果不信佛,我们也要默默祈愿:愿他今生来世获得快乐。有这么一颗尊敬的心,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千万不要觉得:“我很了不起,老师没有什么地位,应该向我磕头。”现在很多人有这种行为,这是不对的!
; g) @: X- ?: u5 p 要获得世间知识,就应该恭敬老师;那么,要获得更甚深的佛法境界,就应该恭敬上师。关于如何恭敬依止上师,《事师五十颂》、《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在此不作赘述,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去翻阅。3 ]! X3 W/ m( }% b8 n,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 a, u7 h; f1 ?$ @# k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0 K$ {! |6 ]+ p4 T! |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2 z2 r0 n% H# G% ~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R+ {3 i/ ~2 h8 }! V 第七课
1 c( ]$ G! T( O7 a% s" a 思考题2 J8 l3 u8 L/ s# c7 a" f( P
27、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概括为哪五种?若不懂这些理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7 i- W, H) g! D) x' t( X" t
28、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上要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内容和态度上呢?* I5 j) U& r. u0 i, Y
29、长辈问你事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回话?你做得如何?明白这一点,对平时与人交往有何帮助?
. M) S& C' z i( c, m& ] 30、儒教也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与佛教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q8 o0 B$ d2 r; J- `1 r6 Y O
31、你能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吗?是为解脱生死,还是为世间俗事?苏东坡所讲的那个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1 F" F0 a7 i9 N( o1 D+ m( H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1 c9 e2 x* k/ L( u) t' V3 `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K, h/ \" p( p. q3 ]3 h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 f7 [* i: c. q2 w; R!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0 F8 i7 \4 \( X* I) }' u, h$ e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9 H4 o7 a# o9 L: i( q- z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N1 R# D+ \6 z# [. A5 S6 P 《弟子规》的词句很简单,相信各位理解上应该没问题,但在行持上,恐怕谁都有困难。其实,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既然活在世间,就应该学一些古圣先贤的教诲。这种人文格言,在藏地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论集中有很多,印度龙猛菩萨、圣天菩萨、马鸣菩萨的教言中也不乏其数,而且,我们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对修学佛法、希求成就的人而言,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并不重要,有些上师也不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先做好人,才能做佛。这一点很多大德都在提倡。所以,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学古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机缘、有能力,也应对身边不懂的人进行宣说。倘若他们连这些浅显之理都不懂,那甚深的佛教教理就更不必说了。
' g0 {& z$ @% y& M- h 这次宣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没学过《弟子规》。一般来讲,我们藏地很重视传承,但刚开始也讲过,我没有这个传承,只是在认认真真学过一遍后,想把自己的理解跟你们分享,给大家作个辅导而已。我们的理解也许相同、也许不同,但不同的理解,有时恰恰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S) C- C* S6 i4 T: }4 G5 Q ]0 b: b
长者立 幼勿坐
% E7 ~+ @/ Q0 o- H 长者坐 命乃坐
7 l0 j1 F8 @7 I$ T 长辈若还没有坐下,晚辈不能坐下来,否则就是不懂礼节。即使长辈已经坐下,晚辈也不能随便坐,只有长辈示意大家就座后,才可以坐下。同样,在世间上,领导还没有入座,员工就已坐在那里了,别人会讥笑他;或者,领导坐下了,员工理所当然地跑到旁边坐,这也不合适。我们常可以看到,在许多国际高层会议上,或者学术交流场合中,最高领导坐下之后,示意让大家坐,大家才纷纷落座。学校中也是如此,老师一进教室,班长要喊“起立”,等老师站在讲台上后,才喊“坐下”.(不过老师一般都是站着上课,不像我们讲经说法,还可以坐着。); y: {6 ~5 g5 ?! E: o
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其实有时候通过小小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就我而言,遇到素未谋面的人,通过交谈十几分钟,或者一起吃顿饭,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前段时间,学院建经堂、外面建学校都要包些工程,很多发心人员推荐某个老板,说他如何如何好。我一直不相信,说:“最好让他上来,跟我见个面,谈谈再说。”结果聊了半个小时,我便心中有数了。当然,有些人非常狡猾,表面上很会引诱人,只通过短暂的接触,也不一定能了解他。但一般来讲,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差不多就能清楚他的内心。1 p7 I! M0 K9 ~1 L
话说回来,作为孩子,从小要对长辈有尊重心。但现在的孩子不是这样,家里不管来了师长还是出家人,他都“目中无人”;而长大之后,不管在什么单位,对领导、同事也不理不睬,这样一来,他的前途必定堪忧。所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很有必要。$ \6 y, }# d: S$ I) X8 g- _0 k& D$ l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个层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涵摄了人类所有关系的准则。$ i0 G N0 J& w5 i! a! k V* q2 |
一、父子有亲: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亲情。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彼此之间才能和谐。
R$ P# J! g; g7 n 二、君臣有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要有道义。领导者不能压迫被领导者,应以爱心和仁慈来对待他们;被领导者也不能故意欺骗领导者,而要诚实、忠厚,对份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完成。
7 I1 C8 E, B- h/ B5 M 三、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要分工。在古代,丈夫主外,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以前藏地的传统也是如此,现在个别行为虽有些颠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