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名恶人。’这样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闻利养。甚至于他也讲经说法,你听听也讲的没错,其实他解不解义呢?不解义。不解义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依照别人注解说的,自己是真正没有能够懂得。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绝对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你说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没有放下就是没看破;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对于教义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解。真正通达教义的,会求世间名闻利养,会染五欲六尘,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自己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自己要觉悟我这个经虽然天天在读,意思没有读透,没有真懂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警觉。
1 N. k, u- }1 E+ o+ C: d2 S1 H( ]0 A. _, ~9 `. `1 n- O
/ y+ l- ^9 Q2 N2 w" F% q0 l5 d6 L: g b2 k& K
有些人自己以为懂得了,而事实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没有放不下的。就正如这些教理,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对于净土是真正懂得了,对于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l- A+ O7 `7 w' q% {' e
( O& H5 |: n5 b/ k6 z
0 ]. b; m3 I. o1 i1 T. R- Z# m) n* \, r& c+ W& m( b9 c1 Z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 l- l' k" u% n/ y8 _* H* G0 e7 _6 x/ h1 Q$ M
( S1 D+ B, s' S
* f( p" h, c* N* I0 J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 J$ B2 n( K4 Y. P
! k3 \3 V& o0 ^% h / H7 S: M4 t, K. K
! Z: a F; _6 R& ^,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9 g6 z. [& t+ I5 g( ^7 F7 Z/ m7 I9 {
* F2 I, ?7 q% W* U
9 m8 l6 N/ I$ X. p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
" _/ D' M" A" Y8 O% @5 k
' M% b: ]& O. A I3 \9 T& j0 z2 k
) N) H m9 t7 k/ j G8 S3 g! J
% `9 K% [) t* l% v4 ^3 ?# q/ a普贤行愿品讲记
& h+ _. R) Y, } c9 P4 _" o' X) c4 I; E! D1 x/ A( }; h) t
(第二十六卷)7 r" N: R- d! i8 n
# I5 I; _7 @0 H& ?# | $ v0 X y: [4 v7 F
: d& L7 o4 _# ?# u* p7 m, L: o净空法师讲述
, q8 r& |' ~ q9 F$ i) M9 f; d! V1 P) h' [& g) t
华藏图书馆5 d0 J6 W; ?3 M, q, S! j: ^3 O" H
( z) s% c/ l6 Y4 v+ f% R 4 Q$ V& W8 g$ F3 l5 y0 t% D( \7 V
( E4 o i0 s+ [0 G V/ k+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这就更高一层了,我现在还做不到,这就像六祖所传的禅宗一样,得旨归宗,他可以把经教统统束之高阁,不要了,专修了,完全离开文字言说,到这种程度。‘八者。寻教得旨,知一切无不称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称性,约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属于圆教了,它是无有一法不称性,法法称性,这是经论里常讲的圆教根性的菩萨。他这个教舍与不舍是一,依教也称性,舍教也称性,无所谓舍与不舍了。前面第七称是顿教的人,他完全能舍离一切经教,第八是圆教,无有一法不圆,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泼。5 i& M0 l; q1 V& y! P2 S
; \6 f' v/ ~' C0 ~# A- u. V3 i$ t , o+ x8 y& q, o1 d$ Q. o
; j i5 U$ A6 Y: j
第‘九者。常持称性之教,不舍不著’,这也是圆教,他不离开经典,他决不执著文字,不舍也不执著。‘恒观绝言之理,不弃不滞’,绝言之理是三轮体空,他不执在这个里面,这比前面更活泼了,这真正是圆到了极处了,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它一门比一门高,一门比一门殊胜,但是没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后一条,‘十者,寻教得实’,实就是真实义,我们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真正得到了。这个实也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这都是实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这样的境界。‘常观理而不碍教,常持教而不碍理。’,这是理事无碍。‘此即理教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这时才真正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 C W; z) i9 X+ W, C; a
1 J0 o) p0 i8 E. b; i/ {/ z% V , c+ O, }. m* d0 `
. z, R; U: r7 E" v学佛实实在在讲,我们要培养出一个圆顿的根性,但是培养圆顿根性要从什么地方培养呢?最殊胜的方法还是要从华严经里面培养出来,那是以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须要读全经才行,读全经,依照这一卷来修行,就是依十大愿王来修行。因为全经不读,理与事不能够贯通,不能融通。读全经还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来有两部权威的注解,一部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一部是李长者的合论,这都是相当大的分量。当年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是特别提倡疏钞,华严经疏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