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 O A, B7 W' C$ N7 k, a3 d0 q. _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 u# z3 `1 d" c善导在《般舟赞》对忏悔与念佛关系的叙述,最能代表善导的思想,“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念念时中常忏悔,终时即上金刚台;一切时中望西礼,表知凡圣心相向”;“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c、450a、452b。]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称名念佛是忏悔灭罪最好的方法,在称名念佛中自然具有忏悔心,所以“念念称名常忏悔”便可以读作“念念称名中即是常忏悔”。所以,笔者以为善导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把忏悔当作念佛的助缘[矢田了章先生认为忏悔是念佛的助缘,见〈中国净土教における忏悔について〉,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集,第12页,1974年。],二者是同一的,忏悔离开称名不能成立,念念称名是忏悔的原动力,念佛与忏悔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念佛为表,忏悔为里。
0 u* p6 D# l! E5 ?9 V! \! m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下品三生中念佛灭罪的问题,念佛与忏悔的表里关系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即使在《观经》经文本身并没有提到忏悔,但是却大力宣扬念佛灭罪的功德,而善导对念佛与忏悔关系的阐明,使我们深入地理解《观经》的真正含义。善导在《般舟赞》中说到下品三生的问题,都提到念佛灭罪的问题:下品上生是“一声称佛除众苦,五百万劫罪消除”,下品中生是“当时即值善知识,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下品下生是“善友告言专合掌,正念专称无量寿;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55a、b、c。]由于真正的忏悔不能彻底,所以很自然地念佛便与忏悔相结合,只有凭念佛的功德,才有灭罪的可能性。[宫林昭彦〈念佛と忏悔〉,《净土宗学研究》,第11号,第102页,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1978年。]
7 C H) @( ~4 K4 ]- U& ~4 D3 @; @: N4、忏悔的形态& ~& E" V _0 d( x) m& i. N( X- p
虽然善导强调念念称名便是忏悔,但是作为真正的忏悔实践,善导对其程度的要求则十分严。善导在《往生礼赞》中便把忏悔分为三品:
" f% z) n, |& z" B- p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此等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7a。]
- L; ]- V5 v2 ]8 o上品忏悔必须从毛孔及眼流出血;中品忏悔则从全身毛孔出热汗,从眼流血;下品忏悔则全身发热,从眼睛流出泪。如此不惜身命忏悔,重障决定能够灭尽。8 g F A6 b1 K. g4 V# X) J
但是,三品忏悔对凡夫而言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三品忏悔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所以,善导强调“若不作者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仍然回到他的凡夫本位上来。
* I o6 P$ o# I r. ~( F2 w关于忏悔的形态,经典中时有叙述,如善导在《观念法门》中引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如大山崩,婉转于地,号哭向佛”,“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号泣雨泪”,“自拔头发,举身投地,啼泣雨泪,自扑婉转”。[《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9a-c。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今佛现世沙门大众一切云集,汝当向诸大德众僧发露悔过,随顺佛语忏悔诸罪,佛法众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向佛忏悔,心眼得开。”见卷3,《大正藏》卷15,660c。]同样的忏悔形态,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可以看到:
, [7 {8 r+ X; E. r5 l# |- q时华面龙,闻是语已大声啼哭,举身自投,四支布地,礼拜白佛作如是言:我今至心从佛忏悔,我大痴惑,大慢愚曚,不解方便,差别好恶,造是罪业。低头合掌,至心发露,不敢覆藏。如来世尊!我今至诚入于骨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从今发意,乃至尽寿。[《大方等大集经》卷44,《大正藏》卷13,290a。]
) V9 ~) g) i" F+ v C从《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大集经》,我们并没有发现如善导所说的三品忏悔,所以这是善导独自的创造。[上杉文秀《善导大师及び往生礼赞の研究》,第520页,法藏馆,京都,1931年。]
& F( C' W# b1 k* ?/ v% G
) c; m0 y3 d+ V4 w& t$ ?5、忏悔的种类) e$ g) ?$ k- M/ p& V
善导强调忏悔必须于六时中进行,所以制定了各时唱诵的赞文及其礼拜方法,即《往生礼赞偈》。六时礼赞即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旦起时礼,六日中时礼。为了使忏悔在六时中皆能实践,善导指出:“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9a。]]要忏悔,即“日没时礼”中所举之句偈;略忏悔,即修行“中夜时礼”中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广忏悔,即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笔者以为,这三种忏悔是为了适应修行者的不同需要而制定,所以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及需要而选择。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三种忏悔。
- s3 W* x& p3 u7 F9 W7 |0 ~6 d(1)要忏悔. D; O% z( Z1 [+ e% D: b
要忏悔,即在“日没时礼”所举的七言六行偈,列举如下(笔者在前面加上数字):2 e2 s0 j' j4 N2 K3 Q
至心忏悔4 Y {+ [# I1 Y5 Z! _/ C5 j5 G/ i
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0 g7 ]7 s { l' M$ D- Y' r6 B# y% n4 g
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
! s; k8 _" p n3 O& }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
' n% V3 D' R; x. c+ E6 Q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
" L; {4 `( X' O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3 h! R9 A1 B9 z8 e
忏悔回向发愿已,至心归命阿弥陀。[《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0b。智昇《集诸经礼忏仪》卷下所收略有不同,第五句是“仰惟神光蒙授手,乘佛愿力生彼国”,见《大正藏》卷47,468b。]1 t6 d4 b$ w3 h! T/ O' ~2 A: W
在“要忏悔”的偈子中,第一句是忏悔,第二句是回向,第三、四、五句是发愿,第六句是统摄忏悔、回向、发愿三法至心归命阿弥陀佛,所以“要忏悔”主要说明忏悔、回向、发愿三法。[堀本贤顺〈忏悔について〉,《西山学报》第27号,第30页,西山短期大学,1979年。]所以,“要忏悔”就是说凡夫忏悔的关键,即“略忏悔”五悔法除去随喜、劝请,而忏悔的目的与结果在于能够归命阿弥陀佛。而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