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7|回复: 1

[林钰堂博士]佛法习定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9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 B4 u  x* D- W1 Y; Z佛法习定入门, c% ~+ |/ J" \5 D8 w0 V9 ^/ c
林钰堂
8 d8 g- g, G; z! F
9 n% _* @8 N& l" h前言. i0 |1 Z4 a6 _" X" H% x4 O. y
清明、专注的用心是人类天然的能力。经过世间生活的杂染,一般人的用心沦为偏狭与散乱。单为有效进行世间种种活动,已有调心以回复清明及专注的必要。清明且专注的心力虽能压伏散乱与偏执,却不能根除偏执;若无开阔的反省,反倒助长偏执。因此佛陀教示我们,应当修习智慧的观察,才能渐渐根除自己的偏执,进而享有开阔、清明的生活。 2 f6 m7 m) o/ w& t1 }) ]. U; ^5 ^

) g. K7 v. R0 M6 |2 P% Y" u佛法基本的教示乃是以「无常」、「苦」及「无我」的观点来透视人生。这三个观念,三足鼎立,构成佛法教理的中心,并且是佛法说明轮回与解脱所不可或缺的。这三个观念互相包含,形成一体的三面;连环运作,则能彻底根除偏执,显现本来无限的真象。
: y$ Z/ h" m9 z% y8 m# \5 `
5 V/ `2 I8 y0 x3 n" c; w根据上述的说明,佛法的习定可以区分为两种:「止」是清明地专心一处,「观」是依照「无常」、「苦」及「无我」来观察。只偏习止,虽能增进心地的清明,却无法达到佛法彻底解脱的目标;只偏修观,在理论上虽有可能浅尝果德,在实证上却必定要等定力成熟才能圆证。因此必需止观兼修,修到止观圆融,才能证入究竟的解脱。佛法超越其他教义,基本上是在于智慧的通达;佛法的正定也因此有异于他教的禅定。   L8 n' W& @: P8 V: ]7 M

$ y% V! E% t7 |3 V5 T. I关于佛法止观的教示已有许多详尽的著述。但是理论上细腻而繁复的探讨,对于初学者的实修,有时反而增加了不知所措的困扰。为了提供实用的习定入门手册,本文对习定的各方面只做简要提示,但对于实修上应注意的事项却全部仔细论及。例如,果位的定义及区分包括四禅八定、四向四果,等等;这些界定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果德是一时难以企及的,因此在本文中,便只综合地陈述果德的特色,以供初学者做为改进的指标。至于实际习定所涉及的时、地、衣、食,以及上、下座的种种细节,则完整地循序细说。 $ I( @0 r' S; U; T# A' P8 }- f
8 [) s/ k# x# P
本文以法界本净观为基本佛理。这与三法印—无常、苦、无我—虽是不同的理论系统,却同是开示佛道的方便教授。三法印共同的特色,重在对治世间迷执。法界本净观则侧重开阔清明的本来面目。破执与开悟本是一事;见仁见智,应机而使用不同的法门。 # O* F  L# D% M, f9 Q& t1 M, v1 K
  g  i7 i. `) _; G0 h3 T( s7 |
观的法门,有的重在对治,如九尸观;有的重在观察,如息念处。本文选介的数种基本观法都是重在如实观察。一来是随顺法界本净观;二来是因为初修者往往难以适应对治的法门;三来是因为如实了悟,容易趋入即相解脱。此外,对治的法门往往要久修成证,才见功效,并且还有可能形成新的偏执,所以我不敢推介给初修者。 3 m; u) h* R: e( X, H! i9 M/ L
: E) q# H5 P2 y! i7 G
/ P) U' a- g7 s
本文   [* E$ e5 V; h
6 p9 b2 A/ M, d6 t- N1 x/ Y
子、基本原理
8 r8 H( k7 B( w. @一、佛法基本原理 7 T  v( _& b0 K/ D7 Q

/ S% m$ F% [1 H法界是无限的一体,本来清净。要证入法界一体,可以应用开阔及无执的原则,实践于生活中,然后再经止观的修习,深入自心,彻底放弃偏执。 " v9 ^. o5 K0 t$ C' C! O1 I

* y) E7 Y+ V$ Z% B二、习定基本原理
9 r, F( y% f9 |2 G " Z3 T8 u  m9 F" C" k+ F2 g. I) r
一、三业一致:表里如一则吉;自相冲突则凶。' w+ d) S' ]6 y8 s1 j; G
二、身心互动:心宁则身轻;身累则心躁。心乱则身沉;身适则心和。. I8 [. \3 ]* S+ I& M/ \* G
三、心气无二:修心可以调气;修气可以调心。
$ G. F1 @& ^1 B* Y
( O+ I% Y6 n' T0 y8 N - W  B$ [# h! g2 i% d
丑、习定在佛法中的地位 / y1 c& I7 R$ R8 J6 N3 m) L2 H: u
一、听闻佛法,思惟法义,明白其要旨及修法,然后依之进修。习定属实修,应在闻思之后。
! v, T" s. t' I$ v. [7 c ; u7 X# _& `3 p% D- {; V8 w
二、明白佛法基本原理在实践上强调忘我利他。秉此以为居心、言论与举止的轨范,而达到身、语、意三业的一致与净化,然后修习止观。经由止观的调治,除去深心微细的偏执,才能体会自然开阔的生活。
- j1 G: s8 M" t% l' P" G # q9 A7 |/ p7 |) z' _$ A' z
三、上述闻、思、修与戒、定、慧的次第,在实修过程中,并非呆板地直线进行。行者遇到问题,往往需要深入思索及增广学习。此外,不但戒与定是慧的基础,慧与定增长之后,前行的定与戒也随之增进。换句话说,闻、思、修以及戒、定、慧都有三面一体的关系。
# h5 m$ x. N0 @. _3 k+ g9 @ 1 x- P* F4 [& \' j1 m  ^: K
四、八正道中,正定居第八。! y& r9 o# Z. r& k" u+ G) |
3 z1 p- a+ ^; k1 S: y1 }6 B# L
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
. m  T0 t2 H4 p) |6 @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 L$ v- x# J) m$ u
& P' L6 j& t0 n于此可见佛法正定是融通佛理、三业一致以及勤奋修习的结果。 ; t9 w5 }0 @* H+ [- `& y8 h" g4 b

( {) U0 i/ O# U5 Z; }五、陈上师所示学佛八次第中,习定居第六。
5 V# L0 Z' K0 u' N# z1 p. h ( C$ g0 b8 s# Q' }& T( X
一、以无常钱,二、买出离土,三、筑戒律墙,四、下菩提种,4 Z# C3 C! Y" j
五、浇大悲水,六、施定力肥,七、开智慧花,八、结佛陀果。 + b8 b1 @( _/ C
: b6 F/ f7 m: w
于此可知习定者要有无常心、出离心及菩提心,要有出离世俗,持守戒律及服务众生的行实,做为基础,才能得到佛法的正定。 2 V" K6 h& k" N& w

" [4 Z) n' _7 B: x% f. r: p 5 s. s" l5 E7 J6 {
寅、习定在学佛修途上的重要性& C. Z+ J5 W1 H5 S8 L3 P  s' z
一、戒定慧的枢纽,承先启后。  M1 v" }4 N+ Z; @$ l& C
二、六通的根本。随着定功的增长,神通自然开发。/ J. `, Z1 W, z9 h% @$ u- r7 c" R
三、小、大、密三乘一切果位证量的基础。
1 R9 q# G% h9 S  M " E5 q2 U2 I" i& X1 u
6 ^* ^% c3 b0 ?4 V6 b$ `# H# U
卯、习定的整体性& R  E1 E0 a# Q' E
止观的能力是内心清明程度的综合表现。内心的清明有赖身心的平衡发展与维护,因此习定要顾及饮食、卫生、运动、品德等,面面俱到的调节,以及身语意三业的一致。这样经过长久不断的努力,止观的能力会自然地增进,并且根深蒂固。 + u% G; M2 f" P  O& o2 `

  D5 Z/ [2 S- I9 L0 B9 A7 U如果不明此理,只把习定做为休闲的调剂,虽可得精神上的化妆效果,却难形成安定生活的盘石。并且随着定力的增加,内在的自相冲突也增高,十分危险。 - R. Y+ c2 P$ x9 n8 e- E

4 S+ @- \2 z& x7 [, k
; e0 N$ `# Q9 L# l辰、止与观的关系
1 d. O( m2 h0 c2 k4 K- c止是制心一处,离于思虑、好恶;观是依佛法观想,有观察与想象之分。有止无观,如宝刀在鞘,威而不斩。有观无止,如烛火遇风,照亦难明。必须止观并重,止观兼修,直到止观圆融,才能彻底清除偏执,而证解脱。 - r. e9 v6 n8 K/ ]) n- \

& ~6 a. X) ?5 f' W  o大体而言,先修止,等定力略有基础,再修观;这样较为易行。但在' f- D% ~# o  H, ^7 O/ l3 y. X) K/ B
实修生活中,行者针对自己遭遇的考验,则相机以修止或修观来对治。
. x) F9 [( p/ \1 I% Z + n( l8 j+ Q3 H0 P, @4 x
行者依自身的性向与程度来分配日课中修止与修观的份量。 " }; ?) X8 N" r- G

8 M' F* l9 |$ S3 q* h
- H! m" ^2 u2 @; r- k% i' D" p6 g巳、一般前行
1 L9 R: A% d) E一、了解世事无常,无究竟义利,因此不贪着世事。6 F. w  M- C% t& J" Z+ Z/ K
二、了解余生可贵,要利用来修习佛法,究竟地自利利他,因此努力精进。/ z! k0 N) x6 }
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戒律,自净其意。
4 p" V! n* ]6 ]; c% s四、切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实践于自身在佛法上的修习及服务。 4 A3 J2 z* I; n- A) N
% ^# k" F, t7 v' W0 U& ~
% P7 X+ H* c  M$ o
午、特别加行
2 e) Z+ c# r4 C" g, ~* L+ C一、有志专修者应完全出离俗务,全力从事于佛法之修习。  }6 r, R$ p) A! T% U0 M8 {; s/ b
二、最好能依止有实修经验及证德的善知识,在其指导下闭关实修。这样比较不会出毛病,并且有希望得定及证果。
9 Y/ }5 X+ w0 o6 j/ O# v
! N7 L. c; j' L# a6 w5 k- _3 _
' U2 m' p5 F: Q( W+ y9 S1 u未、习定的注意事项! y$ p& h' \+ V: W* `
一、时间:精神饱满并且乐意习定的时候。最好每天有固定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2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其间不虞中断。初修者每次时间不宜太长,即使十五、二十分钟也无妨;坐姿不要太勉强,心中不要求好心切,要轻松自然,才不会厌烦;但上座次数宜多,以养成习定的习惯。 & ?. j' P# C4 N
$ N/ ?# a: F9 c" a* h
二、地点:清静、不受扰之处;佛堂、关房尤佳。空气新鲜,最好气流是在面前横过,并且没有风对着身体吹。光线明暗适中。 $ [$ a0 \: H' w/ M- i
) t: Z9 b/ h# y: C
三、身体:
: c0 I3 [+ C6 I4 S& b) } ; f. h+ M! |" e
一、平日饮食有节;避免太油、太辣、太多。" e9 D$ a2 j$ |; V6 H7 o
二、上座时不饥不饱;饱食后要等约一小时才可习定。
0 r9 D3 N  p' u2 a' w* B, k三、注意一般的卫生习惯,保持整洁。4 l: P2 N! d3 T  u3 {. X" C
四、每日要有适量的运动。
# ]0 l" n- F0 c3 \5 r4 k五、上座前及下座后都要略做运动或经行,使身体松适。尚不能双跏者,可练习辅助运动以松腿筋。
+ Z0 k/ {. w7 ?& u六、小、大便后,要等十五至三十分钟才上座。 ) y! [) L/ u% J9 }

6 F% c% f) {" y/ c7 C2 e/ _4 @四、衣着:宽松的衣裤,保温而不致过暖。以毛毡或大毛巾盖脚,以防风寒。 . \6 F% e5 \$ Y% u& n# Y0 F
2 k8 R0 a- l4 `4 {1 p0 R
五、坐垫:坐地毡或大垫上。陈上师教授,臀部不用小垫,这样双跏才能阻止气的下行,而气上行则易入定。
# d' y) |$ U1 h0 K' v % Q- @; C! Y; s7 ^
: c! `5 h# q% d
申、就座前后
' a/ M( v, L4 \一、上座
2 z4 }5 w7 ~$ n; G* z- j5 g: c) k2 h $ N( a9 G) v& T! S7 v0 M* m" q! G4 x
一、佛前陈供、礼拜、念四无量心以及祈请加被习定的顺利及进步。5 U; f* ~) S# S
二、心中不杂他事,而乐于习定。
. e4 O% d$ I0 O( I* h+ N三、理想的坐姿是七支坐—双脚跏趺、背直、肩张、下巴压颈、手结定印、舌抵上颚、两眼半张。不能双跏,则单跏或交脚坐。(收下巴使颈直,勿紧张。张眼要自然。): O* U- m9 r4 S4 x
四、身体下部要以毛毡盖满,以防受寒,甚至导致风湿性关节炎。座侧另备大衣或毛毡,以便在觉得寒气时加穿或添盖。 & d1 E# N% U; q& q$ O7 e* W4 A

! B: V& P5 i) ?; _; \; ^+ T$ c6 Q二、下座
) ^& s% u6 [, x) _; n( l8 V# c ! o( n3 _4 S" z: c- q
一、先伸右手,观食指尖片刻;再换左手。这样做以散定。: i, }/ ], Y4 n% i' j$ O
二、略做按摩及运动,以舒活气血,然后缓缓下座。8 q) _, c, W/ W) S' }% G- b
三、下座后,缓步经行十分钟以上,才可去方便或躺卧。经行时念佛或持咒,并回向众生早证菩提。 , ^# X+ ], u9 ]4 y* r& B
  Q, h9 u' L+ g1 B, _% }7 P1 _
3 j/ G" t& E( w4 _- a& ^
酉、习定的基本方法 ' Y7 R  M3 s4 D6 a7 N7 g4 ?& _7 z
此处选列八种基本的止观方法。这些方法看似简易,要做好却不易。行者可以一门深入、轮流修习或随缘选修,以调治自心。
$ h# x, M) X/ @2 R0 h9 H: H1 o& q ! B) I2 W" D2 H! B/ @5 a
一、修止
2 c$ a( x) g# I( ?
, A$ C2 {. U9 s  W7 ~一、一心念佛或持咒。 4 |! m" m0 h: C" ?8 x$ B3 W

3 `8 m6 M1 z- X& x5 j二、数息:自然呼吸;于一口气期间,默念「一、一、一、……」,至下一口气,则念「二、二、二、……」。如此由一至五,反复进行。
# ?; l" `( j: p* L1 e  ^& G/ W 4 B0 a9 g) H- f1 {; X
三、观定点:想自身透明无实,如虹如泡,在身躯中央与脐水平处有一天蓝色虹光圆球,如豌豆大小。制心于此球。也可将此球位置提高至胸部、喉部或额部之中;但于一座之中此球应定于一处。 0 R0 `/ O0 P  [2 w* [1 P

( j/ B+ x# m! z* B6 p二、修观
' c" j( M' T, q* b1 d
% k' r( R: r# N  z2 w一、观受:观察自身种种觉受,不贪不厌;任其自生自灭,不盼不忆。; v  d6 z! X( B. H2 T! t1 z
1 P, A( S, t/ ?# T. E- ^$ i

3 e- I* H' y* l) n  h1 _+ v  l二、观念:觉察自心念头之起灭,不随念思索;不加评估,淡然旁观,任其来去。 * |6 o3 z4 g  `, Q5 R' {8 G
) [; F6 M$ ]( X/ D
三、观息:心随气走;呼则融入法界,吸则纳入气海(小腹)。觉察气之长短、粗细、有无。 ' M' \; W) J* A* i6 ~
4 I( ~5 n9 R. I1 B. v+ s2 J, ?
以上修观皆重在如实了知,不生好恶分别。如此修久,自然体会无常、无限、无可把捉,而由知见罗网之笼罩下,渐渐挣脱出来。 4 {3 o: D4 M, I7 P4 M% w$ e4 J
1 V; p6 @9 u2 {& `* j) D
三、止观并修
, I5 m, C# \' R6 i6 G1 j' q
; [& g& A4 f0 `+ a+ j一、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3 T, K! j, l6 A
二、随唱中的修行。
" a1 ^& ]' a! `7 g
, i9 p( C! |- M6 `& \4 ^  C# \* ~ ! Y# `0 w# R" u) ?9 C. L  I
戌、习定的对治
6 {, c, C  |! G! o6 o/ Y- X一、修止时主要对治散乱、昏沉与忘失正念。散乱是指有杂念。昏沉是指失去清明的知觉。忘失正念是指心离开了修止的焦点,而陷于呆滞。 5 C7 P0 N8 q4 D$ Q

, _8 e4 ^+ ^5 h7 f二、修观时,除了防止上述的毛病,还要防备心随境转,失去冷眼旁观的警觉。
  E* p4 O0 y: m
8 G3 h( q; r+ d& c* E2 M" T3 R三、对治的方法
, m8 j; H1 C5 R- C9 A5 K- L+ D4 M+ E * u& c7 R. {+ i( C+ H
一、对治散乱:轻时,一查觉立即收心回到修法上;重时,下座经行,并念佛或持咒。
; s: |7 q9 I: b# x  _ ' N* b  g+ u( B8 c
二、对治昏沉:轻时,张眼、咬牙、直腰,如果穿得太暖,换略薄的衣着。重时,下座洗脸,或略事休息。
0 d; G4 A) Y8 g( s$ r 5 n; P. ~$ v2 ]( G4 O
三、对治忘失正念:一查觉立即回到原来的修法上。
- _! i; q2 \6 U3 i% G 0 z! Y) l+ Y3 Q+ Y
四、对治心随境转:查觉时,想此种沉迷想象纯是自欺,没有义利,而放弃之;回复冷眼旁观。 5 x" {4 x4 l2 Z" s
( Q: [% A+ _) F" m3 t- u
五、不要乐着习定时的光影及气动,只依法修。 ( f3 U: w; t3 E' C+ z& k  t
6 Q2 v; c2 Z, {0 p$ j( z

) V$ O% d- y7 V+ @4 E3 Q! G/ Z亥、习定的果位
% N& L; J$ h1 ~' w& d+ q% e( g止的果位:已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干扰,已离情感上的自许及好恶,心地纯净至平等、清明的境界,而能自在专心于任一处,并且身体轻安。
- b9 Q6 x( p. u- o7 E4 G! N* { 5 }! n- r1 `& G/ {1 U
观的果位:清明如实直接经验一切觉受;如修想象,则所想能明晰出现。 " n+ f) D2 _' d3 n- C
) g# r6 s. y5 Y  v$ L+ S/ R
果位的名相只是开示果德浅深的方便。金刚经中明示证果者不着此等名相。行者勿为果位名相所愚,自欺欺人。
" Y- i5 z# z2 @2 j! v
4 ?3 H3 l9 V4 E4 b: x; G- d7 i0 N ! j# j( O1 S4 K( y  B: C0 h; i
结语
, s4 M  y9 G* [; D2 V" a$ c. D: F修习止观使行者的心地经历了纯之又纯的陶冶,渐能摆脱观念的牢笼,而自然体会一切原是无限的一体。由于这种清明及慈悲的心境,自然发为净化世道人心的言行。
- U* g& M; f$ S. S; h: j: d ' a! D: b& ?' I3 i
习定如植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愿有志者日日勤习,并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享有清新的身心及生命。 + Y+ \) L1 i& [+ c' ~+ Q% v
2 L. }% U5 I$ ^
初稿 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2 S8 p* a9 [; S  l5 P6 D2 d) B7 N. w! s  ?
二稿 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日
" h' c* w4 M# }" _" }! s三稿 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清明节
: L0 s! F1 g+ `, G9 ~5 G. h于美国加州爱尔舍利多市寓所) X4 K' f" r3 d/ {

( ~( j0 A" i) \6 b2 e* M% k8 i- t/ u4 M
. {+ Z: v$ B& n/ M% e
三稿完成后,供于佛前祈请印可。梦中见到,我两手捧一透明小袋,袋中满盛完整的连壳花生。陈上师教示,「花生」音近「法生」,因此有「由法出生」之义。我想:双手合捧表示智悲双运合作;透明小袋表示明晰短文;满盛花生表示充满法实。此外,并闻天语:「其他的是 ring;这是 golden ring。」我想,ring 有圆满之相及提示心要之用,应是表示圆满提示心要之义。 , L8 O- A& C7 y- m

3 r3 `% b9 @+ D" p/ n7 c% j琇莹与纯真细读三稿,提供改进意见及指正错别字多处,谨此志谢。
% n8 L! H+ n8 i 7 k) `1 t' w! e+ H+ }  Y

  O. K# C* H- }( [: W
$ i. ^& V9 V  }$ b3 a9 K! a4 L: m" n,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7:08 , Processed in 0.0843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