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群书治要36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同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2 `& V$ O3 ]8 @9 c
- X5 z; s6 A- G4 G* |4 I  Z4 x十一、有恒
; r- T* J9 _; Q" k( a$ F5 Z3 Y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至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卷三十四 老子)- ?( R/ Y6 u, I& T$ X) ~( e3 R! @3 J
158.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 y+ J% K& X9 @/ O- N【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n! u7 s6 Z+ N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n- t3 n: U. K8 d/ y$ D7 x$ l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 J: N5 I0 \4 B% x* C  u# \
5 t1 V- H7 f" Z8 a4 o3 H3 `
  G! D9 h* N6 ~  G, k0 A* {$ Q5 T! Y+ ]+ Z

8 W7 y3 w/ D- b4 c: _7 L
6 t/ {5 \3 g9 y# b2 z1 ^3 R
1 P4 J2 x9 |7 C8 _) q) t# C8 G) w' u# g  C

8 Y4 q6 ^$ H* R7 ?肆、为政
) K, Q4 j+ G) F: f  Y- X' O0 i& n6 t  W. ?  \, b

+ r0 c) a5 n- j一、务本  i2 ]  m1 {3 Q' b5 H9 Y$ o" Z, F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5 F4 b+ e0 b# N8 g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忠信者,与之重禄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既禀食之,各当其职事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⑦不能,所以绥⑧远人也;【绥,安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⑨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1 }$ ?1 U/ N; r' H,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家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家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则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民族,则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会归顺依附;安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 h9 M5 A' T+ W( U/ D  哀公问:“该如何做到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整齐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对方的好恶,这是增进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进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考核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边远人民之法;延续断绝的世系,振兴衰废的国家,平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安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的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真诚。”
# x; _4 f; z4 x) e5 [7 J( b' z, L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也。】(卷二 尚书)# G, j6 S; {1 Y. z7 R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语); Q/ h" b$ m3 q/ h6 h% `! l( n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圣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圣王消失了,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L, w9 J1 k7 X3 U* E0 p* z
163. 昔者成王,幼在襁(qiǎng)褓(bǎo)之中,召(shào)公为大(tài)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 汉书四)
% {. |& V1 d7 ]9 E5 q3 |+ ]0 `; p【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请来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来教导他;师,是以圣贤教诲来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因此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学问道德的人,保护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会变成习惯。”; Y! \8 ^5 q+ g' H/ C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 说苑)/ Y8 F; u' F6 J3 B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和优秀的人才协助,而能成就功业、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辅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贤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来归附他。/ O9 F$ A6 J% l% b6 M8 I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fú )人道政为大。夫(fú )政者正也。君为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卷十 孔子家语)8 I  Q0 P' e% Q1 O+ d7 t/ `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之间互相亲爱,君臣上下互相信任。这三个人伦关系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会跟着理顺。”" t' |" D: n# x3 W+ r  h5 A* ?3 ^* G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fú )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 [' V% f# N7 v# B  h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问往将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zhòng);【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 论语)! K. ]3 }0 P/ V  m4 E  w
【白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份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7 u$ K4 p. A* @& I3 ?- P" a6 x# m
168.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 v3 E7 n) E' F% d4 Z【白话】《彖传》上说:“家人卦”,象征女子守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自安守正道,这是天地间的义理。家庭中有严明的君长,这就是指父母亲。父亲善尽父道,儿子善尽孝道,兄长善尽为兄之道,弟弟也善尽为弟之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i0 j% L7 O2 ~) w
169. 夫(fú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yù)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⑦为末;孝悌以致养⑧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⑨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⑩。(卷四十四 潜夫论), e+ K0 r1 b; ]* W# X7 i
【白话】要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的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货物来谋利为末。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百姓就会富裕;如果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而容易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论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知识分子,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身为部属,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仁义的风气就会兴盛;假如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会败坏。
9 |# d! r' P% m: n$ |170. 夫(fú )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fú )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 A8 s* I2 {!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长久建立,没有枝叶就不能稳定建设。以礼义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行仁义,带头做到恭敬谦让,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迁善改过。
! G' P0 Z1 N) C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源也。】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语)
! {2 u6 h4 a) V6 L& A. B【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要先遵循六个根本准则,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合乎仁义,而孝是立身的根本;丧事要有礼节,而哀痛是丧事的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而勇是战阵的根本;治理政务需有条理,而农业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国家有方法,而慎选继承人是安国的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而付出劳力是致富的根本。根本不能巩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亲戚之间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因此,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应该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 {  j- V6 T- |% s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chóu)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⑦矣。(卷二十七 蜀志)- H+ S6 |& \# y( S+ J
【白话】诸葛亮担任宰相时,安抚百姓,明示礼义规范,精简官职,采用权宜的法制,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对于尽忠、有益国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的,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过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精通熟习各项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依照职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g5 `$ j; ^" O5 A8 u! I  a9 \
173. 子曰:“夫(fú)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卷九 孝经)
1 W; D. N  b: ^* \$ Z/ N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卷九 论语)
4 j, J" D2 o0 R4 T【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h7 N  v# Q5 T: [" Q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门,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以敬事兄则顺,故可移于长也。】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孝经)& y2 y8 R  ?2 v9 X/ u5 m1 b  T; R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因此能将这种恭敬心推移去顺从长官;家居生活治理得当,因此能把治家的经验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和善于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
# y- s4 X! l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4 p- ]% ~$ ^! {$ @# W# \177. 夫(fú )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语)
' x8 |( I2 G( F" Z" |- R1 E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卷九 论语)& `- |/ l8 ~6 V6 i( R7 L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的丧葬能谨慎守礼、竭尽哀思,对于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恭敬虔诚地追思怀念,不忘根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 r+ T4 c; s& s( N# `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务人使归之,末也;务其所行可归,本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y6 m  w5 J8 r& T% J9 ?+ B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集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依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会归顺效忠。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来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 F7 Z8 i4 O, b2 b( _) e
180. 夫(fú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5 c; W  y  t% ~: `# B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 o0 j6 f1 w, K% v4 `18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卷九 论语)
& x2 t2 O( x, l9 u5 h  g  r【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充足的粮食,仍然可与国家共患难。一旦除去了信用,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国家就不能安稳了。
9 X0 i. O, E' U) A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赋敛若取之于己。】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唱始也。】(卷三十四 老子): I9 E; g  V' W  p8 i# u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要保持而且要永远守住。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4 f3 {5 V8 F% c2 l. y
8 T4 j) |* s+ ^) S+ p, o4 h二、知人
, p; V6 ]! r& S" q& Q9 b5 J* C183.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通,达。】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僻,邪。】怒之以验其节,【节,性。】惧之以验其特,【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k# X* l! g; n4 p% T$ N8 f【白话】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观察他所提拔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所供养款待的是哪些人;当他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一致;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正当合法;当他亲近君主时,观察他的言谈是否与正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处于卑贱时,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考验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欢乐,检验他是否有邪念恶行;使他发怒,检验他能否节制心中怒气;使他恐惧,观察他如何独自应对而不害怕;使他哀伤,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须依照“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如此一来,为人真诚虚伪、贪婪粗鄙或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古圣先王辨识人才的方法。4 |7 H+ E1 |6 F+ v4 l) V' F; B% ~
184. 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曰:“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fú )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8 o+ h2 N) p8 o. o/ [: K# l
【白话】齐景公问求取贤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说:“当一个人仕途亨通时,要看他所推荐的人才如何;当困穷失意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是什么;当富有时,看他分享财物的对象是谁;当贫穷时,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一个上等的贤士,不贪禄位而一心向着道义,所以难于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着禄位亦不背弃道义,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弃道义而向着禄位,他们急于出仕却难以引退。如果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考核选拔人才,应该就可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了!”; X1 O: \7 k4 R4 U
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记上)
) L& f! r+ O" A; i2 Z" L186. 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 六韬)
0 b4 d  i4 a3 n+ k【白话】鉴别人才有八种方法。一是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言辞是否条理分明;二是追问到底,观察他的应变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调查,观察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借以观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观察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探,观察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观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观察他的酒品如何。这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来了。1 k. P( C! r/ f  c7 g( z! G
187.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jiào)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a  B8 X6 t& F% I8 d
【白话】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论必须审察其中的来源、动机,观察事情必须验证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须考证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分析,比较不会出错。) C2 h( K) U  S% P3 a' i
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 傅子)
# J. i* {2 \* m% i6 ~6 q0 F3 }【白话】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的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君主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一般人来往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感召人才。
( j+ j- x! K5 T( D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 晋书下)2 t* U# U6 q& F- d! Y! V
【白话】听任自己的好恶,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听受外来的讯息,则容易造成彼此认知上的偏差。对认识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坏,而不能客观公平地对待;对不认识的人,容易以人情关系扰乱了原有的制度。9 M9 \! |: B* i0 N, r) d& X. w
190.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卷九 论语)" F+ f8 _, j6 P3 n8 D8 h; ~
【白话】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兴却很难。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会高兴的。至于君子用人,总能适才适任。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他也会高兴。至于小人用人,总是要求完美无缺。”
2 d) [2 U, p( I* {, Z/ W191.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卷九 论语)
  n4 d! c9 A; ~! e$ Y0 d, @! i【白话】孔子说:“见识浅陋又没有学问道德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替国家办事吗?当他还未得到官位利禄时,总是忧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后,又忧心会失掉。如果他忧心的是失掉官禄,完全不为百姓着想,那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 V  ^* s- N' [) h( u3 |
& Y' m" x) f2 |三、任使( n# F' s8 y: ?4 S2 c
19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鲁君谥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卷九 论语)" p/ m0 p9 ]5 ~+ x/ A) T6 y, M% P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政府?”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的职位安排在邪恶不正的人上面,或废除邪恶不正之人,百姓对政府有信心,自然会服从;若是举用邪恶不正的人,职位又放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心中就不会服从。”* w! ~. ]" ^# i. h+ n: l7 V9 \+ y
193.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5 ~  L' e+ a1 I- P1 S; G
【白话】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任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且素有名声的人任职,他们应对虽然迟缓,有时比不上别人,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忠于职守且办事周密。
8 z' ^# J9 s1 F3 e194.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卷八 周书). o! V: t9 y+ E9 x2 x  i( f
【白话】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人品,人们就会用技巧来修饰言语;如果是依行为来判断人品,人们就会尽力充实内在的德行。巧饰言语毫无用处,尽力完善德行必将会有成就。
/ v1 U  `# f" `9 V195. 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6 R) W- V. I" y【白话】贤明的君主任用人选时,谄媚阿谀的人不放在身边,结党营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要发挥他的优点,不强求他的不足;任用他的专长,不强求他的短处。这就是用人的基本原则。- t7 T4 v( V. n$ x& C# w
196.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卷四十八 典语)1 I' n# _& Y4 v8 [. g5 @
197.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1 [% V/ h8 V2 n) P2 r$ K, K1 k9 U
198. 夫(fú )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u+ L5 N9 V6 N! H+ O2 u
【白话】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每位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要接受俸禄,用俸禄代替耕作,这是古代的常规,也是当今社会应该采取的原则。
) j8 r( D3 y8 L1 `& e/ s. F199.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 ^; v0 X1 w, O3 c200. 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孙卿子)
9 ^+ y+ V! l6 I$ D6 O【白话】让贤能的人为政,却叫贤的人去规正;让有智慧的人谋虑政事,却叫愚昧的人去评论;让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却叫奸邪的人去怀疑。虽然想成功,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 I6 D2 Z' Y9 z* h: @+ q) E( B/ v1 {) {: w8 S! u2 q7 [6 ?: i9 h3 Q
四、至公
1 d9 c/ ^( \) I4 w1 k& m/ W9 y20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同犹和平。】(卷七 礼记)
' B6 H- b% ^1 U% o  r( Q【白话】大道实现的时代,是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选拔贤德之人,为天下人民服务。因此,人们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并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所以,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阴谋出现,盗窃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p3 W: k2 h. X3 ^. G' `: c* _
202.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韬)) z& e# z# T4 f3 q( ^' F* R5 M
【白话】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最后会失去天下。
$ C2 @, U3 ?) ?+ ]+ ~# I203. 夫(fú )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 }9 J. A) T: p' w- |2 ]204.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卷三十八 孙卿子)2 D9 u+ J* D7 V* H8 y/ Q  q
【白话】为人君者,爱护人民就可以使人心安定,喜好亲近贤士就能使国家兴盛,这两者一项都没有就会败亡。明确各部门掌管的职务,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工作,选拔贤才,任用有能力的人为官,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为公家效忠的道路就畅通了,而行私请托的门径就被杜绝了;为公义的风气能彰显,而个人谋私的事能止息。这样一来,品德淳厚的人得到任用,奸佞谄媚的人受到遏止;贪图利益的人被辞退,廉洁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e; j: a; y4 z6 |
205.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卷十七 汉书五). d+ R1 {, G! H5 k+ @
206. 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卷十六 汉书四)
- k6 g0 t9 S* A3 s/ F+ n【白话】陆贾说:“天下安定时,要注意行政首长的能力;动乱时,就要注意军事将领的忠诚。将相能和睦相处,贤士就乐于归附;贤士归附,天下即使有变化,权力也不会分散。”
' c0 [0 `4 @/ G, g0 f207.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chóu)也。(卷十二 史记下)
2 Q1 F6 z8 r4 o( s【白话】只不过我(蔺相如)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那是因为有廉颇将军与我在。如今我们两虎相斗,势必不可能共存。我处处退避的原因,是以考虑国家的安危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在后。
6 K. H! n* }" E( R3 Q3 q' `: ~! l- i* N+ I& i2 ?5 G
五、教化7 W1 I% O' A6 k0 a# t: ]2 J7 J
208.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慎所习。】(卷九 论语): {! G3 C1 f9 s0 M& ~* O
【白话】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都是纯净纯善的,由于个人后天的习染不同,差异就愈来愈远了。”' o/ [4 A& y2 @, B7 P. g1 Y9 |
209.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卷四十九 傅子)0 q7 v2 S' y4 i0 ~1 b( O
【白话】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贪慕荣誉财利,所以就重视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贪求的。重视其所崇尚的,所以礼让之风兴起;抑制其所贪求的,所以廉耻之心保全。2 v5 L! Q% ?  Q/ l
210. 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0 I! m4 i7 e& g- F$ z6 W
211.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 |0 A) o  Y5 J4 R# w% k% C, \212.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 傅子)2 F, [8 o# [" T; V, J- S
21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者,古之遗文。】(卷九 论语)6 Q( y. x! L& w0 \( [' C+ o7 s0 F
214.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先修人事,流化于民也。】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不敢为非也。】(卷九 孝经)
4 f- t" E8 @$ s* H215.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乐者,感人情,乐正则心正,乐淫则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上好礼,则民易使。】礼者,敬而已矣。【敬,礼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所敬一人,是其少。千万人悦,是其众。】此之谓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礼乐以化之,此谓要道也。】(卷九 孝经)
( n8 H" x# V4 J' B* q216.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 史记下)
- h' |- a8 P9 Z& z【白话】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但是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老子说:“法律政令愈繁复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
+ R- g) v( b# M' }217.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shàn)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yè),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卷十二 史记下)4 ]+ u; U7 L# a/ n
【白话】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善于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应当能够分辨得出。
( z3 w3 z( W0 ^* g5 e7 j218.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 S- c- g/ Y0 j: F( l" Y【白话】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实行不了。法律能将不孝之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对盗窃的人处刑,却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清廉。孔子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他们都能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说出的话能成为人们依循的规则,行为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
, F: l# w. ~0 q. F# m219.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 B  }% w- E+ |6 r【白话】文子请教关于德、仁、义、礼的学问。老子说:“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向往的,义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礼是百姓所恭敬端肃的。这四个方面是圣人用来统领万物的道德规范。”' y( f# z* c; i* \  x0 e
220. 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3 X& s& L7 C  g% e
【白话】表彰贤德的人,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推举善人使大家见贤思齐,是孔子所称道的。
2 w  ?6 a  M) e! O. c& B% O4 d22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卷三十二 管子)
. C) s4 \# X$ _4 K0 C% W【白话】如作一年的规划,没有什么事比种植五谷更为重要;如作十年规划,没有什么事比栽种树木更为重要;如作终身规划,没有什么事比培育人才更为重要。- J! Y: n$ C( |) O' K
22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顺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卷九 论语)
6 d& ^+ Y  g  d3 M【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因果报应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地对待高居上位的人,侮辱圣人的教诲。”
# F( i  O5 A( Q1 g  t7 j223.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卷十四 汉书二)
* ?" K& L' \- K4 p2 l' Q; b, u【白话】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于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他们涵泳于六经的教诲中,时常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他们宗奉效法尧舜的作为而加以传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阐明,景仰崇敬孔子并奉为老师,尊重古圣先王的教诲,以道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 z. h8 }+ v9 X( R
224.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qiān)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卷十四 汉书二)
2 J* O' n6 y+ c3 a, M" U) }' i* ^) V【白话】道家学派,应当是出于史官。其著作记载了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能掌握纲要和根本,以清静虚无的修养来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谦卑柔弱的态度来克制自己的习气,这是君王治国的方法。符合尧帝的谦让及《易经》的谦德。能够处处谦让则能获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亏损盈满而利益谦让的好处,这是道家所崇尚的。
( m  b0 g5 y  R8 x0 \; R0 E0 B5 j4 I( e  Y" r# q% V: s/ l6 l
六、礼乐
( ?" a, P$ o; E% o( C6 H, Y3 l225. 夫(fú )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卷三十三 晏子)
( d, }8 J* U, X& a5 v226.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miù)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卷七 礼记)
4 F( b! t: l0 q) j9 p$ ]【白话】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形成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周易》说:“君子重视事物的开头。开头若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会造成千里之远的错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O2 K5 B" {4 s& P. q
227.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lì)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卷七 礼记)- l4 K$ ]& z. T, j. f& S8 c0 H
【白话】仁义道德,不借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等级秩序及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实现;欲通过身教和言教来移风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礼作根本标准,就不免要顾此失彼而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若不以礼作准绳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定名位、尽本分;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可能使教者认真、学者专心而产生亲近之情;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
5 V* o# v* O5 S  Q! ]# y228. 夫(fú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卷七 礼记)5 p- E5 V: }. c& r5 D8 }7 {, s, c
【白话】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确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断定疑难事情的恰当做法,分别尊卑地位的同异,明辨是非对错。如此一来,社会才有秩序、人人才有规矩。# a1 {( Z$ g1 R% l' Q
229.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卷七 礼记)
1 ^5 o: X8 f9 Y1 U- T230.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shè)。【慑,犹怯惑。】(卷七 礼记)! o' Y3 s; u- F1 e' c4 B- p
231.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卷七 礼记)5 V  I  _& x4 B0 e; h5 O9 [" e
【白话】婚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缔结两个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代、承继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婚礼。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给后代做了榜样,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5 p) m, X; m' b
232.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fú )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答之属。】(卷七 礼记)
, B8 _2 I( a8 k) o【白话】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礼节,能禁止混乱发生的根源,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泛滥一样。所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用处而毁坏它,一定会遭遇水灾;认为古老的礼仪没有用处而废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因此,婚姻之礼被废除,夫妇应尽的道义衰微,相处就会痛苦,而淫乱的罪行便会增多;乡饮酒之礼被废止,长幼的顺序丧失,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丧祭之礼被废弃,为人臣、为人子者的恩义淡薄,而背逆祖先、不忠不孝的人就会变多;聘问之礼和朝觐之礼被废弃,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 q5 @* P% P, o' c( ]) f
233. 祭不欲数(shuò),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卷七 礼记)
& A, d# h+ v0 r【白话】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旦有了厌烦情绪就会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会使人怠慢,怠慢了就会渐渐忘却祖先。
+ D& a# s5 M% m. p7 Q* t  l. d234.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礼记)
: _) c7 h+ H6 {! M0 H【白话】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感情在内心深处萌动之后,表现于外的就是发声。声成曲调,便成为音乐。因此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因为政治宽厚和谐;乱世的音乐,怨叹且忿怒,因为政令违背天理民心;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因为百姓处境困苦。
- B/ b( d: ^( i# Q. N3 w235. 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jué)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本书怠作怗】懘(chì)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弊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bì),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也。】(卷七 礼记)/ [! N+ ~- P" y7 o# P( f2 K' J
【白话】音乐的内在精神,是与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种事情,“羽”代表器物。君、臣、民、事、物五者能谐和不乱,就不会有败坏不和的声音出现。假如宫音一乱音乐就放散而无中心,反映君主骄傲、刚愎自用而贤人远离。商音一乱音乐就会倾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败坏而利用国家制度谋利。角音一乱音乐就会充满忧愁,反映政令苛刻而百姓哀怨。徵音一乱音乐就会哀苦,反映徭役不休而百姓痛苦。羽音一乱音乐就会危急不安,反映赋税沉重而百姓财用匮乏。如果五音全乱,则上下冲突、互相侵犯,称为“慢音”,表示国政傲慢又怠惰。如此一来,国家灭亡的时间就不远了。因此,真正的明君,为了替百姓谋福,一定会从音乐中体会民情,虚心调整政事。
9 C; U$ E( C# Z! [) b# w236.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zào)。【噪,叫。】以此骇(hài)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生,性。】以此为乐(yuè),则不乐(lè)。【不乐,不和。】故乐(yuè)愈侈(chǐ),而民愈郁(yù),【侈,淫也。郁,怨也。】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yuè)之情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 T2 [. h3 I6 g" l/ ~237. 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卷七 礼记)
1 G! h( e/ ~" [9 @8 B  \5 u* k2 n  J
4 g& y0 F& ]9 x1 W+ P6 @七、爱民! @: ]( J( R) ?. [- f4 F! E
238.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6 X: c6 U; l7 Z' C
239. 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卷三十一 六韬), O5 m- c- P/ o8 V  g. n
240.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卷一 周易)
( b" f8 s6 F- Y- {241.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韬)/ S* Y5 N. \4 g" g. S
【白话】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长爱护弟弟。见到百姓饥寒,就为之哀痛;见到百姓劳苦,就为之悲伤。
1 `  q4 v1 J; T. J242.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如伤,恐惊动。】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芥,草也。】(卷六 春秋左氏传下)5 y% f- r* G6 [: }
【白话】臣听说国家的兴盛,是因为看待人民如受伤的人一样倍加体恤,这就是它的福祉;国家的衰亡,是因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样轻贱糟蹋,这就是它的祸患。
/ w6 N8 z9 E0 ?: l- h+ g5 [243. 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 A1 w, a9 f4 y! `+ c2 W. ^【白话】尧帝对天下人都心存关怀,尤其对穷苦人民更加关爱,心痛百姓遭受罪罚,担忧众人不能顺心如意。只要有一人挨饿,就说,“这是我让他饥饿的”;有一人受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说,“是我让他受寒的”;有一人犯罪,就说,“是我造成他犯罪的”。尧帝的仁慈彰显而百姓就讲道义;恩德广博而百姓就全被感化。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能互相规劝;不用刑罚,而人民就能安分守己。先宽恕体谅,然后再教育他们,这就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0 s3 r. |9 w. F+ Z244.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不见侮也。】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卷九 论语)5 d* d# x) j5 `4 t% a3 n" ~
245.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fú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卷九 论语)6 p# e7 Q: ?9 F5 l
【白话】我曾经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担心土地人民寡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上下不能安定。因为均平就能致富而没有贫穷;和谐就能感召远方人来归附而不会寡少;百姓安定就不会招致外患而有倾覆的危险。诚能如此,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附,我就修养文化道德来感召他们;等到他们来归附以后,就让他们生活能安定下来。* c/ G/ T6 ~5 L) D5 A2 R1 f
246. 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卷四十二 盐铁论)8 \+ Z7 S2 H0 N. X7 {; s& N4 I$ f0 J
【白话】现在所谓好的官吏,动用严苛的刑法来祸害百姓,使用暴力强权来残害下级,不根据法律的本意,而是专凭自己残酷的心意行事。
/ P, E! x7 g( p  f1 e3 G& l247. 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姓下旧有家字,删之】蚕食无厌,四亡也;苛吏繇(yáo)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ōu)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无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卷十九 汉书七)
6 K7 B6 e2 y4 V- g  C0 w* H# b' b* N3 o【白话】造成百姓流亡的原因有七种:阴阳失调,干旱和水灾侵害百姓,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赋税,此其二;贪官污吏假公济私,收受贿赂不断,此其三;有权势的富家侵占百姓财物,贪婪无厌,此其四;残酷苛刻的官吏征招劳役,贻误农时,此其五;乡间村落常常响起警报声,全村男女都得出动防卫,此其六;盗贼肆虐,抢夺百姓的财物,此其七。这七种流亡的情况还不算厉害,又有七种逼死百姓的情况:残酷的官吏殴打、杀害百姓,此其一;审理案件太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无辜的百姓,此其三;盗贼遍地,这是其中之四;冤家仇人相互残杀,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极坏,百姓忍饥挨饿,此其六;一时传染病流行,百姓感染发病,此其七。百姓有七种流亡的原因,却没有得到一丝毫的利益,想要使国家安定实在是太难了。百姓有七种丧命的情况,却没有一丝毫生存的机会,想要废弃刑法而让百姓安稳过活,实在是太难了。- [( L* T- a2 x# K* ]

9 S5 s1 S5 W: ?( x4 P八、民生
+ Z, ?2 X6 e: T/ \6 K248. 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夫(fú )俭则能广,时则农业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壹,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卷五十 袁子正书)9 L4 W9 z) w! L9 m. M6 N
【白话】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一是要节俭,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二是掌握农时,使人民收获丰盈;三是重农抑商;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职业;五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六是以正确的货币政策调节财富;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八是杜绝结党营私的门路。节俭则资源财富运用久远,按照时节劳作就保证收成,重视农业粮食价格就高,抑制商业货物价格就低,如此社会才易稳定,职业固定则百姓工作专一,开支有度就会使财富不散,财货均衡遍布各处则可抑制兼并发生,摒弃空谈的人就会使百姓不迷惑混乱,堵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就会归顺君主。懂得这八者,国家虽小,必定能称王。不懂这八者,国家虽大,最后必定灭亡。
2 x5 L& T! y( z249.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轻之之时,为敛籴之;重之之时,官为散之。】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卷十四 汉书二)
+ }( I" T5 {, a7 w3 d- ^* J- ^【白话】民众有剩余时,物价就比较低,所以君主就低价收购;民众不够用时,物价就高,所以君主就抛售。如果收购与抛售能合于时机且掌握恰当,供求就能平衡,物价就能稳定,那些囤积财货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势强夺百姓的利益了。1 S6 p1 `& J! g0 ?
2 x5 N, \, C2 ^, t( ~& U* T, T
九、法古
; y( y) Y. |9 ^0 F. x* d250.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卷二 尚书)/ Q; c2 u0 D# Y
251.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卷十一 史记上)
; ^' m7 i& P$ v( W4 L8 m  c252.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卷三十一 阴谋)
. v- I. X# f- @( [
9 D/ }; p' a$ \! ~十、纲纪; s/ P' v1 t: m
253.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7 I+ N- Z/ Y. u% a- l
【白话】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是天下人须具备的德行。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要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以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等到做成功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B3 t% p7 L. U8 @
254.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尹文子)  M# |0 d5 `9 A& C" V! ]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忠恕待人,用道义来判断合于名分的事理,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剂人情并且和睦相处,用名分来端正各阶层的身份地位,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建立威信让人民不敢作恶,用奖赏来劝勉人民行善。
  f% B3 j6 s9 r, A7 Y255. 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1 P1 m; @( A2 m6 h
256.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 e' E# L' L# s7 |, Q' L257.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E$ ^  x7 c$ Z* M. z& A& v$ c0 c! j
258.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卷三十二 管子). o0 o& O& L* v- r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维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的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维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维,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1 T4 `/ W  ?2 ^0 ?6 a# ~
259.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4 l' Y  i8 t, U3 ^
260.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 a" L" `% A4 s0 t" d  _【白话】商汤问:“什么是用为辅佐的大臣却又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人:自己的伯父、叔父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称他们为臣;父王的老臣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德高望重的人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这是顺应伦常大道。”; F$ b9 E. f/ d. d0 y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各专一于其职也。】(卷九 论语)
8 x. p( n' J0 G) h! I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言君之专荷其事,则臣下不复以事为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所谓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卷三十七 慎子)$ j; r* p# b9 L, D( ~# |
【白话】君主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那么臣子就不主动治理好事务了。这是君臣互换位置,称作颠倒错位,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是君臣伦理的正常关系,治世和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 n4 r- d( o0 ~263.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0 v5 H1 A& t) X- J8 U
, g* O* G" L9 t- C
十一、赏罚
9 {: S' W. M8 Q7 S8 e1 N; y264.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暗主,诛赏各缘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1 l- p1 A& F- e1 z. }1 L【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顺着个人私情。: n! |. R5 v5 N) k' e- u2 h
265. 夫(fú )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卷四十六 中论)) J& v. W* e! U8 b3 e2 e
266. 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lù)。(卷四十九 傅子)9 W* I# i$ Y; F6 [
267.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3 Y( d  _- R' M, I% _【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没有美德就不应该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已经设立,那么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德行去接受高贵的爵位,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
2 Y1 }, ?7 Q5 I& k268.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绣纂(zuǎn)组,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sè)其本,而督(dū)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v" a& R+ [% t' k7 D+ J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刑罚生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心,由饥寒逼迫所引起;放荡的行为,由过分装饰而形成奢侈靡烂。雕梁画栋,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纺织追求华丽,会耽误女工的劳作。农业生产受到妨害,便是饥饿的起因,女工劳作被耽误,就是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互相以装饰打扮来夸耀,而没有放荡行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未曾有过。……所以,刑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君王不杜绝根本,而只有惩处已形成的罪恶,这是损害国家的做法。”2 S) u" }# Q6 P9 A

! a* [9 X% d8 _& [; g; l# K, P  U十二、法律. Y) t8 N! W/ Y1 H% N' r# b
269.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4 N' x1 l$ F8 z0 @& n$ J$ C27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E0 A" K5 z) E$ Y8 x1 t5 w
【白话】法令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枝末细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没做到;自己做不到,更不会要求臣民要做到;所禁止百姓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因此人君制定法令,自己先要做出守法的模范,而法律、禁令都能在领导者本身率先实践,那么,政令必然能在民间畅行无阻。) r% Q3 V& Q6 h7 H0 M7 x2 Y
271.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卷二 尚书)
3 y, R/ ?% ~  X+ V6 D【白话】周成王说,凡我的各级官长,要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要用公正的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就会信任归服。
/ p# A  {8 h7 w" Q# \* v% B272.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卷十七 汉书五)
. ?, F* S; d6 I5 f2 o【白话】《尚书》说:“与其妄杀无辜,宁可犯不依常法的过错。”也就是说,处理案件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狱。8 `1 n2 j7 c; z: x1 ?8 F+ r. y# q$ \
273. 子曰:“听讼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卷九 论语)
0 J7 _) {5 j1 s$ N, Q【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0 Y& z9 x* U( O; z/ Z
2 S$ m2 O2 ]4 A: k; T/ c9 F6 b8 K
十三、慎武
, V: d) B. Z  ~% f) ?274.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 `# [* j/ j$ ]275.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9 q5 Q6 i9 K3 q# {* J4 ^" m276.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逢乱,乃用之以自守也。】恬惔(dàn)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不以为利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美得胜者,是为乐杀人也。】夫(fú )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左生位。】凶事上右。【阴道杀也。】偏将军处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处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以其主杀也。】言以丧礼处之。【丧礼上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卷三十四 老子)5 {0 l  h0 Z# J6 f
【白话】凡兵戈甲冑之类,都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以清静淡泊为上策,不以骄傲贪欲的心态,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若是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愿。吉庆事以左边为贵,凶丧事以右方为贵。不主攻的偏将军站在兵车左边,主攻的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是按丧礼仪式来排列。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看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置有关善后事宜。所以君子崇尚以德服人、以道化人,绝不轻易发动战事。7 x" [( S0 ^! ]4 y  f0 Z
277.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9 u7 F8 x: O" X, a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且荆棘丛生。所以大战过后,杀伤和气,上天用恶劣的天气来回应,必有荒年。- y1 }/ o1 J/ N2 h4 X4 b" w- h
278.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缭(liáo)子)
* i, _3 l' s% W: \4 i279.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5 \! o! J# v0 j+ s# O3 h! ~
280.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s; n2 h7 P8 t' N  J% }! V0 c
【白话】出师用兵为国家的大事,也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国运、人命全系在将帅身上。所以先王(指文王)特别重视,在任命将帅时,不能不加以审慎考察。
, a1 l: ^1 a. Z1 @
, L( T! Q) T# V& y  |7 o: a2 w( Q十四、将兵
: ~! {+ ~# D: K. z7 d" f9 I281.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卷三十三 孙子)9 R1 z9 b) F; A$ ]0 J+ V
& V. R, L' [$ i7 x$ B  s) v
伍、敬慎$ r! i) k: O; Z& a0 i8 A
一、微渐
: [/ I4 \- S/ o0 \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1 q$ u$ _  @# f  c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I7 X1 J0 v# Z% L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 P7 Y) J7 t! {% A6 X284. 夫(fú )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niè),足可搔而绝,手可擢(zhuó)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lóng)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6 t# L% Q. F' h* e* E  y9 K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6 12:47 , Processed in 0.11271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