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q$ V9 @0 h. Y& W* @0 j+ g/ Y- ?6 [ ]4 s3 b, H
●[净土宗文集]《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
' s" {6 n0 a/ }《念佛法要》讲记
. k1 _$ S" w2 ?( C6 V% H6 E, r3 `0 F. f8 o+ g' n
+ \" v/ C3 N6 J6 D% v3 Y. Z净界法师讲授8 d- j; M" k) P: G- H' f. u, \
0 \6 t+ ?5 U3 }, C4 q i
6 L9 X. E7 P, \. M+ I( q5 N, a4 e3 G第一卷5 d! ?0 p+ H% B. u, K: [
$ C- Y7 F _. ?$ I/ [$ w, Q- v! w: a, p/ l4 N; t- A
《念佛法要》。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以一种比较深入的角度来探讨念佛的理论和方法。什么叫做比较深入的角度呢?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2 q% Y3 I+ |7 y( ~
" @ h; ~3 q8 E& y9 ~4 t* J4 s5 C) _, E5 P$ J) p
身为一个佛陀的弟子,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皈依三宝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参加了佛教的法会,被这种法会的庄严肃穆所感动,起欢喜心,皈依了三宝。有些人是因为听闻佛法,被佛法的真理所摄受,产生赞叹,皈依了三宝。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皈依三宝的因缘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跟理想,就是我们希望在三宝的修学使令我们的生命因此而离苦得乐。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跟愿望。
7 I9 c" `0 u6 d- Z9 {' x( {) {& S4 M( Q( H4 x, ` ^
! a# q) G7 t. P4 {8 O: s9 F5 @) o
当然,离苦得乐这样的一个修学内涵,从浅入深是有两个差别的。佛教的离苦得乐,第一个比较粗浅的内涵是我们可以成就暂时的安乐。所谓暂时的安乐就是我们通过持戒修福——通过持戒,我们断除杀盗淫妄的罪业;通过我们修习种种的慈善事业,来加强我们的善业。因为断恶修善,会使令我们来世的果报特别的尊贵庄严,而且离诸病痛。因为这样的果报体,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当善业的力量释放完毕的时候,我们还是出现了痛苦。所以,持戒修福的一种善业的修学,它可以在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安乐。这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先成就善业力。在这样的角度当中,我们会要求自己更深入的修学佛法,去追求所谓的永恒的安乐。从暂时的安乐,提升到永恒的安乐。永恒的安乐就必须要修学止观,来调服我们心中的颠倒。就不是前面我们修慈善事业,做这些表面的工作了。止观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当中,主要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依止自力的法门,就是你依止你自己内心的力量,产生空假中三观,来调服我们无始的颠倒。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就是仰仗佛力的止观。在圣道门当中的止观,它所观修的偏重在空性,以空性的智慧来消灭我们的我执、法执的颠倒。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佛力的加被,佛力的修止观,它所偏重的是假观。它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作我们修止观的一个所缘境。以弥陀的功德为一种皈依,修止观的所缘境。
$ h) m3 f, I% S7 B9 H" J' }7 n! z# u4 ]( }; p; ]9 s4 o: w
( ?9 c# b/ t- {- K6 [
我们今天的念佛法要就是站在一种以弥陀功德庄严为所缘境的止观的法门。这样子就是培养你的正念力了。这当中,如果我们今天能够照着正常的方法,我们的确能够追求来世的永恒的安乐。因为,一切法因缘生,我们掌控了正确的方法,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就是我们今天愿意拨时间来跟大家共同地、以比较深入的角度来探讨念佛法门几个重要的关键。( ?% c/ v2 |& p/ e/ C& Y
/ E" o9 {1 A& R8 D R& b& s$ ]/ \3 |7 j& I
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在念佛的止观当中,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科,总标念佛法要。我们今天从佛陀的一代的止观法门当中,把净土的止观和一般圣道的止观做一个比较。净土的止观,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先做一个说明。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是站在佛门的止观的角度来说明念佛止观的特点,这个地方是完全站在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明我们如何透过止观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种方法。前面是讲理论,这科是方法。第三科,结示劝修。我们讲完前面的理论和方法呢,我们跟大家以两个偈颂来做一个总结。
/ i6 m- d' x+ m& g* E# o! l9 E% Q2 L: g0 k
; J: q% P( C+ E; I1 u5 b! f4 |. u1 ]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甲一,总标念佛法要。这以下的这一科主要的重点,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择录出来的。好,我们先把本文念一遍,请合掌。
0 |+ h0 b! n2 a/ w$ ~; z
+ y. D8 U' b" u5 p# @) f I" d4 C# j6 `3 X- U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3 S+ \3 u- ?1 s5 p# |5 K% E! ?- f% `* t; }, S3 p' j3 r' Z
: v. Z0 B! v1 m c g/ F8 x' a
好,这段是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个序文。我们看左边的脉络。这当中,古德在解释这段是分两科,第一科,先一个总标,第二科是别行。先看总标,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从佛教的修学,有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佛陀他内心当中,从自受用的角度是,安住在一种甚深的法性三昧。也就是说,佛陀经过他的修学,他已经从我们现前的杂染因缘,回归到他生命的原点。他已经是把心带回家。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当然,佛陀不会以这样子为满足,因为佛陀在因地有大悲愿力,所以他从大悲心当中,他可以从空出假,来到我们凡夫生死的环境,陪着我们流转。悯念群迷,他以大悲心从他的法性三昧出来,在三界以他的愿力得一个果报体。佛陀在三界中受生目的就是随机施化,根据我们的根基,来施设不同的教法。佛陀的教法,简单地归类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从目标来说,虽归元无二。在整个大乘的八宗当中,它共同的目标都是在引导我们返妄归真。从妄想的一种执取,经过我们的修学,回归到我们一种真如的本性。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它的下手处是方便有多门。你说止观也各式各样了。天台有天台的止观,唯识宗有唯识宗的止观,藏传佛教也有它的止观。当然,净土宗也不例外,净土宗在下手的方便,在调服烦恼、开显佛性的止观,也有它的特点。所以,在《法华经》上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为了要开显众生同一个佛性的实相,他必须要随着众生的根基,欢喜心,而施设不同的方便门。这个地方就是总说。总之,佛法的修学,它有它的目标跟它的一个下手的方便。! ^5 E& g0 L- F0 G$ E2 _
, Z4 [- b4 H( I8 V W5 }* ]$ i8 t
- t+ p5 A6 n2 t( |1 I! ? |