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k; e; J) y/ Z$ _/ G) f/ @( j" F" _& N' G- }/ a* x
& [7 [" [! W3 }: L
8 y& a% a8 r4 y9 |2 D, \0 ^& v黄念祖居士 主讲+ [% u3 ^! T$ m3 ?: e9 T( O3 Y
6 _, f8 n6 j& i) ^% V. n3 l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 c7 y! d [9 i/ G2 }1 r& C2 E- e8 p" j( l9 o% {
4 s2 j( w; ^* A6 g, e z
# p: h0 t) L/ K9 ?
前 言
J/ Z' L8 _4 ?, P, a; C4 ^1 n8 D( t6 S' ~2 ?8 Y
第一讲3 b- D+ E6 k1 ~7 p) L/ w3 N
1 Y. l7 p4 B$ A% b第三讲9 T7 \0 [/ y7 E6 C2 l' P3 H
% Z; K; R! @9 ]' E: b6 a1 n# O
第四讲
& ?. W* E1 }1 i
, {6 `) H, U5 M$ U1 z* e, R第五讲
2 i w; e9 P- f( ^* h8 k. `# S0 V: Z
第六讲
& C% O5 p8 s+ e$ x# ~% o. s$ Z) L9 f
( T/ B6 F5 B% i8 n" I2 s第七讲
+ o7 ]! x# z$ l8 N, O9 f0 P% v P% d* G
4 h) _! p' w+ k4 E5 Y) g
% n3 R+ I6 l5 }& x1 w% q
前 言
8 n8 U6 i( X% T4 c5 l( l, N
5 U; C2 c3 }& G! j1 y; w 2 \; f- \2 H! k4 X: Y5 \5 ]
. E+ [* `4 d6 _9 n《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原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8 e3 u+ F, w* O$ J' ?5 \! r6 k8 L/ L& W
$ B4 ^% [2 ?0 _1 r: B9 ~ 8 M5 X9 b2 [% o% r/ l
4 D, v2 S& G3 P3 p: y"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 K. l! S1 m& `8 ]
! `. v8 G+ E/ }, |& \# s) ^1 ` 4 U2 e3 D6 y2 l" y. P- ]
+ G5 g2 ~" D0 ?* C# ^- o3 l第一讲
! B; ?% ]% @8 U K
' {2 f2 t# `8 C$ I6 F. ~0 X A! }
5 l; u% {! c) r, _/ O
. c" b, Y# v9 B0 n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9 r7 x5 c$ @+ [' H. G) h
" s$ L$ F% z2 z6 t! t4 W
8 \0 ^' e' b- v, O, c
) p$ t( r: ]$ j3 Z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 k+ B7 ] N& |) {0 u& |' X. e; B: B
8 r6 c+ q: E* B5 c9 [, p! i8 {) }+ _4 J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 e8 ?2 g7 B4 e* \ k! U# D6 \0 t7 w& W/ F2 C4 a
& v: s; l, i4 w; g4 I/ m; \
# n. _- [: e5 {" f" H# i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 }! P Q! Y L& q- R$ I8 O& X
" F6 h9 e. B; {4 t9 E 8 T# P* L. W7 B- j$ n
1 }1 @, _' w9 Z8 q9 w+ F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O2 \+ t$ S+ u
7 T; v* J" P, t4 X, m- D) S7 _/ `
, ^ B X- P9 h- _% g
4 d- V1 o1 D) x" C9 l6 H3 S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a; c! s7 M5 \; [3 N" n
& j" r1 T+ ?8 w ; L7 d- k+ d1 ?! H) C6 l
4 v# h3 B5 g2 E& \) K) ?* W‘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8 K6 ?* n, | b
( k$ g( m. G+ w% s" S5 S6 e( t
) \; q7 z. w8 H7 P
6 D+ L K; H' L& J- r"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 D8 D1 C( ^/ z8 Z2 D
) F4 J5 e. T' e- f1 _" f' y( l
+ n3 P& w+ E Z" Z
J* z2 _+ Y; O9 J9 O0 f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 k' x& S: I# m A" c! I8 u
( m% E7 j1 ~" z, g5 m # v- Y8 r# I9 ~5 I4 K' k
, v* R8 o, `. T+ J& d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
8 {8 {/ z8 O6 o7 n# W, X% g* h% p( e1 X; ]$ S, A; j; E
( E5 Q8 i4 w# ]
/ u9 Y3 D2 H: m2 m. c0 N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