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9 17: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子就现一个外国人的影相。‘汉’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在镜子面前,现的是中国人的影相。事实上镜子里,并没有汉跟胡,镜子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它可以随著境界而现象。虽随著境界现象。6 m1 Q* a" K8 f
2 q1 l: w3 ?! {! I# W" Y
0 w0 o6 A8 k: V* {* x* O: ]
! K1 r F& W# W; i5 o“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地里头,一物也没有,无牵无挂。如果说看到镜子的相,觉得这相不错,把它画上去,那就染上了,就为境界所转了。, p! f" p; @7 h; u% ?
, w! [1 M9 n) t 1 w8 Y' c& {% _& m( G: _7 P
5 ]: |' Y6 S9 Y4 w5 p) g# D, a$ t& W+ F我们现在很可怜,随著外面境界转;眼见色,为色所转;耳闻声,为音声所转。一点都作不了主。古人把这样的人比喻作老牛,牛被人用一根绳子穿在鼻子上,牵著走;叫它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我们现在,鼻子就被五欲六尘牵著走,我们想想看可不可怜!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我们不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是空寂的、湛然的、灵虚的。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襌家话头里面,有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己本人。我们不知道,没找到本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里,迷失了。外面境界相与我们有没有干涉呢?没有干涉,正如同明镜现相一样。
, }/ ~# u ]# R$ o! v ?
8 I* s) n( s" p( t# i" k : |; w, Y# A8 k' T7 U
" D6 R/ U }2 P+ N7 g5 d9 B“妍媸自彼”,‘妍’是美好,‘媸’是丑陋。镜子照的相,美也好、丑也好,与镜子何干呢?并不相干。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镜子。神秀大师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五祖也很赞叹。因为初学的人能够这样用功,也就不错了。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我们这个心像明镜一样,照虽然照,一尘不染。好、丑、香、臭是外面的境界,我之心如镜子实在不染,如如不动,我们初学能够这样用功就不错了。虽然这不是第一义,也算是第二义,与第一义就相差不远了。《楞严经》所谓的第二月,捏目所见的第二月,而不是水中的月影,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镜台,是第二月,也就相当难得了。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尘的境界确确实实与自己心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这有多自在,多自由。来的时候没有欢喜心,也没有期望我要等待著他;去了心里也没有烦恼,不留恋。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来的时候,明镜没有欢喜;去的时候,也没有烦恼。几时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做到这样,我们在佛法里面,基础算是打好了,好像盖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如如不动,这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我们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夫,可是话说回来,这个功夫真正的修学起来,又谈何容易。难与易,在于我们自己的诚心,如果我们诚心的去做,就不难;假如我们放纵的去做,那就难了。我们不认真,马马虎虎的做,很难有绩效。下文是祖师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
! M5 d) R7 |4 a, ^" _2 G9 Y3 U9 F& p0 f6 e# d
& o+ ^, U& `3 M
( _4 d: k5 g+ I" {6 e2 m$ s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6 C1 [' A* Y. j# z- m4 @1 P% u* X9 O- N* e( m, b
& [7 w0 N/ }% A& N) f
2 y# U0 F: m, e4 @: G; M7 f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面稍稍动了妄想分别、贪嗔痴慢的念头;只要一动这个念,马上就要对治。这种念头一动,就是病,在这一动念时,立刻就下针砭,要治疗它是很容易办得到。必须要想法子对付它,剿除令尽。比喻说:
/ q# |5 V7 q1 p# H$ r8 v1 C' _% t1 g) J- F# B( M4 i! |
3 J+ x ^- I* t; p' J4 T% f. @5 S6 @5 D7 }% ]/ {. c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 r& I$ U# F) d* x
' C7 h0 S5 }6 a- w
) R. _+ P, R. V7 j* K W
) |( ^( r, F+ h/ R" q( [- z
这个比喻很好懂,把烦恼比喻为‘贼’,这是佛经常用的比喻。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之为六贼。因为它能贼害我们的真心本性,把我们真如本性里的功德智慧,都障盖住,而不能现前,所以把它比喻为贼。也有的地方,把六尘比喻为贼。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心执取,这些也能染污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对待烦恼、对付五欲六尘,正如与贼军对敌一样。我们要是不能克服它,它就要战胜我们;换句话说,不是它投降,便是我投降。我们要能够战胜了,我们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要是败了,就是凡夫,还是在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对付五欲六尘,要像作战一样,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们的本性,而且要把它消灭得干干净净,这功德才能算圆满,才能够成就。“其制军之法”,就是平素对自己的训练,自己训练成一套看家的本事,来对付五欲六尘,对付无明烦恼。至于对治的本事,祖师给我们提出几个原则,这几个原则,非常的重要。
' `8 n0 X% t/ J5 w* P3 T
. P: j [8 W4 B$ N
) J+ V9 S5 C4 k1 l- @! w: l" C
6 A+ H! L( r" Q8 i3 J7 g" h这一段文很重要,是修行理论的依据。祖师教我们破除妄念的方法,应当常使我们的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许多祖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呢?印祖又教我们,应当在妄念刚刚动的时候,就要觉悟,才能把妄念止住。所以好比作战一样,不但我们要阻止敌人侵入我们的疆土,而且还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一般讲,扫除贼寇,当然要靠兵力,而平素练兵,要“严以自治”,换句话说,一定要严格自治。& x8 B f7 B" y5 \5 p* v9 j, H) l. k( E
* _& {/ ^: A' U" z+ r; v $ I$ k; U9 y% q/ [% j
# i' G8 `8 m; Z+ O) Z5 Y; u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0 N$ ]) b8 }& I2 o0 L- t# u3 ?1 Y9 a
5 n4 _% S$ b% c( {) X& j4 G6 b ( q, d: ^1 O* q4 C2 T& q
1 X' W0 [, q$ c$ Y, n怎样‘严以自治’呢?在古人当中,举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看。我们要想道业上有成就,在德学上有所建树,看看古人,是怎样做的。首先教我们“毋怠毋荒”,‘怠’是懈怠,‘荒’是荒废。这是求学修道很大的障碍。懈怠、荒废必然不能成就,这两点首先要戒除。可是这两点确实很不容易戒除。十个人中恐怕就有五、六个人有懒惰的毛病。我们怎样才能对治懒惰呢?(懈怠就是懒惰。)如何对治荒废?
" z0 P% x. d" S6 Z: y/ h) f, j8 k
. K+ O; j6 S# Q: W% F$ h 4 F% k) O: k3 b
- U1 F+ y9 n9 M% M1 m1 K# ~9 V
对治的方法,就是要从“克己复礼”做起,首先克服自己的毛病,就是前面所讲的两大毛病,懈怠与荒废。' u* w+ |4 H" U& t, _
7 ^! G; ~6 U& R9 z, Z8 Y 5 L7 g$ _% |" Q5 a: l- b9 F
! o; m% K# ?- {, ?) v* J“主敬存诚”,这是老法师教诫学人,成败关键的所在。就在一个‘诚’一个‘敬’。如果内有诚,外有敬,确实毛病就能克服了。真有这样的志气,有这样的决心,再做不到呢?那就学古人。
' J+ i, u% h5 ~
: G- k$ V" S' \& y % b7 W; D) @+ ~/ l2 e
5 |% I7 Q6 d( p, V4 E
尤注说得好:‘颜渊善用克己功夫。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圣训。’
) A2 @7 Y: G# X: t% H4 w, J" T( l6 d4 L0 R2 v$ k/ m' ?
! \( j+ [% ?0 o4 T& V
5 Z' E$ x5 l# x这是孔夫子教给他的,颜渊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得力于这四句话。他能够守得住。‘礼’是讲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凡事都要合乎礼节。这四桩事情,在佛法里面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