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4: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缘尽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长短与他自己根本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留住善知识住世呢?留住佛菩萨住世呢?真正跟他学,他就住世了,不是诚心诚意真正跟他学的,他就随缘。可是真正跟他学的人少,所以我们要是真正想请佛住世,自己要发心,一两个人真正肯跟他学,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啊!一个真正跟他学的都没有,那他当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学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这样的学生找不到啊!到那里去找啊!学生来跟你学,他要能把你所讲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确不容易。
& j' r& Z# F4 c V
! s2 a7 a0 h; h8 Q# a# v
6 N) A2 S- b% _+ q" G9 y
; _& T* y+ E7 X* d我们看历代祖师的传授,像达摩祖师是一个标准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个学生真正想跟他学的,他把法传给他,他就走了,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国要度众生的机缘就这么一个人,这一个人已经来了,已经度了,没事了,别的人不肯跟他学,他就没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师再过几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几年。我们读玄奘大师传记,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戒贤论师寿命已经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结果是弥勒菩萨告诉他的,说他有个学生,中国人玄奘大师,现在才在长安刚刚出发,要三年才能到这里,你不能圆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师到了,法学完了之后,他才可以走,这就是请佛住世。
0 r4 h( T. E6 ~/ }! h
# A; E# c+ X6 m6 J9 }1 s! I+ l 0 E* | H8 s# } R. N- x
5 g* V5 d5 `( M9 p& X6 |( B
所以真正请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学,真正肯学。我们凭什么去请他住世?我造一个好宫殿,拿多少金银财宝来供养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这个留住,这个佛是个贪佛,因为他贪图利养他才住世,那有这种佛呢?佛没有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有真正肯学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来不可;我们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懒散,就留不住了。所以这个偈子里面重要的两句就是至诚,我悉至诚而劝请,以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要跟佛学,自己以至诚心来跟佛学,佛住世为他讲经说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听的。, j; g; X; r, h4 Y' ~' z
. g* n: N' |; z. D& y2 ~9 H& k+ N3 o. h
: Y- S5 l% K/ r c! B; m: X* v, L8 k( M; Q# L" G6 I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这些法会,启请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连我们一直到现在后世人得到当时讲经的记录,经本就是记录,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还得利益,所以启请的人福报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广利众生。再看底下一段,后面偈颂是‘合颂后三愿’,后面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三愿统统属于回向。前面这一首是总说,‘所有礼赞供养福’,礼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换句话说这是略举前面七愿的功德,将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应该是三处,它这里只说两处,省略掉一处。# r* h& j- M, U. f8 i2 j- t
" u4 x" N {/ ~& D
8 y x# x- q& Z
0 Y: E, l- q4 F) ?回向第一个是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修学。如果肯为一切众生修学,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了,为我自己修学可以懈怠呀!偷一下懒,没有关系,我今天是为了大众,为了一切众生、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稍微懈怠,他们就要多受一天苦,我们精进,他就少受几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动力,推动自己要精进、要不懈怠,所以第一个要回向众生。第二个回向菩提,此地讲佛道就是菩提,我们修求什么呢?求觉,是为一切众生求自己圆满的觉悟。最后一个回向就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的终结目标,它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后头无尽之中,到后面我们会能看得到。, m% z1 g7 K \- P
& ?, X4 p( U) ^9 M( ]- F8 i6 u
0 _& l% a3 M. F5 i M& J) f( W: C6 H: ~, S) C0 B) u* x& P1 o
下面偈颂是别颂,别颂这三个项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愿是随喜,第九是恒顺众生。末后一条是普皆回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0 V- e2 T8 w% d8 ~7 g: `9 C7 m
( K4 _& e( U& e+ t+ H. K 7 a, f# w5 o3 d" R8 d, U* ]! P- H5 | L
) O% o( R' U8 D% W' D0 \普贤行愿品讲记8 j1 W$ k# M$ e
5 a1 m1 G, }6 z: \9 l
(第二十九卷)
: R/ B( j. u5 S7 w3 A- F& A, x' I# a" y/ h
3 p/ x7 S6 G4 N5 Y6 y7 g) h7 Z
+ O" v& [# K" G" g$ }" b净空法师讲述5 p- y9 g; Z/ z8 T1 i: m
: R$ R# Z9 g( Q; W0 ]华藏图书馆
- z' _3 Y- w4 F. }) q6 [$ H: r M6 ?' h1 {
; C7 d- D/ r ~6 Z6 S0 x
) h2 w; o' D! K+ X3 t请看第七十七面,科题是合颂后三愿第二个小段,分颂三愿,这两首偈是别颂常随佛学,‘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这是第一首。‘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这两首偈含义非常地丰富,而且也非常地精辟。前面一首是随现在的佛学,后一首偈意思非常明愿,是随未来佛学;现在的佛好懂,未来佛就难懂了,那么我们要学现在、未来,当然也就包括了过去,所以三世诸佛。# l: S& W+ ]7 I- c- M9 q! E/ n' \
0 X6 b+ V" b, c: \5 \/ a6 E
+ d9 H! u1 ~* A, r: b" E
g- f- O* R3 {, d4 z2 l# W' r% f! B- B! `经文当中特别提出要修习普贤圆满行,这个字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行持、思想、行为,当作动词来说。普贤行就是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整个经里面都是普贤行,所以本经自始至终,经一开端我们看到普贤菩萨,经到最后圆满的时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圆满,本经有圆满的理论、有圆满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圆满的境界。如果能够依照这部经修行,在过去一般讲都是属于圆顿大根性的人,这是一点都不假的,确确实实圆顿大根。0 b3 k3 f, Q0 c+ M2 c: W6 P+ ]
; t0 _: N- ~2 S
H. L+ w8 b8 R- J/ j7 j' D; B9 k6 N; R/ R( z
可是这个经实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师在台中讲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从民国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讲的,整整讲了二十年了。那么在台北从民国六十年开始,我也讲这部经,也是一直讲到现在。南老法师也讲过一个时候,都没有讲圆满,这是经文太长了,所以这部经讲圆满不容易呀!要能听到圆满的当然更不容易,即使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们对于普贤行才不过有一个皮毛的概念而已,谈不上圆满。实在说如果真正讲修普贤行至少也要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听上个十遍,说实在话今天我们福太薄了,我们没有机会来常讲、来常听,这是福薄。在从前讲这个经多半都是在丛林寺院里面,它不是对外讲的,它对内讲的,一个寺院里面住众多在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从前寺院丛林就像一个学校一样。
- W2 X3 u! o4 Q
B- X" O6 n9 N) e . f' i" A; w+ ? n& P3 J% o
, r* n' Y0 L) Y1 h1 u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估计一下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大概需要两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如果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圆满;要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要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每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可以圆满,所以这部经就相当地难得了。今日之下我们要想听一部圆满的实实在在不容易,那么没有法子听圆满的,实在讲就是听一座、听一次都不容易,毕竟它是圆教一乘,所以在目前这个环境之下,我们只能够选读、选修,采取这个办法。在选修当中最完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