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2 1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大人经常会给我们压岁钱。我都把这个钱交给父母,绝对不会自己私自藏起来,因为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从小到大,就有一种想要供养父母的心态,这种情况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意把自己得到的压岁钱供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应该接纳。很多父母会对小孩说,这钱留着你自己用吧。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自然就起来了。那么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孩子应该处处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去溺爱孩子。 ( n, q. u3 [0 {% v- ] j) u
8 K% s% T6 X$ {( K, s. Z8 m8 N4 H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那么你藏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到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拿出一些橘子招待他,小孩觉得很好吃,就偷偷地把几个橘子藏到了他的袖子里。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袁太守看到了,就逗他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呢?这不是贪心吗?”然后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回去也让我妈妈品尝一下,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太守看到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地难能可贵,因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藏橘子不是用私心,是怀着孝心,所以即使是藏物品,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
. {9 [1 x( O7 y& [$ z
, f0 s5 L; x, \2 P. t8 g( t7 m 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不能起私欲。所以人在道场修学,这一点更是重要。我们知道,如果是在一个真修的道场里修学,私藏物品,特别是常住物,我们私藏的话就是犯了大盗戒,哪怕物再小,你起心据为己有,就是犯了不可恕的罪业,因为这个物品是十方常住所有,你等于偷盗了常住的物品,那可不得了。恩师常常教导我们,来道场修行的人,假如在这边得到了供养,或者是来这个道场讲经、讲课,得到了供养之后,也必须交给常住,不能够私藏,一私藏的话,你的私心起来了,那就是很大的毛病。恩师就为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到一个道场讲经的时候,信徒很多,供养也不少。上次我跟恩师去澳门,他讲开示,道场的很多信众都呈上红包供养。我们拿了一个袋子装得满满的,结果恩师把整个袋子的红包都转供给常住,自己一个红包都不拿。真是做到了“勿私藏”,这是恩师尊重常住,也是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没有一点的贪心。
; l" w2 V! B P0 J# D) ~. N1 I & u, f, R- E& `
我们把信徒的供养转供给常住,使他们的福报变得无限大了。对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绝对不能在一个道场里拿这个道场的供养,除非是你在这边工作,道场有固定的这种制度,可以分配给你生活费,这样的供养你才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一律转交给常住。
2 i' X8 a, G3 l4 t4 M) V& W , D/ _ j, n3 }0 v3 _
【亲所好,力为具。】 3 z+ t4 E/ ]; U/ \6 f. k. r
: X8 k8 f! [$ Z: e- l7 p
这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必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得到,或者父母希望儿女成就某种目标,儿女尽力达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不足以称为至孝。真正对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父母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父母得到或做到。那父母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有成就,或者是在世间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在心里,去努力地达到。
& m0 ]2 [) e5 U" r, c 4 j( r( E+ W3 c" O& w \: @- `
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常常希望能够早日把学业完成,早点工作,得到了收入来供养他们,也供养父母。学习还算很顺利,在四年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我们知道,在美国念书,通常硕士要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一般要七年的时间。因为心里总想着早日报恩,所以学习比较用功,四年就完成了七年的学业。工作以后,就能够如愿以偿,负担起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赡养了。
6 r7 Q; Q- f1 t) W; U1 w8 z9 V$ g $ `+ s3 y/ P4 A1 q& W# S
我在读中学时,母亲就已经给我定了一个志向,她希望我将来从事学术的工作,在大学里教书,做教授。我就按照母亲指示的道路去走,确实在学习上面自己也算用功,其他影响学业的事情我都没有去做,比如说母亲告诫我说,读书的时候不可以谈恋爱,学业没有念完之前,不能成家,我谨记着母亲的教诲,现在这一点还算能做到。 , F9 Y8 v( H9 @+ U6 O6 |$ T
& i: b5 s3 e4 |
我做到了大学教授以后,母亲的希望又提升了,她希望我什么呢?成圣成贤,要效仿圣贤,把这一生贡献给圣贤教育,所以我自己也受到了恩师的鼓励,立志从事圣贤教育工作,也是教书,但不是教世间书,不是在大学的商学院里教书,而是好好地在圣贤的学问上下功夫,从事圣贤教育工作。我母亲非常地高兴,她给恩师写了一封信表态,说她非常支持我全身心投入圣贤教学的工作。因此,二〇〇七年一月一日开始,我就舍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专门从事儒释道三家的教学,现在我希望能够用十年的时间好好地安下心来打基础,在圣贤的学问上扎下深厚的根基,希望将来能够把圣贤教育发扬光大,以此来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栽培。“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和老师希望我们做到的,要努力地去做到。
9 O+ q& G" g' |6 D6 J: O. N
! J. ?. t$ q1 J0 T# c9 B& I 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佛真的是像我们的慈父一样,佛的无限的悲心就是希望让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所以我们也要常常地去思维,去努力做到。佛是希望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出三界,证佛道,佛在经里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修学比较保险。在《阿弥陀经》里,释迦牟尼佛三次不厌其烦地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没有去努力奉行呢?如果不努力奉行,没有听佛的话,《弟子规》这一条,“亲所好,力为具”就没有做到。所以真佛弟子应该随顺世尊的教诲,做学佛人的好榜样,为世间人树立一个真佛弟子的好榜样,这样才能够真正光复佛教。所以要常常有报恩的心,努力去修学。 & D7 a5 Y$ }$ X, V2 u. f
! j+ |. q$ |, r# }3 e' [5 Z 【亲所恶,谨为去。】
) [+ n# |3 H9 i% e! \' ?: W9 k8 l % _9 J6 x% F* r8 L;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