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90|回复: 26

上师索达吉堪布传讲<观无量寿佛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7 1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H( W5 ?1 J# d8 }+ @& t4 _, I# ^( X; g: J
第一课7 O% f# ^6 E6 Q6 o+ [
  / o: U6 E) L- q# V# y4 p
思考题+ y0 F' H+ y9 m: v& L3 d
1.请简单介绍《观无量寿佛经》的译者。
1 j/ A3 V6 F% j1 o' |2.为什么佛经开头要加“如是我闻”?, @" ^2 D% S. M2 L
3.简述世尊宣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N  q2 h! p/ e: R8 z* Y

- H0 [2 ]  G, a+ Z/ x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D; \5 L4 ]" U7 p7 v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A+ k3 r  \0 Y* D( c, l$ d1 @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5 i7 @. i: m' a! |2 N( L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9 h. j) a3 J' a/ }6 K1 N  G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Y$ A+ l5 \) c7 {" j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S) v4 W% D& H; o5 d7 P' J9 \5 P3 o* B! k
  
* g/ w. q1 f$ x& E1 i+ _. s  汉传佛教特别重视净土三经,一说到净土三经,大家都知道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不过,对于其中讲了什么内容,很多人以前都没有什么概念。去年我讲了《阿弥陀经》,前两天刚讲完《无量寿经》,从今天开始讲《观无量寿佛经》,等学完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大家就会对净土三经有个完整的了解。
- ~* A; ~. }3 f5 s+ x4 G; t4 ^  [  ' k6 r' X0 r' k5 r3 K/ ]
     经题:《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R1 c- f3 o6 t$ F  ~' {
  因为这部经中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十六种观法,所以又简称为《观经》或者《十六观经》。8 c, P; x8 v0 \# o* a& b
  这部经典的梵文本现已不存,也没有藏文译本,目前流传于世的只有汉文译本,据说在新疆曾发现过维吾尔文译本的残卷。由于《观经》没有藏文译本,所以,对我来讲这部经典是没有传承的。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不管传讲什么经典,自己首先要在上师面前接受传承,之后方可为他人传授。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我自己很想学习这部经典,一方面很多道友也有必要学习这部经典,所以,我还是打算带领大家学习一遍。当然,没有传承与有传承的讲经方式有一定差别,既然我没有《观经》的传承,所以这次不算正式讲经,只算是跟大家共同学习。你们以后如果要讲这部经,事先也要声明这一点。现在许多地方有这种现象——本来谁都没有某个经论的传承,但大家还是聚在一起读一读、讲一讲,我觉得这样学习是可以的。所以这次也是这样,首先我给你们读一遍,然后给你们简单解释一下,以这种方式和大家共同学习。当然,在这么多人当中,可能要数我的朗读最不好,但现在却要让我给大家读。如果在其他团体中,一般是读得最好的人站起来读。为什么我读得不好呢?其实也不能怪我。今天,我读师范时的一个班主任来我家,我也跟他聊起这件事,我说自己的汉语很差,因为读小学时没遇到过一个讲普通话的老师,读中学时虽然有讲普通话的老师,但那时“四人帮”刚下台,学校没有正规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每天要么破坏纪律,要么跟着社会搞运动——在墙壁上写“打倒四人帮”之类的口号,读师范时虽然有些老师普通话可以,自己也很想学说普通话,但是一个礼拜只有一堂汉语课,再加上我已经二十岁了,再开始按拼音学习拼读也很困难。所以,如果我读得不好,你们也不要怪我,要怪就怪历史吧。. }* N2 G0 Y$ R# B6 q
  
& |7 t  B! E& O9 x+ G7 f     译者: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4 w1 z% `: I0 o6 `
  这里的宋是南北朝时代的刘宋,不是唐宋元明清的宋。宋(公元420~479年)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由于这个王朝的皇族姓刘,所以又称为刘宋。畺良耶舍(公元383~442年)是西域人,宋文帝元嘉年间,他不远万里来到建康1,在建康翻译出了《观无量寿佛经》和《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他的传记详见《高僧传》。/ E0 o) N2 _; s6 p, q( h0 X5 q
  虽然畺良耶舍翻译的经典不多,但是从宋朝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我们读起他的译作依然感觉很有加持,从这一点看他确实很了不起。其实翻开汉地的《大藏经》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经论都是印度、西域等国外译师翻译的,而汉地译师翻译的经论并不多,除了玄奘、义净等人以外,见不到很多汉地译师的译作。0 z# K9 M! v& L+ m# A* ~$ y9 N5 B
  现在个别人说净土三经是伪经,以前也有此类没有智慧之人,但这些人只是造口业而已,他们根本不懂佛教的历史,也不知道净土诸经的来源和译者的功德。过去藏地也有这样的人,当看到一些甚深的经典时,因为他们不懂其中的意义,就说这是伪经。在《法界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曾呵斥对如来藏教义持邪见者:“对这种愚痴的人,我不愿意花费时间跟他们辩论。”所以,现在个别诽谤净土三经(包括诽谤密宗续部)的人也是愚不可及之辈,有智慧的人也不愿意和他们辩论,即使跟他们辩论,这些愚者除了重复自己的邪见以外,也讲不出什么道理。在座的人对大乘佛法要有稳固的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是随波逐流,自己没有辨别的智慧,听到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这种佛教徒特别可怜。我们千万不能变成这样的人,一定要懂得佛教的历史和佛法的道理。
5 J9 q# ~1 [3 V* k5 B  下面看经典正文。
  j+ _( |& f" Z" j  
4 W: \8 q/ Y' ~# \8 }) Y7 p8 m% N* Y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 H/ k2 D. ^. v1 r" ~# p( r* F! @3 i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某一个时候佛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会一处,又有大乘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n" C1 t( J$ s/ L* E( l
  在佛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这是后来的结集者加的,这句话非常有必要,它可以表明经典的真实性并且启发读者的信心。《大智度论》中说:“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 \& y  G6 H) r# L0 B8 R3 S  “一时”是宣说经典的时间。为什么此处没有说具体的时间,比如佛陀成道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以“一时”来笼统言之呢?这里面有非常甚深的意义。因为相应每个根机的众生,世尊宣说这部经的时间也不同,不可指定是哪一个时间,所以便以“一时”来概说。
' Z! F& F: z+ H( l# K/ ?  佛说任何经典都有缘起。《观无量寿佛经》也不例外,刚开始叙述了一件发生在王舍城的故事,由此引发了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宣说如何观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器情庄严。下面我们看这个故事。( X. j8 [8 R% o: T* e
  . w8 H3 N! w( f& Z. v2 R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2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3 J- L7 s6 i5 [& Q" Z  q  当时王舍大城有一个太子名叫阿阇世,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将父王频婆娑罗逮捕并幽闭在七重室内,并且约束诸位大臣,下令任何人不得去探望。  R$ @; B) u6 r4 a. U+ S' l8 h
  “阿阇世”是梵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为“未生怨”,为什么这个太子名叫未生怨呢?因为他还没有降生时,相师就授记他将来会害自己的父亲,所以父母给他取名未生怨。
+ |. V! C7 P0 X+ _  佛经中记载:频婆娑罗王直到晚年还没有儿子,他特别着急,到处求神赐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后来有个相师对国王说:某处山中有个仙人,这个仙人三年后会去世,之后他会成为你的儿子。国王求子心切,等不到三年就派人把仙人杀了。仙人临终时发恶愿:现在我命还未尽,国王就派人杀我,如果我死后给国王当儿子,将来也要杀死国王。仙人死后,神识入于王后胎中。国王得知夫人怀孕后非常高兴,请相师观察孩子的未来,相师观察之后提醒国王,这个孩子生下来后对国王的生命不利。国王听后转喜为忧,等孩子生下来后,便将他从高楼上扔了下去。但因为前世的福报,王子只摔折了一根手指,此外没有任何损伤。3国王无奈,便将其抚养大。阿阇世和频婆娑罗王的恶缘是这样的。- R4 z! H0 H3 G" x
  提婆达多为什么要挑唆阿阇世害频婆娑罗王呢?因为他想借助阿阇世的力量与佛陀竞争。当年佛陀以王子身份出家成道后,在印度掀起了一股王子出家的热潮,好多王子都竞相出家。受这股热潮的影响,身为王子的提婆达多也出家了。提婆达多出家后,因为发心不清净,所以始终没有获得圣果。后来提婆达多欲学神通而获得利养,便到佛陀面前求神通法,但佛陀只给他讲了四念处,没有讲如何修神通。提婆达多又向舍利子、目犍连等阿罗汉求神通法,舍利子、目犍连等人也只传授了四念处,没有教他修神通。最后他找到阿难,恳求阿难教自己神通。因为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哥哥,再加上阿难心比较软,就给他传授了修神通的窍诀。提婆达多在寂静处精进修持,不久就获得了初禅,以初禅而现前神通。有了神通后,提婆达多的野心更大了,他居然想跟佛陀竞争。
3 m% Q8 M" z, p) W; Z$ e  为了和佛陀竞争,提婆达多做过许多可笑的事。一次未生怨王对他说:“佛陀身上有金色的光芒,你能和佛陀比吗?”为了让身体具足金色,提婆达多就让金匠在自己身上敷热油,然后在身上贴金箔,结果他被烫得惨叫不止。又有一次未生怨王对他说:“佛陀脚下有法轮相,你能和佛陀比吗?”为了具足法轮相,提婆达多就让铁匠用烧红的铁轮烙自己的脚,结果又被烫得哀嚎不止。
; |5 g- J1 h) Z6 u) R9 G7 K5 P# {9 u% f# G  为了和佛陀竞争,提婆达多需要一个可靠的施主,于是他劝说阿阇世:“您的父王一直不死,太子您为何不除掉父王,自己当新王呢?我也除掉如来,自己当新佛。这样由新王新佛治化世间,难道不是很好吗?”受提婆达多的引诱,阿阇世发动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在七重监狱内,并且不让任何人探望。
9 |/ t/ T1 Y( w  朋友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从历史上看,依靠善友的引导,有很多人走向光明;依靠恶友的诱惑,也有很多人堕入恶趣。《大宝积经》中说:“远离善知识,常亲近恶友,随彼教诲转,数堕诸恶处。”因此,大家要注意交往的人,千万不要随恶友而转,否则自己的前途一定是黑暗的。# T& M# ~! P" Y) ^0 d: t, E0 M5 K
  
. R0 Y" `2 x) f; o6 A. T     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T$ x) l" [: ?7 T
  国王的大夫人名叫韦提希,她因为恭敬国王,就将身体沐浴干净,用酥油蜂蜜和4炒面然后敷在身上,又在璎珞饰品中盛满葡萄汁,然后秘密探望国王并将这些饮食奉上国王。
" a/ q# D- X2 z1 ^% y  一般去监狱探望犯人是可以的,但给犯人送东西是不行的,甚至监狱长都不准带东西给犯人。前一段时间,我去某监狱给犯人宣讲佛法,当时所有进入狱区的人都要接受检查,就像登飞机前要经过安检一样,身体里里外外都要查个遍,包括手机在内的大小物品都不让带进去。
4 ~  S! @; A$ X- \5 Z: y2 p  不过,虽然阿阇世不许人探望频婆娑罗王,但韦提希夫人身份比较特殊,所以她每天都能见国王,而且为了让国王不饿死,她想了很好的办法——在身上涂上炒面、在璎珞中灌满葡萄浆,到监狱里以后让国王食用。
4 l2 K$ [! o! _/ d. `6 n  ) S1 P2 G% ?' s+ U0 ]5 q4 S, v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0 m7 Q& ?( y- ^( v! Z7 I" \% K0 t  大王吃了炒面喝了葡萄浆并且用净水漱口,漱口后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这样说道:大目犍连是我的好朋友,希望您以大慈大悲心给我授八关斋戒。当时目犍连像鹰隼一样迅速飞到国王所在之处,每天都这样来为国王授八关斋戒。世尊也派遣富楼那尊者为国王说法。这样经过了二十一天,由于食用炒面蜂蜜并且得闻正法,国王一直颜色和悦。1 ~5 M3 o- T# c4 u7 z/ U1 ^0 I* J* r
  临终时求法得戒特别重要,频婆娑罗王知道自己命不长了,所以祈求目犍连尊者为自己授戒。他的做法非常值得后人借鉴。如果有些在家人一辈子出家守戒比较困难,可以在生命最后阶段出家受戒,这也有很大的功德。- k& d" a' D) e: N" e9 J  ^
  为什么世尊派富楼那尊者给频婆娑罗王说法呢?因为世尊与频婆娑罗王关系非常好。佛经中记载,悉达多太子离开皇宫出家后并没有立即获得解脱,他曾经在一段时间依止外道修习世间禅定。一次,悉达多太子到摩揭陀国化缘,刚好频婆娑罗王从窗户中向外眺望,见到悉达多太子相貌庄严、威仪清净。频婆娑罗王觉得非常稀有,便出宫拜访悉达多太子。悉达多太子对频婆娑罗王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并说自己为了寻求解脱而离开皇宫出家的经过。频婆娑罗王听后非常感慨,他表示愿意分一半国家给悉达多太子5。但悉达多太子说,自己唯一的希求就是解脱,对世间的王位没有兴趣。听悉达多太子这样说后,频婆娑罗王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他恳请悉达多太子得道后首先到王舍城接受供养并宣说佛法。悉达多太子默许了。因为有这个承诺,世尊在金刚座大彻大悟后,游化人间的第一站就是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也成为世尊的大施主,在有生之年一直虔诚供养世尊。从历史上看,摩揭陀国与佛教有甚深的因缘,不仅世尊在那里呆的时间最长,而且那里还涌现了阿育王等很多大力护持佛教的国王。
& V! a6 M& d' h4 g' O5 h: `  在二十一天当中,一方面韦提希夫人天天给国王提供饮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富楼那尊者、目犍连尊者天天给国王说法、授戒,因为有了物质粮食和精神粮食,所以国王气色非常好。由此我想到,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滋养身体的饮食,没有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不行的,但仅有物质粮食还不够,还需要精神粮食。正是为了满足众生对精神粮食的需求,佛陀才来到世间为众生转法轮,如《华严经》云:“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世转法轮。”目犍连尊者和富楼那尊者也是如此,他们以神通飞到狱中时,没有给国王带食物,而是以佛法安慰国王。+ B8 X/ d2 g- k8 n5 B5 v
  死亡的到来是很突然的,谁都不能肯定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每个人提前对死亡就要有所准备,不要总认为自己现在肯定不会死。当遇到生命危险时,我们一方面要争取生存的希望,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死亡的准备。临终的时候,如果自己能念诵观修当然是最好的,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此外,当看见其他众生离开世间时,我们也要尽己所能、无有条件地以佛法帮助他们。
* f6 r0 K( n" M  世间众生非常短视,他们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今生。甚至有些佛教徒也是如此,大多数时间谈论的都是健康、饮食等话题。有时候看到这种现象,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些事情谈也可以,不谈也可以,因为它们最多管用几十年,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漫长的来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考虑:我这辈子有没有行持善法?我临终时有没有不堕恶趣的把握?我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这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 F9 M" q. r8 J7 N  
, k' s; t) F5 M& k9 @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T7 Y/ ?4 u+ k
  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现在还活着吗?守门人禀告说:大王,国王的大夫人天天身涂蜜面,在璎珞中盛满葡萄浆,以之供奉国王,沙门目犍连和富楼那每天从空中飞来为国王说法,我无法制止他们。
9 W4 l7 e% L/ [: H; {  + X( p( ]- F9 g3 c2 F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 X1 m# b: O: q& z* w+ B' R; e  阿阇世听到这些话,愤怒地咒骂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贼,她跟老贼为伴,沙门也是恶人,他们以咒术迷惑人,令这个恶王多日不死。于是手持利剑准备杀害母亲。
1 y' J2 z, J" G8 e6 ?  其实,如果说母亲是贼,父亲也是贼,那自己应该是小贼了。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不过人就是这样,气昏头时就会说出这样的蠢话。" u  Z7 i  A4 @- I" C' t
  
$ ]2 F* s# X0 i8 X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 T& I, N. n# Q+ B) _  这时有一个聪明多智的大臣名叫月光,他和耆婆6向阿阇世王顶礼,之后说:大王,我们听毗陀论经7中说,劫初以来由于贪执王位而杀害父亲的恶王有一万八千,但从未听说过暴虐无道杀害母亲的,如今大王要做杀害母亲的违逆天理之事,这染污了刹帝利种姓,不要说亲眼看到这种事情,我们连听都不忍心听,这是旃陀罗8的所为,我们不适合再住在这里了。说完,二人以手按剑退离王宫。
4 H7 o) L: Q, y* \* \$ n  在佛教看来,杀父亲和杀母亲并没有差别,这都是极大的恶行。如果杀害父亲不染污刹帝利种姓,而杀害母亲才染污种姓,这是没什么道理的。但为了阻止阿阇世杀害母亲,两位大臣特意这样说。
! J+ W" x* l7 L/ M  
* x: i# ~8 ]& h: U5 H4 t+ s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1 k& _* ~+ M6 _9 n  阿阇世惊恐万分,他对耆婆说:你真的不为我服务了吗?耆婆说:大王,慎勿害母。国王听到这番话,便忏悔自己的行为,放下宝剑不再杀害母亲,但下令内官将母亲关在深宫中不得外出。
& o7 q/ J/ `' k' p# V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即便高高在上的国王也有无常来临之时。以前兴盛发达的时候,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的权势多么令人羡慕,可是后来频婆娑罗王被儿子关在七重监狱中,很快就要被饿死了,韦提希也被儿子关在内宫不得外出,这又是多么可怜。7 t' f- h! x1 X
  和古代相比,如今此类无常之事更是经常发生。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有关陈水扁的纪录片。当年身居总统宝座时,有无数人向陈水扁欢呼送花,如今他却身陷囹圄。和陈水扁相比,有些国家的领导人更惨,甚至连命都送掉了。以前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就是一个例子。最近的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也是如此,前一段时间他还在放狠话:有本事你们就过来,我在这里等着……但现在不仅他的国家被反对派掌握,他本人也在人间消失了。大家想一想:连高高在上的国王和总统在无常面前尚不免如此,我们这些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家要认识到,世间的地位、财富、名声、相貌、欲妙等一切都是无常的,在无常面前没有任何稳固不坏的法。
$ P& I1 o+ l2 K6 B* c3 m' ?: V  作为求解脱者,我们不应该贪恋虚妄无常的世间法。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会有两种相违的心态,如果自己的心耽著乱七八糟的世间法,那就不可能拥有清净的出世间境界。《大般涅槃经》中说:“诸欲皆无常,故我不贪着,离欲善思惟,而证真实法。”因此,我们只有远离世间的贪欲,并且经常善巧思维真理,才能证得真实法。自古以来,很多智者首先都是放弃世间的贪欲,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内在的精神解脱之路,原因也在于此。
5 M) g% i5 r8 ]2 Z( |. j# U& C  世间人希求的是外在的物质享受,他们只知道感官刺激的快乐,根本不知道内在的精神快乐,这就是众生的可悲之处。当然,我们要清楚,佛教提倡的精神快乐不是神秘主义,它经得起任何智者的观察。不要说心的奥秘、万法实相等甚深的佛理,仅以最基础的万法无常来讲,世间的任何智者都无法否认。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好像越学习佛法越“上瘾”。我本人就是这样,不管显宗或者密宗的任何法要,我都是越学习越有兴趣,学到最后总感觉这是世间唯一的真理。' T! J7 j! G3 s! P7 ]
  我并不是因为贪执自宗,所以才偏爱佛教的。《胜出天神赞》中说:“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我不是贪执佛陀,也不是敌视淡黄派等外道,谁的语言具有正理,我就视彼为自己的本师。)同样,我对佛法的热爱也是基于公正态度的。
9 V4 A$ O7 `# ^5 r" g  
9 a( d* _. _6 u6 l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 L/ Y2 T* S& t; H  韦提希夫人被幽闭在深宫中后,内心忧愁不乐,精神也很憔悴,于是向着耆阇崛山遥礼佛陀并这样说:昔日我快乐的时候,如来世尊经常派遣阿难来慰问我,现在我非常忧愁痛苦,世尊德高威重,我不敢期望您亲自来见我,但希望您派目犍连尊者和阿难来见我。说完悲泪如雨,远远向佛顶礼。
" }( K' ^5 {( x# l0 u, ?  
; ^# r% B! U4 R8 ?' y6 O2 C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 k6 b5 ?% R4 J: j7 R/ Q0 r' W7 k9 ?* I& q  还没等她抬头,世尊在耆阇崛山已经了知韦提希心中的念头,就派目犍连和阿难从空中飞到王宫。世尊也从耆阇崛山消失,忽然在王宫中出现。9 w4 N: s. V% {, S3 M
  & R( C% c- R9 e+ X, ]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1 o# x9 f# z5 O8 X. ^
  韦提希顶礼后抬头,见到紫金身色的释迦牟尼佛坐在百宝莲花上,目犍连侍立在左边,阿难侍立在右边,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诸天人在虚空中普降天花,以各种资具供养世尊。6 B  q7 E" V( Y" X& B0 ~
  $ P+ `- t4 W+ l3 x" K/ O8 P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C4 P1 ^5 `) r8 \$ r; P% K5 E
  韦提希见到世尊后,解下身上的璎珞装饰,五体投地向世尊顶礼,边哭着边向佛陀说:世尊,我宿世造了什么罪业,怎么生下这样的恶子?世尊您又有什么因缘,怎么跟提婆达多共为眷属?但愿世尊您为我广说无有忧恼之处,我想往生到那里,我不愿意再住在南瞻部洲这个浊恶世界。这个浊恶世界充满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有很多不善的众生。愿我将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我现在对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9教我观修清净刹土。
3 f0 \5 {' y( h) w! f( d" H* ^9 P6 i
5 u/ k  S& O  e2 \# {3 ^5 _   回向偈:
) D9 }3 p! g2 O* z5 N: q& E7 g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1 D  O! X9 l8 g* R" p. j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7 O# Q4 u! e* ^: H, z8 O6 u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w: I, n) Y( ]" j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O, a" |( \1 O* [/ z1 @0 n0 W
& j% j3 }" C0 R7 D* T4 @( g1 ~0 u+ ?: _+ c! T( F) X6 q
第二课" o7 b: I* e8 E4 U5 Y% O6 @) A( Q! H
  
1 V% z2 r$ T! v" r思考题) l" K( E1 J5 l5 V( {+ \
1.复述本课所讲的一则往生净土公案。$ {1 S/ {/ p. @9 }/ ~5 O6 F* f
2.复述净业三福。
  ]# M4 ]. O) ]; a3.在求生净土的人当中,为什么有些人要受比丘戒甚至菩萨戒,而有些人只要受居士戒就可以了?% }0 j8 F$ r2 ^
$ {  m9 v5 Z  n8 w( X( }+ E1 i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z7 B0 h6 t/ M+ l6 G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u" z. B! \) Y& O. ?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 i6 ^. ?5 r! B) @" ^$ k; o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6 E" Z2 H  w/ w* Z* S1 I: M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m+ X3 E) {. J8 B) h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0 b. C; I! x+ u) J' Z5 A

- N7 r+ W6 j6 i. [1 |+ {2 w3 v  
; r- r: d3 R# m" s5 F  ?+ P  这段时间主要讲净土法门,如果因缘具足,以后我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六祖坛经》等禅宗的经论,再往后打算学习一些律宗的经论。虽然汉传佛教有天台、唐密等八大宗派,但禅、净、律这三宗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学习。9 o, b7 o* f/ B  q  M
  佛教徒要有包容心,虽然在座的人都是学藏传佛教的,但是也应该学习其他传承的教法,不仅要广闻博学佛法,在有必要情况下也可学习其他宗教或者世间的知识。个别修行人以前思想比较保守,什么都不愿意接触,这些人今后应该开放思想。当然,相比学佛的人,世间人就更需要开放思想了。最近三十年以来中国搞改革开放,扩大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虽然在物质层面的开放还算可以,但在精神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放,还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了解世界。
4 V: O& j" c. U" P/ f: I) P  我始终认为,作为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很多知识,如果只懂某一个法门,比如只了解净土法门或者密宗法门,那不一定能度化很多众生。佛陀之所以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也在于此。虽然佛法的究竟密义是一致的,在《华严经》或者《大宝积经》等一部大乘经典中,就已经含摄了世尊的所有教言,从这个角度而言,世尊似乎只说一部经典就足够了,但是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世尊还是宣说了无量法门。因此,大家要认识到,从自己修行的角度而言,专门研习一两部法是可以的,但从弘扬佛法的角度而言,还是有必要广泛地学习。如果一个人的心胸特别狭隘,要么只学习藏传佛教,其他什么都不接触,要么只学习汉传佛教,其他什么都不学习,甚至在汉传佛教里面也只学习净土或者禅宗,这样发展下去就危险了,到一定时候很可能排斥或者诽谤其他宗派,从而造下舍法的严重恶业。其实,翻开无垢光尊者等前辈大德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在学习浩如烟海的经论后才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的。这些大智者尚且如此,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就更应该广闻博学了。
4 E; l; Y# ~9 K2 D  现在我们能学习《观经》,这在百千万劫中都极其难得。你们不要认为:我跟这么多人一起听法,这是偶然的机会,这是一种巧合。《大宝积经》中说:“诸佛兴出世,玄远甚难值,人生在世间,亦甚难得遇。诸人咸同志,俱信乐听经,于亿百千劫,甚复不可遭。”因此,大家应该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7 ?) ?% g/ w, R9 c. y3 M
  如果我们对《观经》有强烈的信心,这样很容易往生净土。《乐邦遗稿》中记载:以前有一个叫僧显的出家人,当时《观经》刚翻译出来不久,看到《观经》中所讲的净业三福以及九品往生之理,僧显非常欢喜地说:“我身居五浊恶世,为众苦所缠,现在得到了这部经,今后有解脱的希望了!”于是他依照《观经》精进修持了九个月。有一天,僧显见到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于是登上金刚台安详往生。6 Y  e9 a; [  I, N9 U  d' R
  有些人经常担心:自己一辈子造的业比较严重,死后会不会堕入三恶趣?其实,如果平时经常听闻思维佛法,自己的心尽量与佛法相应,命终时根本不用害怕。这并不是我随便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证。比如《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当意乐正法,以慧善修作,是故命终时,决定离险难。”以前我看到这个教证时非常欣慰,觉得自己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对佛法是有信心的,不像世间人那样将佛法当作迷信、将佛陀当作神,而且自己也尽量串习佛法,所以,临终时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0 Z' P. N8 ?! X9 K1 G0 o- n  如今我们遇到了《观经》这么殊胜的法门,应该抓住这个解脱的良机。在临终之际,自己要依《观经》观想,如果自己实在不能观想,就要让人为自己念诵《观经》。《莲宗宝鉴》中记载:慧远大师有一个叫僧济的弟子,僧济临终的时候,慧远大师递给他一支蜡烛,提醒他摄心观修西方净土,并让大众为他念诵《观经》。僧济依照大师的教言,手持蜡烛专心观想。到了五更时分,他把蜡烛递给别人,然后小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僧济说:“我刚才梦见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现在我要去了。”说完就右卧而逝。像僧济一样,汉地有很多人依靠《观经》往生极乐世界。这次我没时间翻阅很多资料,否则应该能找到许多往生的公案。阿弥陀佛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在座的人遇到了这么好的法门,只要大家努力修持,虽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往生净土,但相当一部分人一定会往生,纵使今生不能往生,来世也会轻而易举获得解脱。( \! [8 x* r4 n
  大家要将学习《观经》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学佛的人或者没有认真思维佛法的人总觉得人生很漫长,他们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今生的发展和快乐上。其实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而未来却是极其漫长的,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是永享快乐还是永受痛苦,就取决于现在积累善法还是造作恶业,也就是说,今生就是决定来世的关键时刻。因此,虽然我们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时间用于衣食住行,但更有必要拿出时间用于学修佛法。当然了,作为大乘佛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解脱,更要关心一切众生的解脱。不过可惜的是,末法时代很多人只关心今生的温饱,连自己的来世都不想,更谈不上想众生了。本来,来世明明是存在的,可是许多愚痴者根本不知道,这些人确实非常可怜。相比之下,在座诸位就非常幸运了,能够诚信三世因果,又遇到了《观经》这么殊胜的法门。在这个时候,大家不要错过解脱的良机,一定要以欢喜心听受此法。下面接着讲经。
. E9 j" G3 O8 H  
$ w' Z$ W5 T' K! ^  昨天讲到,韦提希夫人对娑婆世界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她问世尊:我造了什么样的恶业,怎么生了阿阇世这样的不孝之子?世尊您又有什么因缘,怎么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这个世界太恶浊了,我不愿意再呆在这个世界,我不愿意见到恶人,也不愿意听到恶声,我想前往清净的刹土。韦提希夫人这么说以后,世尊便为她示现神变。
; p7 L9 r6 ^3 C- U/ h/ T5 z* @/ \  
$ H3 E( U! E3 l( Y8 J, A7 t% N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3 ^: x9 [8 N) `" C: Q  这个时候世尊从眉间放出金色光明,其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之后又返回并住在佛的头顶,化为如须弥山一样高大的金台,十方诸佛的清净微妙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有的国土以七宝合成,又有国土纯粹是莲花所成,又有国土像自在天宫般庄严,又有国土像水晶镜般清净。十方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金台中有无量个这样清净庄严的佛土,令韦提希一一得见。
- q+ S3 X5 C' q2 F2 M  此处说,在一座金台中,能够显现十方无量佛刹。这种境界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许多佛经中都宣说过这个道理,如《华严经》云:“无量诸佛刹,能入一世界,佛刹不增减,不思议所行。”
8 V, w5 _# }3 G5 p! g  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很多人都能见到不可思议的景象。《米拉日巴尊者传》中记载,米拉日巴尊者曾为惹琼巴显示神变,米拉日巴的身体没有缩小,牛角也没有变大,可是米拉日巴却安然坐在牛角中。《华严经》中说,在弥勒菩萨的加持下,善财童子在毗卢遮那楼阁中见到弥勒菩萨从因地到果地的无边显现。对凡夫人来说,这些现象是很难想象的,但因为万法是空无自性、如梦如幻的,所以只要具足了因缘,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可以呈现的。在修行过程中,很多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也见到过此类净相。
" y6 T/ k" S1 Y  
% ]0 Z  D7 G* Q) P: u! n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 g+ C1 e+ \# _" `9 Q. s( l  韦提希对佛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很清净并且都有光明,但我现在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面前,愿世尊教我如何思维、如何修持三昧。
0 o. ^: K0 ~/ }1 B  (藏地有这种说法:如果讲法的人打喷嚏,说明听法的人在打瞌睡;如果讲法的人心散乱,听法的人会打喷嚏。我刚才打了个喷嚏,是不是你们有人打瞌睡了?我发现有些人已经睡着了,而且还睡得特别香,可能他们梦见极乐世界了。), E4 B3 F! R$ t
  世尊为韦提希显示了无量佛刹,每个佛刹都清净光明,不像娑婆世界一样到处是垃圾和脏东西。我们这个世界各方面都很不如意:今天这里发生污染,明天那里发生泄漏。不仅外环境,内有情也存在各种缺陷:有些人性格不好,有些人心情不快乐,有些人烦恼深重,有些人长相不庄严……有时候想起来,生活在浊世真是苦多乐少。有些不学佛的人认为:怎么佛教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呢?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你看我多么快乐啊!其实他们不知道,在轮回中暂时也许会有一点快乐,但大多数时间肯定是沉溺于苦海。只要以智慧去观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 ~7 K5 G+ R# m2 U' P0 d! _  在释迦牟尼佛显示的刹土中,韦提希唯一选择阿弥陀佛的刹土,这说明她是有智慧的利根者。不管汉传佛教界还是藏传佛教界,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都选择了往生极乐世界,包括与我们有殊胜因缘的法王如意宝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确实是智者的选择,大家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6 j8 A4 d: Q9 I& ^! F
  
* w7 E+ a- E1 h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阿那含。5 \, L+ t6 L' w
  这时世尊破颜微笑,从佛口中放出五色光明,每一光明照射频婆娑罗王头顶。国王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他的心地法眼无有障碍地遥见世尊,于是稽首向世尊作礼。依靠世尊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国王的境界自然增进,成就了阿那含果10。
+ ~% t: D; u* W# O& W5 k, q& M3 |  佛所做的一切,包括微笑在内,都有甚深的密意。而凡夫人不是这样,有时候无缘无故也会“哈哈哈”笑上半天,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笑。
# n) u0 O/ i& Z- h7 H  T  我看过一个《观经》的动画片,那里的情节跟此处有点不同,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昨天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给我打电话,他说自己正在寝室里看某个故事。我问他为什么要看。他说是老师要求看的,据说这对开发智慧有帮助。我说:“可能你没有看书,是在看光盘吧?”他说:“对,书我不想看,但光盘还是愿意看。”你们有些人也不太愿意看书,但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多看书。) H$ ?6 n6 r; v( H# N
  虽然频婆娑罗王是佛在世时印度最了不起的国王,可是他的晚年却很不幸,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害死的。由此可以看到,人生的遭遇是很难说的。当然大家也要知道,虽然阿阇世刚开始很坏,为篡夺王位而杀害父亲,但后来他变成了好人,不仅在世尊面前忏悔了杀父恶业,而且世尊圆寂后五百阿罗汉结集三藏11时,他成为供给一切资具的大施主。
' V# J& @+ B1 Q2 T' J1 ]  F0 D9 j  有些人也许会想:为什么世尊要放光加持频婆娑罗王,使他证得阿那含果呢?这是因为虽然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夫人都被关在监狱中,但两人的情况有所不同:韦提希夫人虽然被关起来了,但她有吃有喝,身边也有人伺候,相当于软禁;而频婆娑罗王没有任何饮食,等于已经被判了死刑。可能世尊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特意放光加持国王,让他在临死前获得阿那含果。. Z. u; c4 z1 O( O- U6 [9 I
  
! |* [4 L; k7 l- P% J$ ^% Z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5 e5 R% m* H4 \  世尊告诉韦提希:你现在知不知道,阿弥陀佛离这个世界并不遥远?你应当专心观想他的国土以成就净业。现在我为你广说各种譬喻,令未来世一切欲修持净业的凡夫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 @) \4 a8 _* @* A1 y5 o  从这段经文可见,不仅当时在场的韦提希,未来的很多凡夫人都是《观经》的当机者,所以这个法门确实很重要。汉地众生有机会看到净土三经,而藏地只有《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目前还没有《观无量寿佛经》,如果有时间,我想把这部经典翻译成藏文。去年我翻译《弟子规》花了很短时间,翻译这部经典应该也不会困难。
$ S  w4 |3 I: z  p1 J  , p- `7 U- P" v3 n4 ?& d- W/ N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7 r. ]+ r- ~2 m4 U2 K* ~( G  凡欲往生彼国者,应当修持三种福德。  _' [8 B+ E# I: f4 W
  下面讲的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净业三福。在座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察:既然我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那我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做到这三福?其实这三福并不难,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能做到这三条最基本的要求。
; C/ E  I. l7 A  
# c, h" O4 ~8 O) d# E0 O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q3 L9 x" j9 z  第一是孝养父母,承事老师(包括世间的老师和佛教的上师)和长辈,以慈悲心不杀害众生,修持十种善业12。
! H  l0 A' u0 G; b  孝敬父母非常重要,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是基本的为人之道,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它的功德也很大。《贤愚经》中说:“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也讲过这种道理。所以大家要明白,孝敬父母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欲往生净土者一定要孝敬父母。
9 o5 M( B1 l: v3 s  除了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也很重要。如果你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打蚊子杀老鼠,这样肯定往生不了极乐世界。现在有些学净土的人口中一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手上一边“啪啪啪”打杀蚊虫,这种行为非常颠倒。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如果别人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用刀子砍杀自己,或者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用枪对着自己的胸口,自己是什么感受?所以念佛的人千万不能杀害众生,当然,如果是无意中杀了众生,通过忏悔很容易清净,还是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 Y4 X, I9 b) v, S' X) n  以上这些是在家信徒的基本行为,在此基础上修持净土法很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在座的各位不想往生净土就罢了,如果想往生净土就一定要做到这些要求。* |2 D7 L  F, ~1 l& L1 |
  
" J" R7 E9 Y/ Z( j# R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7 Y! l* R, Z! I
  第二是受持三皈依,具足清净的戒律,不违犯威仪。
) r$ @- W% \0 ~+ m) r4 X' g  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种:最基础的是在家居士戒,往上有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和比丘戒、比丘尼戒,再往上有菩萨戒乃至密乘戒。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根机受持相应的戒律。5 a% o) C8 E- ?
  有些人可能会想:在求生净土的人当中,为什么有些人要受比丘戒甚至菩萨戒,而有些人只要受居士戒就可以了?这是由于人的心态不同所致:有些人虽然只受了居士戒,但他们求生净土的心特别切,平时修行也特别精进,因为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相比之下,其他人虽然受了出家戒,但是由于往生的心不切,修行也不是特别精进,所以不一定能往生。
2 a8 X$ t: V9 l9 }* k9 S  世尊在此处的说法比较灵活,他并没有说必须受比丘戒或者菩萨戒才能往生净土,这种说法隐含着一个甚深的道理——一个人能否获得解脱,关键看信心和精进,如果信心特别大,修行也特别精进,那即便形象上没有出家,照样可以获得解脱。现在经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居士对阿弥陀佛特别有信心,平时念佛也很精进,所以临终安然往生净土;相反,有些大法师临终却没有往生。因此,诸位在家佛友们要清楚,虽然出家功德非常大,但如果不具足出家的因缘,自己也不必灰心,以在家身份修行也可以获得成就。: }. B( j8 W( D6 S% E
  总之,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受持清净的戒律。法王如意宝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没有一分戒律,就没办法约束自己的身心。《诸法集要经》中说:“于三有海中,以戒为船筏,当依教奉行,能到于彼岸。”佛陀入灭前也教诫弟子:“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大家至少要受持一分戒律。) U# t6 p  e% x( E) W
  : x9 c5 t7 D$ h  E0 k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 V+ d4 Y1 f) p4 v# B4 Q6 P5 p  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进别人修行。这三种事就叫做净业。; [. s# t3 k0 T! ?5 s; P8 ]
  这里讲了四点要求:: t' ]$ r  N- C( ~
  1.发菩提心。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5 d( P6 U  a) x' d3 Q! U) L- G) k
  2.深信因果。《正法念处经》云:“信业果者,一切恶业,皆悉舍离。”这个教证说得非常清楚:如果能够相信因果,以前造的业即便再重,后来也会得以清净。4 f! E, M1 L3 w* C' r
  3.读诵(也包括顶礼、转绕)大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大乘密严经》,这部经中讲了许多大乘的功德,如云:“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如来之境界,佛子应顶礼。”华智仁波切也造过赞叹大乘佛法的赞颂文。所以大家要受持《妙法莲华经》、《金刚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大乘经典,而且不管到哪里,也要随身携带这些经典,将其作为顶礼或者供养的对境,这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1 w8 y7 ]& D% B" c  4.劝进行者。自己学修净土法门的同时,也要劝化别人进入此法门。
8 Y3 y9 |) Z+ S* u7 \5 U  & s/ j! ^' P' {; `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7 z) a! X( v+ H1 o3 n6 p$ q6 M  佛对韦提希说:你知不知道?这三种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宣说的往生净土正因。
2 _$ T  m1 f6 M0 u( X/ u/ F  净业三福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宣说的,也是三世诸佛对所有希求往生净土者宣说的,所以大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这些要求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修行实在太差,那可能没办法行持,除此以外,只要是稍微有一点正知正念的人,都应该能行持这三种福业。大家最好背诵这几段经文,如果实在不能背诵,应该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上不要总是写着:一斤白菜多少钱,一斤苦瓜多少钱……
( j* ^' Y4 f: u7 y  世间人谈论的都是生活、金钱、感情、房屋等琐事,其实这些人应该反思一下:谈论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今天我遇到一个修行人,他说:“有时候自己站在山顶,俯瞰城市里的茫茫人海,想到自己从小到大,所认识的人当中已经死了多少?现在还活着的有多少?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人间?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确实如此,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面对死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光是恐怖也没有用,应对死亡的唯一方法就是修行佛法。虽然活在世上,我们也需要为了生活而努力,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生活,但除了考虑生活以外,也应该考虑来世的解脱,也应该拿出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这次是我第一次讲《观经》,很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讲,在座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观经》,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听。生命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我和你们一样很快都会离开人间,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的机会,一定要记住经中开示的殊胜窍诀。+ ?: a8 b3 a6 Q% z: T
  
9 w/ z1 z0 L/ O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j0 h8 q3 v; A9 d5 |, @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天为未来世一切被烦恼贼所害的众生宣说清净之业,善哉韦提希,你能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好了!阿难,你应当受持并且广为大众宣说佛的教言。
" ^. D$ V, t% P+ W7 c  为什么世尊再三要求“谛听”呢?法王如意宝解释说,这是因为某个问题特别重要,为了让听法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世尊在说法时经常会再三要求“谛听”。
9 |7 L: }7 y0 K2 b- k  “快问此事”的“快”不是“快慢”的“快”,而是“痛快”的意思。为什么世尊对韦提希的提问感到高兴呢?因为韦提希提出问题后,世尊藉此可以宣说净业三福以及十六观,也就是说,韦提希的提问关系到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事。
5 {* }: q) o- A  所谓“广为多众宣说佛语”,不一定是直接对很多人宣说,通过做光盘、做法本让人们知道佛法也叫“宣说佛语”。有的人说:“我没有弘法的能力,我只能印一点法本。”还有的人说:“我没有弘法的能力,我只有帮忙打打字。”其实,通过各种途径让佛法流传就是弘扬佛法。阿难便是如此,当年佛陀要求他宣说佛语时,他除了亲自为大众宣说,后来还通过结集经典将此经立为文字。& Q6 ]9 \' N* n# U6 H
  
# X5 U: v* s) J/ b" H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5 `0 p# q. P) O3 |
  如来今天教韦提希和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令一切众生依靠佛的力量见到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犹如手执明镜见到自己的面像一样清晰。见到彼佛国土的微妙快乐之事后,以欢喜心的缘故当下获得无生法忍。. f4 y8 e- p% H4 T
  不仅韦提希当时依靠佛的威力见到了极乐世界,包括我们在内的未来世一切众生都能依靠此法不同程度地见到极乐世界:有些是在梦中见到,有些是在清净的境界中见到,有些是在往生时见到。所以大家也应该生起欢喜心。
' S$ D; z+ U2 |* V  . P" L) v3 [& {7 S  @8 `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5 \3 o/ g6 _* H; _' g9 ^
  佛告诉韦提希:你是凡夫人,心羸弱下劣,没有获得天眼,不能见到很远的地方,诸佛如来有特殊的方便(即金台中现佛土)令你见到。; ?0 S" G7 C: v( I+ {' {
  3 j% h% A. U5 [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E' N$ t+ I  M- d( F0 K+ r1 p6 L  韦提希问佛:世尊,像我今天是依靠佛陀您的威力见到了极乐世界,如果佛灭度后众生为浊恶不善五苦13所逼,他们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a9 v: k' n8 h- c  T
  韦提希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在座各位可能会想:韦提希很有福报,她在佛加持下见到了庄严的极乐世界,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见到极乐世界呢?韦提希提问以后,世尊依次宣说了十六观。十六观非常重要,依靠这十六观就能见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前我们讲过往生四因,其中第一种因是明观福田,对于具体怎样明观,其他经论中说的并不是特别清楚,而在这部经中则讲得非常清楚,世尊从日想观、水想观开始,一个一个做了详尽宣讲。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能依教观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能清净自己的罪障并现见极乐世界。! ^& C" ~4 J9 ], n0 d0 M

9 b" Z% N8 P* s* K   回向偈:* r) Y& b7 n8 H+ w. P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0 B$ t; \. z8 e/ ~8 M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D* H" Y  R" A4 ]" x; @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k3 p- g6 \6 a+ L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s: W1 ]$ R. j5 ^( T. L  G1 Y5 g# H8 |# ?& `  Q  F! k9 V
$ A4 s3 f  C7 y
第三课
5 S3 v6 w$ m# K* u7 M" v. X3 K9 T    k- t# }: \. T6 G# e
思考题
* [2 T/ }+ Q2 Y! c1.复述日观。
* K+ z, v5 {! s' l% N. [2.为什么世尊刚开始没有要求观想极乐世界或者阿弥陀佛,而是要求观想落日?% r. g! e7 G3 d' l7 R9 a8 x1 [7 U$ }
3.复述水观。
' {4 I: ^! y  W4.复述地观。/ @6 j/ i" x6 z! j( n& @; I
5.复述树观。
, s8 j, k7 O: S0 ^( `# r7 O; s
/ G. |- {# M4 z- {$ i/ I/ j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 f" m5 y2 U7 `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8 b$ L! R! U0 c3 f0 [) f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s( ^$ e  y/ X8 I7 C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7 l1 x6 w5 r! F5 D% S& m; o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2 I( r9 D8 h3 |. V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F# u- K8 {; w8 C' M% L" G5 c$ p6 e. H, w
  
" I1 |9 P! k7 A) A: m0 C$ S$ l4 N  很多道友以前没有学过净土三经,2002年,我去厦门看病,在与当地佛学院法师交流过程中,我产生了这个想法:将来要和道友们学习净土三经。可是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直到最近因缘才成熟。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大家掌握净土法门,并将所学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
  K! l4 S. {$ E2 R7 `$ i; O$ ?7 a  A  J  在座各位都清楚,死亡何时来临是不好说的,谁都没有把握明天不死。当离开世间的时候,财富、名声、地位等一切世间法都带不走,甚至自己最贪执的身体也带不走。在那个时候,无论学显宗还是密宗的人,都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前辈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给我们指点的解脱捷径。大家应该趁死亡没有到来时做好往生的准备,这就是有智慧者的选择。
( B9 t4 m; l6 O) ?8 B5 s  虽然我没有在任何上师处得过《观经》的传承,这次只是从字面上给大家简单讲一遍,但是在此过程中,自己还是对阿弥陀佛及其刹土生起了极大信心。对修行人来说,经常学习佛法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经常学习佛法,即便不谈能增上自己的信心和智慧,至少可以遮止世间的迷乱显现。《正法念处经》中说:“慎勿喜乐欲”,意思是修行人切莫贪爱世间的欲妙,但如果我们没有具体方法,光说不要喜爱欲妙是没有用的,只有经常学习佛法,才能遮止对欲妙的贪恋。
! O+ ]3 ]+ x/ n7 W% {  现在大家共同学习《观经》,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希望道友们不要半途而废。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违缘:在有些人面前,违缘是以美妙的方式呈现的,看起来似乎对自己有利,但实际上它是魔女的微笑;而在有些人面前,违缘是以恐怖的方式呈现的。总之,不管是什么方式的因缘,只要让人们中断学习佛法,这就是违缘或者魔障。当遇到违缘或者魔障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要想方设法去克服,要坚定地走解脱的光明大道。! M6 W+ T3 Z: A+ e# r
  下面开始讲十六观。前面讲到,以韦提希的祈请为因缘,世尊准备为众生宣说十六种观法。汉地的大德非常重视十六观,元照律师、憨山大师都造过十六观偈。从这堂课开始我们次第介绍十六观。
8 ]  S/ g# G' K  {2 v& o. b  
, ~. T' i/ z$ s  Z0 W  一、日观3 H1 ]2 C1 \6 j' d: @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D2 w6 ?; O# n
  佛告诉韦提希:你和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观想西方。
3 b7 T# a0 Z1 H! p0 {  不仅汉地净土宗,藏地也有缘西方修持的传统。每天下午太阳落山时,很多牧民都到帐篷外面,一边念阿弥陀佛名号,一边朝着西方顶礼,直到天黑为止。到目前为止,藏区还保留着这种传统。
4 D# b8 c% a5 e  
3 k  v7 h1 Y1 O& A. l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r* W/ `% p( a3 h! |, w- K
  怎样观想呢?凡作观想的人要知道,一切众生只要不是生下来就双目失明,凡有眼睛的人都见过太阳落山。应当这样运心观想:面朝西方端坐,一心观想落日,令心一缘安住于所缘境,专心观想不向外散乱。这样观想成就后,能见到落日就像悬挂在空中的鼓一样,见到落日后继续观想,最后不论闭目开目都见得了了分明。这就是日想,又叫做初观。$ D$ d& P  I( @/ Y+ [0 h* a
  大家要记住,在观想过程中,关键是心要专注不移。不仅《观经》这样要求,《华严经》中也有这种要求,如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4 `2 \8 O' x+ Z5 H
  为什么世尊最初不要求观想极乐世界或者阿弥陀佛,而是要求观想落日呢?这是因为初学者的心不堪能,直接观想极乐世界或者阿弥陀佛有一定困难,因此要求首先观想西方的落日,以便增强行者的观力。按照《观经》的传统,最初都应该这样来观想。
. A1 @) K# U3 a% p% C  在汉地的历史上,有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长期观佛念佛。现在也有不少精神可嘉的修行人,他们多年一心念佛,根本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刚学一两年佛甚至才听一两堂课,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看过一本叫《空谷幽兰》14的书,书中介绍了很多隐居深山的修行人,其中有一位隐居在太姥山的老和尚,他是1939年入山修行的,当作者见到老和尚时,他已经八十五岁,有五十多年没下山了。由于长期住山,老和尚不知道外界发生的一切。在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反复问作者:“你刚才提到的‘毛主席’是谁啊?”在隐居深山的五十多年里,这位老和尚就是一直专念阿弥陀佛的。
2 \- g! u- N; T: H, `  和这位老和尚相比,很多人的耐心确实太差了。其实,不管学净土、密宗还是其他法门,要想真正有所成就,耐心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做出世间法,做世间法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只是做一两年或者一两天,那根本做不出什么成绩。《君规教言论》中说得非常清楚:“何者具有稳固心,毅力坚定勤不散,于己所作任何事,亦永勿生怯弱心。倘若不舍所做事,大事亦可逐渐成,槃石虽难以动摇,渐次能移至山顶。”所以希望大家具足长远心。9 s% l) R8 P9 N! w2 i
  
0 l9 b1 X) z5 `4 G, X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 T& ?0 O0 I- k  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做邪观。
" [6 T" J6 \" d* m9 u  d  大家在观想时不要添枝加叶:先观一个太阳,在太阳上观想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头顶上再观想一个东西……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经论里的内容不好好观,反而在此之外观这个观那个。我看过有个人写的一个仪轨,他随便编了一个咒语,要求人们观想:咒语在丹田上旋转,头顶上有一个月亮,月亮上有一个海螺,海螺上有一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上有一个本尊……其实这些都是凡夫分别念的产物,念修这种仪轨没有任何意义。不过现在很多人就是这么怪,整天都是凭分别念乱搞,说穿了这些都是邪观。
# a+ }' V* e" q$ g% C  诸佛菩萨在经论中是怎样宣说的,我们就应该原原本本去观想,这样才会有功德。当然,不同经论中的观法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修哪个法就要按哪个法的要求去观想。比如这次学习《观经》,那《观经》中是怎么讲的,我们就怎样观想,这就叫做正观。否则,如果增加其他的观想或者减少本有的观想,这都属于邪观。& a& V2 r; }' ]& K. h
  实际上,第一观就是令自心缘于西方。成就此观的根本是令心专注,也就是净土宗强调的一心不乱。当然,所谓的一心不乱是有层次的:刚开始,其他分别念逐渐减少,这是低层次的一心不乱;中间,其他分别念都不起,心专注于极乐世界或者阿弥陀佛,这是较高层次的一心不乱;最后,远离任何执著作意,这是最高层次的一心不乱,如《大方广三戒经》云:“若不得心,是名一心。”
1 R# l) A+ A# y  
: t- M! q2 k- n2 `0 R  二、水观& [% S6 p. ~4 s  ^/ g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 M( m0 Z4 H& B+ t" B, n1 e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初观成就后接着作水观,观想西方一切都是大水,见到大水澄清透明,也要见得了了分明,无有外散的分别念。见到水以后应当观想水变成冰,见到透明映彻的冰后再观想冰变成琉璃,这种观想成功以后见到琉璃地内外透明映彻。
' ^/ e5 |( l& o) j: S  在生起次第中有“变化观想法”:先观想种子咒,然后种子咒变成本尊。此处的观想方法比较类似:首先观想水,然后观想水变成冰,最后观想冰变成琉璃。整个观想的过程比较复杂,对于喜欢广修的人来说,这种修法是比较适合的。
# U) \4 i6 j8 Z, |* I  
+ y8 U) R% D. R' d- c; N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4 ^3 b0 k* p" b' y! U
  下面有金刚七宝幢撑着琉璃地,这些宝幢具足八面和八棱,每一面以百种珍宝所成,每一珍宝有千种光明,每一光明有八万四千种颜色,这些光色映照琉璃地发出耀眼的光明,这些光明犹如千亿个太阳一样无法详细辨别。
; f) V6 U8 o0 @" d) k: ]  不仅是极乐世界,在人间的一些大城市,夜晚的灯光也耀眼夺目,人们的肉眼也没办法分辨,尤其在香港和美国的一些城市,到了晚上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 X. U( A5 u6 P6 E, u/ F( h  
3 C; F5 G$ N7 M& p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5 h- ^# p" f6 x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侧间错,这些琉璃地以七宝为边界,划分得整齐分明,每一宝中有五百种颜色的光,这些光像鲜花,又像星星月亮,悬在虚空中成为光明台。# ~* M) H# Y( T" K, A
  对于一般人来说,极乐世界的光明就像鲜花、星星、月亮一样,并且悬在虚空中形成光明台,这种景象是很难想象的。但实际上这就是净土的真实状况。现在人们放烟花时,烟花的光明都可以在夜空中呈现各种形状,所以,极乐世界宝珠的光明在虚空中形成光明台当然也是可以的。
9 r9 Q5 v1 E+ ^" z, r* f  - Z5 y, h5 i+ g- V1 o  N+ |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6 H+ B0 Z8 b7 G# E+ y
  有成千上万座百宝所成的楼阁,在光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和无量乐器作为庄严,从光明中出现八种清风,清风鼓动乐器发出苦空无我无常之音。这就是水想,叫做第二观。
  x5 H. O- n( E) r1 u. f0 g  汉地很多古德都造有水观的偈颂,各个大德宣说的重点不一:有些大德对所有的内容进行赞颂,有些大德对其中一部分进行赞颂。我们观想的时候,应该按照经文中所说的完整地观想,所有的内容都要观想到位,这样才比较好。. G+ e# F0 Z1 @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既然第二观的内容很丰富,不仅限于水,那为什么叫水观呢?这是因为观想琉璃地、光明台等都源于观想水,所以便统称为水观。
9 {/ _4 E6 `, f2 ]: V6 |7 t) r  看了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想像极乐世界有多么殊胜:大地以琉璃为主体、七宝为严饰15,而且随时传出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听到这些法音后会生起出世间的智慧。而人间的声音虽然体性是苦、空、无常、无我,但听到很多声音后不仅不能引生出离心,反而会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产生各种烦恼。
# f) D8 t1 L" b  
% G; I0 u2 X* O0 w: E5 s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6 s) O& a% s$ r. i  这种观想成功时,要一一观想令其了了分明,不管睁眼闭眼都不散失,除了吃饭以外恒时这样忆念。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8 ?: t% j/ C& U. _1 A5 U  此处的观想有两个要点:
# C! p" `1 U# r) O  1.一一观想。刚开始观想水,然后观想冰,然后观想琉璃地,然后观想琉璃地下的金刚幢,然后观想琉璃放光形成光明台,之后观想楼阁、清风、法音。
" ]. S- C& v3 h$ a( `  2.反复观想。即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时候都要观想。刚开始,要做到这样比较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到了一定时候,不管跟人聊天还是做其他事情,自己都能处于观想的境界中。
' E* R0 P$ ~& A5 R5 _  
0 ~9 N7 B# U& C  三、地观- m, T  b. E4 p* ]5 w+ i- V% n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O; Q0 X7 S# l* K5 U6 T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水想成就以后名叫粗见极乐国地,如果进一步得到三昧,就能见到彼国大地,这些景象能见得了了分明,其广大庄严之相无法用语言具体宣说。这就是地想,叫做第三观。9 I# U8 x& j; @; B) a
  第三观是在水观的基础上继续观想,直到极乐世界的大地清清楚楚现在眼前,这样观想的功德非常大。
& m) v6 ?  x4 r7 K  
! r# G! b8 R* `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0 [. T  @6 v4 y( y! _& H5 n  佛告诉阿难:你要受持佛的语言,为未来世一切想离开轮回痛苦的人宣说观地法,如果有人做这样的地观,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弃今世的身体之后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自己对此心无疑惑。这样观想就叫做正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 r- e* R4 j+ Q  正因为阿难将佛的教言立为文字,又经过后来的大德代代相传,现在我们才有学习《观经》的机会。虽然我们不是在阿难面前亲闻此经,但现在我们能学习他结集的经文,实际上和在阿难面前亲闻没有区别,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 @' A8 h% }  U5 n: a, s  在座诸位当中,大多数都应该是欲脱苦者。当然也有个别人除外:有些人是以好奇心听一两堂课,看这些剃光头的沙门到底在讲什么;还有些人是来当特务的,虽然天天披着袈裟听闻佛法,但实际上是为了完成秘密工作。除了这些人以外,如果真正想离开五浊炽盛的娑婆世界、前往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就应该按照佛的教言观修。当然,要令极乐世界的景象完全现前,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只要努力观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看到你们有些人智慧还是很不错的,每天讲考《无量寿经》、《释量论》时,很多人都能将经论中的教言原原本本讲出来。你们很多人信心也不错,都相信佛的金刚语,所以大家不要灰心,应该努力观想。
9 K/ D$ ~; ?! Y/ y* t  y0 C4 }) o  世尊在这里再次叮嘱:“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把气功、太极拳或者印度的瑜伽功跟佛法混在一起修炼,这样做肯定是不合理的,在清净的佛法中不需要掺杂世间的功法。
" K+ k6 H; X4 ]" O# s" h  ]  % \4 x. \, t- x7 L4 E" Q- N
  四、树观
0 |% y9 r  D4 p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7 f* J8 B2 u3 V5 `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地想成功以后接着要观想宝树,在观想宝树时要一一观之,并且观想这些宝树纵横排为七列。
( F" v( a+ U. j6 [0 ]  我们这个世界的树木根本无法与极乐世界的宝树相比。我看过有个寺院种的树,很多树木长得弯弯曲曲、高矮不一,而且排列得很不整齐。而极乐世界的宝树不是这样,所有的树木高大挺拔,而且排列得非常整齐。
1 n, H6 u8 J2 }/ }" x1 Z% z  我在香港某大学听到有个人讲过心灵环保,他从环保的角度叙述了极乐世界的水池、宝树、光明。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极乐世界做得确实非常不错。
# _0 L: }3 C7 v1 _4 z3 C  & R5 J1 S. Z" `5 E) F- C5 x! n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Q' U+ v& x, d$ O; {1 t
  每一棵树高八千由旬,在这些宝树上七宝所成的花、叶等无不具足。
1 y( t: o6 l& g" H: ~0 D3 f  极乐世界的宝树很不可思议,根本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树木能比的。以材质来讲,娑婆世界的树是普通材料所成,比如一棵柏树,它的叶子就是一般的叶子,不可能是珍宝所成;而极乐世界的树则不同,树上的叶子、花都是七宝所成的。
, d2 r8 U% Y6 B0 Q  由此我想到:人类的智慧真是太有限了,确实无法见到宇宙万法的真相。当我们向外观察眼前的柱子时,不管从世俗谛还是胜义谛角度来看,连柱子真相的百分之一都没有见到。当我们向内返观自心时,也见不到心的真相。正因为我们不具足智慧,所以很多想法都是颠倒的: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干净的,无常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常有的,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存在的。可以说,人类的思想其实是很多错误观念集聚在一起的产物。所以轮回中的众生要清醒了:不要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否则就是在自欺欺人。3 N# w6 l) c5 Q3 c
  1 R6 w2 j3 y# M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 h* x  h) p3 I4 F2 D  每一个花和叶子有不同的宝色,琉璃色中发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发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发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发出绿珍珠光,珊瑚色中发出琥珀光,一切珍宝交相辉映互为严饰。
8 i7 y8 `4 C* g$ v0 ^; f4 t2 i* h, I  
, C$ w. G3 Q  ~# f+ t6 e: O$ b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H/ V& N! x! m3 t0 @5 S/ V
  妙珍珠网覆盖在树上,每一棵树上有七重宝网,每一网间有五百亿座如梵王宫般的妙莲华宫殿,诸天童子处于宫殿中,每一童子佩戴着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做的璎珞,摩尼宝发出的光明照耀百由旬,犹如百亿个太阳月亮的光明和合在一起,没有办法详细宣说,在这些光明中,间错分布着各种珍宝,这些珍宝的颜色在一切颜色中属于最上者。
2 C4 P7 y9 Z5 ], }7 V  如果一个从来没见过大城市的牧童某天来到一座大城市,他很可能会一下子愣住,根本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同样,凡夫人从来不知道净土的微妙庄严,如果有机会亲眼见到极乐世界,他们很可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Q+ A& p9 l: @. P( u+ Y* _
  有些人会想:以前不是说过极乐世界的菩萨都现比丘相,而且形貌装束都一样吗?怎么这里又说极乐世界有许多天子呢?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此处的天子并不是真正的有情,而是阿弥陀佛以神通幻化出来的。除了天子以外,其他经典中还提到,阿弥陀佛还幻化出白鹤、孔雀、鹦鹉等飞禽。) N+ Y& C$ O# E8 i
  5 j- h( i& `1 G5 t( s( g' P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Y" ~2 ~- N; L
  这些宝树分布得非常整齐,所有的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在树叶间出生诸多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实。每片树叶宽广都是二十五由旬,这些树叶有千种颜色和百种花纹,犹如天人的璎珞一样。树叶间有众多妙花,所有的花都是阎浮檀金色16,这些花犹如旋火轮一样宛转呈现于树叶间,花上涌生诸多宝果,这些果实就像帝释天的妙瓶一样具有光明,光明中变化出无量的幢幡和宝盖,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佛事17,十方如来的国土也在宝盖中映现。
! `: l) @3 X8 o  与极乐世界的宝树相比,我们这个世界的树林完全不同:树木生长得很不整齐,每片树叶大小不一——大的特别大、小的特别小,而且树花和树果不能同时出现,只有树花谢了以后才能结出果实。
" H0 [6 ]; k4 c2 J+ h  8 Y$ ^; c: X7 M' E6 R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0 N5 H- s/ u  b5 Q: e& v3 ]$ S  见到这些宝树后,也要按照次第一一观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9:44 , Processed in 0.0918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