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3: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求人帮忙,这是问自己。上面讲的这三重对治方法,上根当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也有办法。这一段,可以说把改过自新、超凡入圣的事理都说了一个大概了。
4 _, z9 w0 R5 t! [, M2 f/ Y6 C) [" L$ ^8 `- A5 M) ~
) ~$ R' v4 v1 O! ^. U% x) |
9 D+ z4 B! [& Q, n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
6 [# @1 J4 ^: ~3 f$ U
$ W+ r2 a# U# g( C 3 M9 Y$ ~5 M4 `& l# e+ q& @
" v7 T& Q/ p! Z* }: E: D
袁了凡先生的《四训》里,最重要的是当中的两篇,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立命一篇只是个引子而已,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所讲的序分。而改过、积善,是属于正宗分。末后谦德这一篇,等于是流通分。这三分最重要的是当中两篇,当中两篇就是说的佛法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四训》宗旨所在,真能做到,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大家好好的去学,古人有说真正发心三个月见效。. o: F& N; \7 G! E7 V0 u0 S
7 z3 G/ s2 J1 v0 ]; X% r
/ V2 [, o2 R; c; ]' g1 W( ]) p, a' e) ^
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改造自己的体质,换句话说,快的三个月,就能办到。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三年一定见效,可见得不难。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种效果,说老实话,比佛讲的一切经典,还有效。而这一部《四训》,所谓的理论与方法,给诸位同修说,完全是依据佛经说的。看起来虽然不是经论,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经论看。这也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大力流通的道理。
5 P5 x" y, e% ?, q% k9 k& O% o( E# c% _" O+ ^/ Y* a1 K& Y
: F- [. K! p! {( Q; g
. M: b+ H8 i# N6 w6 W“福自我求”,那一个人不想求福呢?求得到求不到呢?答案是求得到。如果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自求多福。若不明道理,不懂方法,误以为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拜拜,烧几枝香,供养几根香蕉,福就来了,那有这种道理。做了恶事还敢求福,昧著良心做恶,得来的财富,得了一百万,拿一万来供佛修福,以为这样就修了很多福报了。老实说昧著良心得一百万,即使一百万都做了福,也抵不过罪业,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一天的善事,纵然有福也是‘有漏福报’,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可见心地清净,是多么重要!所以祖师一开口就提出‘诚明’,你看看多要紧。) T3 Q4 U& A9 \, g7 J6 a
( {& ~3 I6 a$ _: R8 S# b% C 1 J* r0 f8 @8 c8 e0 Q
( Z+ {- L, |0 F6 o3 H# `- W% ^
‘诚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世间有漏福报。纵然是做,所得到的很有限,我们想一想,序文开端两句,用意就很深了。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大意里的:‘自净其意’。千经万论,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总纲领就是这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心地要清净,要做到一尘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而后断恶修善,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 ^4 t$ C" N5 W& O: t% k; Z( x! |7 d
5 \" y% b( g' `; E, U 8 O0 [. x& z7 ~6 J1 ]
, V8 Y( M2 ]" M0 u+ }6 ^( `
仔细看看序文,看看袁了凡居士的修持,与赵阅道的办法相类似。赵阅道是将一天所做所为,焚香报告上帝;袁了凡将一天所为,无论做的善事恶事,都把它记在功过格上。了凡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以此来检点自己身心,改造自己的命运。读了立命一篇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到袁了凡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能改造,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当然能改造,而且要比他更殊胜。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应当要超过他才对。因为我们的机缘比他好。这是说他“受持功过格”。
- h: G* ^, Z3 [
) s: v, Z/ O- v, @7 c% c9 Z
8 p, f |, o6 S1 z
, W# |( ]1 K6 G‘受持’,依法受持也,‘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不失掉的意思,这才是‘受持’。现在有许多人把这两个字错解了,比如说,有人受持《金刚经》,误以为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就是受持《金刚经》。如果我们要受持《了凡四训》,打开书本,把《了凡四训》念一遍,而一天的所作所为与《四训》的道理全不相干,这就错了,既没有受,也没有持。, e( K( [+ e' i# g( \
1 W p$ J7 {% J: W( m: m" f8 T( R
6 Q6 v5 b1 x; @$ \% n1 p+ W, e2 v5 E# U; r' s% F: p9 J
千万不要说早晨把《金刚经》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这是自己骗自己。受持《金刚经》,最低限度,要认真去破四相,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方法时时起观照,于一切境缘中,学习不住相布施,这才叫受持。天天不断,年年不断,这是持的意思。希望我们自己,大经大论有机缘要多听,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善根种子。依教奉行实在不容易。我们应该从受持《了凡四训》做起,这个比较不难,‘受持’两个字是真正做到的意思,真正做到就有效果了。所以说快则三个月,命运就能改变。业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见效,‘受持’才能见效。
" P* r! o2 N. y9 b, ^2 n
/ r; w$ [8 o& k# L1 g' I ~5 m* w
- C6 R8 L7 e' a/ S( `# m
/ R( s% e" s- q: E/ @) l& j) Q尤注云:‘功过格一书。规定一切善恶行为。应得功过数量。’须有能力辨别善恶,大的善事,功就多,几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记。大的恶事有百过、十过;小的恶事一过、两过。天天自己要记。要有恒心,不要记三两天,把功过格一丢,算了!太麻烦了。那就不能成功。了凡居士有耐心,天天记。读后面《四训》就明白了,不但他自己记,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她不识字,用鹅毛管点朱砂,功点红的,过点黑的,她用这个办法去记,我们想想看,不识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命运。
! P! k( L" K+ E% u, v- K, F0 T% V0 o4 c
& h' \5 D: H, C7 |7 O+ |+ _. T" A
# z0 }5 D. g: R/ `" l @1 @
‘先贤如周濂溪。朱晦庵。邵尧夫及韩魏公。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信受奉行。’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韩魏公是韩琦—宋朝的宰相,苏文忠公是苏东坡,这些人都是这样来受持功过格,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我们现在要真正发心来受持的话,可以参考几种过去的功过格,像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感应篇》。《德育古鉴》等书以为依据,著重他的精神,配合现代的潮流,自己可以修定一册适合自己用功的功过格来受持。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内容,那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反而不好了,这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因为现代生活意识和古代不同。
% y6 @" ?9 ?8 o9 B
o4 F8 k" ~" p, q: G6 u( Z( X
) v/ Q/ P) D1 u4 }# a6 e
# r F) t: S5 U* S+ b8 X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 _: a t/ B* I- f9 V7 U) |" y
5 y2 u _+ m1 a7 D1 H$ e& H5 p7 m
8 ]& t! M5 {$ t* L" u( [9 h
6 ~7 }9 Q1 }* `* j$ @只要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要记载。“所言所行”,‘言’是言语。言语有善有恶,功过格里记得详细。而《戒经》里只说纲领,不妄语是善,妄语是过。十善里将妄语分开为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条,这是善。反过来就是恶。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行,目标很明显,希望善日增,而恶日减。自己记载自己知道,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过恶天天减少呢?如果是这样,就有进步,就值得欢喜了。假如我们的善天天少,过天天增加,那就不是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