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2 18: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还是不好懂。佛经里头说四个字「诸法实相」,我把它讲成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是不好懂,再白一点,宇宙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这样讲大家比较上好懂。这些关系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就叫做看破。看破是大学问。
6 k2 v# r e' {
0 e# E* R4 V2 X# Y9 n1 v 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关系弄清楚了,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我们跟佛门 …… x+ J. T K% x, \0 I% ~$ j
: m, k! m# ]# p7 E/ ~1 H # m7 A! ^; m$ o/ a9 _ z, @
) N( ~+ N2 U& G4 _! j7 O
8 c' A `# Z, Q8 l2 ?) x# D 110 12-017-0759 大方广佛华严经# b: ]6 M& _* F# e; @
# |* D! s2 t3 A% }+ T) @6 b9 [/ c
……是什么?它四土的居民住在一起,不可思议!不像他方世界,这四个境界是四个不同的维次空间,彼此不相见。西方极乐世界这四个不同的程度居住在同一个维次空间,不可思议!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西方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来比是无比的殊胜。
9 F: A, r; x7 a" l [; K6 B
1 A, L1 G1 b; h* [$ J 这个世界在哪里?华藏世界的中心。像我们都市里头最繁华的一个街道,华藏世界最繁华、最殊胜的中心是极乐世界,极乐没有离开华藏。所以华藏世界的菩萨各个都想到极乐世界去,普贤、文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要懂得。
$ l6 p6 i. R* O1 ~ s( h
6 B: p2 M* s# \, ^2 I 菩提心要是真正发起来,你的日常生活行为决定是我们对联下联所写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肯定是这样的,这是行。上联是讲的心,菩提心;下联是讲的菩萨行,也就是说菩萨日常生活行持,肯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P" n( ~5 q% d9 U( |( D9 D
7 O8 r% G$ L: y/ ~& M M% M9 F 什么叫看破?看破是一切明了,你不迷了。以佛法来说,宇宙人生的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放下什么?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一尘不染,心里面干干净净,佛法里面讲的清净寂灭。心里头没有烦恼,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只有智慧。
8 n- o8 o" i& V/ ?
) q k9 N) m3 K; t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他,我不叫他老人家,为什么?他那时候才二十四岁,不老,二十四岁他菩提心现前。诸位 ……' [: ? x! |8 H9 f$ r) |, A9 O
9 d9 R4 w5 o7 ~1 Q4 P& Q
b6 v6 i, A$ o. _% p( L141 12-017-1086 大方广佛华严经
/ J' ~2 L+ A6 ^& \) h9 K: n
- S7 y, v: d; ^5 E……性,它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那佛性到底是什么?佛性是法性本能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特别明显,称之为佛性。/ l7 u$ }. M+ F" _
: w/ \; G: u* r) p- e
性,本来具足有能、有德,本具之能力,就是见闻觉知,这是自性的本能;它的德,我们从纲领上来说,就是觉正净,就是戒定慧,所以它是自性本具的大德。中国古圣先贤讲伦常八德,伦是五伦,常是五常,伦常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戒德,戒定慧三学里头的戒德。在大乘佛法里头,我们净宗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的纲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些年来我们把学习的纲领归纳为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都是自性本具的德目,不是哪个人发明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u9 C8 P2 d* h
) j' v, \4 T8 j( L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够与性德相应,那就有求必应;自性里面的德能、相好,用现在的话来讲才艺、福报,没有一样不现前。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性德相违背,那就有求不得苦了,你的心念、意念跟性德完全相违背,你的营求你也能够得到,那是什么?那是你累世所修的福报,世俗里面常讲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有的,说实在话,你不求它也会现前,所谓是不是不报,它时节因缘没到,时节因缘到了的时候,福报自然现前。' Y: d0 z& i$ O, k3 A6 r/ ]
' U) u7 m- N9 g8 ]) A0 N/ E! I& A
世间人求财,实在讲,真正是佛门里面那 ……
$ m: m7 w, |$ u# ]
- I# G0 o& N3 x" _* w, r1 ?3 ^
& H2 F( [$ s2 E
0 v. F) ]9 K' @; j3 }8 K0 C% x) [( D g8 T+ H
142 12-017-1107 大方广佛华严经: P4 s. |9 _' d4 G7 v: W4 M
# |( v/ @7 E4 y! Q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0七卷) 2003/10/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07
/ U+ q( P, w8 E( C. b! B# g" D, x% G4 [ H! E7 _2 O* Y1 [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十方世界的北方,苦集圣谛第三句看起:
; X! g, i* L+ G! v; f+ n
4 i0 Z9 U, z. y. h4 K/ } 【或名无尽。】
3 Z8 S0 O3 _4 O9 P1 E4 g- J: b5 E% U; H
这名称的意义非常之广,我们首先要看到它是在集谛里面出现的,集谛里面讲的『无尽』,这意思就不是正面的。集谛,换句话说,是造业。造业无量无边,这就是无尽的意思。业习烦恼,确实,我们不要讲无量劫以来,只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从生下来就带著过去生中业习种子,这些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现行就是造作,这造作确实有意无意刹那不停,微细的意业,我们确确实实不能够觉察。为什么说这些业都是恶业?《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是四相没破,就是说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没有破。换句话说,你还有私心,起心动念都有一个我,坚固的执著有个我,有我就是私心,念念总是为我、我的利益,这念头就不善。诸位想想,几个人没有我?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头说,无我,念就善了,这善就是念与性德相应。无我才与性德相应,有我就不相应。
* B' G2 W- Y. c
7 W8 {1 g6 D8 ~5 @ 你们诸位想想看,有我就有对立、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纵然是善念,这善念在佛法里面讲是「爱缘慈」,顶多发展到「众生缘慈」,那就是「己所 ……) L1 y* |* A! ]* @% _. ^6 a
6 X) x* c. E7 O; m, `" q # d3 w* O2 ~0 f# x4 {" E" J) W2 C
6 O+ ~3 y6 h$ @
3 I0 k9 L* L. f* ~ 143 12-017-1109 大方广佛华严经: ~5 ^. d0 Y6 Q( q. J" m6 j
6 k3 n3 |% N" t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行化他都在里头,这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菩萨六波罗蜜。第五个科目,普贤十大愿王。我们净宗只取五个科目,要落实,要做到。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妄想习气,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就是认真努力去做,然后进一步求与清净心相应。实在讲,三福最后的一条头一句「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你的行就是寂灭行。菩提心是什么?「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自自然然三业行为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那你修的是寂灭行。菩萨行,因是寂灭行,果是寂灭果,寂灭果就是无上大般涅盘。
8 e/ T1 P% g, `7 r
( |4 r$ _7 N" R6 }( ^% B! _, d# ?+ U 第二句,『或名出离行』。这一句也好懂,不难懂。在我们《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把全经分成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就是「信、解、行、证」。从经典文字分量来说,最大的一分就是「解」这一分,这单元分量最大。「行」只有一品,这品的题目叫《离世间品》,你看看,出离行。《华严》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那个「出离」的意思是什么?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到后面「证」的那一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