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 14: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觉了,觉就不迷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佛,他所证得是究竟圆满的功德。佛是什么?佛是觉,觉性里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理与事都要明了,我们在事相上见到佛像,立刻就晓得,要觉悟,要求觉。「佛」代表觉,「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经题介绍到此此。此地是略说,后面还有细说。: z, ^. v+ @( a6 N1 y& J8 _; w2 l
演【疏者,疏也,通也。】8 m8 X q0 V! n
『疏』就是疏通的意思。
! _$ Y* o V; o& H' ?- h 演【谓经中义理甚深微妙。】
# ^: ?# J, d2 f 这是真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3 {& F$ t$ Z; g0 [; q" A4 d
演【未易窥测故。】
3 t( S, r {1 ~- J+ ^. _ 一般常人真的没办法,所以佛在《华严经》里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个智是讲世智辩聪,世间什么样的博士,他也不懂佛法,为什么?因为博士他落在心意识里面,他是凡夫。佛法是离心意识,佛法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以心意识。意识的功能非常之大,对外它能缘到尽虚空遍法界,对内它能缘到第八识,就是缘不到本性。所以用意识心来修行,不能见性。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意识心修行,修的最正确,没有走错路,如理如法,只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而已,不能见性。这就说明为什么世智辩聪不懂佛法,不要说是人间聪明智慧的人没法子,天上聪明智慧的人也没法子。那么,什么人说呢?明心见性的人,这样子的人来说,没错!他是真正通达,为什么?他自己证得。佛见到性,他也见到;佛见到是圆满的,他见到一分、两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与佛同一个知见,正知正见,这样的人才能说经,才能注经。
3 l M, g1 k$ c, B 从前古来的大德不敢轻易下笔给经做注解,为什么?背因果,怕错下一个字的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他错一个字,就要受那样大的果报,那要是把意思搞错还得了,不得了!从前人相信因果,怕因果,所以小心谨慎。真正有悟处、有见地,见了性,才敢。明心见性之后,你一定要弘经,你不弘经对不起诸佛菩萨。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自修,这是菩萨。到这个程度之后,一定要利益众生,要流通大法,这叫菩萨道,菩萨行。讲经亦复如是,没有这个见地不能讲。到了现在怎么办?我们讲经的人是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没有,那真是胆大妄为,也在这里讲经。其实我们在讲台上这么多年,早就跟诸位说得清清楚楚,我不是在「讲经」,我是在「学经」,没敢说「讲」,是在这里学习。怎么学习法?依照古人的注解来讲,不是讲经,是讲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写的,我们用口语把它翻成白话文,在讲台上当古人翻译而已,不敢说讲经,当然更不敢说注经。
& N0 }% h3 b1 L) g0 V4 {: q 演【以疏疏通,使无疑滞也。】
, k3 D! c/ J% N. W1 J- R3 P 义理甚深,以疏来疏通,以疏来帮助我们破除疑惑,来带动我们向上,不至於止在这个境界里。
& D3 [8 D# {# f5 W6 P/ l( m" k8 H 演【又亦疏理之义。古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有心兮,胡不如是。】
/ W6 [1 f) Z0 K) [ 这是用比喻来说。古人都是留长头发,天天要梳头发,不梳头发就乱了。你晓得梳头发,理得整整齐齐,你有个心,心里一天到晚千头万绪,乱七八糟,比头发还要麻烦,为什么不把它疏一疏、理一理?疏有这个意思,将你那个乱想整理整理,叫条条都有头绪,有条理。8 G% u+ ^# R* a$ N& b5 ~ ?
演【今乃疏理经中奥理,使人得开通心地也。】
4 m+ a2 `( H% n% w0 K 这是说明古人作疏的意思,疏理经中奥妙的道理,把它整理出来,一条一条给我们介绍出来,使我们后来的人读到之后能够心开意解,能舒畅明达经中的义理。疏是这个意思,就是经的注解。% F9 O& n' ~' f' j' a! d
演【钞者,抄略也。】 E2 P# U! L. E9 z3 S( H
『钞』是简略的注解,不是讲详细的注解。简略的注解叫「钞」,小抄,抄笔记。
- c, O, w% e' C. m9 K% | 演【随顺本疏略加解释。】8 ~& W! a0 T6 s6 @
因为疏已经是注解经,怕注子里还有些难的地方,把难的字句再加以简单的注解,那就是注解的注解。「疏」是注经,是经的注解。「钞」是注疏,是疏的注解。
# c9 p1 d2 T! i" j- ] 演【使经疏妙义涣然冰释也。】
G9 ^: v3 z* i* o; Z- G5 v 叫我们愈看愈明白,今天我们看演义,「演义」是钞的注解。注解里面又有注子,注子还有注解,那个注解还有注解,我们在讲台上再注解,是第四重的注解,可见得经的意思实在太深太微妙,所以重覆再重覆的注解。我们看起来很烦,但是它有头绪、有条理。6 T2 Y8 r/ N: T5 ~
我们用上三年功夫念这部《阿弥陀经 》,三年不长,三年果然诸位把《阿弥陀经 》甚深微妙的义理都能通达,信心坚固,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就一生成佛。人家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你成佛是三年,哪一个能比得上你这么快?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说,这个法门是圆顿大法,它太快,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三年能成就?这个法门三年必定成就。诸位可以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古来修这个法门三年成功的人多得是。我这么一说,也许有人下次不敢来了,为什么?三年就要死了,寿命就三年,这个道场不敢来了,把你吓跑掉。换句话说,你对於娑婆世界还贪恋,阿弥陀佛极乐国虽然好,现在还不想去,还愿意在这里多受几年罪。那个地方衣食自然,住的房子是七宝宫殿,地下不是磨石子地是琉璃地,路上铺的不是柏油,铺的是黄金,黄金为地,这么好的地方,还是不想去,这没法子。- F% C" D ?/ h9 r; G1 `
诸位要晓得,三年决定成就,成就怎么样?成就就自在了,成就之后想去就去,想多住几天就多住几天,这个自在。换句话说,生死没有了,来去自由。成功之后不去,不是对这个世界有留恋,而是希望多带几个人去。一个人去很好,那里很欢迎你,带一大堆人去,那个地方开大欢迎会来欢迎你,那更好。希望诸位成功之后要多带些人去,那就是弘扬这个法门,普遍的劝大家修学这个法门,自利以后一定要利他。我们求的是一心不乱,如果理不通达,你有障碍,你得一心很难,方法不懂,境界不明白,全都是障碍。这三年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要搞清楚,方法真正懂得,境界明明白白,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一心不乱的增上缘,那我们菩萨道上一帆风顺,无往而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