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23|回复: 6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礼忏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3 23: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Y; h8 E3 V- Y, [: S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 N, c8 s4 u% W  h, v( K5 P: P; R
礼忏问答) L# S& I0 s! ]4 F
) D1 H- ?4 s$ ?7 E; _
释大寂法师(大寂比丘尼)
7 o9 q" b9 Q* h. z! Y/ c) B$ Z8 {
目录
& w  D% |- W! \8 G, j, x+ f0 v( j3 V' L# T0 t: S
(一) 礼佛、忏悔的目的是什么?
/ R- k) Y! x: g5 c& V* m! Q3 F6 {(二)为什么说想要求学佛道应该先忏悔一切罪业? ! C8 ?8 u  q/ d7 g
(三) 认识有三种罪相(罪障)所以要在学佛之初发心在佛前礼佛求忏悔9 e1 o# P, ^, r
(四)凡夫礼忏与圣人礼忏有何不同?8 l( s" Y; u) q
(五) 凡夫忏悔业障的第一步应该明白何种道理?
, @0 l" Q  x6 Z9 j# n(六)如何知道宿世的业障现前?
2 \1 c, o/ P/ g9 d3 t6 m/ W7 {) n1.大修行人为什么能扭转宿世重罪成轻罪受报? 0 U! g9 g" n) ]
2.接受圣人化解冤业要广结出世善缘
( w' D4 I% U" J7 _0 w* Y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续前生的业障有多重?2 ]( \$ K# E' F6 ]) ?- B9 K5 d! q) L
(七)如何认识今生再造的业障?
! D1 D- ^. Q  T  Z1 }9 k: y1.如何转现世业障成轻报? ; Q2 \9 ]* C8 B) t
2.消除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
+ a5 |( m0 ~( Z3 E. p3.认识最实在的现世业障观
! I  Z3 h) w7 @$ C6 H* a0 c4.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能消罪业
. o" u1 J5 h0 F: B(八)为什么要用七种心忏悔? : |5 ^/ K! N* `, c8 Q  G" f7 h
1、一般居士学佛停留在什么程度? 0 S0 @$ @) q' _- H( I) }4 X) U
2、认识七种心的相互关系: w$ U2 s' g' K/ v4 C2 J0 R& {
3、为什么要发惭愧心来礼忏?
8 X! F' C+ R# @% n& i+ H( L4、为什么要发恐怖心来礼忏?
6 e/ v- S9 v7 z7 S& u1 {' \) w(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发得深刻? ( F& N1 v. G8 C) _: H; F' d
(2)发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础
) _, N2 c( v4 m" g! r) b(3)如何分辨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初学」还是「久学」?
( ?" d% b8 B& j( h0 s9 g(4)如何证明礼忏者已经进入事忏的阶段? & ]2 N; F% B, W: R$ P; C( w
5、为什么要发厌离生死心来礼忏? 9 n, ]' K$ ]* Y5 w, B7 x3 l
(1)发厌离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1 \! G7 \! `8 Y; k* X; t0 S7 ?
(2)一般居士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0 k) p7 s/ X+ v1 v6 T, p5 H7 X8 ](3)修禅、修净皆是以厌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 . u7 {! [  O% @) F# m& |7 t: m- b
(4)世间知苦、悟苦者有三种人" c# V$ w3 j, y) n" X3 V
(5)出离生死心不发,绝不能转凡夫业成圣人业6 X9 p$ ^7 Z# P8 I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3 u8 z+ l) q% Y! m: v
6.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 M; a0 M0 f/ s3 j9 ^7 h2 v
(1)最彻底转变与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 H) n6 ^, c  ?9 p- @/ O) m: V  D(2)佛门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 T/ X' J! D- n. {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 ! q# f% o. X! F8 _  O2 `
(4)凡夫众生发菩提心礼忏的基本意义2 j* h- k  y" h, \& A
7.为什么要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
6 w; }7 G3 k' c$ E# A* S(1)什么是怨亲平等心?
7 M. i3 j% Q: C(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那里?: ^/ b. ?" J% z
(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化众生的第一步% M& f2 ^7 |* R( Q" G4 Q, X1 x% c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3 C/ }7 V, f! R1 Q* n  w0 s(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P0 |. X+ |) |6 I" ?& I; x' D: @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9 M$ m6 n3 H* K0 T: S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1 U; y- L& o' I(1)发感怀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义5 f+ I) A( m4 H) }9 T' H
(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 ]. R9 \3 j0 T3 U# I* N
9.为什么要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 9 D- C3 J* k  x/ H
(1)什么是佛法所说的「罪」?
6 R6 j  K; A+ P( y) U" C- V(2)罪业不是独自生起
# A% H) L  G' q7 d+ p0 P; O5 }2 k(3)为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 Q& _* E( u8 V6 o(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义」行「理忏修观」? ( v0 }: E$ ^" Z/ P& m9 c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释
* x* h9 a& l8 T: b  f: B7 ^(九)为什么佛经上说若欲灭除罪业应当先作四种观想 ?0 ?. T* f4 h8 f% i
1、为何要做因缘观?
- o  r2 L  F' H2、为何要做果报观?
( q3 [5 ^2 N+ ~(1)圣人受报与凡夫受报的不同点 7 M9 A8 Z( p! e9 W, h" \8 ^
(2)认识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
4 Z7 v' a: X4 s7 N7 e  u5 k/ E; L(3)为何要做自身观?
1 r$ X* a, z- T9 ~8 o- M) Z- A3 x(4)为何要做佛身观?
5 F2 S6 i1 O/ v2 i, C* [( ~4 m(十)如何证明罪相已灭? 4 g- ~  s; c3 d% L2 W/ k% R
1.什么是罪相?
0 h, j( c* J7 A6 b' n2.罪相灭除的意义0 G% K. U# S( X* v$ {
3.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
/ j" C+ v( K* I) K5 g* u% ^(十一)礼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 |( s% a, R3 T" V! l. n6 l3 d(十二)净行者与忏悔者应该先发七种礼忏心再拜佛、念佛
( V5 B2 A* G$ |, e5 I# f# F) T. v! }/ W+ g- \% J

% k: j2 x$ M0 k0 K1 u
. x% |' r- T$ a9 B4 s4 h5 K; ]& E
3 F+ w" W+ U0 X( W( H0 K2 V(一)礼佛、忏悔的目的是什么?
. q' \7 k! ~8 c- Z9 A# a3 W依《佛名经》卷二及卷十九说:「西方无垢清净土,名为安乐妙世界,
6 Q* u& C( H  k彼自在无量寿佛,菩萨弟子现围绕。……凡欲礼佛忏悔者,皆应敬礼安& ^6 C, _7 K* Q9 ~" G9 r
乐世界中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以及无量寿佛国中无边无尽菩萨众。」
' Q1 ^8 _' j# l- T卷一及卷二又说:「为求礼忏、消灭诸罪者,应当清净洗浴,着新净衣,长跪合掌,在阿弥陀佛等上首诸佛前,以最洁净的身、口、意三业礼拜、赞叹、供养诸佛所说妙法,发愿、学习诸佛所修甚深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无量定慧境界……。」
9 x2 y2 E, }9 E$ b% ^/ n由此可知,礼佛的作用,目的在启发及培养初学菩萨向佛向法的虔诚求道之心。佛弟子当敬礼诸佛时,应有这样的共识:「我从今天开始在佛前发愿:以一颗赤诚学习弥陀(诸佛)所证无上定慧的求道心来顶礼佛德。」- l7 }* Q% [# c& G
在发出求学佛德的信愿心后,便应在日常生活中躬身力行诸佛的一分一分的无上戒、定、慧之学,也就是先从三皈、五戒、十善、念佛、诵经(如《地藏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等入门),这才是真正达到礼佛、修行的目的,踏上「学佛入道的第一步」。如此才能从敬礼弥陀的德行中启发诚信学习初学菩萨自度、利他之行的最初行道「悲愿因行」,而与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三十七」——人天礼忏愿相应。" `4 A+ ]7 b: v8 o# e2 w
(二)为什么说想要求学佛道应该先忏悔一切罪业?
% \$ u1 a2 [! Q. v1 l《佛名经》卷十九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5 ^7 z, g. }0 g9 s1 Z- N" c
当佛弟子在佛前发了求学佛德之心来信佛、礼佛后,进一步必须了解,每一个人在过去生中,都积集了无量无边障碍修道的罪业因缘。这些恶业因行什么时候会受报?遭受什么样的业报?诸如天灾、横祸、暗杀、奸盗、骤死……等报应,凡夫众生没有任何人可以预知!也没有任何人能逃避恶报现前时所产生的恐惧、挣扎、痛苦之心!就如经上说:「业报现前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他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  `4 F- V) D) m
在这些天灾人祸现相当中,有些是今世人类再造的共业及别业因缘(如战争时误杀无辜百姓、因传染病宰杀无数未染病的鸡只、猪、鸭…),有些则是过去生中所造不可逃避的定业果报(如癌症而死…)。任何人都在前世及今生造作了无数的业障而不自知,谁敢说自己前世没有造作罪业,而不用反省、忏悔?!2 e# {& ~8 H8 w9 p# M, v/ K
觉悟了自今生学佛起,一定要转变障道的心性,才能积极地为来世的修行道路铺路,所以每一个学佛者皆应以最至诚、恭敬的心在佛前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罪业,以求学诸佛圣德之心,来礼敬一切诸佛。
' l+ m! p+ h' X4 j" d: F* b(三)认识有三种罪相(罪障)所以要在学佛之初发心在佛前礼佛求忏悔
1 Y: S" u9 r  ^& t  N《佛名经》卷一说:「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因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何等为三:一者烦恼障,二者业障,三者果报障。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与人天胜妙好事,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0 n" t" k7 t. E" C5 x! O$ H由经文这段话得知,礼忏的目的,在于消除「三障」。三障的障,就是障碍修道之意。因为这三种罪相,能阻碍一个初学菩萨往佛道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要以忏悔的方式,转变这三种障碍,以激发求道的信愿。
" Q6 V/ y( w& F" c* |$ a* h业障的「业」,就是吾人一切善恶思想行为之意。学佛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如何转凡夫业为圣人业(转业障意),如何转烦恼业为清净业(转烦恼障意),如何转三界果报业成出世解脱业(转果报障意)。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忏悔三种罪相的目的。: q" X5 S9 H0 t* p% ?' C
(四)凡夫礼忏与圣人礼忏有何不同?
2 a; u! s. Q' i* r3 b+ y& r忏悔法门是初发菩萨心的每一个佛弟子一定要经过的学习过程,出家、在家皆然。可以说任何的修行法门,皆是以忏悔法门为基础。进一步说,从凡夫到成佛之前,都没有脱离忏悔法门,只是凡夫与圣人礼忏的方法有层次上的不同。凡夫礼忏停留在「竭尽其身口意三业,不惜身命流血雨泪,披露罪根不敢覆藏,愿佛慈悲受我忏悔」的事相上忏摩。) `) p, [7 {9 s+ ]( @6 y
圣人身心已经进入「无来无去体空寂,无障无碍无生灭,寂而常用无增减,故我顶礼法性身」的实相忏悔阶段。7 r: l+ h$ z9 Z( P$ g* y
(五)凡夫忏悔业障的第一步应该明白何种道理? " B' v8 E6 c$ |
从凡夫忏悔的方式到进入圣人无相忏悔的程度,于其中间,要经过许多培养发清净心的过程(待后说明)。首先必须了解,消业障的目的,在于消除我们在成佛道上的障道因缘。学佛到现在,自己有没有好好反省过:如何知道过去世的业障现前?如何知道前生的业障现在已经消灭了?如何分辨这是今生再造的业障?抑是前世的宿业现前?如何明白今生再造的业障现在消除了?假使连今生再造的业障都无法分辨是什么,又如何能谈到前世的业障呢?!/ Q, k* D; r4 A% B
# G1 ?( h! R6 u! {. C$ d
(六)如何知道宿世的业障现前? * F$ d$ y7 B4 e; c
1.大修行人为什么能扭转宿世重罪成轻罪受报?
/ F8 }5 u& H) K+ V( P, I凡夫学佛者无法知道过去生中所犯下的重大罪障是什么?(诸如造下杀、盗、淫、妄等重罪。)而一个大修行人,却能在深厚的禅定中,用宿命通知道自己宿世在什么地方,杀过什么人,什么时候受报,于是无怨无悔地去寻找他的仇家,欢喜承受果报(如安世高法师)。4 @! l2 t7 m, R  S0 ?. V4 A3 k
定业重罪不可转,就是超脱三界,仍要承受宿世所造的杀、盗、淫等重罪。因为仇家不会因为我们修行解脱而改变其「报复雪恨之心」。虽然我们不知道宿世所造的重大罪障,但是只要今生努力学佛、修持,便可在戒、定、慧三学到达某一个程度时,转重罪成轻罪受(待后说明),就如安世高法师,在过去世与仇家因缘聚会时,毅然而坦然地面对果报,这种心态必定与凡夫承受杀、盗、淫等重罪果报时的心态不一样。今世若更能发愿修学净土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更能依修行的力量,先生净土,将定业杀罪等受报时间延后再报。这实是末法众生扭转宿业重罪成轻罪受(改变其心态承受力),最好的方便修行捷径。
* l6 z9 P  F$ E' A7 ?2.接受圣人化解冤业要广结出世善缘
: e/ E9 X$ D) d( F: }1 }7 x宿世的重罪现前时,今生没有相当大的定慧力,是无法转变内心承受果报时的杀伤力、重击力及痛苦心。若要请圣人出面化解,也要造恶者与被害者双方面有善根才能达成;尤其被害者要相当有善根,愿意接受圣人调解的美意(如人面疮与悟达国师的故事,见「慈悲三味水忏」),否则就是佛出世,也不能消除任何人所造的杀盗淫等重罪。而要逢遇如迦诺迦尊者般的出世圣人出面化解前世重罪,则必须不断地广结出世善缘,与修行人结缘,才有机会得遇圣僧,化解冤业。而以现在的佛门信众而言,多不知供养专修出世梵行者及供养具有佛道正见、解脱正见、净土正见等在寂静处静修的阿兰若行者,为自己种下来世出尘的佛种,徒然地失去广结出世圣缘的机会。
/ P1 K! [- a4 W+ y; w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续前生的业障有多重? 3 b) v' D9 U3 }6 k+ z: p3 [8 M. A/ G
虽然我们不知道前世造了多少业障,但是看看自己今生有那些重大不好的习气,如贪心、瞋心、杀盗心、名利心、睡眠心、淫欲心、嫉妒心、诤斗心等,便知道今世承续前世的业障有多重。若能针对自己不好的习气去改,绝对能转轻前世延续至今生的业障。如过去曾有一小沙弥因前世杀业而感得短命报,但在某一次经过河边时无意间以悲愍心救了一群蚂蚁上岸,使它们免遭淹死之难,他因而当生转寿活到八十岁。这是说明「一念悲心可转五行」的道理。
1 h* M, q% |! [(七)如何认识今生再造的业障? : f- z' m+ Y4 U7 _1 |) j$ b
1. 如何转现世业障成轻报? + T$ C6 U+ E4 {0 d  V
 今生一出生的躯体是延续前世的宿业而来,除了重大的宿业现前外(如一生下来就是身体残缺,六根不全、白痴、重病、夭折等症状),其他一切未现前的宿业,及再造作的重罪,都可依学佛修行的力量转重罪成轻罪受(依心力而言)。
* A! _) N9 k: n3 f! m 如眼前的生活环境,周遭人事相处的好与坏,就决定于我们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如何,这是最现实的「现业报」。一个内心杂乱、污浊、不定的人,遇到逆境现前,一定感受到外在给他的压力、刺激、冲击力很大,但是在一个素有修养,或是有定慧功力者遭遇逆境时,却能处之泰然,逆来顺受。同样遭遇逆境打击,但是因心量的不同,在心境承受的强烈缓轻上,却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逆境现前,回应力越强,所受的伤害力越大;相对的,在深悟眼前的恶果形成的原因时,如果仍我行我素,不知悔改,试问:要如何才能消现世业障呢?
: ^1 J5 D# q2 y  A2. 消除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 U, c' H5 G, k2 b, f! W
 现世因我们的态度恶劣,而形成周遭的人事逆境,就是业障现前最实际的表相。要如何转变现业报呢?「心量转变」,业障即转,而消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就是行「六度」,将心量放大,广结善缘,才能去除今世学佛道上的障碍。
2 g% M9 I7 s# h4 x5 c# b 纵因现世再造杀、盗、淫、妄等重罪,以及他人加诸我们身上的杀、盗、淫、妄等恶行,也会因自我心量转为忏悔、平静、慈悲、空寂,而使祸难现前(重罪现报)时,心中无怨无悔,不起报复心、杀怒心,而使今世现前的重业及宿罪现报就此了结,不再与众生纠缠下去。由此可知,内心承受力的强弱轻重问题,实决定于重罪轻受或轻罪重受的结果。& L/ Q& g' c4 D* g6 Y3 u/ s) i7 }
可以说,现世造恶,仇家近在眼前(寻私了结),但刀未入体时,都不是定业。问题是你有没有智慧去转化对方对你的仇恨心、报复心?+ g/ W1 o1 h8 n# ]9 h$ q
3. 认识最实在的现世业障观
5 J3 X( T4 e( T# m2 W8 T, `: _ 现世再造的业障,有迹可寻。诸如生病有生病的因缘、情绪暴躁、冲动、轻浮、懒散,有心理上障碍的原因,众生缘中人缘不好,自有其缠结恶缘的起因……凡此皆是有因可寻;见果寻因,见因知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学习如何转凡夫业成圣人业,亦即是以此出离生死的发心为基础。所以一定要用各种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观想、发愿等方法将「出离生死心」培养起来,不再造作与这个世间相应的轮回苦果,将今世的夫妻缘、父母缘、儿女缘、朋友缘转变成佛道法缘,来世不要再与众生缠结情缘下去。有此省悟,出离生死心才能熏发出来,方能将身心带入下一个发菩提心学佛的悲愿中。& f8 X( J- s" A1 X+ e  Z5 b0 ~4 U9 I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 m2 X6 L; n' Q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发出厌离生死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经上所说的:「一心勇猛忏诸罪,发大精进心无退;涕泪交横不觉知,偏身流汗哀求佛;长跪合掌心不乱,发露无始生死业;唯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觉;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徧攀缘;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于恶眷属,愿出三界生死业,愿涤罪障净六根,我愿坚持不退转,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长久保持这种至诚、恳切的厌离生死心来礼忏,才能证明你的「心思」确实已在「道」上行了。
7 q: ^* Y( {8 b尤其禅观者,在将出欲界,进入初禅的定境中,当观照到自身的不净秽脏时,才能真正发出离生死心来修行。
0 K. I: T# f/ k8 r6 a( ]8 C! C修净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己诵经、念佛(修定)、拜佛(忏悔)时间,将此出离生死心稳固了,往生净土才有保障。
+ t8 {4 U" |) g2 A3 i9 e% a6.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 H. a1 V" |" U+ w8 G7 T(1)最彻底转变与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4 I8 R! ?, ^* M4 ~
以瞋制瞋,以暴制暴,必然与众生来世再结恶缘;冤冤相报,无有了期。最彻底转变无始以来与众生所结恶缘的方法,就是学习用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对治与众生纠缠的罪恶心与仇恨心,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过去生中与众生所结的无数恶缘。, p0 b: m" h% V
佛的智慧心与慈悲心是从六度万行一点一滴、由浅入深的修证而来(见笔者所着「菩萨修行次第」一书)。礼忏者唯有用此处所说的发七种忏悔心来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才能获得佛的一分慈悲与智慧,用真诚的慈悲心去对待众生,才能宽恕与转化过去、现在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方能踏上学佛发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
6 T2 C% b5 n$ n# Z  `(2)佛门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 a  G3 y( E5 [, K$ B
佛门智慧心的修学次第,分为入世智慧心与出世智慧心两种(见笔者所着「圆满布施之道」一书及「般若波罗蜜」一书)。佛门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与出世慈悲心两种之别;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从布施下手修学;出世慈悲心,则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导众生走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3 ~2 ]' _/ P; s5 ~( o+ Q* l. T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
3 i2 F( Y8 C8 j我们看迦诺迦尊者用他在禅定中所获得的出世慈悲心与智慧心,加持清凉泉水成为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涤悟达国师与人面疮宿世中所结的仇恨。而且悟达国师在这次冤业消除后,终生依其所作「水忏」在山中礼忏、修行,终老山林,迹不入俗,死前预知时至,右胁而卧,见佛来迎,自在往生。这即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心,学习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才能尽度与净化无量劫以来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并且唯有在第三种「出离生死」的发心彻底成就─了脱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转。
5 p7 f, [3 S( S8 `" @: K$ i(4)凡夫众生发菩提心礼忏的基本意义 0 v' e* N+ i3 u9 X' ^
而此处所说的发菩提心来礼忏,基本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礼忏者求学弥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并且唯有深入地认识与力行诸佛的一分一分的慈悲心与一分一分的智慧心,才能方便地运用「悲智」之心,有希望去感化宿世与今世的仇家,从此也踏上学佛的正途,不再与众生结怨。
% M9 Q' k" n: ?% m7.为什么要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
, @$ f9 D2 Q  V/ F$ S(1)什么是怨亲平等心?
0 D, N- r) a: f. N. U$ U在今生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过去生中的怨亲债主及现在再结下的怨亲债主。学佛者唯有用无怨、无恨的平等心去对待今生认识与不认识的众生,在无意、有意间,才能逐渐打开宿世和现在与众生所缠结的「心结」,从此与众生广结善缘不再造恶。1 l/ a7 j  R5 X* u( A* t
(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那里?
/ ]. }; v7 i' r1 r, b# J. Y" Q! j+ P怨亲平等心同样有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学习次第(见「菩萨修行次第」中册「梵行精进愿」)。而入世与出世之别,就出在如何对待向我们赞叹或怒骂的众生的态度上。众生以恶言相向时,凡夫「心」若能不嗔、不忧、不动,自然不会与众生结恶缘、缠缘。这是要经过修慈心三昧、悲心三味、喜心三昧、舍心三昧成就,才能真正巩固怨亲平等心(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如人间的初果圣人,在遭遇逆境、无食物活命时,纵然眼前只有一头羊,但证果圣人深悟不可再与众生结怨,以致于障碍未来修行的道理,于是宁愿自己身亡,也不会亲自宰杀羊食其肉苟活。这种以清净心、平等心自决的行为,因「心境」不同,而异于凡夫自杀的结果。凡夫众生不可模仿,也不是世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见「大智度论」)。
" ?3 H6 \7 X$ S2 M% D) z! `: U(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化众生的第一步 6 g3 {$ q* o* g  |6 K* t$ k$ B$ F& O
凡夫众生所要学的是:不杀害仇家,不报复、不记恨对我有仇恨、不满的人,学着用怨亲平等心去对待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你做得到吗?能够做到「怨亲平等」,已经不是庸夫俗子,代表你真的已经踏上学佛、念佛、礼忏、学法、修心、修定的道路了!! C: x0 s1 Q3 i/ X- y
在这七种忏悔心里,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亲平等。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众生深有同感的!, L+ N0 b+ m* x/ d; c+ v) f5 G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 q. k; }! ?4 y3 t7 J+ W并且学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种「菩提心」显发之后,才能真正启开怨亲平等的智慧与发心。
/ [1 T9 m% ?; i$ x而修行要确实达到怨亲平等的程度,必须「嗔心断」,入色界禅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亲证平等法性才能圆融成就(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s& u7 t- g0 r3 G! R+ b  V) k5 H; C# o
(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7 O1 ^% M* X! s# N) V
而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的,自然表现在佛的身上。我们看无论大、小乘经典都叙述:佛不论碰到任何毁谤、赞叹、供养、辱骂、论议……等种种际遇,内心不动、不喜、不瞋、不贪。遇着任何顺逆境界现前,都是和颜悦色,心无贪、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做到怨亲平等。因为在佛的心里,早已没有瞋恨心、贪爱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爱恨相对境界。# R4 n( @. a3 ^9 Y; n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 U( q- Y$ g; F: L  U这里所说的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目的在使念佛者、学佛者及忏悔者长期藉礼忏的作用,培养怨亲平等的观念与发心,如此学佛,一定能随缘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现前的逆境,化解对我有恩有怨的一切宿业及冤亲债属的仇恨心于万一。 ( I3 ^9 q8 l$ Z6 o+ ?  K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 b' U% K1 w4 ^; j+ d(1)发感怀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义 0 c/ z9 e, l) \# P
如果没有佛为我们开示修行的方法、忏悔罪业的方法,凡夫众生根本无由踏上正确忏悔罪业、了脱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当然要发感谢、怀念佛陀说法、教诲、恩德之心来礼忏。但是凡夫众生遇到逆境现前时(诸如自己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横祸、病故时,就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也难免没有怨天尤人之憾,甚至从此丧失学佛的信心。
2 i6 C5 X0 I; g( S, R& h(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 p% W, R1 N, c8 S而真正、坚固地感怀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种发心(怨亲平等心)稳固时,内心达到「无怨、无恨、无善、无恶」的无执、寂静、平等境界,亲证平等法性,才能称为真正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真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学佛的信心才会彻底坚固,才能彻底觉悟及彻见诸佛所言不虚之理∣有善恶报应、有六道轮回、有生死可了、有真理可证、有佛道可成!方能真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 W7 `) J7 w1 G2 }0 C% K
9.为什么要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 * _0 A6 G3 {. Q' t
(1)什么是佛法所说的「罪」? ; W, R( G) B* Q' l: K
这是礼忏时非常重要的发心。若不了解什么是罪性本空,则不知如何转化积藏在心识中罪恶的阴影,不能消罪业。
4 v! W% j# ^- l5 @$ O首先必须了解佛法所说的罪,不是造了杀、盗、淫、妄等重大罪业,才叫做「罪」。换句话说,不是等造了重大罪过后才去礼忏,如此忏悔已经太晚了(定业已成)。凡是潜藏在内心的「嫉妒心、贪爱心、嗔慢心、疑忌心、斗诤心」,都会在因缘聚会时,引发造罪的恶因,就是佛法所称的「罪种」。如《地藏经》说:「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便是在说明当凡夫众生投射其善恶心念于六尘人事时,都会使其不断地在三界的善恶报应中受生,了脱无期,而构成堕落三恶道的「牵引因」,所以称为「罪根」。《大智度论》卷四十二又说:「善无记法虽非罪果,但是生罪因缘,不应着。」% M# }4 H( K/ x7 ^5 V
由此可知,礼忏的目的,是在忏悔、改变自己心中潜藏的「贪、瞋、痴、慢、疑……」等足以「牵引」至恶道的「罪因」,成为「向道、净心」超脱三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达到礼忏的效果。' ?1 _  @# p+ H; {6 y
(2)罪业不是独自生起
; d. L" e1 n! B  g% e  D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它的起因,绝对不会无中生有,无因而生;罪业绝对不是它自己单独生出来的(罪业性质本无独立性,罪性本空义)。换句话说,罪业是从造作者与受害者双方复杂的因缘纠缠和合而生,当然也从双方造罪、结怨心态的变化而转变。因为罪业可转,才可用前述六种心来忏悔。这样凡夫学佛才可因消罪业而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W% _- M0 g7 ^% o
(3)为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4 P# H8 Y0 E* U+ H% R# c1 r重大的罪业,经上说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忏悔(拜忏)就能消灭的,所以说忏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处所说「七种心」长期观照自心、礼忏、修行,转化内心造恶的罪因,当现在世及未来世中汇聚无量世间……观心、礼忏、修戒、修慧、修定的「解脱因行」成就时,便能具足像迦诺迦尊者的数分定慧与慈悲,才能转黑暗心成光明心,稍微消除无始以来累积在八识田中罪恶的阴影,因心态承受力的转变,而转重罪成轻罪受。3 O- q9 c4 X9 h* j' L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义」行「理忏修观」? & D- Z  \' S. ?# k6 |3 h
谈到忏悔者心态由黑暗转为光明的问题,便要涉及礼忏者对「罪性本空义」行「理忏修观」的认识有多深。如《心地观经》对「理忏」的内容有明确说明。依经上说;$ t3 Y& Q* r( ]  V/ l
「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1 d- I! e' ]+ E4 K, F
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 L0 V( }! h: K( O9 b( [$ B
事与理实无差别,但以根缘应不同;6 h1 g7 ?5 ]' x$ P* ^
若欲修习观正理,远离一切诸散乱;
7 L7 I0 X1 n5 b着新净衣跏趺坐,摄心正念离诸缘。
! M" V: \1 e/ S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
9 f, d" J1 j3 ], S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1 c: f; Q+ ~/ T3 f7 K
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
5 O3 @: |' G+ R8 `5 Z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 @' ^6 O; y, z% ^7 I$ w9 s5 F
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达;
5 ]  o' c1 G. [& Z; T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 M' g' }9 B# u
周徧法界无生灭,诸佛本来同一体;
" Y- A+ H# S& t; x* b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 J/ z, F  m" B2 G5 V3 [# F
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
" E2 ?3 [2 s4 e7 k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7 B  i+ ^3 C$ V+ Q' N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5 o+ G6 T, s' }) b/ F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 h# Q% G& e5 y) a3 v3 I( x+ O9 w
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G+ n0 b+ d0 _% n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6 d5 f. i" J+ ?! S就因为「行理忏」能够转化造恶者的罪过心成清凉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心转罪转,罪性本无实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调伏而转罪性成善性,进而契证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强造恶者忏悔的信心。而此处所说的由理忏消重罪,是依忏悔者心态转暗为明,而转重罪成轻受的原理而言。
3 a. O/ v! Q2 n千万不要误会,只要「行理忏」修观,就能将自己无始以来所造作的无数因「杀人、杀畜生」至今尚未显报的无量「杀业果报」已经消除殆尽,未来与「杀业仇敌相遇时」不必受报!当知我们纵然因「理忏修观成就」而「了脱生死」,但是「仇家」要伤害你、我的「瞋恶心」并没有去除,所以当未来与「无数仇敌相逢时」,还是要报,只是因你、我的「心念」已经转换成「空性心」、「平等心」而在未来遭受「恶报时」不会因此「记恨仇敌」,又与仇家结下新的「罪业因缘」,而从此与「仇敌化解怨业」,未来不再「冤冤相报」。6 t3 R6 A, [( F
由此可知,《心地观经》所示「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之理,是针对「造恶者」的心态依「理忏修观」成就,转暗为明,转重罪成轻罪受的观点而言,而不是像一类「解经者」以为只要「观知实相空,觉悟罪性本空」之理,便能当下消除一切重罪的误判!  R1 x9 b5 x. t% e' L
同理可知,一分密行者大开方便说:「持咒能消一切重罪……持咒具足一切佛菩萨功德」之理,亦是站在「持咒者」心态转变成「清净、光明…」的原理而言,并不是说只要「持咒」就能灭除一切「重罪」,未来不必受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于承受果报的「心态」问题;或者依圣人的德行力量,感化仇家的报复心态,也是重报转轻报的一种……。
5 R/ [: u9 ~5 Y$ Y0 _& W(2)认识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
6 @7 [' N: g9 w谈到果报问题,错综复杂,牵涉甚广,兹略举八种造恶者与受害者双方心态变化的情形,来说明法无定法、报无定性的道理。7 \: ~5 ~' z+ u0 |; Y" y2 N
1.造恶者今生忏悔了,但只停留事相上的礼忏,来世碰到冤家还是要受报(定业不可转)。7 k4 H+ ?+ A8 s  `
2.造恶者今生奸淫或杀害受害者,或未将他杀死,造罪后,没有忏悔;受害者心地善良,不一定会找造恶者报复,但造恶者死后先堕恶道受报,来世遇到仇家,对方仇恨心不会那么强。
0 J& S) F3 Q5 A8 ^3.今世造恶者瞋毒心重,造罪后没有忏悔,也没有信佛,对方报复心又深,这种造下杀、盗、淫、妄的罪报最重。来世因缘聚会,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6 K! Z, ]3 p' V& |0 y- V4.造恶者当生未曾忏悔,但对方来生学佛修行,修得很好,悲愿心重,这种仇心就会因学佛后心性的净化而转变,报复心不会那么强烈。
- B" @0 v: Q" S5 }5.造恶者虽当生未曾忏悔,但因宿世修行善报因缘先成熟,死后未堕恶道,来生出家修行,然而功力不够,对方仇恨心又强,堕入鬼道,或死后一直停留中阴身期间,便会因仇恨心的趋使,生生世世跟随其左右,伺机而动,寻找机会报复(如悟达国师与人面疮)。- q- g4 J' U: \9 p% F
6.造恶者当生忏悔,修定心强,来世又修行证果,受害者没有信佛,仇恨心强,因缘聚会时仍会找你报复,但形成重罪轻受的情形(如目连尊者)。
2 M9 F. u0 |" W; P) d. u+ o) E7.受害者修得很好,不会记恨造恶者,但造恶者不知忏悔、修行,当生因黑暗心牵引,堕落恶道或地狱之中受苦。或者虽然忏悔、修行,功力不够,还是要堕恶道,或堕入地狱之中,但时间缩短(如阿阇世王堕拍毯地狱)。
4 d  P& }1 \& q$ j% M4 K3 B. }& \8.造恶者用德行感化受害者,化解对方对他的仇恨心。或者遇到出世圣人用深厚禅定所发出的慈悲力量来化解双方面的冤业,这也是消罪业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情形少见,因现在佛教徒,多不知和正道修行人结缘,自然没有因缘逢遇出世圣人化解深重的冤业。/ }$ |8 Z9 K: a3 v! `( u( f
由此可知,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非常的复杂、深细且难解。7 z( v' ^+ h4 Y' t) D. w' O4 _$ S# K( {
正因罪无定性,不论重罪或轻罪,未来因缘际会时,果报还得自受,不是光在那里不明佛理地作礼忏就能灭罪。所以经上说,当发「出离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亲平等心、罪性本空心」等七种之心,来一点一滴地反省、改变自己的「心性与行为」。, _9 x" T7 ]! B! S: A
当生生世世累积了深厚的悔悟心、无常心、出离心、向道心、修道心、慈悲心、智慧心、正定心、平等心……,未来宿报现前时,便能和出世圣人超然心境一样「清清楚楚」、「心不颠倒」的承受现前的恶报,甚到感化仇家。这才是礼忏者反省果报观的正确方向。
# a$ l" Q8 ]  @: z! b, b, }(3)为何要做自身观? % e  c& _# y3 n3 ]" x
当礼忏者对因缘、果报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应当反省:犯错的因缘与罪报的现前,皆因我的思想、行为被这个没有灵敏觉性的凡夫身躯束缚而引起。圣人之所以在宿障现前时,能够面对各种业缘果报的来临,而「超然承受」,就是因为圣人深切地体会出,唯有扭转无始以来与这个浊业色身相应的污秽心境,显现一分如来的光明定慧,才能「遇报而心不迷」,转凡夫身成圣人身。
4 j. D, Y% O$ Y1 {* E6 ~礼忏者明白了这层道理,若不能从现在开始,天天在忏悔罪障时,发深重誓愿心:「愿超烦恼身,愿断生死心,愿修圣人业,愿证如来智…… 」的修行悲愿来激发、培养自己的出世心与涅槃愿,进而以实际的学法、修法行动逐渐登入圣人转业的「出世净行」行列。试问:要如何才能达到转凡夫身成圣人身,超然地承受现世之中及未来世中罪报降临的痛苦呢?
+ e. v* d, U; o" E  v+ f(4)为何要做佛身观?
8 ]+ j% D1 K( ^8 t, M9 b这里所说的如来身,即是诸佛法身之义。礼忏者应当观想:唯有佛才能彻底走出世罪障的阴影,超然消受无始以来任何宿业的羁绊(见「大智度论」)。众生尚未成佛前,皆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因缘,这种种的障道因缘不灭除,就会牵制、影响我们往解脱道上及菩萨道上前进。
1 S' b% i& X1 C虽然成佛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悔改业障之心,有痛下决心誓往成佛之路前进之心,按步就班地朝向前述七种忏悔心的礼忏方向迈进,未来必能业障消除,成佛有期,终能像诸佛一样地彻底走出罪障的阴影,广度众生。
) [7 {0 \6 B* `然而大多数的礼忏者在了解如何转业的道理后,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烦恼心不断。这种停留在形式化的学佛,如何能够转业呢?!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于正在发心学习诸佛转业、转境的佛弟子身上,是绝对不适用的。
* N/ c1 Q4 q6 P& Z  E
) J1 c0 \1 i2 @+ n2 c9 N(十)如何证明罪相已灭?
5 @% O: T# a1 X2 e: ]: H1.什么是罪相?
7 [2 m. p7 q; E' X什么是「罪相」?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八识田中)挥之不去的罪恶影相(不仅是造罪行为的表相而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犯了「杀、盗、淫、妄」任何一项重大过失,内心一定会「隐隐作痛」,后悔自责,不能忘怀;每当夜深人静或者触景生情时,这种烙印在心灵深处的「伤痕」,便会在无人倾诉、深自内责的情绪荡漾下,随境摇曳,若隐若现,甚至「记忆犹新」。就如「成唯识论」所譬喻的「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 b2 Z; s3 X! C; I( m% {# Q2.罪相灭除的意义
# c# \% b! Q5 i: |) y佛法所说的「罪相灭除」,乃是借着善知识引导修行的力量,拔除内心造罪潜藏的「阴影」、「罪恶感」,让你污秽的心灵,凭借各种修身养性的力量洗炼清净,而使隐藏在内心的「罪恶影像」,达到「转暗为明」、「转忧为喜」、「心开意解」的程度。也就是前述经文所说:「当礼忏者用前释七种心,至诚发露忏悔、修持,达到身心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时,便是恶灭善生,内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
2 n% d0 U1 f: M: V「按经上说,比丘等犯四重禁时,当对八位清净比丘发露所犯罪业,忏悔、改过,用意大致与此同,一方面是僧团纪律及整体形像问题,另一方面是当比丘、比丘尼等犯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禁后,其身心磁场必然产生阴暗、黑暗…之相,令无形的鬼神、善神不喜见闻,而影响现世众生及无形的鬼神<初学佛者>对佛法的信心,甚至因此退失学佛的信愿…,而因此犯下三恶道的果报乃至地狱重罪而不自知。」4 E( E* h4 o0 o  o" f  c
 所以当受过戒的四众弟子,若是犯下杀、盗、淫、妄等重大禁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应在佛前依大乘经典所说诸礼忏之法,如<慈悲三昧水忏>等礼忏之法,至诚发露忏悔、精进念佛,当达到如以下所说灭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而令身心达到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时,便是恶灭善生,内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按诽谤大乘佛法非佛说者,因此断人佛种慧命等同重大杀生重罪)。
6 |% m0 s+ l- e. m2 N可以说,除了真实菩萨行者及了脱生死、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正在十方世界行菩萨道,力行利生、转缘、了缘的历程外,任何一个有情众生,其心识田中,都从无始以来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罪恶阴影尚未除灭。如果凡夫学佛者,以为自己今生没有「罪恶的阴影」,就不用修学「转业与转境」的灭罪修行的方法,那就应当重新反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及礼忏灭罪的意义了。" d/ ]  o* d4 J
3.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 ! |, G6 ]& q  K* s: N! C' m! k
 依《佛名经》所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经觉悟欲求佛道,应当先正心诚意,反省、改悔过去世中及现在世中因「杀、盗、淫、妄」所犯未来无量生死重罪而造成的今生及来世的种种逆缘现前。便应在佛前昼夜以前述七种忏悔心及四种灭罪观想法,发露、改过、修习,并且称念佛名,至诚礼忏,求佛摄受、证明从今日开始,誓随佛学,誓不犯过。更应明白,一佛名号张显万佛德行,礼拜一佛即是敬礼诸佛。又以弥陀及观音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故以称念、礼拜弥陀或观音为受学本师;如此昼夜至心改过、念佛、发愿、拜佛满四十九日,长期隐藏在内心的「黑暗阴影、疙瘩」,便会随着你痛哭流涕的尽心礼忏、倾诉,而逐渐转换、净化。当你内心因此礼忏、发愿、修行的诚意所感而令身心日夜达到唯有「寂静、慈悲」的清净心境显露时,代表着你与诸佛菩萨的本愿度生悲心相应,此刻一定会有光明显相。当光明显相时,表示你内心「黑暗的罪相已转」,亦即印证「经」上所说的「是人清净时,当有相现」的道理。
9 ~  h8 ^! X9 O' N( [4 Z" @ 罪相已转的道理,又可从几方面来证明:' C( X- i" W1 Q' b2 w$ d5 z' d5 z) ?
1.礼忏者在清醒时,或者在睡梦中,会见到弥陀(以弥陀为代表)为其记莂说:垢心已转,罪相已灭。
+ c, X2 t. b7 t" E2.或者看见菩萨(以观音为例)与其记莂说:因你至诚礼忏、修行,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如果毕生保持这种「悔悟、清净、发大愿、大行」的心态去做,死后一定能受到弥陀的摄持,往生净土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代表),随佛修行。 ( @$ Y+ i! H3 r  S7 ?# v
3.或者见观音菩萨(以观音为代表)为其摩顶,告示:罪相已灭。
/ D/ S6 y: Y( Y  u" [# h6 v4.或者见到自己进入清净的大法会中,与众同座,听佛说法。 9 Q' L' q. G0 b6 D6 b" Z& P
5.或者看见自己升座法会之中,为大众说法。
& x" [9 }7 i/ P9 V6.或者见到无数圣众僧及净行比丘,将往诸佛世界,恭闻法要……。 ! h, b) N6 h5 C: _, U( ^
 倘若礼忏四十九日,未见好相现前,代表你不够至诚恳切,或者散乱心重,或者不得要领,便应一年、二年……一直照着前述的七种忏悔心与四种灭罪观想法,或依「慈悲三昧水忏法」,在行、住、坐、卧间观想、反省、改过、称名、拜佛下去,直到你觉照出「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心光现前」为止。2 V& V! }9 N: ~5 @8 [% o  i
 正当你垢心灭除、光明显相之际,当下回向净土,必能应验往生信愿,一世超生极乐矣!6 z& t0 s& x1 r2 h

$ w% V, S/ P2 B# u" e" G5 `(十一)礼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 @# e( f* `" q! n! a9 R: `《佛名经》又说,当礼忏者至诚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慢、疑所造杀、盗、淫、妄等无边罪业后,应当承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说(即在礼佛、忏悔后,发愿说):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息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7 E7 t+ k, g/ F2 v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也说,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近诸佛,常闻佛说法……,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 r6 Q6 y& v' y7 t3 `+ e2 c2 V 由此可知,礼忏最终的目的,在于回向发愿。回向发愿的作用,便是为了念念加重礼忏者向道的力量,使其借着忏罪「善心」的生起,而生生世世在其回向发愿的坚固意念中行进。并且唯有生生世世在礼忏的发愿意念中,往修行道上前进,才能彻底达到转变无始垢心成清净道心,灭除罪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彻底与这第三十七愿——「在听闻弥陀圣名,发出至诚改悔心向弥陀礼忏时,同时启发欢喜、坚固的回向大愿—朝向菩萨成佛大道前进」的本愿相应。这才是敬礼弥陀的正途。
9 z) b, f# h1 p 倘若不从闻名、礼佛的过程中,透过忏罪、反省、观心、发愿、修行……循次渐进的实践历程,终不能踏上弥陀这第三十七「闻名、修菩萨行」的接引大愿正途。若不能踏上弥陀最初的成佛道路,基本的成佛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如何能将我们的身心引进以下菩萨修行次第的行愿中呢?!(乃指「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 ?0 z; ~: c3 R1 K  d" N6 Y" j% B( b0 [& X  w+ X
(十二)净行者与忏悔者应该先发七种礼忏心再拜佛、念佛 ) ~- K: Q3 ~" ^
 而且本篇所述礼忏法门由浅入深的学习成佛之道的约略过程,正是任何一个学发最初菩提心来念佛之人,应该发出的最重要的修学内容。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皆应当在拜佛、念佛前,先虔诚合掌,用最至诚恳切的心来学习与佛道相应的菩提悲愿心称念以下所说发愿文:
4 r. Y. a' P9 X# b+ ]" X我要从现在开始:
2 P5 Z& h6 z3 J. J/ v7 ^每日发出惭愧做错事情的悔悟心,
! G7 q! n% e: m- w2 e. K5 D% W每日发出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 Y( m. y* |+ {% u2 W' E' H7 A" F8 C
每日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向道心,
: z6 g" v2 b( E+ L/ Z# \每日发出成就无上菩提的菩提心,
  \8 r& k( q! u0 }! R4 u8 `* h% e' w7 h每日启开怨亲平等的普渡众生心," L+ E  ^$ b2 [
每日发出感怀诸佛说法之恩的报恩心,+ ^; n! L7 K) c6 |
每日发出罪性本空的灭除罪相心来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业障。- b$ i1 j! w7 p+ p" l! R
愿我生生世世皆能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习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8 \7 e  H: D0 e3 w# t) f$ T
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近诸佛,常闻佛法说,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习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佛道,愿我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G# A) t$ o& y4 M4 ?: w! h/ |
或云: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愿于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剎那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华开见佛,听佛说法,了脱生死,六通具足,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广修诸佛成佛行愿,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普渡众生,共证佛道。
2 }' Y& X! ^2 ~% [, }8 t1 i 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若能在念佛前,至诚恳切的依以上所说七种忏悔心虔诚的发出忏悔、修行、救度众生的成佛悲愿行,只要终身念佛不断,一定仗着与阿弥陀佛相应的悲愿力,往生净土,万无一失,勉之!行之!
# g# L& J! s. m8 g7 ]) Q# F; p9 W, X) @' k0 U4 `

" d" p, R. z! [2 }! h/ W& a2 S& d  ]' Z" [%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4 02:36 , Processed in 0.1219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